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难治性癫癎大脑半球手术治疗的预后 被引量:5
1
作者 王薇薇 吴逊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914-920,共7页
半球切除术和半球离断术是儿童和青少年药物难治性癫癎的有效治疗方法。此种治疗方法用于儿童和青少年有大脑半球损伤者,其原因为先天性(如皮质发育畸形)、获得性(如围生期脑梗死)或进行性疾病(如Rasmussen脑炎)。此种治疗方法最客观的... 半球切除术和半球离断术是儿童和青少年药物难治性癫癎的有效治疗方法。此种治疗方法用于儿童和青少年有大脑半球损伤者,其原因为先天性(如皮质发育畸形)、获得性(如围生期脑梗死)或进行性疾病(如Rasmussen脑炎)。此种治疗方法最客观的是选择性病例发作消失率可达80%,此外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预后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癎 大脑半球切除 半球离(mesh) 预后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导引导管在大血管闭塞急诊血管内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罗雷雷 赵建斌 魏铭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69-874,共6页
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是经严格筛选的急性大血管闭塞一线治疗方案,是提高预后良好率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球囊导引导管因其近端血流阻断作用,可以缩短血管再通时间,增加首次再通率,减少远端血栓逃逸风险,但目前球囊导引... 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是经严格筛选的急性大血管闭塞一线治疗方案,是提高预后良好率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球囊导引导管因其近端血流阻断作用,可以缩短血管再通时间,增加首次再通率,减少远端血栓逃逸风险,但目前球囊导引导管在急诊机械取栓术中应用仍受限。本文综述球囊导引导管的临床应用进展,以为其在急诊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栓切除 球囊导引导管(mesh)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矿化胶原颅骨修补术:儿童颅骨修补的新方法
3
作者 陈拓宇 张玉琪 +1 位作者 王硕 王秀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27-833,共7页
目的探寻颅骨缺损患儿行颅骨修补的新材料和新方法。方法与结果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行颅骨修补术的40例颅骨缺损患儿,根据颅骨缺损原因、部位和面积,采用清华大学自行研发的3种同源异构的仿生矿化胶原骨材料,即... 目的探寻颅骨缺损患儿行颅骨修补的新材料和新方法。方法与结果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行颅骨修补术的40例颅骨缺损患儿,根据颅骨缺损原因、部位和面积,采用清华大学自行研发的3种同源异构的仿生矿化胶原骨材料,即多孔材料(pMC)、致密材料(cMC)和双相复合材料(bMC)修补颅骨,均手术顺利,术后未发生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患儿头部外形正常,切口愈合良好,复查CT显示仿生矿化胶原骨材料植入体均无移位,部分实现影像学融合,pMC CT值为300~400 HU,cMC CT值为700~900 HU,且随时间推移CT值接近正常骨组织。结论通过不同类型仿生矿化胶原骨材料进行个体化颅骨修补术,验证这种材料可模仿天然骨成分及仿生结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诱导能力,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骨代用品 仿生矿化胶原(mesh) 颅骨修补(mesh) 骨再生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el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及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14
4
作者 乔广宇 张远征 +3 位作者 余新光 佟怀宇 尚爱加 周定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12-417,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6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其中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脱位50例,未合并寰椎枕骨...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6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其中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脱位50例,未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失稳和脱位26例(齿状突不连性或发育不良性寰枢椎脱位14例、未合并脱位的颅底凹陷经前路切除齿状突减压所致医源性寰枢椎不稳12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或下关节突螺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固定,髂后上嵴松质骨颗粒植骨。结果 74例获得满意临床治疗效果,出院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法)由术前的9.43±3.16提高至13.80±2.07(t=4.063,P=0.037),Odom评级优19例、良49例、可7例、差1例。未合并寰枕融合者经后路固定手术均获得解剖学复位;50例伴寰枕融合患者中15例完全复位、35例部分复位;其中26例经口腔入路施行减压。共50例获3个月以上随访,JOA评分由术前的8.90±1.22提高至14.72±1.57(t=4.914,P=0.015),Odom评级优18例、良30例、可2例、差0例。随访期间未出现断钉、断板现象,内固定稳固、植骨完全融合。