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就近城镇化背景下“半工半耕”模式的变化及其影响
1
作者 孟新飞 林耿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73,95,共8页
就近城镇化作为如今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和现实选择,使21世纪以来形成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文章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采用入户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农民工回流实现就近城镇化对原有... 就近城镇化作为如今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和现实选择,使21世纪以来形成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文章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采用入户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农民工回流实现就近城镇化对原有的“半工半耕”家庭分工模式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就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以放弃老人农业为特征的“半耕”弱化,以及返乡就业压力和风险下的“半工”非正规化。农户家庭在参与城镇化的行为决策中,正从以经济收益为考量的方式转向以后代教育为导向的家庭分工新方式。就近城镇化正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发生,但新“半工半耕”模式带来的社会效应是复杂和不确定的。该模式的健康引导,对于探索本土化的内发型发展道路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近城镇化 家庭分 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工半耕:一个农村社会学的中层概念——与兼业概念相比较 被引量:47
2
作者 夏柱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1-48,153,共8页
半工半耕是农村社会学的中层概念,其概念形成有一定的理论渊源,作为描述和解释转型期农村社会结构的概念,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半工半耕是农村社会学和农业经济学交叉的概念,这一概念源于对"谁是农民"问题的追问,在具体语境... 半工半耕是农村社会学的中层概念,其概念形成有一定的理论渊源,作为描述和解释转型期农村社会结构的概念,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半工半耕是农村社会学和农业经济学交叉的概念,这一概念源于对"谁是农民"问题的追问,在具体语境下又源于农户兼业经营的社会学分析,是具有厚重经验基础的理论概念。半工半耕揭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机制和趋势,在重要的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上均能够形成独特的理论判断,这是兼业概念不能完成的。从目前研究的趋势看,半工半耕有望成为社会学本土化的一个基本概念,为认识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农民阶层和农户生计等问题提供基本框架,有助于推动解决"三农"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业 中层概念 农村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结构视角下的“半工半耕”及其功能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升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5-81,共7页
从家庭结构视角看"半工半耕"可以发现,农户选择"半工半耕"的生计方式,既是受到经济形势、城乡二元体制、社会流动等国家宏观结构和制度的影响,更是基于既定家庭结构下的理性选择;且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 从家庭结构视角看"半工半耕"可以发现,农户选择"半工半耕"的生计方式,既是受到经济形势、城乡二元体制、社会流动等国家宏观结构和制度的影响,更是基于既定家庭结构下的理性选择;且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半工半耕"的生计结构因实现了家庭结构再生产而得以长期存在,是嵌入当下农村家庭结构的一种家庭生计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结构 家庭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社会“半工半耕”结构的变化及其解释——基于华北乡村案例的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印子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当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在进城务工方面,乡村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自主性增强,乡村社会发展出结构化的兼业化“老人农业”。“半工半耕”结构中的“半工”与“半耕”,不仅相对独立,也相互支撑... 当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在进城务工方面,乡村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自主性增强,乡村社会发展出结构化的兼业化“老人农业”。“半工半耕”结构中的“半工”与“半耕”,不仅相对独立,也相互支撑、相辅相成,这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影响。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机械化,持续优化了家庭劳动力在城乡经济形态中的配置,推动了“半工半耕”结构的变化。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农民为了家庭发展而长期存在的伦理动力支撑着农民在城乡往返中释放出坚韧的能动性。在宏观经济形势的推动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保护作用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与小农户经营实现了有机融合,为乡村社会在可持续发展后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耕”结构 农业机械化 伦理动力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计模式、婚姻市场与家庭发展压力——基于“半工半耕”与“半工半租”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陈辉 周蓉瑶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9-143,共5页
