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2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的生物质形成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新国 李玉英 +1 位作者 吴天龙 程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043-6050,共8页
为深入认识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引种能源植物柳枝稷生物质生产的开发潜力及其约束机制,调查了农田、植丛尺度上早熟和晚熟柳枝稷年度生命周期内生物量累积、分株建成动态,以及土壤水分供求平衡过程。研究发现,植丛尺度早熟柳枝稷抽穗... 为深入认识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引种能源植物柳枝稷生物质生产的开发潜力及其约束机制,调查了农田、植丛尺度上早熟和晚熟柳枝稷年度生命周期内生物量累积、分株建成动态,以及土壤水分供求平衡过程。研究发现,植丛尺度早熟柳枝稷抽穗比例近100%,分株生殖发生大小阈值依赖基本丧失,高度大小分布近似正态,种群内光资源竞争强度明显弱化,与晚熟类型形成明显差异。农田尺度晚熟柳枝稷生物质产量可以达到15t/hm2,高出早熟类型近1倍,但是其立地80~400cm土层的含水量稳定在7%以下,土壤干旱已经发生,早期干旱胁迫导致的生长停滞,以及生长中后期的成片倒伏现象在两年的观测周期内连续出现。早熟柳枝稷立地则形成相对稳定的白草、柳枝稷复合优势植被结构,深层土壤水分含量稳定在10%以上,实现了跨年度的土壤水分供求平衡。植丛尺度的生物质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分株生殖发生的大小依赖程度和分株间竞争关系格局,基于植丛尺度普遍的生殖发生和明显弱化的光资源竞争,早熟柳枝稷表现出更为高效的生物质形成机制。农田尺度晚熟柳枝稷尽管在雨热同步期的降水资源利用效率上存在明显比较优势,但是在降水资源利用分配策略和效应上,早熟柳枝稷表现出了综合的生态适宜性优势。保证雨热同步期降水资源利用和保蓄的平衡,是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生物质生产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枝稷 生物质生产 分株种群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产业一体化探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蔡国军 张仁陟 +2 位作者 陈利顶 柴春山 王子婷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2-117,共6页
在分析生态产业概念的基础上,从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自然特点出发,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及资源环境的特点、优势及不足,分析了影响生态产业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在流域尺度内,提出了适宜发展的三大产业,即旱作农产业、草畜产业和林果产... 在分析生态产业概念的基础上,从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自然特点出发,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及资源环境的特点、优势及不足,分析了影响生态产业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在流域尺度内,提出了适宜发展的三大产业,即旱作农产业、草畜产业和林果产业,分析了产业发展的前景与策略。在建设生态和发展产业的具体实践中,要充分考虑生态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使生态建设融于产业发展之中,在发展产业中实现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 生态产业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被引量:28
3
作者 魏强 柴春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7-89,共3页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分析与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多指标综合效益的系统评价问题,评价结果是否具有可靠性则与所选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有着直接关系。在对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当...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分析与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多指标综合效益的系统评价问题,评价结果是否具有可靠性则与所选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有着直接关系。在对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家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评价过程,以利于该区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 小流域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筛选 被引量:4
4
作者 柴春山 《防护林科技》 2006年第5期38-40,共3页
在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概况、水土流失成因以及定西市安家沟流域所实施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筛选出了适合本流域、具有推广价值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以期为本地区今后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 水土流失 成因 治理模式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几种不同人工水土保持林枯落物储量及持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叶海英 赵廷宁 赵陟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125,130,共6页
通过对土桥沟流域SW33-SW75坡向的4种类型人工水土保持林(油松纯林、刺槐纯林、侧柏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林下枯落物储量的调查结合室内持水试验,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别得到4种林分林下枯落物的储量、最大储水量、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 通过对土桥沟流域SW33-SW75坡向的4种类型人工水土保持林(油松纯林、刺槐纯林、侧柏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林下枯落物储量的调查结合室内持水试验,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别得到4种林分林下枯落物的储量、最大储水量、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结果表明:①4种林分的单位面积枯落物蓄积量2.35~3.32t/hm2,其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油松林>油松刺槐混交林>侧柏林>刺槐林;②4种林分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林、刺槐林、侧柏林的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分别相当于0.739,0.73,0.663,0.524mm的降雨。这4种林分枯落物最大可吸收其自身重量2.11~2.90倍的降雨;③4种林分枯落物的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持水量与时间呈线性相关,在浸水的前2h内,吸水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延长趋势逐渐变缓,当枯落物在水中浸泡8h时,持水量基本上达到最大值;④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吸水速率与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浸水的前0~2h,吸水速率较快,4~6h后下降速率逐渐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人工水土保持林 枯落物 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5