1例术后清醒拔管12h突发呼吸、心跳停止,复苏成功后深度昏迷,家属放弃治疗出院;1例术后第6天发生全身凝血机制障碍,随后出现四肢完全瘫痪,目前仍然在康复治疗中,肌力恢复至3级;2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2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和后组脑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应用Goel内固定技术行寰枢椎关节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畸形寰枢椎脱位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mesh) 扁颅底 脱位 寰枢关节 Goel技(me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修补术对颅脑创伤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欧阳龙强 夏文燕 +4 位作者 汪春晖 杨少春 娄建云 邹连生 刘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20-624,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颅骨修补术对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106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修补的患者,分为早期颅骨修补组(去骨瓣减压术后1~3个月,48例)和常规颅骨修补组(去骨... 目的探讨早期颅骨修补术对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106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修补的患者,分为早期颅骨修补组(去骨瓣减压术后1~3个月,48例)和常规颅骨修补组(去骨瓣减压术后3~6个月,58例),分别于颅骨修补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同时记录术后6个月环锯综合征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GOS评分(P=0.000)和MMSE评分(P=0.000)均高于、mRS评分(P=0.000)和NIHSS评分(P=0.000)均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时,早期颅骨修补组患者GOS评分(P=0.041)和MMSE评分(P=0.040)均高于、mRS评分(P=0.021)和NIHSS评分(P=0.043)均低于常规颅骨修补组,且环锯综合征发生率亦低于常规颅骨修补组[18.75%(9/48)对39.66%(23/58);χ~2=5.446,P=0.020]。结论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行颅骨修补术可以有效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减少环锯综合征的发生,改善预后和远期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创伤性 减压颅骨切除 后并发症 认知障碍 环锯综合征(me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43
6
作者 刘进平 冯海龙 赵冬冬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30-135,共6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采用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例)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2例)治疗38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采用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例)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2例)治疗38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胸腰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测量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38例患者手术成功率达100%,手术融合114个椎体节段,共植入228枚椎弓根螺钉。与开放式手术组相比,微创经皮手术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缩短[(10.55±1.23)cm对(18.50±2.50)cm,P=0.000]、术中出血量减少[(32.55±7.22)ml对(320.50±15.48)ml,P=0.000]、住院时间缩短[(6.55±1.50)d对(13.50±2.52)d,P=0.000],且无需引流。术后平均随访(4.65±1.24)个月,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矢状位Cobb角较术前减小(P=0.000)、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增加(P=0.000);开放式手术组总显效率为14/16,微创经皮手术组为86.36%(19/2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恢复迅速等优点,近期疗效与开放式手术相似,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内固定(mesh) 外科手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 被引量:11
7
作者 吴浩 王曲 +2 位作者 林彦达 张璨 菅凤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23-129,共7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MIS-TLIF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共治疗3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MIS-TLIF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共治疗3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以及X线测量腰椎前凸角、冠状位Cobb角、冠状位和矢状位躯干偏移、腰椎滑脱程度(Meyerding分度)并计算滑脱率,X线或CT判断椎体融合率,MRI评价减压程度。结果 3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60 min,术中出血量120 ml,住院时间7.22 d,术后随访10.83个月。手术融合41个椎体节段,范围覆盖L2~S1节段。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均P=0.000)和ODI(均P=0.000)评分增加,SF-36评分减少(P=0.002,0.000,0.000),腰椎前凸角(均P=0.000)、冠状位Cobb角(均P=0.000)和滑脱率(均P=0.000)均减小。至末次随访时,ODI改善率为(80.51±6.02)%,椎体融合率达92.22%且螺钉位置均良好。32例患者中1例术后感染、2例脑脊液漏,经对症治疗均痊愈;无一例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等严重并发症、内固定失败、椎弓根螺钉和钛棒断裂或Cage移位,无一例死亡。结论 MIS-TLIF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轻微、复位效果好、疗效确切,尽管存在手术时间较长、学习曲线较长、术中X线照射量较大等缺点,但仍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滑脱 腰椎 脊柱融合 内固定(mesh) 外科手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形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7
