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曲阳白石半跏思惟像题材、源流及流行原因
被引量:
2
1
作者
姚远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6-22,共7页
东魏北齐时期,半跏思惟像作为一种极富地域特色的造像样式,广泛出现在曲阳白石造像中。本文以"龙树"问题为探讨起点,结合其他论据对曲阳白石半跏思惟像的造像题材进行论证,认为其表现的应是悉达多太子。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
东魏北齐时期,半跏思惟像作为一种极富地域特色的造像样式,广泛出现在曲阳白石造像中。本文以"龙树"问题为探讨起点,结合其他论据对曲阳白石半跏思惟像的造像题材进行论证,认为其表现的应是悉达多太子。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太子思惟像的源流及其流行的原因,认为其流行和经由菩萨道成佛的思想有关,也与当时的皇帝崇拜思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阳
白石
造像
太子
半跏思惟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日本飞鸟白凤半跏思惟像源流考
被引量:
2
2
作者
费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51,共7页
半跏思惟像在日本飞鸟、白凤时期形成多种样式,主要体现在头部冠髻的变化,本文在对三山冠、双髻、单髻、三面冠及一山冠半跏思惟像的身份、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考证其风格来源。
关键词
半
跏
思惟
飞鸟
白凤
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半跏思惟像初传中国考
3
作者
张保珍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5-122,共8页
中国境内的半跏思惟形象最早见于长江中游的铜镜和下游的魂瓶,前者以曲柄伞、覆莲座为图像标志,后者以戴尖顶帽的胡人形象为主要特征。本文认为,铜镜上的半跏思惟像源于犍陀罗造像系统,魂瓶上的半跏思惟像则是中土民众对贵霜胡人的再现...
中国境内的半跏思惟形象最早见于长江中游的铜镜和下游的魂瓶,前者以曲柄伞、覆莲座为图像标志,后者以戴尖顶帽的胡人形象为主要特征。本文认为,铜镜上的半跏思惟像源于犍陀罗造像系统,魂瓶上的半跏思惟像则是中土民众对贵霜胡人的再现性描绘。吴晋时期,半跏思惟像经由域外胡僧循丝路古道传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与当地葬礼祭仪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开启了佛教美术的本土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跏思惟像
铜镜
魂瓶
传播路径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敦煌莫高窟隋至初唐洞窟西壁所绘图像的功能
被引量:
2
4
作者
八木春生
牛源(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50,共13页
敦煌莫高窟第57窟是唐前期第一期的代表洞窟。外层龛正面左右下部绘有树下两脚合并坐式菩萨像和树下坐于藤座上呈半跏思惟姿势的菩萨像。这种菩萨坐像的组合以及与其类似的组合,在隋代第二期洞窟中就已出现,它们与弥勒像密切相关。但在...
敦煌莫高窟第57窟是唐前期第一期的代表洞窟。外层龛正面左右下部绘有树下两脚合并坐式菩萨像和树下坐于藤座上呈半跏思惟姿势的菩萨像。这种菩萨坐像的组合以及与其类似的组合,在隋代第二期洞窟中就已出现,它们与弥勒像密切相关。但在第57窟中,与隋代第二期洞窟有所不同的是人们憧憬的往生净土画在窟顶。阿弥陀如来作为过去佛,由阿弥陀、释迦、弥勒构成的新三世佛在唐前期第一期完成了转变。重要的是南北壁所表现的树下说法图不仅仅表现了三世佛,还表现了当时人们所憧憬的往生世界的情景。另外,唐前期第一期出现了将弥勒以如来表现且坐于宝池中。但是,初唐第一期末期的第322窟仅北壁阿弥陀如来坐在宝池中,南壁的弥勒如来未见宝池,这是因为弥勒净土本来就没有宝池。这种阿弥陀如来和弥勒如来都拥有配备宝池的净土的模糊印象,也显示了净土之间的不同。第57窟与第322窟一样,北壁如来坐像坐于宝池中伸出的莲花座上、南壁如来坐像周围未见表现其坐于宝池中的莲花和荷叶,那么第57窟南壁主尊虽然不是如来倚坐像,但下意识地作为弥勒如来而绘制的可能性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57窟
第322窟
两脚合并菩萨坐像
半
跏
思惟
菩萨像
净土往生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须弥山北周第51窟的造像空间组合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王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8-157,222,共11页
须弥山北周第51窟是须弥山石窟规模最大的洞窟,这一洞窟选址独特,洞窟结构、造像主题和营建理念在须弥山石窟以至全国石窟中极为重要,堪比南北石窟寺、麦积山第4窟、拉梢寺等石窟。这一洞窟开三个窟门,并伴有三个前室,前室是"延伸...