6
作者 齐实 孙保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3-67,共5页
该文对黄家二岔小流域不同治理阶段存在的问题、治理工作及其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提出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可概括为综合治理阶段 ,巩固、稳定、提高和调整阶段及可持续发展阶段 ;今后应重视政策的长期性 ,人... 该文对黄家二岔小流域不同治理阶段存在的问题、治理工作及其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提出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可概括为综合治理阶段 ,巩固、稳定、提高和调整阶段及可持续发展阶段 ;今后应重视政策的长期性 ,人口素质的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流域治理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焦金鱼 贵立德 贾国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9-565,共7页
为了探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对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根据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庙坪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前后的生态足迹需求与供给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该流域生态足迹一直大... 为了探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对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根据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庙坪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前后的生态足迹需求与供给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该流域生态足迹一直大于生态承载力,小流域生态经济为不可持续状态,但人均生态赤字由治理前的0.798 9 hm2下降到治理后的0.552 5 hm2。由于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导致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增幅大于生态足迹的增幅,生态足迹需求及亏缺主要源于化石能源用地和耕地类产品的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黄土丘陵沟壑区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对土壤水分的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振峰 莫保儒 +3 位作者 蔡国军 柴春山 王子婷 芦娟 《甘肃林业科技》 2011年第2期11-15,共5页
于2007~2010年生长季节,对侧柏、山杏、油松、柠条和山毛桃等林地土壤水分进行连续监测,并查阅相同树种和立地条件下的林分根系分布资料,以土壤水分对林木耗水满足程度作为评价指标,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微地形条件下人工林对... 于2007~2010年生长季节,对侧柏、山杏、油松、柠条和山毛桃等林地土壤水分进行连续监测,并查阅相同树种和立地条件下的林分根系分布资料,以土壤水分对林木耗水满足程度作为评价指标,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微地形条件下人工林对土壤水分的适宜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林分根系的垂直分布和土壤水分垂直变异相关性显著,水分条件越好,根系分布密度越大;在生长季节适宜度在5~6月和10月较低,4月、7~9月较高;在微地形条件和人工整地作用下,小流域土壤水分存在显著差异,但水分环境越好,林木生长就越旺盛,从而使适宜度并未表现出一直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 人工林 土壤水分 适宜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土壤水分与其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林 《甘肃林业科技》 2012年第3期32-35,39,共5页
2009年,对定西巉口林场人工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23个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和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连续观测和调查。结果显示:山杏林地土壤水分最低,青杨林和青杨+油松混交林地最高,均与其他林地存在显著性差异,荒草地土壤水分... 2009年,对定西巉口林场人工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23个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和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连续观测和调查。结果显示:山杏林地土壤水分最低,青杨林和青杨+油松混交林地最高,均与其他林地存在显著性差异,荒草地土壤水分高于其他林地介于中间;土壤水分亏缺量最大的为阔叶乔木或灌木林,其次为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衰退的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量最小;浅层土壤水分(0~80 mm)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关性极显著,存在线性关系。而深层土壤水分与上面3个植物多样性指数无相关性。该研究对阐明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环境以及其与群落发育阶段和植物多样的相应关系,指导科学培育人工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 人工林地 土壤水分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模式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德明 尚新明 赵金华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年第16期18-20,共3页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的长期实践证明,生态修复的关键是封禁治理。围绕封禁,以建促封,从基础上保证封得住;以调促封,从经济上保证封得住;以改促封,,从行为方式上保证封得住;以法保封,从主观意识上保证封得住。通过封禁治理,使...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的长期实践证明,生态修复的关键是封禁治理。围绕封禁,以建促封,从基础上保证封得住;以调促封,从经济上保证封得住;以改促封,,从行为方式上保证封得住;以法保封,从主观意识上保证封得住。通过封禁治理,使修复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 生态修复 自我修复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植被土壤水分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莫保儒 蔡国军 +3 位作者 赵廷宁 王俊杰 柴春山 王子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5-128,共4页
