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二级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
作者 马宁波 武阳丰 +10 位作者 李珅珅 李敏 武弢 杜昕 孙艺红 谢高强 孔灵芝 高炜 霍勇 胡大一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57-961,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二级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1-09到2014-06期间在全国15个省或自治区99家二级医院收录共计5 525例因STEMI住院的患者,其中男性3 876例,女性1 649例。比较... 目的:了解我国二级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1-09到2014-06期间在全国15个省或自治区99家二级医院收录共计5 525例因STEMI住院的患者,其中男性3 876例,女性1 649例。比较住院死亡率的性别差异,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中,女性占29.8%,男性占70.2%。住院死亡率在女性与男性中分别为13.2%和5.9%,P〈0.01。该性别差异无论年龄高低、是否既往有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均显著存在,在不具备任何疾病史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女性死亡率仍大于男性。与男性相比,女性患病时的平均年龄偏大,且更易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入院后10 min内心电图检查、药物治疗及溶栓比例低于男性,但经过多因素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女性死亡率仍显著大于男性[比值比(OR):1.7,95%可信区间(CI):1.4-2.0]。结论:我国二级医院STEMI患者住院死亡率在女性患者中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和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具备以下特点:发病平均年龄较大,合并心血管风险因素更多,且入院后10 min内心电图检查、药物治疗以及溶栓治疗力度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性别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2
作者 黄淘克 郝本川 刘宏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1-586,共6页
目的构建并评价老年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确定纳入排除标准之后,从MIMIC-Ⅳ数据库中提取并分析767例老年HF患者的数据,按照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28例)和验证集(139例),使用最小绝对收... 目的构建并评价老年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确定纳入排除标准之后,从MIMIC-Ⅳ数据库中提取并分析767例老年HF患者的数据,按照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28例)和验证集(139例),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运算符回归筛选变量并确定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后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适用度。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训练集预测模型的AUC为0.749,95%CI:0.701~0.800;验证集预测模型的AUC为0.725,95%CI:0.622~0.829。DCA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该列线图能够较好的预测老年HF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预测 医院死亡率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慢性心衰患者贫血患病率与心功能的关系及血红蛋白浓度对其住院死亡率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叶长青 郑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77-980,共4页
目的:了解住院慢性心衰(CHF)患者贫血患病率及其与NYHA心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评估血红蛋白(Hb)浓度对CHF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CHF患者共1415例,排除所有可能发生继发性贫血的患者。血红蛋白(Hb)浓度... 目的:了解住院慢性心衰(CHF)患者贫血患病率及其与NYHA心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评估血红蛋白(Hb)浓度对CHF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CHF患者共1415例,排除所有可能发生继发性贫血的患者。血红蛋白(Hb)浓度对住院死亡率的影响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415例患者中有413例贫血(29.2%),心功能I级17.9%(5/28),Ⅱ级24.7%(125/507),Ⅲ级26.3%(151/574),Ⅳ级43.1%(132/306),贫血患病率与患者心功能分级之间呈正相关;严重心衰(11级和Ⅳ级)贫血患病率(32.2%)与轻度心衰(I级和Ⅱ级)贫血患病率(24.3%)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Hb水平为140~159g/L的患者住院死亡率最低,Hb水平〈80g/L、80~99g/L、100~119g/L、120~139g/L及≥160g/L的患者住院死亡率增高,呈u形曲线关系。对于Hb〈160g/L的心衰患者,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年龄、性别、基础病因、糖尿病、心功能分级、血清肌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Hb水平对住院死亡率仍是一个独立的影响因子。结论:住院CHF患者中贫血相当普遍,贫血与心衰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Hb水平显著影响CHF患者的住院死亡率,Hb水平〈160g/L是CHF患者住院死亡率独立的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贫血 心功能 血红蛋白 医院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死亡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姚兰 杨华昱 陈海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4期4232-4236,共5页