8
作者 孙力泳 陈赞 +2 位作者 陈永杰 吴浩 菅凤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988-994,共7页
目的分析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共39例患者,分别采取单纯后正中入路手术(33例)和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6例),其中30例于肿瘤切除同期行脊柱内固定术(C3~7侧块螺钉植入、其余椎体节段行椎... 目的分析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共39例患者,分别采取单纯后正中入路手术(33例)和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6例),其中30例于肿瘤切除同期行脊柱内固定术(C3~7侧块螺钉植入、其余椎体节段行椎弓根螺钉植入)。结果所有患者均达肿瘤全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18.67个月。术后疼痛明显改善29例,平均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7.51±1.05降至术后24 h的3.17±1.17(P<0.05);术后新发或感觉障碍区域扩大者12例、无明显变化者3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感觉评分由术前的218.67±2.80降至术后24 h的213.33±2.16(P<0.05),术后6个月时改善至216.78±1.47(P<0.05);肢体运动功能改善18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运动评分由术前的92.33±1.63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95.05±1.41(P<0.05)。术后无一例肿瘤复发或继发脊柱畸形。结论大多数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形肿瘤均可通过显微手术Ⅰ期完全切除。术前因骨质破坏或术中充分显露肿瘤而行椎间孔切开者,需于术中同时行植骨融合内固定以维持脊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肿瘤 椎管 内固定(mesh) 显微外科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疗效初步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贾贵军 吉宏明 +4 位作者 张刚利 张燕 胡昌辰 任晋瑞 闫晓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24-429,共6页
目的总结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8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先天性寰枢椎脱位15例、经口腔人路齿状突磨除术后症状加重致枕颈失稳1例、外伤所致2例)的... 目的总结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8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先天性寰枢椎脱位15例、经口腔人路齿状突磨除术后症状加重致枕颈失稳1例、外伤所致2例)的临床资料。施行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及肌电图监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评分系统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18例中16例钉棒内固定系统和寰枢椎复位良好,1例复位不良;骨性融合良好16例,欠佳1例。术后临床表现均不同程度好转,1例突发呼吸骤停死亡。术后平均随访6.62个月(3~28个月),JOA平均评分为11.62±3.23,与手术前评分(7.51±3.8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76,P=0.004)。结论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颈交界区畸形临床疗效良好,能够减少患者痛苦、避免再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位 内固定(mesh) 寰枢关节 寰枕关节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电描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培训分析:脑电图确认试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卫碧 刘刚 +7 位作者 姜梦迪 张艳 刘祎菲 叶红 范琳琳 张运周 高岱佺 宿英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965-968,共4页
