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构建并评价老年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确定纳入排除标准之后,从MIMIC-Ⅳ数据库中提取并分析767例老年HF患者的数据,按照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28例)和验证集(139例),使用最小绝对收...目的构建并评价老年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确定纳入排除标准之后,从MIMIC-Ⅳ数据库中提取并分析767例老年HF患者的数据,按照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28例)和验证集(139例),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运算符回归筛选变量并确定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后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适用度。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训练集预测模型的AUC为0.749,95%CI:0.701~0.800;验证集预测模型的AUC为0.725,95%CI:0.622~0.829。DCA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该列线图能够较好的预测老年HF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成年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期间体质量变化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利用eICU-CRD数据库,纳入首次入院单次入住ICU且ICU住院时长>24 h的成年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目的探讨成年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期间体质量变化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利用eICU-CRD数据库,纳入首次入院单次入住ICU且ICU住院时长>24 h的成年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研究ICU住院期间体质量变化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年龄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Ⅳ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Ⅳscore,APACHEⅣ)评分、ICU住院时长和入院时BMI基线水平中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ICU患者34311例,其中男性占比55.1%,白种人占比82.4%,≥65岁以上人群占比51.3%;与体质量降低组患者比较,体质量升高的患者出现肾衰竭(1938例,11.1%)、肝衰竭(106例,0.6%)和败血症(2442例,14.0%)的比例更高,并且体质量增加组的患者在ICU住院时长、医院住院时长和APACHEⅣ评分也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体质量增加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是体质量降低组的1.25倍(95%CI:1.16~1.36,P<0.001),ICU死亡率是体质量降低组的1.36倍(95%CI:1.22~1.50,P<0.001),而且在疾病严重程度较高、ICU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中更明显,并且研究结果不受年龄及BMI基线水平的影响。结论在成年患者中,体质量变化是其发生ICU死亡和医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尝试引入诊断相关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对医院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探索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有效方法。方法:利用澳大利亚改良DRGs第5版(AR-DRGs v5.0)对北京市7家三级医院2005年16万出院病例首页数据进行分组。在此基...目的:尝试引入诊断相关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对医院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探索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有效方法。方法:利用澳大利亚改良DRGs第5版(AR-DRGs v5.0)对北京市7家三级医院2005年16万出院病例首页数据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出院病例死亡风险评分,作进一步的整体性风险调整。然后分别计算各医院不同风险级别病例的住院死亡率,并以此为指标评价医院的医疗质量,同时与直接使用粗住院死亡率进行评价的结果相比较。结果:(1)不同医院收治的病例其死亡风险类型不同;(2)两种方法对医院6的评价结果相似,认为医院6医疗质量较好;(3)医院2的粗死亡率最低(0.98%),但就其中低死亡风险病例的死亡率(0.28%)而言则是高于7家医院这一风险等级住院死亡率的平均水平(0.26%);医院5也有类似的表现。结论:与用粗住院死亡率作评价相比,DRGs死亡风险分级增加了病例的可比性,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可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构建并评价老年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确定纳入排除标准之后,从MIMIC-Ⅳ数据库中提取并分析767例老年HF患者的数据,按照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28例)和验证集(139例),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运算符回归筛选变量并确定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后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适用度。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训练集预测模型的AUC为0.749,95%CI:0.701~0.800;验证集预测模型的AUC为0.725,95%CI:0.622~0.829。DCA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该列线图能够较好的预测老年HF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
文摘目的探讨成年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期间体质量变化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利用eICU-CRD数据库,纳入首次入院单次入住ICU且ICU住院时长>24 h的成年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研究ICU住院期间体质量变化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年龄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Ⅳ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Ⅳscore,APACHEⅣ)评分、ICU住院时长和入院时BMI基线水平中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ICU患者34311例,其中男性占比55.1%,白种人占比82.4%,≥65岁以上人群占比51.3%;与体质量降低组患者比较,体质量升高的患者出现肾衰竭(1938例,11.1%)、肝衰竭(106例,0.6%)和败血症(2442例,14.0%)的比例更高,并且体质量增加组的患者在ICU住院时长、医院住院时长和APACHEⅣ评分也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体质量增加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是体质量降低组的1.25倍(95%CI:1.16~1.36,P<0.001),ICU死亡率是体质量降低组的1.36倍(95%CI:1.22~1.50,P<0.001),而且在疾病严重程度较高、ICU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中更明显,并且研究结果不受年龄及BMI基线水平的影响。结论在成年患者中,体质量变化是其发生ICU死亡和医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文摘目的:尝试引入诊断相关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对医院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探索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有效方法。方法:利用澳大利亚改良DRGs第5版(AR-DRGs v5.0)对北京市7家三级医院2005年16万出院病例首页数据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出院病例死亡风险评分,作进一步的整体性风险调整。然后分别计算各医院不同风险级别病例的住院死亡率,并以此为指标评价医院的医疗质量,同时与直接使用粗住院死亡率进行评价的结果相比较。结果:(1)不同医院收治的病例其死亡风险类型不同;(2)两种方法对医院6的评价结果相似,认为医院6医疗质量较好;(3)医院2的粗死亡率最低(0.98%),但就其中低死亡风险病例的死亡率(0.28%)而言则是高于7家医院这一风险等级住院死亡率的平均水平(0.26%);医院5也有类似的表现。结论:与用粗住院死亡率作评价相比,DRGs死亡风险分级增加了病例的可比性,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