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磨汤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十二指肠低度炎症保护黏膜屏障作用研究
1
作者 张海月 罗倩 +7 位作者 刘琴 魏星旭 陈龙彪 韩运宗 陈思清 周姝 蔺晓源 周赛男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37-1742,1751,共7页
目的:探讨四磨汤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十二指肠低度炎症及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造模组大鼠采用多因素干预法制备FD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成模型组,四磨汤... 目的:探讨四磨汤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十二指肠低度炎症及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造模组大鼠采用多因素干预法制备FD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成模型组,四磨汤高、中、低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每组10只。四磨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5.62 g/kg、2.81 g/kg、1.40 g/kg四磨汤灌胃,莫沙必利组给予莫沙必利0.305 mg/kg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连续灌胃14 d。观察大鼠体质量;测定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透射电镜观察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形态;ELISA检测血清中IL-17A、IL-22水平;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十二指肠中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均显著降低(P<0.01),透射电镜显示十二指肠上皮细胞间隙增宽,血清IL-17A、IL-22水平显著升高(P<0.01),十二指肠组织PAR-2表达显著升高、ZO-1和claudin-1表达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磨汤高、中剂量组及莫沙必利组体质量、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均有所升高(P<0.05,P<0.01),血清中IL-17A、IL-22水平下降(P<0.05,P<0.01),十二指肠组织中PAR-2表达下调,ZO-1和claudin-1表达显著升高(P<0.01);四磨汤低剂量组能改善大鼠体质量减轻现象(P<0.01),降低IL-17A水平及PAR-2表达,并升高ZO-1和claudin-1表达(P<0.05,P<0.01),但对其他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明显。结论:四磨汤可能通过下调IL-17A、IL-22的水平及PAR-2的表达,上调ZO-1、claudin-1的表达,减轻十二指肠低度炎症以修复黏膜屏障,发挥治疗FD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磨汤 功能性消化不良 十二指肠低度炎症 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伤 PAR-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护肝通络方对药物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思潼 彪雅宁 +4 位作者 刘晨旭 顾亚茹 胡巍巍 路帅 张一昕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1-359,共9页
目的探讨解毒护肝通络方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小鼠的保肝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C57BL/6N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乙酰氨基酚(APAP)组、阳性药(水飞蓟宾)组及解毒护肝通络方高、中、低剂量组。上午采用APAP药液灌胃复制DILI小鼠模型,... 目的探讨解毒护肝通络方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小鼠的保肝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C57BL/6N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乙酰氨基酚(APAP)组、阳性药(水飞蓟宾)组及解毒护肝通络方高、中、低剂量组。上午采用APAP药液灌胃复制DILI小鼠模型,下午灌胃相应药物治疗,持续14天。小鼠处死后,收集血清、肝脏、回肠、结肠组织以及粪便用于后续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APAP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含量或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肝脏、回肠和结肠组织均出现病理损伤,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肠道组织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表达水平以及拟杆菌门和S24-7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P<0.01,P<0.05),厚壁菌门、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F/B)和毛螺菌科相对丰度升高(P<0.01,P<0.05)。与APAP组比,解毒护肝通络方能显著改善小鼠肝功能以及肝脏、回肠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降低血清LPS含量(P<0.01),升高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肠道组织中occludin和ZO-1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拟杆菌门、S24-7的相对丰度(P<0.01,P<0.05),降低F/B、厚壁菌门和毛螺菌科相对丰度(P<0.01)。结论解毒护肝通络方可能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失调,保护肠黏膜屏障,降低肠道通透性,进而达到保肝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护肝通络方 药物性肝损伤 对乙酰氨基酚 肠道菌群 黏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肠黏膜屏障损伤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苏小优 万燕 +1 位作者 陈超超 蓝程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39-946,共8页
肠道是人体持续暴露于外部环境的最大器官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物理及化学屏障作用保护人体免受致病菌侵害,肠黏膜屏障作为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整性对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起关键作用,肠黏膜屏障破坏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及易位,与多种疾... 肠道是人体持续暴露于外部环境的最大器官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物理及化学屏障作用保护人体免受致病菌侵害,肠黏膜屏障作为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整性对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起关键作用,肠黏膜屏障破坏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及易位,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是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中的一种,对肠道损伤具有特异性,在肠道发生损伤、缺血、肠黏膜屏障损伤及通透性增加时会迅速释放入血液循环,I‑FABP水平升高是反映肠道损伤的重要标志物,临床上很多疾病常合并肠道功能障碍,本文主要对I‑FABP的结构特征、功能及其与肠黏膜屏障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结构特征 功能 黏膜屏障 肠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δ激动剂GW501516调控细胞自噬对脓毒症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4
