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区域震相强度比──岩石层热状态的有效指示
1
作者
高世玉
张廉强
+1 位作者
唐天明
付昌洪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04-211,共8页
本文根据白家疃台60年代以来的短周期地震记录图,分析了区域震相的强度比。研究表明:Sn/Lg波的强度比与波传播路径上岩石层热结构、热状态及强地震活动等均有相关性,并就这种相关性对于强地震成因及其预测研究的直接意义进行...
本文根据白家疃台60年代以来的短周期地震记录图,分析了区域震相的强度比。研究表明:Sn/Lg波的强度比与波传播路径上岩石层热结构、热状态及强地震活动等均有相关性,并就这种相关性对于强地震成因及其预测研究的直接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震相
强度比
岩石层
热状态
有效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用区域地震波形振幅包络约束朝鲜地下核试验的埋深和当量
被引量:
10
2
作者
林鑫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66-2079,共14页
核爆当量和埋藏深度是地下核试验的两个重要参数.根据中国东北地区区域范围内地震台站观测记录,利用Pn,Pg,Sn和Lg波波形,计算水平分量的尾波振幅包络,调查2006年10月9日,2009年5月25日,2013年2月13日和2016年1月6日四次朝鲜地下核试验...
核爆当量和埋藏深度是地下核试验的两个重要参数.根据中国东北地区区域范围内地震台站观测记录,利用Pn,Pg,Sn和Lg波波形,计算水平分量的尾波振幅包络,调查2006年10月9日,2009年5月25日,2013年2月13日和2016年1月6日四次朝鲜地下核试验的爆炸当量和埋藏深度.以牡丹江(MDJ)台站记录为例,对两个水平分量波形进行带通滤波,计算平均波形的振幅包络.最终得到区域地震台站水平分量振幅包络,振幅稳定,包络振幅的变化清晰地显示区域震相的位置.区域震相的时间域振幅包络由震源谱函数、传播效应、台基响应和传递函数及尾波形状函数构成.通过网格搜索的方法,拟合水平分量记录的波形包络,可以获得核爆当量和埋藏深度的估计.结果表明,朝鲜四次地下核试验爆炸当量以时间为序从0.6±0.2kt到3.0±1.5kt,增加至10.0±2.0kt,再降到8.0±2.0kt.2006年核爆的埋藏深度较浅,为150±100m,2009年朝鲜核试验的埋藏深度为350±100m,2013年和2016年朝鲜核试验的深度非常一致,均为500±200m.这些结果与前人的调查结果一致性较高,说明使用单一地震台站时间域水平分量尾波振幅包络是可能同时约束地下核试验爆炸当量和埋藏深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震相
振幅包络
朝鲜核试验
爆炸当量
埋藏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上地幔各向异性结构及动力学含义
3
作者
薛梅
李琳
+7 位作者
杨挺
刘晨光
华清峰
夏少红
黄海波
黎伯孟
霍达
潘谟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4-520,共27页
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会区,是西北太平洋一系列边缘海中最大的边缘海。关于南海的打开以往研究提出了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驱动挤出以及古南海俯冲拖拽等诸多模型。本文力图通过南海海盆及周边各...
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会区,是西北太平洋一系列边缘海中最大的边缘海。关于南海的打开以往研究提出了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驱动挤出以及古南海俯冲拖拽等诸多模型。本文力图通过南海海盆及周边各向异性结构来约束南海演化机制。基于同济大学2012和2014年在南海中央海盆进行的两次被动源宽频带海底地震观测试验回收的10台OBS记录仪近1年的地震数据,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横波分裂方法,获取了中央海盆针对两次远震的XKS分裂结果以及南海周边20次区域地震提供的S震相分裂结果。SKS分裂结果显示,南海中央海盆下方存在快轴方向为NE-SW向的各向异性,其成因可能与海底扩张时期沿洋脊方向的地幔流以及南海海洋板块俯冲拖拽的地幔流有关。南海及其周边上地幔存在强各向异性,且不同方位观测到的各向异性不同,快轴方向与前人SKS横波分裂结果、GPS和板块运动一致,较好地对应了区域构造运动或者地幔对流模型。各向异性结果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驱动挤出模型以及古南海俯冲板块拖拽模型预期结果一致,与理想的地幔柱上涌驱动模型不一致。由于海盆各向异性观测特别有限,各向异性结果不能证实亦不能证伪“大西洋型”海底扩张模型、弧后扩张模型和板缘破裂模型,后续还需要更多的观测结果来证实或证伪上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打开模型
横波分裂
SKS
震
相
区域
S
震
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区域震相强度比──岩石层热状态的有效指示
1
作者
高世玉
张廉强
唐天明
付昌洪
机构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04-211,共8页
基金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
文摘