诸多研究认为,转型期农村代际关系紧张和公平正义原则缺失,诱发农村养老困境,代际关系陷入伦理性危机。但这些观点普遍以东北、华北和西北农村调研经验为基础,对南方发达地区农村经验关照不够。文章在比较分析关中和珠三角农民家庭生活... 诸多研究认为,转型期农村代际关系紧张和公平正义原则缺失,诱发农村养老困境,代际关系陷入伦理性危机。但这些观点普遍以东北、华北和西北农村调研经验为基础,对南方发达地区农村经验关照不够。文章在比较分析关中和珠三角农民家庭生活逻辑基础上,尝试从生计模式、婚姻市场和家庭发展压力角度透视转型期农村代际关系。研究发现:关中地区"半工半耕"型生计模式中,农民家庭财富积累能力弱,子代结婚成本高,家庭发展压力大,围绕家庭资源积累和分配,代际关系普遍紧张;珠三角地区"半工半租"型生计模式中,农民家庭财富积累能力强,子代结婚成本低,家庭发展压力小,代际关系相对和谐。在影响农民代际关系的诸多因素中,最核心的是"两个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婚姻市场,二者共同影响着家庭发展压力,从整体上塑造着转型期不同地区农民代际关系的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模式 婚姻市场 家庭发展压力 代际关系“ 半工半耕”“ 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对村庄的影响研究——基于关中陈文村的调查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红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1-45,共5页
在对关中陈文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与分析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对于村庄的影响,尝试解释两个问题:一是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的形成及其意义;二是该种模式对于村庄的生活范围与关系模式、生活面向与生活预期、代... 在对关中陈文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与分析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对于村庄的影响,尝试解释两个问题:一是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的形成及其意义;二是该种模式对于村庄的生活范围与关系模式、生活面向与生活预期、代际责任与伦理三个方面的影响。最后指出陈文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当前国家农村政策的启示意义,即国家在致力于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小农家庭生产的扶持与条件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 小农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工半耕”的区域差异与农民家庭发展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永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4-54,共11页
中国农村的“半工半耕”结构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并渐趋稳定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家庭主要的经济模式。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决定了“半耕”的状态,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则决定了“半工”的状态。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市场... 中国农村的“半工半耕”结构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并渐趋稳定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家庭主要的经济模式。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决定了“半耕”的状态,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则决定了“半工”的状态。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市场的关系的区域差异塑造出了强弱有别的、差异化的“半工半耕”形态。“半工半耕”的强度直接影响了农民家庭的资源积累能力,奠定了农民家庭发展的基础。经验视野中的“半工半耕”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涵,它不仅是理解转型期农民家庭和村庄社会的重要维度,而且也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市场参与 代际分 家庭发展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城市化中新生代农民的家计升级与家庭分化—— 基于农民家庭的新“半工半耕”结构 被引量:11
8
作者 田舒彦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22,共8页
随着新生代农民成家立业,主导家庭前进方向,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实现县域城市化或正在实现县域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家庭家计模式和家庭生活安排也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变革后的农民家计和生活虽仍可以用“半工半耕”来概括,但是与... 随着新生代农民成家立业,主导家庭前进方向,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实现县域城市化或正在实现县域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家庭家计模式和家庭生活安排也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变革后的农民家计和生活虽仍可以用“半工半耕”来概括,但是与老一代农民家庭的“半工半耕”已经有了很大差别,集中表现为普遍在县城务工的离土不离乡、以县城为家庭再生产场所的性别分工、“工”的程度更高“耕”成为工业化了的农业或隐性保障、多重家庭目标综合收益最大化。同时新生代农民家庭内部的“半工半耕”结构因家庭成员在收入能力、教养能力和价值选择上的分化更明显而相对于老一代农民来说有更大差异,最终表现为家庭发展能力的分化、城市化状态和阶层流动可能性的分化。在新生代农民家庭的“半工半耕”结构中县乡一体化已经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 耕” 县域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郊农民半工半耕生计模式分析——以广西良庆镇A村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叶连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23期178-180,共3页