在2007-2008年期间,通过对定西市巉口林场不同人工林及当地的主要退耕还林模式和农田的土壤水分进行定点定期监测,研究分析了生长季节的土壤储水量、土壤水分亏缺量、变化量及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阳坡柠条林和阳坡侧柏林0... 在2007-2008年期间,通过对定西市巉口林场不同人工林及当地的主要退耕还林模式和农田的土壤水分进行定点定期监测,研究分析了生长季节的土壤储水量、土壤水分亏缺量、变化量及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阳坡柠条林和阳坡侧柏林0-200cm的土壤含水量曲线呈现出"<"形状,形成明显浅层土壤干层。隔坡林带土壤储水量无论是季节变化还是垂直变化,均高于其他人工植被类型,说明隔坡林带土壤水分利用的叠加效应明显。此研究将为该地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采用合理的群落密度,合理控制群落生产力,保持植物蒸腾耗水和土壤水分补偿之间的水分平衡,维持群落的持续稳产、高产,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人工植被 土壤储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与示范
12
《甘肃林业科技》 2006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科技攻关 防治技术 水土流失 半干旱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示范 林业科学研究院 综合治理技术 脆弱生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泽清 杨光 +4 位作者 吴际 王子萌 任鸣 任喜珍 闫哲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8,共12页
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质量分数对土壤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目前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二者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尚不清晰。以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圪坨店流域的成熟人工油松林、人工柠条林、人工紫花苜蓿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 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质量分数对土壤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目前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二者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尚不清晰。以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圪坨店流域的成熟人工油松林、人工柠条林、人工紫花苜蓿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对0~20、20~40和40~60 cm 3层土壤团聚体进行物理分级,测定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及土壤有机碳等指标,用Pearson法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下各土层团聚体均以<0.250 mm团聚体为主,3种植被恢复措施下的≥2.000和<2.000~0.250 mm团聚体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裸地(P<0.05),人工油松林下土壤≥0.250 mm团聚体质量分数R>0.25最高;2)相较于裸地,3种植被恢复下土壤的R>0.25,MWD和GMD分别提高44.9%~121.36%,63.11%~171.23%和31.21%~194.95%,D值降低0.18%~3.29%,人工油松林土壤稳定性提升最佳;3)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经人工植被恢复提高了3.06%~53.36%,人工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提升最高;4)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0.250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5),0.250 mm粒级团聚体为影响土壤团聚化的关键阈值。人工油松林对于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固碳能力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抵抗土壤侵蚀,适宜在该地区植被恢复工作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人工植被恢复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及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14
作者 梁钰 李祥 +1 位作者 贺炳彦 宋小青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0-866,共17页
全面科学地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状况对实现区域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子长市为例,从多个维度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最小数据集(MDS)指标体系,综... 全面科学地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状况对实现区域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子长市为例,从多个维度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最小数据集(MDS)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客观方法赋权进行实证,分析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根据区域地形的特点,引入地形梯度分析法,探究了耕地质量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表明:①子长市耕地质量指数(IFI)分布在0.15~0.90之间,均值为0.30,不同乡镇的耕地质量状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中,瓦窑堡街道办、余家坪镇、安定镇的耕地质量指数总体水平较高;②子长市耕地质量以劣等为主,面积占比高达41.57%,耕地质量等级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低等与劣等地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优等与高等地主要分布在县域西南部,从乡镇的角度看,各乡镇劣等地面积占比范围为31.15%~49.20%,而优等地仅为0.71%~6.23%;③耕地质量呈现显著的地形梯度变化特征,劣等和低等地的分布指数随地形梯度的增加逐渐上升,而高等、优等和中等地随地形梯度的增加逐渐下降,以3级地形梯度为分界线,地形梯度越靠近1或6级,各耕地质量等级的分布指数差异越大,地形因素对耕地质量的分布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在开展耕地保护相关工作时,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该研究完善了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耕地质量的地形梯度变化特征,更真实客观地刻画地形特征与耕地质量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空间分布 地形梯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 子长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5
作者 焦子健 张平良 +2 位作者 刘晓伟 付强 谭雪莲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0,共7页