本文根据白家疃台60年代以来的短周期地震记录图,分析了区域震相的强度比。研究表明:Sn/Lg波的强度比与波传播路径上岩石层热结构、热状态及强地震活动等均有相关性,并就这种相关性对于强地震成因及其预测研究的直接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区域震相
强度比
岩石层
热状态
有效指示
Keywords
Regional seismic phase, Amplitude ratio, Thermal state of the lithosphere, Strong earthquake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区域地震波形振幅包络约束朝鲜地下核试验的埋深和当量
被引量:
10
2
作者
林鑫
姚振兴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66-2079,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390455)资助
文摘
核爆当量和埋藏深度是地下核试验的两个重要参数.根据中国东北地区区域范围内地震台站观测记录,利用Pn,Pg,Sn和Lg波波形,计算水平分量的尾波振幅包络,调查2006年10月9日,2009年5月25日,2013年2月13日和2016年1月6日四次朝鲜地下核试验的爆炸当量和埋藏深度.以牡丹江(MDJ)台站记录为例,对两个水平分量波形进行带通滤波,计算平均波形的振幅包络.最终得到区域地震台站水平分量振幅包络,振幅稳定,包络振幅的变化清晰地显示区域震相的位置.区域震相的时间域振幅包络由震源谱函数、传播效应、台基响应和传递函数及尾波形状函数构成.通过网格搜索的方法,拟合水平分量记录的波形包络,可以获得核爆当量和埋藏深度的估计.结果表明,朝鲜四次地下核试验爆炸当量以时间为序从0.6±0.2kt到3.0±1.5kt,增加至10.0±2.0kt,再降到8.0±2.0kt.2006年核爆的埋藏深度较浅,为150±100m,2009年朝鲜核试验的埋藏深度为350±100m,2013年和2016年朝鲜核试验的深度非常一致,均为500±200m.这些结果与前人的调查结果一致性较高,说明使用单一地震台站时间域水平分量尾波振幅包络是可能同时约束地下核试验爆炸当量和埋藏深度的.
关键词
区域震相
振幅包络
朝鲜核试验
爆炸当量
埋藏深度
Keywords
Regional phase
Amplitude envelope
North Korean nuclear test
Yield of explosion
Burial depth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上地幔各向异性结构及动力学含义
3
作者
薛梅
李琳
杨挺
刘晨光
华清峰
夏少红
黄海波
黎伯孟
霍达
潘谟晗
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越南科学技术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多伦多大学土木与矿物工程系
出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4-520,共2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076064)
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放基金(2020K03)共同资助.
文摘
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会区,是西北太平洋一系列边缘海中最大的边缘海。关于南海的打开以往研究提出了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驱动挤出以及古南海俯冲拖拽等诸多模型。本文力图通过南海海盆及周边各向异性结构来约束南海演化机制。基于同济大学2012和2014年在南海中央海盆进行的两次被动源宽频带海底地震观测试验回收的10台OBS记录仪近1年的地震数据,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横波分裂方法,获取了中央海盆针对两次远震的XKS分裂结果以及南海周边20次区域地震提供的S震相分裂结果。SKS分裂结果显示,南海中央海盆下方存在快轴方向为NE-SW向的各向异性,其成因可能与海底扩张时期沿洋脊方向的地幔流以及南海海洋板块俯冲拖拽的地幔流有关。南海及其周边上地幔存在强各向异性,且不同方位观测到的各向异性不同,快轴方向与前人SKS横波分裂结果、GPS和板块运动一致,较好地对应了区域构造运动或者地幔对流模型。各向异性结果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驱动挤出模型以及古南海俯冲板块拖拽模型预期结果一致,与理想的地幔柱上涌驱动模型不一致。由于海盆各向异性观测特别有限,各向异性结果不能证实亦不能证伪“大西洋型”海底扩张模型、弧后扩张模型和板缘破裂模型,后续还需要更多的观测结果来证实或证伪上述模型。
关键词
南海打开模型
横波分裂
SKS
震
相
区域
S
震
相
Keywords
South China Sea opening models
shear wave splitting
SKS phases
regional S phases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区域震相强度比──岩石层热状态的有效指示
高世玉
张廉强
唐天明
付昌洪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利用区域地震波形振幅包络约束朝鲜地下核试验的埋深和当量
林鑫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南海上地幔各向异性结构及动力学含义
薛梅
李琳
杨挺
刘晨光
华清峰
夏少红
黄海波
黎伯孟
霍达
潘谟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