目的探讨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科系统住院期间发生死亡、年龄≥85岁的老年患者(≥85岁组,n=193)、年龄18~64岁的患者(18~64岁组,... 目的探讨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科系统住院期间发生死亡、年龄≥85岁的老年患者(≥85岁组,n=193)、年龄18~64岁的患者(18~64岁组,n=91)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历和住院记录,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症、实验室指标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年龄≥85岁和18~64岁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AKI的影响因素。结果≥85岁组患者AKI发生率为58.5%(113/193),18~64岁组患者AKI发生率为54.9%(50/91)。≥85岁组AKI和非AKI患者合并冠心病、慢性肾脏病(CKD)、贫血、心力衰竭、脓毒血症的患者比例以及血红蛋白水平、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64岁组AKI和非AKI患者合并高脂血症、贫血、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以及血红蛋白水平、血清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合并心力衰竭、脓毒血症及基础BUN水平是≥85岁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AKI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合并贫血和心力衰竭是18~64岁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AKI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合并心力衰竭、脓毒血症及基础BUN水平高是≥85岁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贫血和心力衰竭是18~64岁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评估并积极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住院病人 医院死亡率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住院期间体质量变化与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静静 金旭婷 +5 位作者 任佳佳 李若寒 李佳媚 高雅 王小闯 王岗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3-348,共6页
目的探讨成年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期间体质量变化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利用eICU-CRD数据库,纳入首次入院单次入住ICU且ICU住院时长>24 h的成年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 目的探讨成年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期间体质量变化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利用eICU-CRD数据库,纳入首次入院单次入住ICU且ICU住院时长>24 h的成年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研究ICU住院期间体质量变化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年龄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Ⅳ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Ⅳscore,APACHEⅣ)评分、ICU住院时长和入院时BMI基线水平中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ICU患者34311例,其中男性占比55.1%,白种人占比82.4%,≥65岁以上人群占比51.3%;与体质量降低组患者比较,体质量升高的患者出现肾衰竭(1938例,11.1%)、肝衰竭(106例,0.6%)和败血症(2442例,14.0%)的比例更高,并且体质量增加组的患者在ICU住院时长、医院住院时长和APACHEⅣ评分也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体质量增加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是体质量降低组的1.25倍(95%CI:1.16~1.36,P<0.001),ICU死亡率是体质量降低组的1.36倍(95%CI:1.22~1.50,P<0.001),而且在疾病严重程度较高、ICU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中更明显,并且研究结果不受年龄及BMI基线水平的影响。结论在成年患者中,体质量变化是其发生ICU死亡和医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量变化 ICU死亡率 医院死亡率 重症监护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传芬 任景怡 陈红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6期418-421,共4页
目的探讨性别差异是否影响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急性STEMI住院并接受急诊直接PCI治疗的患者578例。比较男性和女性在基线特征、冠状动脉... 目的探讨性别差异是否影响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急性STEMI住院并接受急诊直接PCI治疗的患者578例。比较男性和女性在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住院期间死亡率方面的差异。结果578例患者中男性455例(78.7%),女性123例(21.3%)。女性的平均年龄较男性大[(68±10)岁比(61±12)岁,t=-6.817,P〈0.01],高血压(75.6%比52.3%,X2=21.484,P〈0.01)和糖尿病(43.1%比27.7%,X2=10.737,P〈0.01)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而男性的吸烟比例高于女性(63.5%比13.0%,X2:99.108,/9〈0.01)。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的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于男性(8.9%比4.4%,X2=3.945,P=0.047),校正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使用后这种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6,95%C1:0.339~3.169,P=0.95)。结论对接受急诊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而言,女性的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于男性,但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样本人群女性年龄偏大、并存疾病更多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肌梗死 性别特征 医院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不匹配对手术死亡率的影响
7
作者 王律 李鑫 +1 位作者 乔帆 徐志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3-406,共4页
目的通过风险调整死亡率的比较,明确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程度对患者手术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共1 24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的病例资料,计算患者EuroSC... 目的通过风险调整死亡率的比较,明确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程度对患者手术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共1 24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的病例资料,计算患者EuroSCOREⅡ预期死亡率,以患者瓣膜有效开口面积指数将患者分为无或轻度PPM、中度PPM、重度PPM 3组,分别计算各组风险调整死亡率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3组患者实际死亡率分别为:无或轻度PPM组2.79%(29/1 040),中度PPM组5.00%(8/160),重度PPM组8.51%(4/4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u-roSCOREⅡ预期死亡率分别为:无或轻度PPM组2.82%,中度PPM组2.69%,重度PPM组2.7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调整死亡率分别为:无或轻度PPM组0.99(95%可信区间0.93~1.05),中度PPM组1.86(95%可信区间1.68~2.08),重度PPM组3.13(95%可信区间2.56~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PPM程度的升高可导致死亡风险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 人工心脏瓣膜 狭窄 医院死亡率 风险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洪泰连 徐凯 +19 位作者 荆全民 王守力 刘慧亮 李田昌 甘继宏 郑强荪 杨星昌 任江 曾春雨 宋治远 项军 拓步雄 罗助荣 梁春 姜东炬 宗刚军 武利军 柏书轶 田孝祥 韩雅玲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1-445,共5页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进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军医院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的资料。