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8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工与合作: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与理性诉求 被引量:7
1
作者 赵庆年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的无序现象与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有序现象有关。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有序集中体现在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建立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齐全的区域高等教育系统上。建立有序的国家高等教育系统,...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的无序现象与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有序现象有关。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有序集中体现在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建立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齐全的区域高等教育系统上。建立有序的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必须打破目前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的有序。区域高等教育的分工与合作是高等教育系统相变的序参量,是建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的有效措施,是区域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与理性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高等教育 分工与合作 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穆伟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8期20-22,共3页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三极",更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如今京津冀区域在环境治理、农林建设、能源共享等方面都开展了深入合作,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京...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三极",更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如今京津冀区域在环境治理、农林建设、能源共享等方面都开展了深入合作,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合作缺乏整体规划,科教先导优势作用发挥不足,高等教育发展不能优势互补。因此,应把握京津冀区域发展机遇,建立有效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整合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规划,提升协同发展思想认识,明确高等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扩大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合作领域,为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作用,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协同发展 高等教育 行政壁垒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福建 孙继红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2-96,共5页
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中,区域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差距悬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支撑程度存在较大梯级差。目前制约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问题主要是: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协同机制;本位主义、行政壁垒的阻碍;区域高校与区域... 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中,区域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差距悬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支撑程度存在较大梯级差。目前制约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问题主要是: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协同机制;本位主义、行政壁垒的阻碍;区域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较低。因此,推动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官方协调机制;以合作共建模式推动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发展;进一步深化院校联盟建设;强化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一体化 高等教育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与机制--基于规模、结构、质量协同视角
4
作者 赵庆年 刘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41,共11页
引入系统理论,构建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要素协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预设,并采用2005—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高等教育系统要素协同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等教育系统要素协同对地区... 引入系统理论,构建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要素协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预设,并采用2005—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高等教育系统要素协同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等教育系统要素协同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区域异质样态;高等教育系统要素协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存在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产出、人力资本积累和消费水平提升四类机制;省际之间在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竞争关系”。研究结论能够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 系统要素 经济增长 要素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高等教育如何走向高质量协同发展--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卢威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0-191,共12页
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强国和区域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但进展较为缓慢,其原因是体制性的。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推进是多重制度逻辑相互作用的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过程:中央政府行为具有促进区域联通合作与激励地方竞争发展... 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强国和区域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但进展较为缓慢,其原因是体制性的。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推进是多重制度逻辑相互作用的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过程:中央政府行为具有促进区域联通合作与激励地方竞争发展的双重取向,地方政府以本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合作与竞争之间权衡游走,公办高校受限于集权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以致参与区域合作动力不足。实现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协同发展,须以应对地方政府竞争和推动政校关系改革为抓手,分别在中央和地方、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治理制度创新。将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优化中央对地方政府区域高等教育合作行为的协调机制、扩大公办高校办学自主权以拓展其区域合作空间、支持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是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区域现代化 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高质量发展 多重制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模式与策略——基于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视角
6
作者 李璐 高书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5,共13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是激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动力源效能和发挥“三位一体”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的关键。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网络”(CHANEST...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是激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动力源效能和发挥“三位一体”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的关键。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网络”(CHANEST)模型,揭示三大城市群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领航优势与跨区域协同的互补特性,提出构建“优质引领示范区”“创新驱动试验区”“筑巢引凤磁力区”“数智赋能先行区”四区建设图景,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促进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案。建议通过设立国家级工作专班、建立跨区域多部门协作委员会、健全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完善宏观统筹体系,优化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战略性校际合作、科研激励评价等微观运行机制,协同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多维统筹和“看不见的手”的激活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 区域协同发展 CHANEST模型 高等教育布局优化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特性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4
7
