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对三角褐指藻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4
1
作者 杨翠云 夏传海 +1 位作者 刘苏静 周世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41-1346,共6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及其类似物X(N-丙酰基-1,2-苯并异噻唑啉酮-3-酮)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抑制效应.根据藻细胞生长、比生长速率、藻细胞密度比、藻细胞内色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所设... 研究了不同浓度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及其类似物X(N-丙酰基-1,2-苯并异噻唑啉酮-3-酮)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抑制效应.根据藻细胞生长、比生长速率、藻细胞密度比、藻细胞内色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所设定的浓度(0-3mg/L)范围内,BIT和X在高浓度下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增加细胞生长的延滞期,但在低浓度下不明显,BIT的抑制效应优于X,但BIT和X的这种抑制作用均会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藻细胞逐渐恢复快速增殖.根据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获得的BIT和X对藻的96h半效应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1.95mg/L(R^2=0.988,P=0.0013)和3.26mg/L(R^2=0.908,P=0.0279),EC50值的大小进一步说明BIT比X对三角褐指藻的抑制作用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噻唑啉酮 三角褐指藻 比生长速率 细胞密度比 半效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生物油对藻类的毒性效应
2
作者 黄历 刘荣厚 +1 位作者 张乐 尹仁湛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97-1402,共6页
为明确生物质快速热裂解生物油的使用安全性能,以斜生栅藻和月牙藻为受试材料,设置5组不同生物油含量(分别为0、9.5、20.7、48.5和81.3 mg/L)的藻类培养液,测定生物油对藻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油含量的藻类培养液对两种藻的... 为明确生物质快速热裂解生物油的使用安全性能,以斜生栅藻和月牙藻为受试材料,设置5组不同生物油含量(分别为0、9.5、20.7、48.5和81.3 mg/L)的藻类培养液,测定生物油对藻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油含量的藻类培养液对两种藻的生长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0、(36.59%±5.94%)、(48.47%±2.53%)、(94.83%±2.50%)和(105.25%±1.39%);对月牙藻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0、(45.14%±0.93%)、(55.45%±1.41%)、(64.07%±3.95%)和(92.58%±0.88%),藻类培养液中生物油含量越高,其抑制效应越强。对不同生物油含量下的藻类生长抑制率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以生物量计),生物油对斜生栅藻和月牙藻生长的72 h半效应浓度分别为17.62和14.16 mg/L,说明月牙藻对生物油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 生物油 斜生栅藻 月牙藻 半效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亮 周霞飞 +4 位作者 夏良树 贺海洋 郭知鑫 王正庆 唐振平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9-875,共7页
为了初步探讨铀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以大型溞为研究对象,以溞体活动抑制为毒性观察指标,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受试体死亡率和铀溶液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特征,主要表现为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和铀浓... 为了初步探讨铀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以大型溞为研究对象,以溞体活动抑制为毒性观察指标,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受试体死亡率和铀溶液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特征,主要表现为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和铀浓度增加,试验受试体的死亡率升高,铀对大型溞存在强烈的毒害作用。铀对大型溞的24 h EC_(50)和48 h EC_(50)分别为12.61(11.91~13.43)mg/L和10.95(10.41~11.47)mg/L。通过对比发现铀的不同形态其生物毒性差异明显,难溶于水的U_(3)O_(8)生物毒性低于可溶性的UO_(2)(NO_(3))_(2)·6H_(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毒性 最大效应浓度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时动态成像系统对NK细胞毒性的检测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桑森骅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4,共8页
