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读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乐、悲、喜”
1
作者 张军喜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年第8期62-63,共2页
《前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流放黄州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在政治上失意彷徨,行动上不自由,精神上孤独苦闷的时期。然而苏东坡毕竟胸怀旷达,他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在老庄佛禅思想中寻求慰藉... 《前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流放黄州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在政治上失意彷徨,行动上不自由,精神上孤独苦闷的时期。然而苏东坡毕竟胸怀旷达,他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在老庄佛禅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在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富有哲理,凝聚着非常深沉和丰富的人生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赤壁赋》 乌台诗案 团练副使 寄情山水 佛禅思想 《赤壁赋》 黄州 千古传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赏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绍梅 宋文明 《中国茶叶》 2015年第4期32-33,共2页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范仲淹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舍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范仲淹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舍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膏 建溪 嘉树 露芽 北苑 卢仝 品质优异 新雷 千古传诵 七碗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别解
3
作者 刘克华 《阴山学刊》 1989年第1期17-19,共3页
《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春天,作为监察御吏出使凉州,去宣慰战胜吐蕃的边地将士时写的。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孤烟”一词,现存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即所谓“尘烟”说与“... 《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春天,作为监察御吏出使凉州,去宣慰战胜吐蕃的边地将士时写的。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孤烟”一词,现存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即所谓“尘烟”说与“狼烟”说。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少人认为,“孤烟”指沙漠中旋风卷起的尘烟。清人赵殿臣注云:“边外多回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烟 使至塞上 千古传诵 唐开元 宣慰 景语 唐诗三百首新编 盛唐精神 仕途坎坷 情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分写,七分改,作文修改很重要
4
作者 潘晓红 《写作》 2015年第12期77-79,共3页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时候,起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完后,他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于是改成"过"字。后又觉得"过"字不妥,又...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时候,起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完后,他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于是改成"过"字。后又觉得"过"字不妥,又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最后才改成"绿"字,成就了千古传诵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写 泊船瓜洲 宋代诗人 作文修改 千古传诵 课余生活 总结式 语言文字 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开启古典诗词之门的金钥匙——如何有效进行古诗词教学
5
作者 梅小云 《教师》 2015年第13期77-78,共2页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三千年的诗词精华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学习古诗词,是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古典诗词作为教学基本篇目所占...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三千年的诗词精华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学习古诗词,是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古典诗词作为教学基本篇目所占的比重却并不大,大多作为课外诵读内容,因而诗词教学往往被有些语文教师忽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我们常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讲得"喉干舌燥",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乃至"昏昏欲睡"。这些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课堂缺乏生机,教学效率低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古典诗词 初中语文课 课堂教学 哲理诗 舌燥 爱国诗人陆游 中国文学艺术 抱负不凡 千古传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鞭打芦花
6
作者 徐新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60-177,共18页
1.芦苇地日字幕:安徽省萧县县城西南约十公里,有座山叫五洞山,在山的南麓,有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村庄,名字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它是全国名字最长的村庄,也是2700多年的古村。在这个古老的村庄名字里,蕴藏着一个千古传诵的孝道故事。... 1.芦苇地日字幕:安徽省萧县县城西南约十公里,有座山叫五洞山,在山的南麓,有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村庄,名字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它是全国名字最长的村庄,也是2700多年的古村。在这个古老的村庄名字里,蕴藏着一个千古传诵的孝道故事。无边无际的芦苇地。白色的芦苇花在冬日的阳光下,随风摇曳着。闵世恭(闵子爹)在飞快地割着芦苇,他身后整齐地放着一排割倒的芦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古传诵 美丽村庄 鞭打 芦花 芦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美集开新世界--杜甫两川诗管见
7
作者 陶道恕 《杜甫研究学刊》 1987年第1期8-19,共12页
杜甫两川诗处于杜诗发展的两个高峰之间。杜甫入蜀前亲历安史乱初的现实生活,入蜀后留滞夔州,深刻总结生活与创作经验,分别撰成不少千古传诵名篇。两川诗发展前阶段某些创作经验,对后阶段创作又作了某些必要准备。从总体上看,是不应该... 杜甫两川诗处于杜诗发展的两个高峰之间。杜甫入蜀前亲历安史乱初的现实生活,入蜀后留滞夔州,深刻总结生活与创作经验,分别撰成不少千古传诵名篇。两川诗发展前阶段某些创作经验,对后阶段创作又作了某些必要准备。从总体上看,是不应该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经验 现实生活 千古传诵 杜甫 夔州 入蜀 新世界 生活与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似良药,善读医愚
8
作者 朱玉红 《军工文化》 2015年第5期94-94,共1页
西汉文学家刘向有一句千古传诵的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令他言中的是:两千年后的今天,书果然充当了药品。据报载,在意大利的药店里,有些药盒内装的并不是药,而是诗歌。不同的诗有不同的适应症,均由心理学家和文学家共同... 西汉文学家刘向有一句千古传诵的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令他言中的是:两千年后的今天,书果然充当了药品。据报载,在意大利的药店里,有些药盒内装的并不是药,而是诗歌。不同的诗有不同的适应症,均由心理学家和文学家共同打造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古传诵 菜根香 药盒 唐诗宋词 会将 三味书屋 静美 汉赋 如水 生活品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承转合,情深意长——谨以此文献给21世纪第一个母亲节
9
作者 史蒂文森 顾昌勇 《语言教育》 2001年第5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情深意长 游子吟 交际场合 寥寥数语 呀呀学语 意脉 起式 千古传诵 通讯地址 诗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居,寻找另一种生活
10
作者 刘彦华 《小康》 2022年第13期42-43,共2页
群山绵绵,林木葱茏,桃花夭夭,湖面浩渺。与其说妙溪是一家民宿,不如说它更像一处远离城市喧嚣、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灵栖息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90后女孩小隐的妙溪民宿,就坐落在这首... 群山绵绵,林木葱茏,桃花夭夭,湖面浩渺。与其说妙溪是一家民宿,不如说它更像一处远离城市喧嚣、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灵栖息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90后女孩小隐的妙溪民宿,就坐落在这首千古传诵的《渔歌子》所描摹的湖州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内。群山绵绵,林木葱茏,桃花夭夭,湖面浩渺,与其说它是一家民宿,不如说它更像一处远离城市喧嚣、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灵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塞山 90后 另一种生活 旅游度假区 千古传诵 《渔歌子》 桃花 民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形式教古诗
11
作者 朱安琴 《教师》 2015年第34期31-31,共1页
古诗词中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流传的佳句,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不仅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更应竭尽所能不断变革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古诗,享受古诗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在学习古... 古诗词中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流传的佳句,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不仅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更应竭尽所能不断变革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古诗,享受古诗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提升素养、陶冶情操。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每个学段都安排了相应的古诗,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 千古传诵 名家名篇 小学语文教材 教学策略 唐诗三百首 学习过程 写景诗 教学方法 咏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