半工半耕是农民与现代市场经济互动下所形成的一种普遍的生计模式,也是农民依据家庭土地和劳动力禀赋追求最大化收入和保障生计安全的适应性策略。本研究主要探讨城郊农民半工半耕生计模式的3种具体方式,并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分析这一家... 半工半耕是农民与现代市场经济互动下所形成的一种普遍的生计模式,也是农民依据家庭土地和劳动力禀赋追求最大化收入和保障生计安全的适应性策略。本研究主要探讨城郊农民半工半耕生计模式的3种具体方式,并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分析这一家庭分工结构背后的行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农民 生计模式 理性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城市化”再认识:发展型小农家庭“代际联合式”城市化
10
作者 金志敏 撒莹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6-78,共3页
“半城市化”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大量农业剩余人口在生计上挣脱了农业与农村却未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国家因而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旨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大量学者将半城市化视为城... “半城市化”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大量农业剩余人口在生计上挣脱了农业与农村却未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国家因而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旨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大量学者将半城市化视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主张从制度改革、政策制定和空间策略等方面改革来促进其完全城市化。事实上,半城市化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农民家庭城市化的过渡状态,是一种基于“半工半耕”生计模式的“代际联合式”城市化模式,发展型小农家庭通过“半工”和“半耕”代际主体联合来逐渐推进家庭城市化。厘清上述农业转移人口半城市化背后的行为逻辑后,剖析各代际主体的主要特征再分别作出针对性回应,以助推半城市化人口及其背后的小农家庭完全城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代际联合式”城市化 顺应与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城半乡:西部农民新三代家庭的离散性与弹性——基于关中A县B村调研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71,共9页
目前学界普遍在“务工—留守”框架下研究西部农民家庭,而西部地区的一些农民三代家庭已进入半城半乡的生活状态,家庭成员分散在城市和乡村多个生活单元,家庭形态具有离散性。在半城半乡生活模式中,农民新三代家庭表现出较强弹性,具有... 目前学界普遍在“务工—留守”框架下研究西部农民家庭,而西部地区的一些农民三代家庭已进入半城半乡的生活状态,家庭成员分散在城市和乡村多个生活单元,家庭形态具有离散性。在半城半乡生活模式中,农民新三代家庭表现出较强弹性,具有改变家庭结构以满足家庭多元功能需要、应对发展压力并保持家庭团结的能力,从而体现出“形散而神不散”的生活样态。农民新三代家庭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离婚风险防范策略、家庭伦理整合效果、熟人社会支持作用共同形成了家庭弹性。鉴于这种半城半乡生活模式及家庭弹性和离散性特征,中国西部地区农民家庭转型的方向不是全面城镇化,而是通过在城生活单元实现家庭生命周期关键环节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城镇化不是全部家庭成员进城生活,而是形成能使农民家庭再生产逻辑嵌入并实现有机融合的城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离散性 家庭弹性 新三代家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伦理、家庭分工与农民家庭的现代化进程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建雷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117,共6页
在当前农民家庭的经济生活实践中,家庭伦理同农民家庭的现代化呈现出了有机的"亲和"关系。家庭伦理是传统儒家伦理在农民家庭中的基本表现,它提供了农民家庭经济活动的基本规范,并赋予农民的经济行动以意义,从而形塑了以伦理... 在当前农民家庭的经济生活实践中,家庭伦理同农民家庭的现代化呈现出了有机的"亲和"关系。家庭伦理是传统儒家伦理在农民家庭中的基本表现,它提供了农民家庭经济活动的基本规范,并赋予农民的经济行动以意义,从而形塑了以伦理为本位的农民家庭经济组织。在这种以伦理为本位的农民家庭经济组织中,农民家庭根据不同成员在家庭中的关系地位和身份角色安排家庭分工,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的家庭经济结构。这使得农民家庭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合理配置家庭劳动力,以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同时,这也奠定了农民家庭现代化的基础。在家庭继替的过程中,随着家庭财富在代际之间的有序传递,子代家庭得以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财富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伦理 家庭分 家庭继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城镇化形成机制、实践基础及发展路径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丽娟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10期18-31,共14页