作者 别敦荣 邵剑耀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3,共10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后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经济与教育的同频共振为“三教”协同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三教”由分离发展走向协同创新发展是...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后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经济与教育的同频共振为“三教”协同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三教”由分离发展走向协同创新发展是经济社会累积发展和教育体系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国家教育体系升级扩能、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要求以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需要,其目标指向于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三教”协同创新,需要加强“立交桥”教育制度立法,为“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构筑跨界办学体系,推进“三教”从合作到交叉融合与一体化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营造“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社会条件;消除刻板印象,建构“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社会认知和舆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 协同创新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何以促进共同富裕——基于系统论视角的分析
8
作者 陈佳薇 祁占勇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9-14,共6页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挖掘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均衡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服务重大发展战略的关键力量。立足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着全方位的规划引导、坚强...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挖掘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均衡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服务重大发展战略的关键力量。立足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着全方位的规划引导、坚强的制度保障、丰富的资源支撑和强大的人才驱动力,可通过锚定“方向标”、筑牢“组织网”、打造“新引擎”、架构“人才库”、拓宽“空间域”,积极推动长远规划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宏观治理与微观治理相统一、创新服务与数智赋能相驱动、五育融合与协同育人两手抓、区域协调与集群发展相适应,为推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实现共同富裕开拓行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 长远规划与短期目标 宏观治理与微观治理 创新服务与数智赋能 五育融合与协同育人 区域协调与集群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影响机制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9
9
作者 卢卓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87,共11页
高等教育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基于高等教育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采用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等教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可以发现:高等教育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结论通过了... 高等教育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基于高等教育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采用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等教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可以发现:高等教育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高等教育主要通过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促进文化资本积累三个路径,间接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够推动本地区协调发展,还能够提升相邻地区协调发展水平,且地区间的作用强于地区内。异质性分析表明,高等教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存在于东中部地区。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驱动效应,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高等教育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传导效果,注重高等教育空间溢出效应的有效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区域协调发展 影响机制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人力资源分布的区域均衡
10
作者 王婧妍 赵群 冒荣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共10页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化,城镇化的聚集效应也伴随着人力资源分布上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扩大的马太效应,这可从全国人口普查中有关区域人口大学文化程度人数比例的差异上得到印证。正在推进的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化,城镇化的聚集效应也伴随着人力资源分布上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扩大的马太效应,这可从全国人口普查中有关区域人口大学文化程度人数比例的差异上得到印证。正在推进的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在发挥聚集效应的同时消减那种马太效应,促进人力资源分布的区域均衡;因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应注重更好地为县域培养和输送人才。为此,需要县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县域基层工作。由于中国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规模已临近增长的极限,县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地只能基于存量的结构调整,这种调整的张力在教育内部来自未尽的部分高校拓展学校建筑空间和校园用地的惯性以及中职学校升格的惯性。而要建立能让高校毕业生更多更好在县域工作的长效机制,就需要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新的社会生态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高质量发展 新型城镇化 区域均衡 社会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8-109,共12页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形成了行政区实体性治理与功能区虚体性治理相结合的国家空间治理框架,推动了高等教育治理空间尺度的重构。在以高等教育对口支援、高校异地办学、大学城建设为代表的高等教育跨行政区实践探索中,高等教育的发...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形成了行政区实体性治理与功能区虚体性治理相结合的国家空间治理框架,推动了高等教育治理空间尺度的重构。在以高等教育对口支援、高校异地办学、大学城建设为代表的高等教育跨行政区实践探索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突破行政区划边界,在空间治理的维度上构建了一种新的秩序,形成了行政区与功能区并存的高等教育治理格局,治理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未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地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打破领域和空间的边界,构建高等教育跨行政区治理格局。治理主体的关系优化是高等教育跨行政区治理的基础,政府应利用国家区域发展的政策契机,以项目制为依托探索纵向分权与横向合作相结合的府际关系优化路径,为高校跨行政区实践提供外部综合环境保障,行业企业通过与高校组建跨区域创新联合体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区域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跨行政区治理 行政区 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因果性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陶元磊 李强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4-81,共8页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高校外部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其根本利益诉求在于财政投入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同发展。然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功利性、绩效评价与问责机制的不健全削弱了该良性协同效应的建立基础。本研究引入高等...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高校外部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其根本利益诉求在于财政投入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同发展。然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功利性、绩效评价与问责机制的不健全削弱了该良性协同效应的建立基础。本研究引入高等教育其他外部治理主体为辅助变量,运用1999至2011年间31个省份面板数据,以空间相关性为基础,构建动态VECM模型,对两者之间的短期因果关系、长期因果关系以及强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勾勒出协同效应分区域的不同表现。研究结论如下:两者之间大多只存在单向的短期或长期因果关系,还未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高等教育的其他外部治理主体在促进两者协同效应上发挥了协调作用;协同关系不存在全国统一模式,需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制定针对性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等教育 财政投入 区域经济 协同效应 因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评《高等教育、人才资源流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莉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I0001-I0001,共1页
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的中心,是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人才的重要阵地,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尽管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密切关联已得到广泛认同,具体如何通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来... 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的中心,是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人才的重要阵地,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尽管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密切关联已得到广泛认同,具体如何通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该议题仍复杂而多面。在此背景下,探讨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促进作用,并分析二者如何深入耦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 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人才资源流动 知识传播 社会责任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需求协同发展的政策设计——基于PRIME项目的考察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娜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7-89,共13页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需求协同共生式发展。2015年,韩国教育部正式颁布和实施"基于产业需求的教育衔接项目"(PRIME)。PRIME项目为期三年,共投入2 012亿韩元,2016年韩国正式从全国五个...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需求协同共生式发展。2015年,韩国教育部正式颁布和实施"基于产业需求的教育衔接项目"(PRIME)。PRIME项目为期三年,共投入2 012亿韩元,2016年韩国正式从全国五个区域遴选出21所四年制普通本科高校作为项目入选高校,其中包括9所社会需要型先导示范大学(大型)和12所创造基础型先导示范大学(小型)。入选高校均需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在招生数量、学科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韩国政府在PRIME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也保障了项目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高等教育 产业需求 协同发展 政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群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分类推进策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兵 高书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27,40,共12页
