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2篇文章
< 1 2 1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七年”小说的跨媒介传播与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重估
1
作者 王杰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162,共7页
媒介更迭对文学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日趋壮大的影视、网络在当下文学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面对AI时代的“文学数据的共享”①、各类文学新样态,缓解对文学发展忧虑的有效方式,离不开对历史的回望、反... 媒介更迭对文学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日趋壮大的影视、网络在当下文学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面对AI时代的“文学数据的共享”①、各类文学新样态,缓解对文学发展忧虑的有效方式,离不开对历史的回望、反思与经验总结。“十七年”文艺在“人民文艺”传播结构中,通过完善电影、话剧、曲艺等艺术门类生产机制,实现了各传播媒介相互配合、各艺术形式互渗改编的跨媒介实践,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效率与传播能量。学界以往的研究,一方面伴随着“再解读”②“重估社会主义文学‘遗产’”③,以及“重返‘人民文艺’”④,陆续取得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 数据共享 网络 影视 文学传播 人民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文艺生产传播的地方性与全国性——以电影歌曲为例
2
作者 武新军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5,共8页
“十七年”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电影,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地方性与全国性关系的问题。电影歌曲通过赞美祖国各地的自然景观、特有的物产、生产方式,以及各地的人,激发接受者对地方的认同感,形塑中国人的国家地理观,在培养爱国情感方... “十七年”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电影,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地方性与全国性关系的问题。电影歌曲通过赞美祖国各地的自然景观、特有的物产、生产方式,以及各地的人,激发接受者对地方的认同感,形塑中国人的国家地理观,在培养爱国情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电影歌曲通过歌唱有代表性的国家符号,歌唱祖国各地的巨大变化、现代生产与交通设施,歌唱建设祖国的拓荒精神,传播“到处是故乡”的观念,以此来协调地方性与全国性的矛盾,避免歌唱地方可能导致的封闭的恋地情结,从而把地方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起来。为化解政治要求与传播效果的矛盾,电影歌曲采取了某些策略,生产出一批具有跨时空传播能量的歌曲,但也因此而受到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 爱国情感 地方性 全国性 电影歌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的踪迹:试论“十七年”电影中的“进城”与“下乡”
3
作者 徐刚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2,共10页
在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中,人物的“进城”与“下乡”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流动路向,这种叙事的踪迹透露出彼时乡村与城市的伦理位置。具体就电影来看,这一方面体现在乡村题材电影所暗含的对于城市的隐藏敌意上;另一方面,“堕落进城者”的... 在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中,人物的“进城”与“下乡”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流动路向,这种叙事的踪迹透露出彼时乡村与城市的伦理位置。具体就电影来看,这一方面体现在乡村题材电影所暗含的对于城市的隐藏敌意上;另一方面,“堕落进城者”的城市叙事又彰显出城乡冲突中的意识形态焦虑。此外,“逆城市化”叙事的文化诉求则意味着捕捉城市人“返乡”所具有的独特文化意涵。这些讨论有利于深化对于“十七年”电影中社会主义城乡伦理的全面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城市 乡村 文化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烷基间苯二酚对氧化三甲胺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杨子慧 张眙曼 +3 位作者 王子元 叶高琪 刘洁 王静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5,共11页
为探究全麦食品中生物活性物质十七烷基间苯二酚(5-heptadecylresorcinol,A R-C17)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采用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建立损... 为探究全麦食品中生物活性物质十七烷基间苯二酚(5-heptadecylresorcinol,A R-C17)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采用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建立损伤模型,通过检测内皮细胞迁移、线粒体功能、凋亡水平及其相关蛋白表达,揭示A R-C17对HUVEC的保护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A R-C17(0.5、1.0、2.0μmol/L)能够显著抑制TMAO诱导的细胞存活率下降,HUVEC存活率分别提升至69%、71%和72%;3种剂量的A R-C17均能显著改善HUVEC内皮功能,细胞迁移率分别提升至47%、55%和71%。