选取接受急诊PCI的8878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接受IABP治...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进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军医院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的资料。选取接受急诊PCI的8878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接受IABP治疗分为IABP组(732例)和对照组(8146例)。对两组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倾向配对分析对IABP组和对照组进行1:1倾向匹配,分析两组术中死亡、院内死亡、支架内血栓、出血等情况的差异。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通过1:1倾向匹配分析,发现两组术中死亡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ABP组的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4%vs 2.5%,P<0.05)。结论 IABP不能降低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的院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反搏动术 医院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18年住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比例及院内死亡率变化趋势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卫省 顾颖 +2 位作者 肖雨尘 赵仙先 马丽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53-1061,共9页
目的探讨住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构成比及院内死亡率逐年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且出院诊断为急性... 目的探讨住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构成比及院内死亡率逐年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且出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4868例患者资料,通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法分析STEMI和NSTEMI患者构成比和院内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4868例AMI患者中STEMI患者3064例(62.9%),NSTEMI患者1804例(37.1%)。NSTEMI患者比例在12年内呈上升趋势(APC值为14.0%,P<0.01),由2007年的15.7%上升至2018年的45.2%;STEMI患者比例呈下降趋势(APC值为-5.5%,P<0.01),由2007年的84.3%下降至2018年的54.8%。2007-2018年,AMI患者院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值为-6.6%,P<0.05),由2007年的7.0%下降至2018年的4.3%;N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值为-11.9%,P<0.05),由2007年的13.9%下降至2018年的1.9%;而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并无明显变化(APC值为-3.8%,P=0.225)。结论2007-2018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住院AMI患者中,NSTEMI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N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在12年内呈下降趋势,而STEMI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并无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构成比 医院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多发伤患者血糖变化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伍羿 王德宇 赵祥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9期3623-3626,共4页
背景机制不明的高血糖对多发伤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作用,但血糖测量的时间和血糖水平变化在监测多发伤患者中的作用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急诊多发伤患者入院时血糖(BS)水平和入院后3 h血糖(BS3)水平,以及其之间的差值(ΔBS)与院内死... 背景机制不明的高血糖对多发伤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作用,但血糖测量的时间和血糖水平变化在监测多发伤患者中的作用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急诊多发伤患者入院时血糖(BS)水平和入院后3 h血糖(BS3)水平,以及其之间的差值(ΔBS)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根据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指南评估患者后,采取相应的急诊处理措施,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院内死亡情况、受伤部位、生命体征、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改良创伤评分(RTS)。并将受试者入院后20 min内的血液样本送至实验室急查,记录患者入院时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HCT)、BS、BS3、ΔB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乳酸、剩余碱(BE)。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多发伤患者院内死亡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963例多发伤患者,其中683例患者被排除在外,280例患者入组。280例患者中,院内死亡18例(6.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心率[HR=4.297,95%CI(1.277,14.458)]、ΔBS[HR=2.910,95%CI(1.477,5.733)]、INR[HR=2.228,95%CI(1.346,3.687)]是急诊多发伤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对于多发伤患者,ΔBS可能有助于预测院内死亡率,但仍需要大样本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而心动过速和凝血功能障碍可能会增加患者的院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多发伤 血糖 医院死亡率 急诊室 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库资料 被引量:43