目的对脑死亡脑电图确认试验培训效果进行分析,以发现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方法采用理论培训、模拟技能培训、床旁技能培训和考核后培训的方式对114名学员进行脑电图确认试验的培训与考核,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 目的对脑死亡脑电图确认试验培训效果进行分析,以发现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方法采用理论培训、模拟技能培训、床旁技能培训和考核后培训的方式对114名学员进行脑电图确认试验的培训与考核,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学员性别、年龄、专科类别、专业岗位、专业技术职称和医院级别等因素对知识点考核错误率的影响。结果 114名学员中30~49岁占79.82%(91/114),主要来自三级甲等医院(94.74%,108/114)的神经内科(57.89%,66/114)和电生理科(19.30%,22/114),其中医师占85.96%(98/114),中级职称占45.61%(52/114)。5项知识点考核总错误率为9.19%(204/2221),由高至低依次为脑电图参数设置11.40%(26/228)、结果判定10.44%(80/766)、记录方法10.25%(69/673)、环境要求7.46%(17/228)和注意事项3.68%(12/326);其中,〉50岁学员错误率高于其他年龄者(均P=0.000),技师错误率高于医师(P=0.03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年龄是导致考核错误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82,95%CI:1.156~1.652;P=0.000)。结论不同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应加强针对重点对象的培训力度,重视脑死亡脑电图确认试验与常规脑电图监测的区别,提高脑死亡脑电图确认试验的判定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脑电描记 参考标准 培训(me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椎管“哑铃”形肿瘤分型及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家刚 陈海锋 +1 位作者 胡瑜 黄思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941-945,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椎管"哑铃"形肿瘤之临床特点、分型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6例颈椎椎管"哑铃"形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3型,Ⅰ型以椎管内为主型(17例),采用经后路入路手术,8例辅助内固定术;Ⅱ型以椎... 目的探讨颈椎椎管"哑铃"形肿瘤之临床特点、分型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6例颈椎椎管"哑铃"形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3型,Ⅰ型以椎管内为主型(17例),采用经后路入路手术,8例辅助内固定术;Ⅱ型以椎管外为主型(4例),采用经前外侧入路手术,均未行内固定术;Ⅲ型为椎管内外均衡型(5例),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均辅助内固定术。术中发现单侧关节突关节破坏者行颈椎稳定性重建,经后路行侧块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取自体髂骨行植骨融合术。结果26例中神经鞘膜瘤19例、神经纤维瘤4例、神经节细胞瘤2例、脊膜瘤1例。肿瘤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3例,50%(13/26)患者肿瘤切除同期行内固定术,Ⅰ型8例、Ⅲ型5例。平均随访30个月,4例(15.38%)复发,术后2例发生切口感染及脑脊液漏,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和脊柱后凸畸形。结论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肿瘤分型并选择手术方式,有利于提高颈椎"哑铃"形肿瘤全切除率、降低复发率。脊柱稳定性被破坏者需同时行内固定以重建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肿瘤 椎管 颈椎 内固定(mesh) 骨移植 髂骨 外科手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进平 冯海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187-193,共7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脊柱退行性变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脊柱外科迅速发展,成为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柱外科不仅专注于病变椎体切除和神经减压,而且重视脊柱稳定性的保护和重建。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是脊柱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脊柱退行性变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脊柱外科迅速发展,成为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柱外科不仅专注于病变椎体切除和神经减压,而且重视脊柱稳定性的保护和重建。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是脊柱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微创减压技术和微创内固定技术。本文拟对近年来常用的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进行简要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脊柱融合 内固定(mesh) 外科手 微创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神经鞘瘤的外科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浩 陈永杰 菅凤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936-940,共5页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共29例颅颈交界区神经鞘瘤患者经后正中入路行肿瘤切除术,术前影像学观察肿瘤未影响脊柱稳定性者仅行肿瘤切除术;肿瘤侵蚀破坏骨质、造成脊柱失稳者同期行枕颈融合内固定...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原则。方法共29例颅颈交界区神经鞘瘤患者经后正中入路行肿瘤切除术,术前影像学观察肿瘤未影响脊柱稳定性者仅行肿瘤切除术;肿瘤侵蚀破坏骨质、造成脊柱失稳者同期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29例患者均达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术后枕颈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其中13例枕颈部麻木感者术后3个月随访时症状完全消失;无一例肢体麻木、肌无力症状加重,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脑脊液漏和死亡病例。术后均获3~24个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及脊柱畸形和椎体滑脱。结论颅颈交界区神经鞘瘤采取经后正中入路即可全切除肿瘤;对于肿瘤侵蚀破坏骨质而影响脊柱稳定性的患者,术中需辅助枕颈融合内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脊髓 寰枢关节 内固定(mesh) 外科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下经口腔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