须弥山北周第51窟是须弥山石窟规模最大的洞窟,这一洞窟选址独特,洞窟结构、造像主题和营建理念在须弥山石窟以至全国石窟中极为重要,堪比南北石窟寺、麦积山第4窟、拉梢寺等石窟。这一洞窟开三个窟门,并伴有三个前室,前室是"延伸的礼拜空间"。佛教石窟在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糅合中,又一次实现了自身风格的转变,亦可想象当时须弥山佛事活动的盛况。第51窟南门上方的半跏思惟菩萨代表了弥勒半跏思惟的身份。窟内有七佛造像,南门上方的图像描绘的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说法的场景,南、北门上方的图像表达了弥勒上生与下生的思想。整窟的造像组合反映出七佛与弥勒信仰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雕塑艺术
须弥山第51窟
半
跏
思惟
七佛
弥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曲阳白石半跏思惟像题材、源流及流行原因
被引量:
2
1
作者
姚远
机构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
出处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6-22,共7页
文摘
东魏北齐时期,半跏思惟像作为一种极富地域特色的造像样式,广泛出现在曲阳白石造像中。本文以"龙树"问题为探讨起点,结合其他论据对曲阳白石半跏思惟像的造像题材进行论证,认为其表现的应是悉达多太子。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太子思惟像的源流及其流行的原因,认为其流行和经由菩萨道成佛的思想有关,也与当时的皇帝崇拜思想有关。
关键词
曲阳
白石
造像
太子
半跏思惟像
Keywords
Qu Yang
Bai Shi
Statues
Prince
Contemplating Figure with One Leg in the Lap
分类号
J18 [艺术—艺术理论]
J3 [艺术—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本飞鸟白凤半跏思惟像源流考
被引量:
2
2
作者
费泳
机构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51,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六朝佛教造像对朝鲜半岛及日本的影响》(13BF046)
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研项目《南京德基广场工地新发现南朝佛教造像研究》(项目编号BRA201740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半跏思惟像在日本飞鸟、白凤时期形成多种样式,主要体现在头部冠髻的变化,本文在对三山冠、双髻、单髻、三面冠及一山冠半跏思惟像的身份、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考证其风格来源。
关键词
半
跏
思惟
飞鸟
白凤
源流
分类号
J315 [艺术—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半跏思惟像初传中国考
3
作者
张保珍
机构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5-122,共8页
基金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半跏思惟像初传中国研究》(KYCX18_1744)。
文摘
中国境内的半跏思惟形象最早见于长江中游的铜镜和下游的魂瓶,前者以曲柄伞、覆莲座为图像标志,后者以戴尖顶帽的胡人形象为主要特征。本文认为,铜镜上的半跏思惟像源于犍陀罗造像系统,魂瓶上的半跏思惟像则是中土民众对贵霜胡人的再现性描绘。吴晋时期,半跏思惟像经由域外胡僧循丝路古道传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与当地葬礼祭仪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开启了佛教美术的本土化之路。
关键词
半跏思惟像
铜镜
魂瓶
传播路径
本土化
分类号
J209 [艺术—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敦煌莫高窟隋至初唐洞窟西壁所绘图像的功能
被引量:
2
4
作者
八木春生
牛源(译)
机构
筑波大学艺术学系
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50,共13页
文摘
敦煌莫高窟第57窟是唐前期第一期的代表洞窟。外层龛正面左右下部绘有树下两脚合并坐式菩萨像和树下坐于藤座上呈半跏思惟姿势的菩萨像。这种菩萨坐像的组合以及与其类似的组合,在隋代第二期洞窟中就已出现,它们与弥勒像密切相关。但在第57窟中,与隋代第二期洞窟有所不同的是人们憧憬的往生净土画在窟顶。阿弥陀如来作为过去佛,由阿弥陀、释迦、弥勒构成的新三世佛在唐前期第一期完成了转变。重要的是南北壁所表现的树下说法图不仅仅表现了三世佛,还表现了当时人们所憧憬的往生世界的情景。另外,唐前期第一期出现了将弥勒以如来表现且坐于宝池中。但是,初唐第一期末期的第322窟仅北壁阿弥陀如来坐在宝池中,南壁的弥勒如来未见宝池,这是因为弥勒净土本来就没有宝池。这种阿弥陀如来和弥勒如来都拥有配备宝池的净土的模糊印象,也显示了净土之间的不同。第57窟与第322窟一样,北壁如来坐像坐于宝池中伸出的莲花座上、南壁如来坐像周围未见表现其坐于宝池中的莲花和荷叶,那么第57窟南壁主尊虽然不是如来倚坐像,但下意识地作为弥勒如来而绘制的可能性很高。
关键词
第57窟
第322窟
两脚合并菩萨坐像
半
跏
思惟
菩萨像
净土往生思想
Keywords
cave 57
cave 322
images of bodhisattvas sitting with both feet together
pensive bodhisattva image
belief in being reborn into the Pure Land
分类号
K879.2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须弥山北周第51窟的造像空间组合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王艳
机构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宁夏大学美术学院
出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8-157,222,共11页
基金
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丝绸之路甘肃段石窟寺类文化遗产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6XKG006)阶段性成果
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宁夏工艺美术品研究”(项目编号:16CA143)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摘
须弥山北周第51窟是须弥山石窟规模最大的洞窟,这一洞窟选址独特,洞窟结构、造像主题和营建理念在须弥山石窟以至全国石窟中极为重要,堪比南北石窟寺、麦积山第4窟、拉梢寺等石窟。这一洞窟开三个窟门,并伴有三个前室,前室是"延伸的礼拜空间"。佛教石窟在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糅合中,又一次实现了自身风格的转变,亦可想象当时须弥山佛事活动的盛况。第51窟南门上方的半跏思惟菩萨代表了弥勒半跏思惟的身份。窟内有七佛造像,南门上方的图像描绘的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说法的场景,南、北门上方的图像表达了弥勒上生与下生的思想。整窟的造像组合反映出七佛与弥勒信仰的交融。
关键词
佛教造像
雕塑艺术
须弥山第51窟
半
跏
思惟
七佛
弥勒
Keywords
Cave 51 of Xumishan Grottoes
Dhayanasana
Seven Buddha
Maitreya
分类号
J20 [艺术—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曲阳白石半跏思惟像题材、源流及流行原因
姚远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7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日本飞鸟白凤半跏思惟像源流考
费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半跏思惟像初传中国考
张保珍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敦煌莫高窟隋至初唐洞窟西壁所绘图像的功能
八木春生
牛源(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须弥山北周第51窟的造像空间组合研究
王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