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连续8年的肥料定位试验,施肥显著影响马... 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连续8年的肥料定位试验,施肥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效果最好,单施有机肥(OM)处理次之;与单施化肥(NPK)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NPKM、OM)处理马铃薯产量分别增加了24.4%和17.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2.2%和22.0%。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随着粒径减小呈阶梯式递增的态势,以<0.25 mm的微团聚体占据优势级别,其比例达41.9%~75.8%。与不施肥对照(CK)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耕层0~20 cm土壤团聚化程度增加明显,其中以NPKM处理效果最好,>2、1~2、0.5~1和0.25~0.5 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较NPK处理分别增加了169.4%、49.5%、206.4%、28.8%,<0.25 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减少了31%。与NPK处理相比,NPKM和OM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mm团聚体含量(R_(0.25))、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NPK较CK处理显著增加了0.25~0.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黄绵土条件下,极度干旱年份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NPKM处理增加效果最明显,较NPK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0.25~2 mm)粒径含量和团聚体MWD和GMD,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强了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团聚体稳定性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粉砂壤土崩解性能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试验研究——以王茂沟小流域为例
16
作者 张思靖 马建业 +5 位作者 李占斌 李鹏 陈亚军 吕小永 李海波 代启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2,共12页
土壤崩解是土壤可蚀性的重要表征指标,在阐明土壤侵蚀机理和构建侵蚀模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有关植物根系对土壤崩解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土壤崩解受到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双重影响,而有关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崩... 土壤崩解是土壤可蚀性的重要表征指标,在阐明土壤侵蚀机理和构建侵蚀模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目前有关植物根系对土壤崩解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土壤崩解受到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双重影响,而有关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崩解的协同作用仍缺乏深入量化研究。以王茂沟小流域5个土地利用下的原状土样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崩解试验测定土壤崩解参数,并分析其与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及主控因子,量化土壤崩解的变化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崩解速率、崩解比速率和崩解量三个崩解指标,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的崩解性均呈现出草地<坡耕地<梯田<果园<坝地;(2)利用VPA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解释了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特征及其协同作用对土壤崩解性的贡献并分析其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含根土体中,根系对土壤崩解的直接效应强于间接效应,其直接贡献为16%,较土壤理化性质(16.4%)偏低,但较两者的协同效应偏高62.5%。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崩解性能的变化主要以土壤理化性质直接影响为主;(3)Spearman相关分析和RDA分析表明,与土壤崩解相关性最高的根系因子为RLD,土壤因子为粉粒,所有环境因子中以RLD的效应最强。不同土地利用下,影响土壤崩解性能的主控因子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条件下的土壤崩解研究和侵蚀机理的解析提供参考,对于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和生态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不同土地利用 植物根系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崩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趋势
17
作者 杨淋 张建国 +1 位作者 张建军 张勇勇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1,347,共10页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长时间序列降雨侵蚀力(1970—2020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揭示该区域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力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为制定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策略、修复脆弱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基于1970—2020...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长时间序列降雨侵蚀力(1970—2020年)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揭示该区域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力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为制定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策略、修复脆弱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基于1970—2020年该区域67个气象站的降雨数据,采用基于日降雨量的简易算法模型,Machisplin插值法,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侵蚀力的时间序列的突变点、趋势变化、周期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该区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范围为739.97~1749.03(MJ·mm)/(hm^(2)·h),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际变化上,降雨侵蚀力整体呈小幅度增长趋势,最高年值为2013年的1915.09(MJ·mm)/(hm^(2)·h),最低年值为1974年的741.18(MJ·mm)/(hm^(2)·h)。年内分布中暖季降雨侵蚀力强度明显强于冷季,暖季的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达到599.01~1742.95(MJ·mm)/(hm^(2)·h),而冷季仅有27.61~171.11(MJ·mm)/(hm^(2)·h)。[结论]该区降雨侵蚀力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呈现上升趋势,且年际间的波动较大,上升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降雨侵蚀力在改善当地气候条件的同时,对当地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功能稳定发挥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出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时空变化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大孔隙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8