作者 陈凯立 王婷 罗智浩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6-250,256,共6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δ)激动剂GW501516对脓毒症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脓毒症模型小鼠分为model组、GW501516组和GW501516+雷帕霉素(Rap)组,另设置空白对照组(sham组)。通过HE染色观察小肠黏膜病...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δ)激动剂GW501516对脓毒症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脓毒症模型小鼠分为model组、GW501516组和GW501516+雷帕霉素(Rap)组,另设置空白对照组(sham组)。通过HE染色观察小肠黏膜病理损伤,ELISA检测血清中D-乳酸(D-LA)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及小肠组织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小肠组织自噬体数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肠组织中PPARδ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小鼠肠黏膜损伤严重,血清中D-LA和DAO水平及小肠组织中sIgA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小肠组织出现过度自噬,PPARδ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与model组比较,GW501516组小鼠肠黏膜损伤明显减轻,血清中D-LA和DAO水平及小肠组织中sIgA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降低,小肠组织的过度自噬被抑制,PPARδ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Rap可显著抑制GW501516对脓毒症小鼠肠黏膜损伤的改善作用。结论GW501516可通过抑制细胞自噬改善脓毒症小鼠肠黏膜屏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GW501516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 自噬 黏膜屏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普瑞酮对十二指肠胃反流致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华 龚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1118-1120,共3页
目的:观察替普瑞酮对实验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DGR组和替普瑞酮干预组,手术建立大鼠DGR模型,其中DGR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替普瑞酮干预组每日予... 目的:观察替普瑞酮对实验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DGR组和替普瑞酮干预组,手术建立大鼠DGR模型,其中DGR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替普瑞酮干预组每日予替普瑞酮(200mg/kg体重)灌胃。8周后对大鼠胃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胃黏膜溃疡指数(ulcer index,UI)和胃黏液凝胶层厚度,测定胃黏膜氨基己糖、磷脂的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胃黏膜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结果:替普瑞酮干预组胃黏膜病理改变和胃黏膜UI明显低于DGR组(P<0.05),且胃黏液凝胶层厚度、胃黏膜氨基己糖、磷脂和PGE2含量均显著高于DGR组(P<0.05或P<0.0者);但替普瑞酮干预组胃黏膜UI仍高于空白对照组,其余各指标仍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替普瑞酮对DGR所致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胃返流 黏膜损伤 替普瑞酮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花胃康胶丸对大鼠十二指肠反流所致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华 龚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10期2047-2049,共3页
目的:观察荆花胃康胶丸对实验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DGR组和胃康胶丸干预组,手术建立大鼠胃十二指肠反流模型,其中DGR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次,... 目的:观察荆花胃康胶丸对实验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DGR组和胃康胶丸干预组,手术建立大鼠胃十二指肠反流模型,其中DGR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次,胃康胶丸干预组每日给予胃康胶丸(30mg/kg体重)灌胃1次。8周后对大鼠胃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测定胃黏液凝胶层厚度、胃黏膜氨基己糖和磷脂的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胃黏膜前列腺素E2(PGE2)的水平。结果:胃康胶丸干预组胃黏膜病理改变明显轻于DGR组,而胃黏液凝胶层厚度、胃黏膜氨基己糖、磷脂和PGE2含量均显著高于DGR组(P<0.05);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胃黏液凝胶层厚度、胃黏膜氨基己糖和PGE2含量仍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荆花胃康胶丸对十二胃指肠反流所致的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胃反流 荆花胃康胶丸 黏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53
7
作者 杭春华 史继新 +1 位作者 黎介寿 吴伟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5年第2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形态和屏障功能的变化,了解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时间及其严重程度。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无脑损伤的对照组和脑损伤后 3、12、24、72h和 7天组,每组 6只。应用组织病理和电镜观察肠黏膜结...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形态和屏障功能的变化,了解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时间及其严重程度。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无脑损伤的对照组和脑损伤后 3、12、24、72h和 7天组,每组 6只。应用组织病理和电镜观察肠黏膜结构的变化,通过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肠黏膜通透性,以评价肠黏膜屏障功能。 结果:创伤性脑损伤后 3h即出现肠黏膜的病理改变,然后逐渐加重。与对照组相比,脑损伤后 3、12和 24h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伤后 72h达到高峰,第 7天开始下降。血浆内毒素水平在伤后 3h和 72h出现两个峰值。脑损伤后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增加。 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后 3h即可引起明显的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损害,至伤后 72h达高峰,此损害可持续 7天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屏障 创伤性脑损伤 屏障功能 血浆内毒素 黏膜通透性 对照组 病理改变 水平 高峰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应用含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31