14
作者 朱伟杰 袁绍纪 +2 位作者 卢培刚 张荣伟 王同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30-436,共7页
目的探讨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实施显微镜辅助下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术中以经口腔复位内固定钛板作为前方固定,... 目的探讨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实施显微镜辅助下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术中以经口腔复位内固定钛板作为前方固定,自体颗粒骨植骨。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评分系统进行手术前后颈脊髓神经功能评价,MRI及X线判断术后寰枢间距及延髓颈髓角改善程度。结果 3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130min(110、130和150min);平均出血量为150ml(100、200和150ml)。术后CT检查显示,3例患者内固定钛板及12枚椎弓根钛钉固定理想、无松动迹象,颅底凹陷及寰枢关节脱位得到不同程度纠正;颈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5.00%、40.00%和56.25%,平均改善率为57.08%,平均JOA评分改善率评级为良好。其中1例患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经对症治疗痊愈。结论显微镜辅助下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颅底 脱位 寰枢关节 内固定(me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肿穿刺引流术联合硬膜外血贴术治疗伴硬膜下血肿及静脉性梗死的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治思路:一例报告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琪涵 王震 +4 位作者 谷亚钦 李京凯 李军杰 段建钢 吉训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78-485,共8页
目的 报告1例硬膜下血肿穿刺引流术结合靶向自体血硬膜外血贴术治疗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硬膜下血肿和静脉性梗死病例,总结诊治思路。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以突发性头痛伴偏瘫发病,头痛症状平卧位好转、久站或久坐后加重。首次就诊分别... 目的 报告1例硬膜下血肿穿刺引流术结合靶向自体血硬膜外血贴术治疗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硬膜下血肿和静脉性梗死病例,总结诊治思路。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以突发性头痛伴偏瘫发病,头痛症状平卧位好转、久站或久坐后加重。首次就诊分别以“急性脑梗死”行rt-PA静脉溶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行脱水降低颅内压和抗凝治疗,期间出现双侧硬膜下血肿并进行性加重,遂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就诊,诊断为双侧额颞顶叶硬膜下血肿伴积液、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伴静脉性梗死以及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入院后先行软通道硬膜下血肿穿刺引流术清除血肿,病情稳定后通过靶向自体血硬膜外血贴术修补脑脊液漏口,低颅压症状迅速改善,残留血肿逐渐吸收。结论 对于体位性头痛伴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双侧大量硬膜下血肿的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应考虑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可能,立体定向软通道硬膜下血肿穿刺引流术结合靶向自体血硬膜外血贴术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低压 血肿 硬膜下 颅内 颅内血栓形成 脑静脉 引流 硬膜外血贴(me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肿瘤手术脊柱稳定性的保护与重建 被引量:12
16
作者 黄思庆 王跃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920-923,共4页
<正>椎管内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4%,以手术切除为主[1]。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在肿瘤切除、神经功能保护方面已具备成熟的经验和技术,术中也十分重视脊柱稳定性的维持。由于国内外学者对椎管内病变术后脊柱稳定性的评价... <正>椎管内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4%,以手术切除为主[1]。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在肿瘤切除、神经功能保护方面已具备成熟的经验和技术,术中也十分重视脊柱稳定性的维持。由于国内外学者对椎管内病变术后脊柱稳定性的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因此临床医师对椎管内肿瘤手术过程中脊柱稳定性的保护与重建存在不同认识,手术方式不同其效果亦不尽相同[2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肿瘤 椎管 椎板切除 内固定(mesh)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痴呆诊断中PET临床合理化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被引量:8
17
作者 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 王飞 纪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18-926,共9页
