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物质来源的前寒武纪BIF沉积过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红中 翟明国 张连昌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528-529,共2页
BIF的成因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重要科学问题。目前,学术界提出了BIF具有火山喷发作用(阎鸿铨,1985)、陆源风化物沉积作用(Zhai and Windley,1989)、热水喷流沉积作用(Zhang et al.,2012)和生物参与下的沉积作用(Li et al.,2011)等观点。... BIF的成因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重要科学问题。目前,学术界提出了BIF具有火山喷发作用(阎鸿铨,1985)、陆源风化物沉积作用(Zhai and Windley,1989)、热水喷流沉积作用(Zhang et al.,2012)和生物参与下的沉积作用(Li et al.,2011)等观点。然而,BIF在沉积后期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复杂的变质改造作用势必会为BIF物源的示踪带来影响。另一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来源 沉积过程 BIF 前寒武纪 地质演化历史 火山喷发 喷流 陆源 半深海环境 热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秦巴泥盆纪岩相古地理研究探讨古构造活动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瑞林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6-26,共11页
秦巴地区位于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两个相对稳定地质单元之间,处于南、北方的过渡地带。泥盆纪是秦巴地区由活动转向相对稳定的关键时期。现通过地层古生物、沉积相古地理、古地磁、古构造演化及化探等学科的研究,诸多资料均说明这一过渡... 秦巴地区位于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两个相对稳定地质单元之间,处于南、北方的过渡地带。泥盆纪是秦巴地区由活动转向相对稳定的关键时期。现通过地层古生物、沉积相古地理、古地磁、古构造演化及化探等学科的研究,诸多资料均说明这一过渡地带的存在。一、对泥盆纪古地理环境的争议当前对秦巴地区泥盆纪所处的古地理环境尚有争议,有无深海、半深海环境存在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鉴于志留纪末期,秦巴地区的隆起和海退,已被众多的沉积间断和秦巴广大地区缺少泥盆统底部地层所证实,因而早泥盆世的浅水环境争议不大,主要分岐是在中晚泥盆世,其空间部位则集中于北秦岭。武汉地院的周正国认为,秦岭山阳地区上泥盆统存在形成半深海或深海环境的等深积岩;王鸿祯先生认为,山阳、柞水一带的中泥盆世“柞水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半深海环境 古构造 古地理环境 晚泥盆世 构造演化 火山活动 浅水环境 华北地块 秦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北礁地区梅山组丘形反射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俞锋 蒲仁海 +5 位作者 胡宝清 樊笑微 李斌 邓东 王飞 郭瑞川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3-62,共10页
目前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顶部丘形反射引起广泛关注,但对其成因有不同认识。本文通过高精度二维、三维地震、钻井资料,研究丘形反射的特征。研究表明北礁地区梅山组顶部发育近东西向展布的长条形丘体,丘间为水道,丘内为中... 目前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顶部丘形反射引起广泛关注,但对其成因有不同认识。本文通过高精度二维、三维地震、钻井资料,研究丘形反射的特征。研究表明北礁地区梅山组顶部发育近东西向展布的长条形丘体,丘间为水道,丘内为中-弱振幅的地震反射,与西南部强振幅水道砂岩形成鲜明的对比,波阻抗反演揭示丘内为低波阻抗,属泥岩范畴。梅山组塑性丘内地层发生重力扩展,在其上覆的脆性地层(强振幅砂岩和弱振幅泥岩)发育多边形断层,反推出梅山组形成于深水环境,丘为泥丘,沉积环境分析也认为北礁凹陷中中新世为半深海沉积,梅山组的丘-谷分别对应上覆地层的谷-丘,认为是底流剥蚀/沉积成因。本文的研究对南海北部丘形反射的认识有重要意义,并可降低油气探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礁凹陷 梅山组 丘形反射 多边形断层 底流 泥丘 深海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