线粒体功能评价结果显示,A R-C17能够显著降低TMAO诱导的HUVEC胞内及线粒体活性氧水平,缓解线粒体膜电位紊乱,同时提高细胞的基础呼吸强度、ATP生成量和最大呼吸氧气消耗速率,表明A R-C17显著缓解了TMAO诱导的线粒体功能紊乱。细胞凋亡结果显示,高剂量的A R-C17能够使TMAO诱导的HUVEC凋亡率由32%降低至19%。线粒体依赖凋亡途径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 R-C17能够显著降低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ell lymphoma-2,BC L-2)相关X蛋白和BC L-2表达量的比值,同时抑制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表达并且提高其在线粒体中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A R-C17可通过改善HUVEC线粒体功能并抑制线粒体依赖性凋亡,进而缓解TMAO诱导的HUVEC损伤。研究旨在为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全谷物功能食品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烷基间苯二酚 内皮细胞 氧化三甲胺 凋亡 线粒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生产与“十七年”文学教育功能
5
作者 向蕊琦 王本朝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12,F0003,共10页
“十七年”文学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条件及其主体状态中创造的当代文学。它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文学教育功能,并将文学情感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十七年”文学不但创造着特定的思想世界,而且还生产出特殊的情感世界。它主要... “十七年”文学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条件及其主体状态中创造的当代文学。它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文学教育功能,并将文学情感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十七年”文学不但创造着特定的思想世界,而且还生产出特殊的情感世界。它主要借助革命历史和现实感受实现“革命情感”、“个人情感”以及“生活情感”生产,发挥文学教育人、改造人的巨大作用。“十七年”文学的情感生产,拥有一个丰富的意义空间,从革命情感的高扬到个人生活情感的重造,从情感认同到情感差异,具有独特的情感政治意义。“十七年”文学的情感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个人生活的复杂性与革命阶级的丰富性,显示了当代文学表达社会精神意识的力度和个人情感心理的限度。这是中国社会革命的现实命题,也是当代文学创作实践所积累的鲜活经验。“十七年”文学实现了社会情感与文本政治的互动与融合,这为我们重新阐释“十七年”文学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文学教育 情感生产 社会情感 文本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城市书写的诞生与形塑——以《我们夫妇之间》为中心
6
作者 谢文芳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0,共8页
《我们夫妇之间》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第一部书写社会主义城市的小说,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将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空间的转换列为主要书写内容。而围绕这部小说展开的批判和论争则呈现了社会主义城市空间书写的复杂性,具体表现为如何改造并建构... 《我们夫妇之间》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第一部书写社会主义城市的小说,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将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空间的转换列为主要书写内容。而围绕这部小说展开的批判和论争则呈现了社会主义城市空间书写的复杂性,具体表现为如何改造并建构社会主义城市空间,城市空间折叠下内在文化力量的角逐以及城市空间延展下十七年城市文学叙事范式的规约。萧也牧等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努力缝合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理想和复杂现实问题之间的缝隙,积极书写包含文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性历史双重内涵与意义的城市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我们夫妇之间》 城市书写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电影研究中崇高审美话语建构的三个来源
7
作者 任华东 刘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5,共13页
崇高是当代学界有关“十七年”电影研究的核心审美话语之一,它的语义生成及其话语实践,与以下三个来源密切相关:西方崇高理论的舶来及其与中国既有的崇高话语、重伦理道德的文化传统的碰撞与化合;意识形态对电影艺术独特性及其重要性的... 崇高是当代学界有关“十七年”电影研究的核心审美话语之一,它的语义生成及其话语实践,与以下三个来源密切相关:西方崇高理论的舶来及其与中国既有的崇高话语、重伦理道德的文化传统的碰撞与化合;意识形态对电影艺术独特性及其重要性的认知与明确诉求;工农兵“泛英雄化影像”的审美塑造。中国学界一方面继承了康德等西方崇高理论与中国传统乐感文化赋予崇高的道德超越—快感之维,另一方面又极大弱化了其审美形式—痛感之维,让崇高范畴的语义走向一种愉悦有余而痛感不足的单维度语义状态,从而与西方美学中具有双维异质—转化性特点的崇高范畴产生了重要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崇高 审美话语 意识形态诉求 工农兵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中国动画“民族性”审美理论话语的生成