【目的】细胞免疫疗法是当前发展快速且可靠的治疗癌症的手段,为开发检测细胞治疗产品效价的新方法。【方法】通过监测肿瘤细胞荧光的变化来反馈细胞毒性。通过构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肿瘤细胞,建立了... 【目的】细胞免疫疗法是当前发展快速且可靠的治疗癌症的手段,为开发检测细胞治疗产品效价的新方法。【方法】通过监测肿瘤细胞荧光的变化来反馈细胞毒性。通过构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肿瘤细胞,建立了一种基于活细胞实时动态成像系统的方法来评估细胞治疗产品的细胞毒性。【结果】使用活细胞实时动态成像系统监测K562-GFP细胞,发现其总荧光强度与细胞数量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极低效靶比的共培养条件下,也能展现出高精确性。通过计算NK细胞对K562-GFP细胞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能够整体地评价NK细胞的细胞毒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GFP细胞凋亡与细胞荧光蛋白淬灭的相关性,证明了检测方法的可行性。【结论】该方法无需再使用染料或者抗体,就能够低成本的评估不同类型或生产工艺的免疫细胞对各种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免疫疗法 凋亡检测 自然杀伤细胞 实时动态成像 最大效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海藻龙须菜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抑制作用(英文) 被引量:18
5
作者 卢慧明 廖小建 +1 位作者 杨宇峰 徐石海 《生态科学》 CSCD 2008年第5期424-426,共3页
研究了龙须菜乙醇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且微藻的生物量迅速减少。当龙须菜浸出成分浓度为42mgL-1时,相对抑制率为50%,即半效应浓度(EC50)。龙须菜对赤潮藻产生明显的化... 研究了龙须菜乙醇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且微藻的生物量迅速减少。当龙须菜浸出成分浓度为42mgL-1时,相对抑制率为50%,即半效应浓度(EC50)。龙须菜对赤潮藻产生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延缓了富营养化水体中赤潮藻的爆发,从而使龙须菜具有控制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 中肋骨条藻 化感作用 半效应浓度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砷短期胁迫对铜藻幼苗氧化损伤、抗氧化酶及抗氧化物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张鹏 刘玮 +2 位作者 王铁杆 钟晨辉 陶月良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34-1041,共8页
为探讨无机砷胁迫对铜藻(Sargassum horneri)的生理影响,对铜藻幼苗在不同浓度(0、50、100、150、200 mmol·L^(−1))的As^(3+)、As^(5+)短期胁迫条件下其氧化损伤、抗氧化酶、抗氧化物等8项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随着As^(3+... 为探讨无机砷胁迫对铜藻(Sargassum horneri)的生理影响,对铜藻幼苗在不同浓度(0、50、100、150、200 mmol·L^(−1))的As^(3+)、As^(5+)短期胁迫条件下其氧化损伤、抗氧化酶、抗氧化物等8项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随着As^(3+)、As^(5+)浓度的增加,铜藻体内的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OFR)产生速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明显升高,铜藻细胞损伤率也同时上升。As^(3+)、As^(5+)对铜藻的半效应浓度(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EC_(50))分别为50.1、116.3 mmol·L^(−1)。随As处理浓度升高,藻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呈上升趋势,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则无明显变化。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随As^(3+)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而随As^(5+)浓度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非蛋白巯基化合物(Non-protein thiol,NPT)含量随As^(3+)、As^(5+)浓度的升高而先升后降。对铜藻抗氧化系统主成分分析表明,As^(3+)50mmol·L^(−1)及As^(5+)100mmol·L^(−1)实验组的铜藻抗氧化综合得分较高;随着As^(3+)、As^(5+)浓度的升高,抗氧化物(GSH、NPT)对铜藻抗氧化系统的贡献减弱,而抗氧化酶(SOD、POD)对铜藻抗氧化系统的贡献相对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态 抗氧化酶 抗氧化物 主成分分析 半效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苯甲酸植物毒性实验中两类指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殷培杰 李培军 +1 位作者 刘宛 张海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采用对氯苯甲酸敏感的2种白菜进行种子暴露试验,研究表观性状指标与生物化学指标对3种氯苯甲酸的敏感程度,以便更加全面地反映氯苯甲酸的植物毒性和筛选能指示氯苯甲酸的敏感因子。结果表明,在3种氯苯甲酸对2种白菜根伸长10%~50%抑制... 采用对氯苯甲酸敏感的2种白菜进行种子暴露试验,研究表观性状指标与生物化学指标对3种氯苯甲酸的敏感程度,以便更加全面地反映氯苯甲酸的植物毒性和筛选能指示氯苯甲酸的敏感因子。结果表明,在3种氯苯甲酸对2种白菜根伸长10%~50%抑制区间内,氯苯甲酸剂量-发芽抑制率和氯苯甲酸剂量-根伸长抑制率均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从拟合方程的斜率可以看出,3种氯苯甲酸浓度的变化对2种白菜发芽率抑制的影响幅度大于对根伸长抑制的影响幅度。氯苯甲酸剂量-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抑制率之间和氯苯甲酸剂量-CAT(过氧化氢酶)活性抑制率之间均存在二项式关系(P<0.05),氯苯甲酸剂量-POD(过氧化物酶)活性抑制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P<0.05)。根据拟合方程求出相应的半效应浓度(IC50),3种氯苯甲酸的SOD和CAT的半效应浓度均在试验区间之外,POD的半效应浓度则在试验区间之内,表明在试验区间内,SOD和CAT活性不敏感,POD是个有效指标,且对于3-氯苯甲酸和4-氯苯甲酸的敏感程度高于发芽率和根伸长抑制率。拟合直线方程的斜率可考虑作为“辅助性指标”去评估植物毒性,因为越大的斜率值意味着在试验过程中该指标的单位变化幅度越大,也就越容易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苯甲酸 抑制率 抗氧化酶 半效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苯甲酸植物毒性实验中抗氧化酶变化的量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殷培杰 李培军 刘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1-25,共5页