痴呆是一项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其发病率逐渐升高。痴呆发病较为隐匿,以临床症状为特征的诊断框架在实际操作中效能较低,影像学标志物证据引入诊断系统使痴呆诊断的准确性大幅度提高。PET显像可以在... 痴呆是一项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其发病率逐渐升高。痴呆发病较为隐匿,以临床症状为特征的诊断框架在实际操作中效能较低,影像学标志物证据引入诊断系统使痴呆诊断的准确性大幅度提高。PET显像可以在体反映痴呆的病理学过程,是痴呆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标志物。随着国内PET设备在大型医疗机构的保有量迅速增长,临床诊疗过程中逐步开展针对痴呆患者的PET显像,但目前PET显像在痴呆中的应用证据尚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有必要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制定合理的临床痴呆诊断中PET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规范其在痴呆诊断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正电子发射层显像 专家共识(mesh)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患者发作间期局限性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高代谢机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路华 雷向宇 +1 位作者 王薇薇 吴逊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03-609,共7页
发作间期局限性PET高代谢在临床实践中常对致癇灶的定位造成困扰,因此正确解读其临床意义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文献回顾,对发作间期PET高代谢信号的可能机制如频繁癇样放电、代偿性活动、兴奋性毒性作用等进行分析,并对一些特定癫癇综合... 发作间期局限性PET高代谢在临床实践中常对致癇灶的定位造成困扰,因此正确解读其临床意义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文献回顾,对发作间期PET高代谢信号的可能机制如频繁癇样放电、代偿性活动、兴奋性毒性作用等进行分析,并对一些特定癫癇综合征或疾病发作间期局限性PET高代谢信号的出现频率和可能机制进行综述,有助于归纳其在不同临床背景下作为术前评价指标的价值;同时提示对发作间期局限性PET高代谢信号的解读应结合病因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助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癇 正电子发射层显像 高代谢(mesh)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立体定向脑电图的耐药性癫痫致痫区脑网络特征分析
19
作者 师家伟 赵学敏 +2 位作者 柴奇 张凯 乔慧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54-961,共8页
目的 分析耐药性癫痫患者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数据,探讨致痫区与非受累区脑网络图论指标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立体定向电极植入术的11例耐药性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的SEEG和结构影... 目的 分析耐药性癫痫患者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数据,探讨致痫区与非受累区脑网络图论指标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立体定向电极植入术的11例耐药性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的SEEG和结构影像数据,计算致痫指数并绘制致痫图,以此划分致痫区和非受累区;采用Granger因果分析分别计算两区域发作间期和发作期功能连接矩阵,结合全局效率(E_(glob))、局部效率(E_(loc))、特征路径长度(Lp)、聚类系数(Cp)、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λ)、标准化聚类系数(γ)和小世界标量(σ)图论指标,对比分析发作间期与发作期图论指标变化。结果与发作间期相比,非受累区发作期γ(t=-3.730,P=0.005)和λ(t=-6.436,P=0.001)降低;而致痫区发作间期与发作期γ和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网络效率方面,与发作间期相比,致痫区和非受累区发作期E_(glob)(t=5.360,P=0.002;t=5.577,P=0.001)和E_(loc)(t=4.450,P=0.003;t=4.038,P=0.005)均增高,Lp均降低(t=-5.127,P=0.002;t=-3.912,P=0.005)。结论 致痫区和非受累区在癫痫发作期存在全脑网络同步性增强,而图论指标的变化,特别是γ和λ可以作为区分癫痫患者致痫区与非受累区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癫痫 立体定位技 脑电描记 图论(me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肿瘤与脊柱稳定性 被引量:17
20
作者 陈赞 菅凤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986-987,共2页
脊柱与脊髓密不可分,在治疗各种脊柱疾病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对脊髓和神经根的保护,在治疗累及脊髓和神经根的肿瘤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对脊柱骨性结构的保护。以往神经外科医师由于缺乏脊柱生物力学相关理论知识[1 2],在切除椎管内肿瘤时不... 脊柱与脊髓密不可分,在治疗各种脊柱疾病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对脊髓和神经根的保护,在治疗累及脊髓和神经根的肿瘤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对脊柱骨性结构的保护。以往神经外科医师由于缺乏脊柱生物力学相关理论知识[1 2],在切除椎管内肿瘤时不注意保护脊柱的骨性结构,又由于缺乏脊柱内固定融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肿瘤 椎管 内固定(mesh)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