就近城镇化逐渐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迁移的趋势。从新生代农民工主体视角来看,伴随着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婚姻竞争的压力、个人及家庭的发展需求,体面进城成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动力。虽然中小城市或县城社会资源不如大城... 就近城镇化逐渐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迁移的趋势。从新生代农民工主体视角来看,伴随着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婚姻竞争的压力、个人及家庭的发展需求,体面进城成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动力。虽然中小城市或县城社会资源不如大城市,但它能提供给农村居民优于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因而经济成本和文化成本都相对较低的就近城镇化,是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实现体面进城的最优选择。这一进城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家庭伦理影响下的代际支持、半工半耕家计模式基础上的家庭资源积累以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保障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就近城镇化过程中,家庭的代际合力与城乡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进城目标的理性策略。为进一步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城镇化进程,应从农村居民目标实现的基础出发,提升农民工家庭成员的发展能力与家庭资源积累能力,增强其城市定居意愿与能力,并保障其自由返乡这一基础性权利。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应走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赋予中小城市更多发展空间,实现多级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近城镇化 新生代农民 代际支持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城市化:内涵界定、路径选择与制度基础——基于农民城市化过程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67
14
作者 王海娟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9-27,共9页
以农民城市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从"人的城市化"内涵、路径和制度安排三个维度建构一个分析框架。人的城市化的核心是尊重农民城市化过程中的主体性,不强迫农民进城或留守农村。广泛实践的"接力式城市化"是"人的... 以农民城市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从"人的城市化"内涵、路径和制度安排三个维度建构一个分析框架。人的城市化的核心是尊重农民城市化过程中的主体性,不强迫农民进城或留守农村。广泛实践的"接力式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的基本路径,它把城市化分解为渐进的三阶段,充分尊重了农民主体选择。构成"人的城市化"的制度基础是小农村社体制,包括保护弱势农民权益及限制城市人口占有农村资源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一些地方政府推进激进制度变革,不利于"人的城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城市化 接力式城市化 小农村社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的去阶层分化机制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杨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1-128,共8页
调查表明,占中国95%的广大中西部农村有农民分化现象,却没有形成明显的阶级阶层。这与广大中国农村存在"去阶层分化机制"有关系。这种机制包含着三重基础:一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关联模式的社会基础,它"中和"了农民分... 调查表明,占中国95%的广大中西部农村有农民分化现象,却没有形成明显的阶级阶层。这与广大中国农村存在"去阶层分化机制"有关系。这种机制包含着三重基础:一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关联模式的社会基础,它"中和"了农民分化,分化的农民在社会交往上仍然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二是以"半工半耕"结构为生计模式的经济基础,它使得中国大部分农民处在中等收入水平,经济上分化不大,从而能够"抑制"消费水平、价值观念和社会交往等层面的分化;三是以上层走出村庄为生活面向的价值基础,它使得先富农民搬出村庄后留下了一个以中等水平为竞争参照系的价值再生产机制,从而"消解"了村庄大部分农民在走向成功、获得人生意义的道路上的心理距离,使农民在主观上就不存在分层。这三重基础共同作用,构成了中国农村的去阶层分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阶层 去阶层分化 血缘地缘关系 价值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度规模经营中的劳动力因素——基于中部地区三个水稻种植户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何奇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30,共14页