中国城市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其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对实现区域协调和促进共同富裕具有决定性作用。研究选取中国19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高等教育与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及其协同发展... 中国城市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其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对实现区域协调和促进共同富裕具有决定性作用。研究选取中国19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高等教育与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及其协同发展水平。研究发现,尽管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仍存在挑战,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城市群高等教育的发展应与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相适应,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从人才培养、平台搭建、资源整合、评价反馈和新赛道拓展等方面形成特色,推动高等教育与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高等教育 区域协调发展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资源配置对比与优化研究——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为例
16
作者 陈源源 耿佳琪 +1 位作者 张竞帆 赵彤彤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3期208-214,共7页
基于多源统计数据和DEA-Malmquist模型,从数量和质量2个方面系统对比和揭示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支持。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以来,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 基于多源统计数据和DEA-Malmquist模型,从数量和质量2个方面系统对比和揭示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支持。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以来,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同程度提高,但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具体表现在河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数量和质量均明显落后,成为协同发展的短板;天津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北京市接近,但配置数量与北京市存在较大差距。指出了需进一步加大对河北省高等教育资源的支持力度、补齐协同发展短板,加强天津市对北京市教育功能的承接、唱好京津“双城记”,发挥北京市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再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京津冀协同发展 DEA-Malmqui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包容性低碳发展的影响
17
作者 马点圆 孙慧 赵燕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选取2005—2022年我国29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双向面板固定模型探究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包容性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能显著促进城市包容性低碳发展,实现共治共享;环境监管力度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 选取2005—2022年我国29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双向面板固定模型探究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包容性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能显著促进城市包容性低碳发展,实现共治共享;环境监管力度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绿色创新技术的进步在其中发挥主要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具有协同发展政策保障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以及东部城市中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提升城市包容性低碳发展的效应更加显著。拓展分析表明,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有助于缩小城市之间、南北方城市以及胡焕庸线两侧的包容性低碳发展差距,具有区域协调发展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 包容性低碳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共治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市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分析
18
作者 李澜祥 张攀 +2 位作者 王伟 王伟 徐建昭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5,共8页
为构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加强对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和互动关系的理解。以三门峡为研究区域,首先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0—2020年水–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然后采用通径分析,定量... 为构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加强对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和互动关系的理解。以三门峡为研究区域,首先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0—2020年水–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然后采用通径分析,定量探究水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结果显示: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自2004年逐渐增长,至2009年达到协调发展状态;而水资源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在2000—2012年期间濒临失调,从2012年起开始快速增长,并于2015年达到高度协调的程度;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2000—2014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15年后达到高度协调状态。水土资源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并且土地资源对经济的驱动作用更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 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 耦合协调度 三门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协同创新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吗?
19
作者 刘乃全 徐婉晴 张健 《治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142,160,共17页
基于专利申请数据和地级市经济特征数据,研究就协同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探析。实证结果表明,协同创新带来了地区间经济差距的缩小,且这种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内陆城市、第三产业主导的城市和城市群... 基于专利申请数据和地级市经济特征数据,研究就协同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探析。实证结果表明,协同创新带来了地区间经济差距的缩小,且这种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内陆城市、第三产业主导的城市和城市群中的城市。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表明,对于经济差距水平较低的地区而言,协同创新能带来经济差距水平的进一步缩小;但对于经济差距水平较高的地区而言,协同创新反而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机制分析表明,协同创新能够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缩小地区间创新能力差距,提高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此外,协同创新还带来了城市联系的增强,提高了市场一体化水平,并推动了产业分工水平的提升,因而能够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但目前,协同创新仍然未能促进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的跨省流动,这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缩小造成了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区域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区域绿色创新协同发展何以推进——基于北京市46个垃圾处理案例剖析
20
作者 谢永乐 袁磊 王红梅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101,共12页
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新时代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共同体的重要引擎。基于协同治理与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构建“双碳”目标导向的“地区—系统—主体”绿色创新协同发展体系,通过Python爬虫、聚类统计与ArcGI... 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新时代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共同体的重要引擎。基于协同治理与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构建“双碳”目标导向的“地区—系统—主体”绿色创新协同发展体系,通过Python爬虫、聚类统计与ArcGIS拟合,探究北京市垃圾处理的进展、成效及问题。研究发现:根据设施“小聚居”特征与要素互动网络,已构建起市—区政府联动的网格化组织体系,推进垃圾处理—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工艺创新及应用,分类分级促动多元政策工具融合实施。同时,科学规划“融城”式垃圾处理点迁移及布局、健全设施“按需+按效”组合矩阵、完善嵌入型技术升级与应用机制、激发政策工具配备“帕累托”效应等有待深化解决。研究结论为推进市—区—街道—社区联动、落实生产者履责、优化科技赋能与智慧型管理等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绿色创新 协同发展 垃圾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