8
作者 赵永华 杨开敏 +2 位作者 贾秀艳 晁怀宇 孟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3508-3510,共3页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含有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与早期应用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膳食纤维+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50例,膳食纤维+肠内营养组早期给予含有膳食纤维的肠...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含有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与早期应用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膳食纤维+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50例,膳食纤维+肠内营养组早期给予含有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给予全肠外营养,第1、5、9天分别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含量、D乳酸含量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和尿乳果糖排泄率。结果:对比肠外营养组,膳食纤维+肠内营养组治疗1、5、9 d后测血浆二胺氧化酶含量、D乳酸含量、血浆内毒素水平及尿乳果糖排泄率较肠外营养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含有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优于肠外营养,应首选肠内营养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黏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花粉多糖显著减轻氟尿嘧啶所致小鼠肠道黏膜屏障损伤 被引量:7
9
作者 方小明 田文礼 +5 位作者 张晓琳 彭文君 肖红伟 高凌宇 王灿红 高振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09-21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法提取的荷花粉多糖(lotus bee pollen polysaccharides,LP)对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所致小鼠肠道黏膜损伤及功能失调的改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热风干燥与真空脉动干燥的方法对荷花粉进行干燥,并提取多...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法提取的荷花粉多糖(lotus bee pollen polysaccharides,LP)对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所致小鼠肠道黏膜损伤及功能失调的改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热风干燥与真空脉动干燥的方法对荷花粉进行干燥,并提取多糖。建立5-Fu小鼠肠黏膜炎模型,随机分组、给药。炭末推进法测定小鼠的肠推进率,并测量小鼠结肠长度;计算全肠道派氏集合淋巴结(Peyer’s patches,PPs)的面积;取小鼠结肠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生物化学方法检测PPs匀浆上清液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PPs匀浆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5-Fu可显著抑制小鼠肠道的推进功能(P<0.05)。热风干燥与真空脉动干燥样品中提取的LP能减缓5-Fu所致的结肠缩短(P<0.05),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小鼠肠道PPs的面积(P<0.05或P<0.01);此外,与5-Fu组比较,LP与5-Fu联合应用能明显促进小鼠肠道的推进功能(P<0.05),升高GSH含量、CAT和GSH-Px活力(P<0.01或P<0.05),明显减少TNF-α含量(P<0.05或P<0.01);结肠病理组织切片显示LP能明显减轻5-Fu所致的小鼠结肠黏膜上皮杯状细胞丢失、隐窝深度变浅及炎症细胞浸润。结论:LP能够减轻5-Fu所致小鼠结肠黏膜炎,改善5-Fu所致的肠道传输功能失调,保护5-Fu对肠道的氧化损伤,其中真空脉动干燥样品中提取的花粉多糖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花粉多糖 5-氟尿嘧啶 黏膜屏障 氧化损伤 干燥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管再生调节因子表达与肠黏膜、肠屏障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钱春生 张斌 +3 位作者 钱腾达 何云文 李益欢 董吉荣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0-384,共5页
目的观察老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管再生调节因子表达与肠黏膜、肠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体重为500~600g,17~20个月月龄的健康老年雄性SD大鼠,制备老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按损伤时间分为伤后3、12、24、72h和5d,假手术组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老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管再生调节因子表达与肠黏膜、肠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体重为500~600g,17~20个月月龄的健康老年雄性SD大鼠,制备老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按损伤时间分为伤后3、12、24、72h和5d,假手术组为对照组,每组10只。记录和比较各组大鼠行为学、脑组织含水量、肠黏膜显微特征、肠屏障功能和脑组织中VEGF和CD34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创伤性颅脑损伤3h^5d,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大鼠的行为学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中VEGF和CD34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均P<0.05),肠绒毛高度、绒毛中段直径、隐窝深度和绒毛表面积均明显降低(均P<0.05);肠黏膜绒毛的破坏度明显,绒毛间质疏松,肠绒毛排列不规则甚至断裂,绒毛上皮坏死脱落,变矮,间距增宽,固有层出现不同程度水肿,上述异常在伤后24~72h达到高峰(均P<0.05)。结论密切关注老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24~72h的病情转归对降低病残和致死率应有积极意义,增高VEGF和CD34表达,促进血管再生可能是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大鼠 创伤性脑损伤 血管再生调节因子 黏膜 屏障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时肠损伤后不同手术方式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兴东 嵇武 +7 位作者 丁博文 杨荣 范铭兴 刘建磊 丁威威 李秋荣 李宁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175,178,共5页
