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5
1
作者 蔡奇勋 张菁 王晓林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18-420,共3页
为探讨单纯后路和前后路切除半椎体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 ,回顾分析了19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共21个半椎体的治疗。其中T7、T9、T11、L1、L4 各1例 ,T10、L2、L3 各2例 ,T1210例 ,均为完全分节型半椎体 ;单纯后路切除10例 ,前后路切除9... 为探讨单纯后路和前后路切除半椎体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 ,回顾分析了19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共21个半椎体的治疗。其中T7、T9、T11、L1、L4 各1例 ,T10、L2、L3 各2例 ,T1210例 ,均为完全分节型半椎体 ;单纯后路切除10例 ,前后路切除9例 ;术前Cobb角20°~95°,平均46°。随访10个月~28个月 ,平均19个月。结果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51 % ,平均矫正丢失6°;2例后凸畸形得到矫正 ,无神经并发症及假关节发生。提示单纯后路或前后路半椎体切除效果满意 ,其中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术主要用于胸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体切除术 治疗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切除术 矫形外固定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儿童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东 罗焱中 +4 位作者 侯昊 姚子明 刘昊楠 芮岩 张学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48-955,共8页
目的探讨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儿童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0例因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接受单节段半椎体切除术的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 目的探讨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儿童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0例因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接受单节段半椎体切除术的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5例,采取传统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组35例,采取后路半椎体切除、前方结构重建(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联合后方植骨融合固定术。收集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手术及手术后随访情况。根据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相关矢状位和冠状位影像学参数,评估畸形矫正情况及治疗效果;通过随访过程中拍摄的脊柱CT片评估椎间及后方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性别、身高、年龄、体重、半椎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冠状面参数(主弯Cobb角、近段代偿弯、远端代偿弯、冠状面平衡、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及矢状面参数(节段性后凸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矢状面平衡、腰椎前凸角)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和冠状面参数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对比发现,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主弯Cobb角和节段性后凸角的丢失较对照组明显要少,分别为(0.6±1.7)°比(2.7±2.9)°、(0.6±2.2)°比(3.2±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复查CT显示,观察组1级椎间融合率较对照组更高(68.6%比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可通过前方骨块的支撑与重建,获得满意的椎间融合,矫正效果良好,尤其对于腰椎前凸角度的重建有优势。由于前方椎间的支撑与融合,从长期来看,更利于术后侧后凸角度的维持,可避免矫形角度的过多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半椎体切除术 大块自 原位植骨融合 前方重建 间融合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30例
3
作者 王继孟 张敏刚 +2 位作者 王恒冰 王廷宙 王兴山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22-24,共3页
目的评价一期半椎体切除、前后路松解手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的疗效,并探讨术中相关问题。方法本组30例,平均年龄8岁(1岁6个月至17岁),其中年龄小于4岁6例。30例均行一期前后路松解、半椎体切除术,选择合适的器械进行前路或后路固定,并行... 目的评价一期半椎体切除、前后路松解手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的疗效,并探讨术中相关问题。方法本组30例,平均年龄8岁(1岁6个月至17岁),其中年龄小于4岁6例。30例均行一期前后路松解、半椎体切除术,选择合适的器械进行前路或后路固定,并行局部植骨融合。结果术后1周X线复查,平均Cobb角为16°(0°~32°),术前Cobb角为33°~69°,平均矫正率为68.7%。21例获随访1年以上,最终平均Cobb角为15°(0°~30°),30例最终矫正率为71.6%,术后植骨融合部位骨痂形成良好,无感染、内固定器械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早期一期前后路松解、半椎体切除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应根据适应证严格选择病例和合适的固定器械,并作好详细的术前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切除术 外科学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亚氮对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患儿术后血细胞形态的影响
4
作者 王若曦 兰岭 +1 位作者 朱波 黄宇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2-355,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氧化亚氮暴露对半椎体切除术患儿术后血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因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患儿245例,男152例,女93例,年龄<18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氧化亚氮分为暴露组(... 目的探讨术中氧化亚氮暴露对半椎体切除术患儿术后血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因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患儿245例,男152例,女93例,年龄<18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氧化亚氮分为暴露组(n=143)和对照组(n=102)。比较术后发生贫血、大红细胞症、小红细胞症、红细胞大小不等症等血细胞形态学和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液学改变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氧化亚氮吸入与平均红细胞体积的最大变化程度(dMCV)的相关性。