为研究氯苯甲酸(CBA)的植物毒性,评估生物化学参数能否作为CBA植物毒性的指示因子,采用对CBA敏感的小白菜种子和大白菜种子进行暴露实验,在根伸长抑制率为10%~50%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研究了CBA剂量-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CBA... 为研究氯苯甲酸(CBA)的植物毒性,评估生物化学参数能否作为CBA植物毒性的指示因子,采用对CBA敏感的小白菜种子和大白菜种子进行暴露实验,在根伸长抑制率为10%~50%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研究了CBA剂量-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CBA质量浓度的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体上呈逐渐上升至峰值然后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SOD活性近似,呈先升后降趋势,但幅度大于SOD活性.对CBA剂量-酶活性抑制率进行了回归分析,对拟合效果进行了显著性检验(P<0.05),并求出相应的半效应浓度(EC50),实验材料的SOD和CAT活性的EC50均在实验区间之外,POD活性的EC50则在实验区间之内,表明在实验区间内,SOD和CAT活性不敏感,POD活性为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苯甲酸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半效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中生石灰和漂白粉对小球藻生长抑制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王秀英 周军辉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研究了水体中生石灰和漂白粉对淡水小球藻的生长的影响。淡水小球藻在含有不同浓度的生石灰或漂白粉的培养液中培养,培养24h后开始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培养液在650nm的吸光度值,每隔24h检测1次,连续检测3次。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液中生石... 研究了水体中生石灰和漂白粉对淡水小球藻的生长的影响。淡水小球藻在含有不同浓度的生石灰或漂白粉的培养液中培养,培养24h后开始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培养液在650nm的吸光度值,每隔24h检测1次,连续检测3次。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液中生石灰和漂白粉的存在均对小球藻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并且2者的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在24h、48h和72h,生石灰抑制小球藻生长的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是28.57、10.77和9.79mg/L,漂白粉抑制小球藻生长的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是2.17、1.10和0.91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小球藻 生石灰 漂白粉 生长抑制 半效应浓度(EC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氯联苯对2种微藻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方浩 吕颂辉 +1 位作者 马方方 滕德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9147-9150,共4页
[目的]研究多氯联苯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急性毒性。[方法]选择珠江口海域赤潮优势种锥状斯氏藻和热带骨条藻进行多氯联苯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其半效应浓度(EC50),分析多氯联苯对其生长以及超氧化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 [目的]研究多氯联苯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急性毒性。[方法]选择珠江口海域赤潮优势种锥状斯氏藻和热带骨条藻进行多氯联苯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其半效应浓度(EC50),分析多氯联苯对其生长以及超氧化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多氯联苯对锥状斯氏藻、热带骨条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2种藻类的96 h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103和0.009 mg/L。低浓度多氯联苯对2种微藻的SOD和CAT活性有诱导作用。当多氯联苯浓度超过一定阈值,酶活性下降;与锥状斯氏藻相比,热带骨条藻对多氯联苯暴露更敏感,耐受力较差。[结论]该研究为深入研究持久性污染物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毒性效应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 抑制作用 半效应浓度 超氧化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溴双酚A对7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邓结平 李赟 潘鲁青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59,共6页