11
作者 韩雅玲 王海昌 +17 位作者 陈韵岱 黄岚 丁世芳 吴宗贵 祝之明 向定成 姜铁民 赵仙先 杨丽霞 王冬梅 刘惠亮 宋治远 曹雪滨 荆全民 李毅 柏书轶 徐凯 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委员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两个因素对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全军92家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8878例STEMI患者入选本研究。根据从发病到罪犯血管开通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开通时间≤3h(n=2999)、开通时间3~6h(n=2369)及开通时间〉6h(n=3510)。3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5%、2.9%和3.0%(P=0.405)。其中非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50岁的患者,若发病3h内接受介入治疗,院内死亡发生率为0.5%;若患者为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70岁,超过6h才接受介入治疗,则院内死亡发生率可高达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与罪犯血管开通时间相关,老年及前壁心梗患者是院内死亡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血管开通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诊断相关组死亡风险分级在医疗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57
12
作者 简伟研 崔涛 +4 位作者 王洪源 胡牧 黄因敏 张修梅 郭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尝试引入诊断相关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对医院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探索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有效方法。方法:利用澳大利亚改良DRGs第5版(AR-DRGs v5.0)对北京市7家三级医院2005年16万出院病例首页数据进行分组。在此基... 目的:尝试引入诊断相关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对医院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探索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有效方法。方法:利用澳大利亚改良DRGs第5版(AR-DRGs v5.0)对北京市7家三级医院2005年16万出院病例首页数据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出院病例死亡风险评分,作进一步的整体性风险调整。然后分别计算各医院不同风险级别病例的住院死亡率,并以此为指标评价医院的医疗质量,同时与直接使用粗住院死亡率进行评价的结果相比较。结果:(1)不同医院收治的病例其死亡风险类型不同;(2)两种方法对医院6的评价结果相似,认为医院6医疗质量较好;(3)医院2的粗死亡率最低(0.98%),但就其中低死亡风险病例的死亡率(0.28%)而言则是高于7家医院这一风险等级住院死亡率的平均水平(0.26%);医院5也有类似的表现。结论:与用粗住院死亡率作评价相比,DRGs死亡风险分级增加了病例的可比性,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相关患者组 医院死亡率 质量保证 卫生保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及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文文 马丽萍 +2 位作者 秦永文 郑兴 赵仙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87-1193,共7页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原因并分析可预测院内死亡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2年1月入院的1319例AMI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及家族史、入院时检查、临床诊断、并发症、治疗情况及院内死亡、死亡...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原因并分析可预测院内死亡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2年1月入院的1319例AMI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及家族史、入院时检查、临床诊断、并发症、治疗情况及院内死亡、死亡原因。结果(1)近5年AMI院内死亡率为7.4%,其中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13.2%vs5.9%,P=0.000),未手术者死亡率高于手术者(31.4%VS3.4%,P-0.000),急诊手术的患者死亡率高于择期手术的患者(5.0%VS2.2%,P=0.008)。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10.6%;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达47.1%,其中未手术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急诊手术的患者和择期手术的患者(80.4%VS34.5%、17.6%,P=0.000)。(2)AMI患者院内死亡(控制性别)与年龄、尿酸、尿素、肌酐、胱抑素C、血糖、白细胞、肌钙蛋白峰值、B型钠尿肽(BNP)、并发心律失常、并发心源性休克、并发Killip3~4级、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未手术治疗呈正相关;与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药物使用率呈负相关。(3)女性、年龄大、高尿素、高血糖、高肌钙蛋白峰值、高BNP、并发心律失常、并发心源性休克、并发Killip3~4级、未手术治疗、使用IABP、未使用药物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积极再灌注治疗是改善AMI患者尤其是并发心源性休克者早期预后的最佳治疗措施。应重视年龄、尿素、血糖、肌钙蛋白峰值、BNP对判断预后的价值并提高胱抑素c的检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预测因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对接受急诊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鲍丹 徐凯 +16 位作者 邱健 丁世芳 曹雪滨 浦奎 宫剑滨 李俊峡 杨永健 胡桃红 周建华 张孝忠 陈韵岱 张占修 李慧芳 黄丛春 吴朝晖 柏书轶 韩雅玲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6-451,共6页