结果暴露组与对照组均有较高的术后贫血发生率(55.9%vs 57.8%)。两组均未观察到大红细胞症。暴露组有7例(4.9%),对照组有3例(2.9%)红细胞大小不等症。暴露组和对照组各有50例(35.0%)和46例(45.1%)小红细胞症。暴露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1.4%)和4例(3.9%)白细胞减少。对照组有3例发生血小板减少。两组血细胞异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与dMCV呈负相关。结论在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患儿中,使用氧化亚氮进行麻醉对围术期血液学指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 半椎体切除术 血液学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洋 邱俊荫 +4 位作者 史本龙 孙旭 刘臻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0-585,共6页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入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入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4.2岁)。单个半椎体25例,2个半椎体7例;C7 1例,T1 5例,T2 12例,T3 10例,T4 11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不平衡和颈部倾斜。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局部侧凸角、锁骨角、T1倾斜角、颈部倾斜、头部偏斜以及局部后凸角等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矫形手术,手术时间175~275min(223.8±41.6min),出血量310~470ml(342.3±45.9ml)。术中胸膜撕裂1例,术后出现Horner综合征1例,上肢神经根性疼痛2例,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共置入261枚椎弓根螺钉,55枚穿破椎弓根皮质,但均未侵犯脊髓及周围脏器和血管,未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12~48个月(19.3±10.5个月),局部侧凸角由术前41.1°±12.3°矫正到术后17.5°±6.7°(P<0.001),末次随访时为20.1°±5.8°,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02);局部后凸角由术前21.5°±9.1°矫正到术后16.8°±6.3°(P<0.05),末次随访时为17.5°±4.9°(P=0.622);远端代偿弯由术前16.9°±5.3°减少到术后12.2°±5.5°(P<0.001),末次随访时为15.5°±7.7°(P=0.053)。T1倾斜角、锁骨角、颈部倾斜以及头部偏斜在术后均较术前得到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观察指标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可有效矫正侧凸畸形,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 半椎体切除术 颈胸段 矫形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及近端代偿侧凸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6
作者 曹隽 张学军 +3 位作者 白云松 高荣轩 郭东 冯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8-415,共8页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探讨术后近端代偿侧凸(PCC)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探讨术后近端代偿侧凸(PCC)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3~13.0岁(6.74±2.81岁),L4~S1半椎体10例,L5~S1半椎体13例,L6~S1半椎体2例。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随访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并对比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PCC、骶骨冠状面倾斜(SSA)、近端固定椎倾斜度(PVO)、畸形部位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躯干冠状面偏移(TS)、矢状面平衡(STS)及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矢状位骨盆倾斜角(SS)。分析末次随访PCC及PCC矫正率与年龄、畸形部位侧凸、畸形侧凸矫正率、术前PCC、末次随访PVO、末次随访SSA等因素的相关性。依据末次随访PVO将患者分为近端固定椎倾斜组(≥5°)与近端固定椎水平组(<5°),比较两组间各脊柱参数的差异。结果:融合固定2~4个椎体(2.58±0.77个椎体),手术时间120~300min(167.60±42.45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ml(362.00±215.50ml)。术后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术后两周恢复正常。术后随访24~70个月(37.72±14.90个月)。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28.8°±5.8°降至术后的5.8°±3.5°(P<0.01),末次随访为7.8°±3.2°(矫正率72.9%,P<0.01)。PCC由术前的25.8°±10.9°自发性矫正为末次随访时的13.1°±8.0°(P<0.01),矫正率为49.2%。TS从术前的13.5±11.7mm降至末次随访5.5±4.5mm(P<0.01),STS从术前的16.1±9.6mm降至末次随访的7.0±5.0mm(P<0.01)。所有病例术前、末次随访骨盆矢状面均保持平衡,末次随访PI、PT、SS、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变。末次随访PCC与术前PCC和末次随访PVO存在相关性(P<0.01,P<0.05),末次随访PCC矫正率与末次随访PVO存在相关性(P<0.01)。近端固定椎水平组14例,倾斜组11例,两组间年龄、术前畸形侧凸、融合节段、术前PCC及术前SSA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PCC有显著性差异(9.8°vs 17.4°,P<0.05)。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可以获得良好的侧凸矫正并改善躯干偏移。为更好地达到近端代偿侧凸自发矫正,应在术前评估已有的近端代偿侧凸角度,术中应尽可能实现近端固定椎水平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腰骶 代偿弯 半椎体切除术 自发矫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 被引量:2
7
作者 任德胜 王保利 +2 位作者 熊斌 吴欣乐 易申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04-306,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33例,随诊术后脊柱的生长发育、功能活动及X线摄片情况。结果:1例半椎体切除不全者残存的椎体继续生长,导致脊柱侧... 目的:探讨早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33例,随诊术后脊柱的生长发育、功能活动及X线摄片情况。结果:1例半椎体切除不全者残存的椎体继续生长,导致脊柱侧凸畸形加重48°,其余32例脊柱畸形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脊柱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活动正常。结论:早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是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畸形 半椎体切除术 治疗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