本文研究了四溴双酚A(TBBPA)对7种海洋微藻(微拟球藻、塔胞藻、亚心形扁藻、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湛江等鞭金藻、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的急性毒性。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TBBPA暴露下7种微藻的相对生长率、抑制率,结果显示,7种海洋微藻... 本文研究了四溴双酚A(TBBPA)对7种海洋微藻(微拟球藻、塔胞藻、亚心形扁藻、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湛江等鞭金藻、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的急性毒性。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TBBPA暴露下7种微藻的相对生长率、抑制率,结果显示,7种海洋微藻对TBBPA的敏感性不同,存在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采用概率单位—浓度对数法得到TBBPA对牟氏角毛藻、微拟球藻、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湛江等鞭金藻、塔胞藻的96h半效应浓度分别为2.59、2.64、4.23、4.35和6.71mg·L-1,均属于高毒性。同时发现牟氏角毛藻在2.44mg·L-1的TBBPA作用下96h抑制率为54.72%,微拟球藻在3.456mg·L-1的TBBPA作用下96h抑制率为70.27%,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在6mg·L-1的TBBPA作用下96h抑制率为76.64%,湛江等鞭金藻在2.83mg·L-1的TBBPA作用下96h抑制率为39.24%,塔胞藻在9.83mg·L-1的TBBPA作用下96h抑制率为54.21%,三角褐指藻在浓度为9.83mg·L-1的TBBPA作用下96h抑制率为22.84%,亚心形扁藻在浓度14.6mg·L-1的TBBPA作用下96h抑制率仅为14.11%。结果显示,微拟球藻和牟氏角毛藻对TBBPA最敏感,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指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溴双酚A 海洋微藻 急性毒性 96 h半效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乳酪蛋白酶解物制备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志成 蒋爱民 +2 位作者 熊清权 童伟 郑晓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82-86,共5页
以自由基清除能力、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为指标,采用均匀试验研究山羊乳酪蛋白酶解物的制备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并且比较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方法。结果表明:山羊乳酪蛋白适宜的酶解工艺为在60g/kg的底物浓度下,中性蛋白酶... 以自由基清除能力、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为指标,采用均匀试验研究山羊乳酪蛋白酶解物的制备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并且比较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方法。结果表明:山羊乳酪蛋白适宜的酶解工艺为在60g/kg的底物浓度下,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的添加量分别为4000U/g和250U/g,45℃、pH7.5条件下酶解24h。山羊乳酪蛋白经酶解后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强。山羊乳酪蛋白酶解物.OH清除率的EC50值是其蛋白的3.59倍,ABTS+.的清除能力是其蛋白的158.72倍,螯合Fe2+的能力是其蛋白的5.44倍;在亚油酸体系中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强于TBHQ,与VE相当。清除.OH、DPPH自由基、O-2.和ABTS+.的方法不能相互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乳酪蛋白酶解物 制备 抗氧化 效应质量浓度(EC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洋硅藻的碳九芳烃9种组分急性毒性测定与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夏宇凡 彭礼洪 +1 位作者 孟范平 刘嘉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4-55,共12页
碳九(C9)芳烃主要包括正丙苯(n-PBZ)、异丙苯(i-PBZ)和2-乙基甲苯(2-ET)等9种芳香烃。为确定C9芳烃泄漏入海后对海洋生物产生较大毒性的种类,本研究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2种硅藻... 碳九(C9)芳烃主要包括正丙苯(n-PBZ)、异丙苯(i-PBZ)和2-乙基甲苯(2-ET)等9种芳香烃。为确定C9芳烃泄漏入海后对海洋生物产生较大毒性的种类,本研究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2种硅藻作为受试生物,通过生长抑制试验得到n-PBZ、i-PBZ和2-ET等对硅藻的96 h半效应浓度(96 h EC_(50))。研究表明,9种芳香烃均能显著抑制硅藻生长,且抑制作用随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它们对三角褐指藻的96 h EC_(50)值介于2.51~6.11 mg/L之间,对中肋骨条藻的96 h EC_(50)值介于1.97~8.36 mg/L之间,均属于中等毒性。其中,茚(Ind)、邻三甲苯(1,2,3-TMB)、2-乙基甲苯(2-ET)和n-PBZ的毒性较大,而均三甲苯(1,3,5-TMB)的毒性较低。C9芳烃9种组分的毒性差异并不完全取决于其疏水性,还与其在暴露体系中的稳定性有关。研究结果表明,C9芳烃各组分对海洋微藻的毒性高于甲苯、二甲苯、苯酚等有机污染物,C9芳烃的海上泄漏将对海洋初级生产力造成较大危害,应重视泄漏事故的预防以及污染海域的生物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九芳烃 三角褐指藻 中肋骨条藻 急性毒性 半效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油粕中茶皂素的提取及其对果蔬采后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孟祥春 黄泽鹏 +1 位作者 凡超 向旭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0-96,共7页