目的:对照研究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时肠道损伤后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雌性杂种猪麻醉后,建立多发肠管损伤并发酸中毒、低体温、凝血障碍"致死三联征"的严重腹部创伤实验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7只。即①对... 目的:对照研究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时肠道损伤后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雌性杂种猪麻醉后,建立多发肠管损伤并发酸中毒、低体温、凝血障碍"致死三联征"的严重腹部创伤实验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7只。即①对照组:手术修补(修补)组行肠管损伤修补吻合术,7号线双层关闭腹腔;②肠道结扎(结扎)组行肠管损伤段丝线结扎;③肠道造口(造口)组行损伤段肠道内置入肛管,荷包缝合固定后,经切口旁引出。监测术后0、6、12和24 h二胺氧化酶(DAO)活力。术后24 h行门静脉和外周血细菌培养,观察空肠和末端回肠黏膜屏障组织变化。结果:DAO活力造口组较结扎组和修补组低,门静脉和外周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亦低。病理学观察结扎组肠黏膜组织损伤最重,修补组次之,造口组损伤最轻。结论:肠道造口符合损伤控制手术要求,优于肠道结扎和传统手术,能避免进一步加重肠黏膜屏障破坏,减轻细菌易位和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损伤控制外科 黏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膳食纤维对弥漫性脑损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瑞刚 邱涵坤 +4 位作者 程爱斌 浦践一 李志强 张军伟 邱方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4-167,共4页
目的:研究膳食纤维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受损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致重型颅脑损伤后,随机分为A组(给予等渗盐水)和B组(给予膳食纤维),分别于伤后6、12、24、48和72 h处死大鼠。距回盲部5 cm处向上取2 cm小肠组织,在光镜下观... 目的:研究膳食纤维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受损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致重型颅脑损伤后,随机分为A组(给予等渗盐水)和B组(给予膳食纤维),分别于伤后6、12、24、48和72 h处死大鼠。距回盲部5 cm处向上取2 cm小肠组织,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形态变化。取门静脉血检测血浆微量内毒素的变化,取腹主动脉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乳酸的变化。结果:①致伤后大鼠各组肠黏膜组织结构受损,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值明显升高,以伤后12~24 h最显著,至72 h仍未恢复;②B组大鼠早期添加膳食纤维,至伤后48 h对上述各观察指标有明确改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大鼠早期应用EN添加膳食纤维对肠屏障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黏膜屏障 膳食纤维 内毒素 二胺氧化酶 D-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与修复 被引量:35
13
作者 侯维 孟庆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295-2297,共3页
肠黏膜的一个关键作用是形成一个分隔间质与肠内容物的屏障。单层肠上皮细胞是宿主与外环境之间动态的分界面。肠道除了包含人体最大的体表面积外,肠黏膜还持续暴露于大量微生物、食物抗原和毒素之中。它必须容纳共生菌群,通过控制炎症... 肠黏膜的一个关键作用是形成一个分隔间质与肠内容物的屏障。单层肠上皮细胞是宿主与外环境之间动态的分界面。肠道除了包含人体最大的体表面积外,肠黏膜还持续暴露于大量微生物、食物抗原和毒素之中。它必须容纳共生菌群,通过控制炎症反应、识别潜在有害病原体的危险信号来维持黏膜动态平衡。因此,充分理解肠黏膜屏障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结构和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在临床急、慢性疾病治疗中发展新思路。本文就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与修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 屏障功能 再灌注损伤 细胞膜通透性 肠道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肠外营养相关肠黏膜免疫屏障损伤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4
作者 万晓 王新颖 +2 位作者 毕景成 李宁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2-225,230,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有效的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全肠外营养(TPN)相关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和干预措施。方法:将2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TPN组(n=12)。小鼠经颈内静脉置管后,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用微量泵持续输注等渗盐水;TPN组...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有效的小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全肠外营养(TPN)相关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和干预措施。方法:将2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TPN组(n=12)。小鼠经颈内静脉置管后,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用微量泵持续输注等渗盐水;TPN组给予禁食后用微量泵持续输注PN液。5 d后比较两组小鼠生存率、肠道菌群易位情况、肠道杯状细胞数量以及潘氏细胞变化。结果:两组小鼠的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TPN组肠道菌群淋巴结易位率增加(6/10 vs 1/10,P<0.05),杯状细胞数量减少[(61.6±6.5)个vs(33.0±7.8)个,P<0.01)],隐窝处潘氏细胞内抗菌多肽颗粒明显减少,溶菌酶和黏蛋白2(MUC2)含量显著降低。结论:TPN组小鼠能作为后期研究TPN诱导肠黏膜免疫屏障受损的模型,用于患病机制、药物治疗的观察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肠外营养 屏障损伤 黏膜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后肠黏膜屏障应激性变化的模型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燕斌 杨昭徐 朱玉群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20-222,I0006,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观察重度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肠黏膜屏障(IMB)应激性变化的模型。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两组。TBI组(32只):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TBI模型;假手术对照组(32只):只开骨窗,不行落体致伤。两组大... 目的建立一种观察重度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肠黏膜屏障(IMB)应激性变化的模型。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两组。TBI组(32只):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TBI模型;假手术对照组(32只):只开骨窗,不行落体致伤。两组大鼠分别按术后6、12、24和48h时相点分为4个亚组(每组均为8只),观察脑组织、肠黏膜组织病理以及扫描和透射电镜下肠黏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光镜下TBI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电镜下还可见细胞间紧密连接较对照组明显增宽。