目的探讨性别对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接受PPCI治疗的8878例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137例,女性1741例,对其数据进行比对,... 目的探讨性别对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接受PPCI治疗的8878例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137例,女性1741例,对其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性别差异对院内死亡率的影响。采用倾向评分校正不同性别患者年龄及合并症的基线资料差异后,进一步分析性别差异对院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P<0.05),合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心功能不全的比例较高(P<0.05),既往接受介入治疗的比例较低(P<0.05),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较高(P<0.05),血管开通时间较晚(P<0.05),术后发生出血事件的比例较高(P<0.05),且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4.4%vs 2.4%,P<0.001)。采用倾向评分配对方法校正不同性别患者的年龄及合并症数据资料后,不同性别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差异消失(男性vs女性:4.0%vs 4.4%,P=0.610)。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女性并不是接受P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心功能不全、慢血流、术后出血是接受P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可能不是接受P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这一结论还需要大规模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roSCORE Ⅱ模型对瓣膜手术患者在院死亡风险预测的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金磊 王崇 +3 位作者 李白翎 郎希龙 韩林 徐志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6-540,共5页
目的评价第2版欧洲心脏手术危险评估系统(EuroSCOREⅡ)模型对本中心瓣膜手术患者在院死亡率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瓣膜疾病在本中心行外科治疗的3 4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第1版的EuroSCORE(additive Euro... 目的评价第2版欧洲心脏手术危险评估系统(EuroSCOREⅡ)模型对本中心瓣膜手术患者在院死亡率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瓣膜疾病在本中心行外科治疗的3 4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第1版的EuroSCORE(additive EuroSCORE、logistic EuroSCORE)模型和EuroSCOREⅡ模型模给予评分,并对患者的实际死亡率与预测死亡率进行对比。模型预测的符合程度应用H-L X^2检验,而预测的鉴别效度则通过R()C曲线下面积反映。结果 3479例患者在院死亡112例,全组实际在院死亡率为3.2%。Additive EuroSCORE、logistic EuroSCORE及EuroSCOREⅡ模型预测的在院死亡率分别为3.8%、3.3%和2.5%,其中logistic EuroSCORE对全组患者在院死亡的预测符合程度较高(P=0.08),而additive EuroSCORE高估了实际在院死亡率(P=0.013),EuroSCOREⅡ则低估了实际在院死亡率(P<0.000 1)。EuroSCOREⅡ模型对单瓣膜手术患者在院死亡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P=0.103,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而对多瓣膜手术组患者的预测准确性则较差(P<0.000 1,ROC曲线下面积为0.605)。Additive EuroSCORE、logistic EuroSCORE及EuroSCOREⅡ模型对全组患者在院死亡预测的鉴别效度均较差(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4、0.673和0.685)。结论 EuroSCOREⅡ模型对本中心单瓣膜手术患者死亡风险预测的准确性较好,但对多瓣膜手术患者死亡风险预测的准确性较差,不适合多瓣膜手术患者的在院死亡风险预测,在临床实践中应慎重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外科手术 EuroSCOREⅡ 医院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莹 徐凯 +16 位作者 姜铁民 杨丽霞 张卫泽 杨柏松 赵仙先 黄党生 张明德 唐发宽 王胜强 王冬梅 李春江 庞继恩 郑立文 高光华 黄国明 柏树轶 韩雅玲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6-460,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从全军心血管介入治疗管理系统中选取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8170例STEMI患者,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对患者靶血管术...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从全军心血管介入治疗管理系统中选取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8170例STEMI患者,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对患者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进行分层,探讨靶血管闭塞程度对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根据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将8170例患者分为两组:75%-99%狭窄(n=2191)和100%狭窄(n=5979)。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2%和3.0%(P=0.077)。进一步根据症状出现至血管开通时间对患者进行分层,症状出现至血管开通时间〈3h时,上述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5%和3.3%(P=0.436);症状出现至血管开通时间为3-6h时,上述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0%和2.9%(P=0.147);症状至血管开通时间〉6h时,上述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4%和2.8%(P=0.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与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可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血管 医院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院内死亡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震宇 张抒扬 +3 位作者 沈珠军 范中杰 方全 朱文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PCI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预测因素,以寻找进一步改善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可能途径。方法根据314例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将其分为死亡组(26例)和非死亡组(28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PCI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预测因素,以寻找进一步改善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可能途径。