以从茶树油粕中提取茶皂素的得率为评价指标,研究提取溶剂、方法、时间、温度和料液比等因素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茶皂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同时考察了所得茶皂素对几种果蔬采后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茶树油粕中... 以从茶树油粕中提取茶皂素的得率为评价指标,研究提取溶剂、方法、时间、温度和料液比等因素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茶皂素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同时考察了所得茶皂素对几种果蔬采后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茶树油粕中提取茶皂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75%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14(g/mL),85℃热回流提取2.5 h,茶皂素的得率达13.3%,经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纯度达95.64%。所获茶皂素对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菌丝的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值分别为203.62、165.87和550.61mg·L^-1,其中以对B. cinerea的抑制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油粕 茶皂素 乙醇 提取工艺 得率 最大效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甘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潘文静 王钰亮 +1 位作者 刘洋 李效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9-94,共6页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7806为研究对象,研究草甘膦Glyphosate胁迫下M.aeruginosa PCC7806生长、细胞色素含量的变化,以及对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草甘膦质量浓度50mg/L时,M.aeruginosa PCC7806的生长受到显著抑...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7806为研究对象,研究草甘膦Glyphosate胁迫下M.aeruginosa PCC7806生长、细胞色素含量的变化,以及对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草甘膦质量浓度50mg/L时,M.aeruginosa PCC7806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96h,草甘膦对铜绿微囊藻的半效应质量浓度EC_(50)为62.33mg/L.草甘膦质量浓度为200mg/L时能显著降低铜绿微囊藻单位细胞内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光诱导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低质量浓度下光系统没有表现出明显抑制,并表现出高于对照组的峰,而当质量浓度为100mg/L时,24h与96h结果发现O-J-I-P特征均已消失,表明其光合系统Ⅱ(PSⅡ)活性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甘膦 细胞色素 铜绿微囊藻 效应质量浓度EC50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硝化速率法的重金属元素Pb、Cu生物毒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建伟 李湘凌 +1 位作者 周涛发 袁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87-991,共5页
文章采用硝化速率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 Pb、Cu的毒性,分析了重金属 Pb、Cu对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重金属毒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u和Pb均是氨氧化细菌的高毒物质,其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分别是63.60、77.40 mg/L ;... 文章采用硝化速率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 Pb、Cu的毒性,分析了重金属 Pb、Cu对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重金属毒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u和Pb均是氨氧化细菌的高毒物质,其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分别是63.60、77.40 mg/L ;Cu/Pb的联合作用方式为协同效应;对细胞活性产生促进、抑制的ρ(Cu)范围分别是0.01~1 mg/L和1~50 mg/L ,ρ(Cu)=100 mg/L是细胞死亡、结构破坏的临界点;ρ(Pb)<1 mg/L可以促进细胞活性,而ρ(Pb)>1 mg/L后,细胞活性降低,且随着ρ(Pb)增加细胞结构破损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速率法 最大效应浓度(EC50) 联合毒性 胞外聚合物(E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荪绿霉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忠玄 王万坤 +5 位作者 吴阳 黄静 王晶 王芳 马丁 康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144-148,155,共6页