在针对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中,经济学家往往关注土地细碎化、技术效率以及机械化程度的影响。但是,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农业呈现兼业化的趋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劳动力因素对适... 在针对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中,经济学家往往关注土地细碎化、技术效率以及机械化程度的影响。但是,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农业呈现兼业化的趋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劳动力因素对适度规模经营的限制性作用逐渐凸显出来。通过对中部地区三个水稻种植户的案例研究发现,在当前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的背景下,劳动力因素已经对水稻适度规模经营产生了限制作用。其具体表现为,在不能由机械替代劳动力的环节,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数量决定了生产规模,而组织管理劳动力的方式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度规模经营 劳动力因素 水稻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日子”与农民家庭经济模式——基于关中Z村调查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辉 《西北人口》 CSSCI 2012年第4期101-104,109,共5页
关中农民以家庭为中心安排生产生活;崇尚低成本、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生活意义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其家庭经济模式不同于黄宗智所概括的"半工半耕",而是依然保持着传统小农的生活逻辑,即"过日子"。基于关中经验,... 关中农民以家庭为中心安排生产生活;崇尚低成本、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生活意义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其家庭经济模式不同于黄宗智所概括的"半工半耕",而是依然保持着传统小农的生活逻辑,即"过日子"。基于关中经验,笔者在阐释"过日子"内涵的基础上,讨论农民家庭经济的特性,并分析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日子 家庭经济 生存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规模流转后农民生活逻辑变化——基于安徽S、M村的实地调研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建斌 陈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5期6943-6945,共3页
农村小规模土地流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村庄生活的逻辑,农户可以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转入或流出土地,有利于土地在村庄内耕者和非耕者之间形成一个合理配置。相反,以村为单位的土地规模流转牵扯到不同类型的农户,相当于将他们从乡土"... 农村小规模土地流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村庄生活的逻辑,农户可以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转入或流出土地,有利于土地在村庄内耕者和非耕者之间形成一个合理配置。相反,以村为单位的土地规模流转牵扯到不同类型的农户,相当于将他们从乡土"连根拔起",流转所带来的政治社会影响较大。该研究基于对安徽S、M村的实地调研,从土地流转后农民生活的不适应入手,分析了土地规模流转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农户的影响,总结了土地规模流转导致的农民生活逻辑变化,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地方政府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尤其要区分不同类型农户生活逻辑,谨慎对待农村土地规模流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规模流转 生活逻辑 生活适应 农民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绝大多数农民离不开农村——兼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重点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向阳 《古今农业》 2019年第3期14-21,共8页
当前,打工经济已成中西部一般农业型村庄经济社会常态,加之我国产业结构的低质量就业供给与农民工群体的中低端就业特征,内在锁定了农民工群体高流动、弱保障的家计模式的脆弱性:除了少部分务工经商户顺利实现城市化之外,相当一部分务... 当前,打工经济已成中西部一般农业型村庄经济社会常态,加之我国产业结构的低质量就业供给与农民工群体的中低端就业特征,内在锁定了农民工群体高流动、弱保障的家计模式的脆弱性:除了少部分务工经商户顺利实现城市化之外,相当一部分务工经商户、半工半耕户、老人农业户、中坚农民户将被城市生活所排斥,进而成为在村人口的绝大多数,也就意味着占比70%以上的绝大多数农民离不开农村生活。在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工作在外、生活在村这一客观结构背景下,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重点应当放到回应绝大多数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上来,脱离农村实际和村民需求的乡村振兴战略供给没有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经济 老人农业 中坚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发展能力:农村家庭策略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1
20
作者 李永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8-120,共13页
从鄂西农村与华北农村的差异出发,基于家庭策略的视角探讨了家庭发展能力的有效基础。鄂西农村相对薄弱的半工与半耕、低度的代际合力以及有限的人生任务,与华北农村相对充分的半工与半耕、紧密的代际关联以及近乎无限的人生任务存在鲜... 从鄂西农村与华北农村的差异出发,基于家庭策略的视角探讨了家庭发展能力的有效基础。鄂西农村相对薄弱的半工与半耕、低度的代际合力以及有限的人生任务,与华北农村相对充分的半工与半耕、紧密的代际关联以及近乎无限的人生任务存在鲜明差异,最终体现为家庭发展能力的差异。根据家庭发展能力的不同,农民家庭可以大致划分为发展型家庭、维持型家庭和救助型家庭等三种类型。农民家庭的"分类治理"是激活家庭发展能力,实现家庭政策落地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发展能力 家庭策略 代际合力 农村家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