8
作者 祝明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152,共10页
“民族性”是当代学界在描述中国“十七年”时期动画电影艺术时使用的高频词之一,是具有“普遍性”与“共识性”的审美理论话语。这一审美话语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要来源,即艺术作品的审美风格来源、艺术创作理念来源、意识形态来源。多... “民族性”是当代学界在描述中国“十七年”时期动画电影艺术时使用的高频词之一,是具有“普遍性”与“共识性”的审美理论话语。这一审美话语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要来源,即艺术作品的审美风格来源、艺术创作理念来源、意识形态来源。多元化的来源决定了“民族性”审美话语并非一个纯粹的审美话语表述,而是包含着追求动画的“民族化身份”建构与“意识形态”传达的多元诉求,是民族、艺术、审美与政治多方碰撞妥协的结果。“十七年”时期的中国动画在独特的历史语境下,广泛地从传统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方面汲取素材与灵感,逐步从效仿他国动画的路径之中抽离出来,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追寻动画艺术发展的独立化与独特性,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性”审美话语,因而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和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中国动画 “民族性”审美话语 中国动画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电影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与传播
9
作者 黄叶蕊 黄文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25,共6页
“十七年”电影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精神气质与时代风貌,其以实现具体人物“在场”、塑造社会主义风景的方式,形成了独具时代特征的电影美学。“十七年”电影的传播强调通过建构集体记忆引导观众树立国家... “十七年”电影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精神气质与时代风貌,其以实现具体人物“在场”、塑造社会主义风景的方式,形成了独具时代特征的电影美学。“十七年”电影的传播强调通过建构集体记忆引导观众树立国家认同感,并塑造出中国共产党真实立体的银幕形象。在当下国产电影创作中,建构与传播党的形象仍可借鉴“十七年”时期的宝贵经验,不断创作出永葆本色且与时俱进的党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中国共产党形象 集体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政治与“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再解读
10
作者 高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8,共10页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对“贴心人”和“贴心”的革命感召方式推崇有加,同时还注重将古旧的尊师爱徒情感注入全新的技术生产工作之中,以便构建用真心换真心、用真情换真情的良性师徒关系,这些思路均表明“情感唤醒”工作是“政治唤醒...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对“贴心人”和“贴心”的革命感召方式推崇有加,同时还注重将古旧的尊师爱徒情感注入全新的技术生产工作之中,以便构建用真心换真心、用真情换真情的良性师徒关系,这些思路均表明“情感唤醒”工作是“政治唤醒”任务的重要前提和根基。“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关于“见物不见人”现象的指陈和治理,则表明物质基础与革命热情、“知识之道”与“革命之道”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互斥张力,情感政治在此便从一种有益资源变形为桎梏性的障碍。从情感政治视角出发重读“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有助于深入还原工业层面的文学镜像,敞现出这一评价不高的文学类别的繁复性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 情感政治 师徒关系 “见物不见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送戏下乡政策的历史考究——以河南省为中心的考察
11
作者 郭武轲 韩易桐 《农村农业农民》 2025年第1期109-113,共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预设通过送戏下乡的形式将意识形态内化为农民所认同的价值,起初效果不彰。随着情况的变化,城乡文化互动交流的“文化合成”取代了城市对农村单向度的“文化救济”。送戏下乡这一组织性行为和规模化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预设通过送戏下乡的形式将意识形态内化为农民所认同的价值,起初效果不彰。随着情况的变化,城乡文化互动交流的“文化合成”取代了城市对农村单向度的“文化救济”。送戏下乡这一组织性行为和规模化开展,配合意识形态的传播,对乡村社会的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这一时期送戏下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能够为统筹与整合当下各级各类文化演出资源,不断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历史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 送戏下乡 文化合成 乡村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史料编纂与“十七年”作家的历史评价——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兼谈现实主义再认识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秀明 葛舒沁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52,共14页