以采自贵州省大方县、织金县种植基地的冬荪(Phallus dongsun)绿霉病样品为试材,经病原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结合病原真菌形态特征并基于ITS、tef1、rpb2这3个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测定该病原菌对4种杀菌剂及其2种混配药剂的敏感性... 以采自贵州省大方县、织金县种植基地的冬荪(Phallus dongsun)绿霉病样品为试材,经病原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结合病原真菌形态特征并基于ITS、tef1、rpb2这3个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测定该病原菌对4种杀菌剂及其2种混配药剂的敏感性,以期揭示病原种类并寻找有效药剂,为病害的综合防治研究提供借鉴。结果表明,病原真菌为绒毛木霉(Trichoderma tomentosum);4种原药中苯醚甲环唑对该菌株抑制最强,EC_(50)为1.93 mg/L,其次为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EC_(50)分别为4.02和4.96 mg/L;混配组合中,咪鲜胺锰盐和苯醚甲环唑1∶2时,EC_(50)为2.18 mg/L,共毒系数CTC值为150.88,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病害 多位点系统发育分析 最大效应浓度 药剂混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对羊角月牙藻生长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鸿申 龚会琴 +1 位作者 蒲忠禄 张明生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4期52-55,共4页
为球孢白僵菌的规范和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球孢白僵菌对羊角月牙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105个/mL的球孢白僵菌对羊角月牙藻的生长抑制率为2.3%,生物量抑制率为29%;经预试验,1×106个/mL球孢白僵菌对羊角月牙藻的生长... 为球孢白僵菌的规范和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球孢白僵菌对羊角月牙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105个/mL的球孢白僵菌对羊角月牙藻的生长抑制率为2.3%,生物量抑制率为29%;经预试验,1×106个/mL球孢白僵菌对羊角月牙藻的生长抑制率为93.1%,生物量抑制率为99.7%。经毒性试验,24h、48h、72h和96h时,月牙藻EC50的球孢白僵菌浓度分别为9.6×105个/mL、4.8×105个/mL、3.4×105个/mL和3.2×105个/mL,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6.9×105~1.7×106个/mL、4.2×105~5.5×105个/mL、2.0×105~8.7×105个/mL和2.9×105~3.7×105个/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羊角月牙藻 最大效应浓度(EC50) 抑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灭扫利对3种海水单胞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春宇 赵文 +1 位作者 魏杰 班艳丽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年第3期19-25,共7页
为了评估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甲氰菊酯)对藻类的毒性作用,筛选出合适的敏感藻种用于海水池塘水质农业污染监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灭扫利(20%甲氰菊酯)对3种海水单胞藻,即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 为了评估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甲氰菊酯)对藻类的毒性作用,筛选出合适的敏感藻种用于海水池塘水质农业污染监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灭扫利(20%甲氰菊酯)对3种海水单胞藻,即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的毒性效应。本研究采用8个不同浓度梯度的灭扫利评估暴露7 d后3种藻类的密度变化,计算半抑制效应浓度(EC_(50))。结果表明:灭扫利对3种藻类的毒性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蛋白核小球藻和盐生杜氏藻在0~72 h时藻密度随灭扫利浓度增加而明显减少,强壮前沟藻在0~48h时藻密度随灭扫利浓度升高而降低。灭扫利对蛋白核小球藻24、48、72和96 h的半抑制效应浓度(EC_(50))分别为2.6、2.9、2.8和7.6 mg/L;对盐生杜氏藻别为2.6、4.1、4.8和16.8 mg/L;对强壮前沟藻分别为4.1、4.8、7.0和6.9mg/L。由此得出灭扫利对3种藻毒性敏感程序依次为蛋白核小球藻>盐生杜氏藻>强壮前沟藻。按照农药对藻类的毒性等级标准划分:灭扫利对蛋白核小球藻、盐生杜氏藻和强壮前沟藻均为中等毒性农药。因此,在海水养殖池塘中,以灭扫利作为杀藻剂对蛋白核小球藻和盐生杜氏藻具有较大影响,对强壮前沟藻的影响较小。本研究将为确定海水养殖池塘中灭扫利杀藻浓度和筛选农药污染指示藻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扫利 蛋白核小球藻 盐生杜氏藻 强壮前沟藻 生长 抑制效应浓度(EC_(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试验周期下Cu对玉米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影响
20
作者 何颖妍 邓桂荣 曾国驱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6期4-7,共4页
为探究植物种子是否会因为受试物暴露时间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发芽抑制率、根长下降率及EC_(50),进而影响受试物生态毒理学危害性级别的判定,选用玉米为试验种子,CuSO_4·5H_2O为受试物,设置了6个受试物浓度组,开展了周期为2~7d的试验... 为探究植物种子是否会因为受试物暴露时间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发芽抑制率、根长下降率及EC_(50),进而影响受试物生态毒理学危害性级别的判定,选用玉米为试验种子,CuSO_4·5H_2O为受试物,设置了6个受试物浓度组,开展了周期为2~7d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中低暴露浓度下,不同周期对玉米种子发芽率影响较大,发芽抑制率的EC_(50)最值相差高达352.9mg/L,也使根长出现显著性差异,但根长下降率及其EC_(50)无明显差异。得出了试验周期不同,不影响CuSO_4·5H_2O生态毒理学危害性分级结果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周期 发芽抑制率 根长下降率 最大效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