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昱教授运用补益脾肾法治疗痛风性肾病的长时医案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常美莹 赵明明 +3 位作者 余怡 王如梦 马思佳 张昱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3期123-126,130,共5页
痛风性肾病作为痛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在逐渐上升,痛风性肾病在急性发作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仍缺乏特效药,以对症治疗为主要原则。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具有一定的优势。文章系统分析张昱教授运... 痛风性肾病作为痛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在逐渐上升,痛风性肾病在急性发作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仍缺乏特效药,以对症治疗为主要原则。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具有一定的优势。文章系统分析张昱教授运用补益脾肾法治疗痛风性肾病长时医案一则,并对其中医辨证思路、临床治疗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出张昱教授在补益脾肾的基础上根据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结合利湿化浊、活血化瘀治疗痛风性肾病的临证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性肾病 补益脾肾 长时 医案分析 张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厥阴论治神经性贪食症一例
2
作者 张旭 李洪涛 陈朝俊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2336-2338,共3页
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自身无法控制进食欲望,通过大量进食后症状方能缓解的进食障碍。目前现代医学方法对神经性贪食症等进食障碍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国内外关于该类疾病的临床案例亦鲜有报道。本案详述了一例经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的神经性... 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自身无法控制进食欲望,通过大量进食后症状方能缓解的进食障碍。目前现代医学方法对神经性贪食症等进食障碍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国内外关于该类疾病的临床案例亦鲜有报道。本案详述了一例经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的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从厥阴论治的医案。初诊时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消食易饥,食不甚多,仅食鸡蛋,食后懊恼,诊断为神经性贪食症。笔者结合中医经典以及对“气之交感”和寒热阴阳的探索,考虑其病机为相火离位,水寒于下,辨为胃阴不足、肾火上炎证,方选玉女煎加减以清胃热、滋肾阴。二诊时症状好转,续投前方。三诊时因洗凉水澡后症状复发并加重,推敲其“上热下寒”之病机实为真火因阴寒水泛而升腾,而非离位而致水寒于下,运用六经辨证的思想,最终责于“厥阴”,从“厥阴”之时机、病机、枢机进行辨证,以“厥阴”立论拟乌梅丸化裁,最终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贪食症 消食易饥 厥阴 寒热错杂 乌梅丸 辨证不辨病 医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辨”论治瘀证发微
3
作者 周楚 张荣东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3期100-103,共4页
瘀证发病隐匿,辨识困难,致病广泛,病情复杂,易于兼邪致病,是一种相对特殊的中医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中医临床中,运用中医五辨(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思维辨治瘀证,对瘀证的发病特点及规律总结概括,可准确把握瘀证的内在发病... 瘀证发病隐匿,辨识困难,致病广泛,病情复杂,易于兼邪致病,是一种相对特殊的中医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中医临床中,运用中医五辨(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思维辨治瘀证,对瘀证的发病特点及规律总结概括,可准确把握瘀证的内在发病机制,辨症论瘀证,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维度进行“症”的采集;辨证论瘀证,准确分析出病位和病性,把握瘀证的本质;辨病论瘀证,了解瘀证的全程发展规律;辨人论瘀证,洞察先天禀赋差异,实现个性化诊疗;辨机论瘀证,紧扣核心病机,提高中医临床诊疗的有效率;本文列举福建省名中医黄宝英教授临床辨治瘀证案例深入分析,宏观思辨与微观着眼相结合,以期为中医辨治瘀证提供思路,完善对中医证候的认识,丰富中医瘀证的学术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辨 瘀证 辨证论治 临床思维 医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李中梓治疗脾肾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谭胜男 高蕾 王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367-369,共3页
李中梓为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学家,一生博众医家之精髓,精研岐黄之术,遵《内经》之旨要,临床辨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通过对李中梓所撰写的《医宗必读》中四则医案的分析,对李中梓治疗脾肾的思... 李中梓为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学家,一生博众医家之精髓,精研岐黄之术,遵《内经》之旨要,临床辨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通过对李中梓所撰写的《医宗必读》中四则医案的分析,对李中梓治疗脾肾的思路及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李师治病注重追求本因,主抓病机,脉证结合,其中一则对于便秘的治疗不拘泥于常规大肠主津的辨证思路,而是从肾津不足,津液不复的病机出发,其独特的辨证思维对后世医家的临证治疗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肾同调 医案分析 李中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