在近些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渐成气候,并向时段、地域、形态、传媒等全方位铺开之际,有一套研究资料似乎有必要引起关注,即1978年提出设想后陆续出版,一直延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结束,总计有近90册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以下简称... 在近些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渐成气候,并向时段、地域、形态、传媒等全方位铺开之际,有一套研究资料似乎有必要引起关注,即1978年提出设想后陆续出版,一直延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结束,总计有近90册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集体合作的大型丛书,不仅对后来的史料编纂及其批评和研究产生了影响,而且其本身就具有重要文献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大型丛书 集体合作 当代文学史料 史料编纂 现实主义 十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东北话剧的制度型构、文化生产与历史价值
13
作者 逄增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74,共9页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黑、吉、辽三省得益于历史的积淀和社会现实,建构形成了一整套与工业基地物质生产体制匹配的话剧生产与传播制度,并取得堪称辉煌的历史成就,是“十七年”话剧领域的重要流派和生力军之一。尽管诸多当代话...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黑、吉、辽三省得益于历史的积淀和社会现实,建构形成了一整套与工业基地物质生产体制匹配的话剧生产与传播制度,并取得堪称辉煌的历史成就,是“十七年”话剧领域的重要流派和生力军之一。尽管诸多当代话剧史和文学史著述都对东北话剧有关注和评价,但总体上的认识和评述还可以再深化和拓展,以展示其历史价值和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话剧 话剧史 十七年”话剧 生产与传播 十七 生力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左翼文学资源在十七年文学中的艰难融入——《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论争及碧野创作文体转换考察
14
作者 肖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7,共8页
作为横跨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文坛常青树,碧野的散文创作较受到注意。碧野亦有相当数量的小说作品,且创作有十分明显的文体转向,即在195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小说转向散文创作。个中原因复杂,有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论争风... 作为横跨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文坛常青树,碧野的散文创作较受到注意。碧野亦有相当数量的小说作品,且创作有十分明显的文体转向,即在195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小说转向散文创作。个中原因复杂,有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论争风波的因素,也有左翼文学资源的转换问题,其中涉及到十七年作家的自我改造、深入生活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野 左翼文学资源 十七 融入 文体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遮蔽的日常书写与地方色彩——以“十七年”中短篇合作化小说为例
15
作者 于树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6,共8页
“十七年”中短篇合作化小说相对于同时期长篇小说而言,无疑是被淹没和低估的对象。因研究者们的“史诗”情结而使中短篇小说在当代文学研究界被忽视已成普遍现象。然而,在发掘“十七年”“文学遗址”时,有一些中短篇小说还是值得重新... “十七年”中短篇合作化小说相对于同时期长篇小说而言,无疑是被淹没和低估的对象。因研究者们的“史诗”情结而使中短篇小说在当代文学研究界被忽视已成普遍现象。然而,在发掘“十七年”“文学遗址”时,有一些中短篇小说还是值得重新审视的。本文力图抛开学界近于固化的偏见,发掘被当代文学史遗忘、遮蔽的中短篇合作化小说文本,通过聚焦日常生活与地方色彩的书写,对其复杂的思想内蕴、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创作立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试图让那些被遮蔽的文本“浮出历史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研究 中短篇 当代文学史 合作化小说 思想内蕴 创作立场 十七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暴雨急 杨柳风轻——论“十七年”连环画《夺印》的艺术特色
16
作者 蔡小容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8,共7页
创作于“十七年”间的文艺作品《夺印》影响深远,不只是因为政治因素,更是因其自身的艺术性而赢得读者的欢迎。本文选取林锴绘画的连环画《夺印》,从主题确立、人物塑造、风格意趣、笔法运用等方面分析它独到而隽永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连环画《夺印》 林锴 十七年”连环画 电影《夺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中国作家游记中的西方形象
17
作者 赵小琪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177,I0007,共17页