作者 张睿惇 马宏红 +2 位作者 高鹏 艾旭城 温永福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7,共9页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下土壤大孔隙的特征变化,为进一步了解土壤大孔隙对水分入渗的影响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纸坊沟小流域选择长期耕作的农地与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灌木地和林地作为研究样地,利用CT扫描技术,量化...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下土壤大孔隙的特征变化,为进一步了解土壤大孔隙对水分入渗的影响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纸坊沟小流域选择长期耕作的农地与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灌木地和林地作为研究样地,利用CT扫描技术,量化土壤大孔隙的特征参数,分析影响大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结果]草地、灌木地和林地的土壤大孔隙参数优于农地;林地土壤大孔隙度和当量直径均显著大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大孔隙结构优于草地和灌木地;草地和林地的土壤大孔隙结构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优化,灌木地的优化相对不明显;大孔隙度与根系平均直径、根系体积密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大孔隙数量与有机质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植被恢复有利于改善土壤大孔隙结构,有机质和植物根系特征对土壤大孔隙的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植被恢复 土壤大孔隙 CT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束与增长双向引导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城“三生”空间优化--以米脂县城中心城区为例
19
作者 贾若楠 吴左宾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344,共12页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本底强约束及城镇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探讨“三生”空间优化为促进该地区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约束与城镇增长的双向引导,提出生态基底辨识与城镇增长模拟相结合的集成性研究方法。...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本底强约束及城镇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探讨“三生”空间优化为促进该地区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约束与城镇增长的双向引导,提出生态基底辨识与城镇增长模拟相结合的集成性研究方法。以米脂县城中心城区为例,采用MCR模型评价中心城区生态基底条件,利用FLUS-Markov模型模拟2035年中心城区“三生”空间分布,基于此识别生态基底条件与2035年“三生”空间分布的冲突激烈区、冲突中度区与冲突微弱区,并对各冲突区域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米脂县城中心城区生态基底条件划分为3个等级: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和一般生态区,其中生态保护区面积最大,一般生态区面积最小。(2)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米脂县城中心城区生态空间面积减少803.33 hm^(2),生产与生活空间面积均呈增长态势,增长面积分别为612.03 hm^(2)、191.30 hm^(2)。(3)米脂县城中心城区有40.80%的用地在未来存在冲突风险,冲突激烈区面积1606.54 hm^(2),约占城区的23.29%,冲突中度区面积968.19 hm^(2),约占城区的14.04%,冲突微弱区面积239.32 hm^(2),约占城区的3.47%,针对各冲突分区特点,提出生态优先、适度融合和兼容发展的“三生”空间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三生”空间 生态约束 城镇增长 冲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
20
作者 陈乐 卫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373-7385,共13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重要的水土流失区和生态恢复核心区,探讨其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的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聚焦梯田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重要的水土流失区和生态恢复核心区,探讨其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的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聚焦梯田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以黄河二级支流-关川河流域为例,选取草地主导型、梯田主导型、林地主导型和林梯草复合型四种典型流域,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气象、地形、土壤和人口数据,结合CASA、InVEST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2010-2020年间各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包括土壤保持(SC)、产水(WY)和固碳服务(NPP))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呈现"破碎化加剧-多样性提升"的耦合特征。水域、水浇地及建设用地普遍扩张,草地缩减驱动了梯田垦殖,疏林地转化显著促进了乔木扩增。(2)四种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林地主导型流域SC增速最快(14.01t hm^(-2) a^(-1)),林梯草复合型流域WY和NPP增速最高(2.73mm/a和22.63g C m^(-2) a^(-1))。(3)单因子分析显示,NPP在草地主导型和林梯草复合型流域主要受植被覆盖度驱动,在梯田主导型和林地主导型流域则受土地利用影响;SC在草地主导型流域主要受海拔影响,在梯田主导型和林地主导型流域受坡度影响,林梯草复合型流域则由太阳辐射和降水量驱动;WY在梯田主导型流域受土地利用影响,其他流域则主要由降水量主导。(4)双因子交互驱动表明,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气象及地形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增强了对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的解释力。综上,研究揭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强调了多因子在塑造下垫面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关键作用,为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与多目标土地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梯田 退耕还林 生态系统服务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