方法根据314例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将其分为死亡组(26例)和非死亡组(28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确定发生院内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中女性(P=0.017)、年龄>75岁(P=0.004)、3支血管病变(P=0.015)、左主干闭塞(P=0.036)、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90min(P=0.013)、并发心源性休克(P=0.000)显著高于非死亡组患者;而PCI成功(P=0.000)、ST段下降>50%(P=0.000)显著低于非死亡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心源性休克(P=0.000)、女性(P=0.029)、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90min(P=0.035)是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为进一步改善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未来治疗的重点在于降低高危(特别是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缩短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以及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和提高心肌水平的再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预测 医院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博宇 华琦 +4 位作者 李静 高英旭 汤青 陈慧敏 侯红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232-235,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病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死亡的影响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9年8月以心电图初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共918例,以入院期间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811例)及死亡组(107例)。比较...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病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死亡的影响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9年8月以心电图初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共918例,以入院期间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811例)及死亡组(10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病特点和治疗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缺血性卒中病史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死亡组缺血性卒中患者比例(22例,20.6%)高于存活组(101例,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54,P〈0.05)。②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及高血压病史比例、血压、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血肌酐、严重心律失常并发症比例、左心室射血分数、治疗方式比较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缺血性卒中病史并不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027,95%CI.O.263~4.004)。结论合并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死亡的人群中具有更集中的现象,但是经过校正后,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死亡预后的独立影响作用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心肌梗死 急性病 医院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影响我国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因素的再认识 被引量:27
19
作者 韩雅玲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37-440,共4页
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对于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理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本期刊登的四篇文章深入分析了近年我国军队医院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库的资料,分别从性别、心肌梗死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单中心规范化胸痛中... 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对于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理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本期刊登的四篇文章深入分析了近年我国军队医院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库的资料,分别从性别、心肌梗死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单中心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方面探讨了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这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再灌注策略、提高临床疗效和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性别因素 冠状血管 胸痛中心 反搏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炜宗 马翔 +1 位作者 王宝珠 汪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3740-3744,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24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24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201例)和死亡组(2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基础体征、临床指标),并分析其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饮酒史、高血压史、发病时间、De Bakey分型、入院后手术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舒张压、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嗜碱粒细胞百分比、嗜酸粒细胞计数、嗜碱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总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纤维蛋白原低于存活组,空腹血糖、载脂蛋白AI高于存活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存活组,国际标准化比率、主动脉窦部直径大于存活组(P<0.05)。以患者院内死亡情况为因变量,将上述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的P<0.01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0.555-8.124×嗜碱粒细胞计数-0.036×血红蛋白+0.104×主动脉窦部直径。结论嗜碱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是AD患者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主动脉窦部直径是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可加强对AD住院患者上述指标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死亡率 主动脉夹层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