十七年时期中国作家在游记中想象的西方形象,既展现了他们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取代、驱离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理想与变革冲动,也寄寓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家的历史记忆、民族意识和情感倾向等多种因素。我们不否认这一时期中国作家在强烈... 十七年时期中国作家在游记中想象的西方形象,既展现了他们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取代、驱离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理想与变革冲动,也寄寓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家的历史记忆、民族意识和情感倾向等多种因素。我们不否认这一时期中国作家在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对于西方经济、政治及道德形象进行了他者化的处理。不过,在当今的西方国家,这一时期中国作家揭示的人的物化、阶级的不平等和对立、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日趋严重。因而,这一时期书写西方的中国游记不仅不是反现代性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中国作家 西方游记 西方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东北文艺的批评经验与理论范式
18
作者 王雨晴 吴玉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179,共7页
“十七年”时期,东北文艺批评形成了兼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独特风格。延安鲁艺的迁移、国家整体文化政策的导向以及东北本土文艺创作的积累,使这一时期的东北文艺批评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符合人民文艺本质属性和社会主... “十七年”时期,东北文艺批评形成了兼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独特风格。延安鲁艺的迁移、国家整体文化政策的导向以及东北本土文艺创作的积累,使这一时期的东北文艺批评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符合人民文艺本质属性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的理论范式,最终实现了文艺理论、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三者之间的共生发展。这为“十七年”时期东北文艺发展研究提供了更为客观和理性的研究视角,亦为东北解放后近三十年的总体文艺风格提供了历史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东北文艺 批评经验 理论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道主义”的屈折——“十七年”萨特存在主义译介与“人性论”论争 被引量:1
19
作者 辛颖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风靡的以萨特为代表的法国战后存在主义逐渐走入中国学界视野。在这一时期,萨特与中国的初步接触微妙而多变:从外部因素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萨特、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与新中国关系变化的现实影响;但在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风靡的以萨特为代表的法国战后存在主义逐渐走入中国学界视野。在这一时期,萨特与中国的初步接触微妙而多变:从外部因素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萨特、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与新中国关系变化的现实影响;但在内部,它有一条贯通始终的脉络,将译介与接受的浮沉维系起来,让萨特存在主义在中国的起落与人道主义和人性论讨论紧紧纠缠在一起。这条脉络自始至终与它最被关注的那一部分交织着,曾最被提防也是后来也最易被接纳的,即对于人之存在的定义和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 萨特 “人性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十七年”的外国儿童文学译介与出版
20
作者 朱嘉春 秦茂盛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4-92,共9页
新中国“十七年”出版的外国儿童文学译本不仅丰富了当时国内的儿童图书市场,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儿童教育的有力工具。由于受到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该时期我国的儿童文学译介以对苏联作品的译介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译介的主要目... 新中国“十七年”出版的外国儿童文学译本不仅丰富了当时国内的儿童图书市场,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儿童教育的有力工具。由于受到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该时期我国的儿童文学译介以对苏联作品的译介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译介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新中国儿童的教育和培养,而以少年儿童出版社为代表的国营专业出版机构是译本成功走向市场的重要保障。以书目定量统计和个案分析为主要方法对“十七年”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译介与出版情况进行整体考察可知,在通过翻译引进外国儿童文学的过程中,译者、编辑和出版商应充分考虑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主流儿童观和教育政策等影响因素,共同打造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满足读者期待的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翻译出版 新中国“十七年” 《木偶奇遇记》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