结论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的重度TBI大鼠模型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细胞间紧密连接增宽,提示其IMB的功能的确发生了应激性损害,说明这种用来观察重度TBI后IMB应激性变化的模型是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黏膜屏障 实验性模型 大鼠 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黏膜屏障完整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朝板 屠伟峰 郄文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015-3017,共3页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GIRI)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18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GIRI组)、舒芬太尼预处理组(SUF组)。复制经典的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给予相应处理后,光镜...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GIRI)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18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GIRI组)、舒芬太尼预处理组(SUF组)。复制经典的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给予相应处理后,光镜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chui′s评分,测算肠段干湿比重,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结果:GIRI组上皮黏膜变薄、缺失,绒毛组织顶端破溃,出现坏死;舒芬太尼预处理GIRI后,肠上皮的完整性得到明显的维护;与GIRI组相比,SUF组chui′s值明显降低41%、而干湿比重升高35%(均P<0.01),但与Sham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均P<0.05);GIRI后DAO活性剧升、舒芬太尼预处理能显著的抑制DAO的活性,(24.44±7.05vs44.29±9.44,P<0.01)。血清DAO和组织干湿比重Pearson相关系数为0.839。结论:舒芬太尼预处理能能显著的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维护受损肠黏膜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舒芬太尼 预处理 黏膜屏障 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缺氧致大鼠小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及谷氨酰胺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定周 周其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973-1973,共1页
关键词 高原缺氧 黏膜屏障 大鼠 功能损伤 鼠肠黏膜 低氧暴露 低氧环境 肠上皮细胞 细胞渗出 炎细胞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急性胃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与急性高原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定周 周其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972-1973,共2页
关键词 急性高原病 多器官功能障碍 胃肠黏膜 功能损伤 屏障功能 细菌移位 肠功能紊乱 环境暴露 血清内毒素 镧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标记生物素法评价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
19
作者 张强 李秋荣 +5 位作者 王晨阳 顾立立 曲林林 李宁 刘晓祥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3-155,159,共4页
目的:利用荧光标记生物素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肠黏膜屏障损伤。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后1、3和5h组,共四组,每组5只。利用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后放开,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利用荧光标记生物素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肠黏膜屏障损伤。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后1、3和5h组,共四组,每组5只。利用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后放开,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组织形态学改变,并用荧光标记生物素作为探针,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肠黏膜屏障损伤。结果: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明显受损,病理表现为肠黏膜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损伤程度随缺血后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荧光标记生物素穿透缺血-再灌注肠上皮进入黏膜下层,表明肠上皮屏障受到破坏。结论:缺血-再灌注可损伤大鼠肠屏障功能。荧光标记生物素法是一种适合评价实验动物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荧光标记生物素 黏膜屏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功能恢复汤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20
作者 王春荣 程永刚 祁翔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6-589,598,共5页
目的观察肠功能恢复汤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探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新的防治途径。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肠功能恢复汤治疗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 目的观察肠功能恢复汤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探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新的防治途径。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肠功能恢复汤治疗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含量,收集小肠灌洗液并测定灌洗液中的溶菌酶含量,同时取肠系膜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肝及脾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移位情况,取回肠组织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测量小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取回肠组织制成电镜标本,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肠功能恢复汤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中DAO和D-乳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小肠灌洗液中溶菌酶含量显著升高(P<0.01),细菌移位率显著降低(P<0.01)。肠功能恢复汤组小肠黏膜的病理形态明显好于模型组。结论肠功能恢复汤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功能恢复汤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黏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