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有限元插值法计算区域重力异常 被引量:2
1
作者 肖锋 孟令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5-8,共4页
有限元插值法利用区域边界上的少量数据可计算区域重力异常。由于只有区域数据参与插值计算,其结果更准确。通过教学模型实验得出结论:在区域场近似二次或三次曲面的条件下,有限元插值法比最小二乘法计算的区域场更接近真实值。在某盆... 有限元插值法利用区域边界上的少量数据可计算区域重力异常。由于只有区域数据参与插值计算,其结果更准确。通过教学模型实验得出结论:在区域场近似二次或三次曲面的条件下,有限元插值法比最小二乘法计算的区域场更接近真实值。在某盆地的重力资料处理中,用有限元插值法分离出该区的局部重力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插值法 最小二乘法 区域重力异常 局部重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集重力测量揭示的雅鲁藏布江峡谷区域重力异常和均衡状态
2
作者 邢乐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20-1320,共1页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付广裕等在《地球物理快讯》发表关于雅鲁藏布江峡谷的区域重力异常和均衡状态的研究成果。作者对由107个测站组成的密集网进行了重力和GPS测量,计算了该区域的布格异常和自由空气异常,并介绍了一种计算岩石...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付广裕等在《地球物理快讯》发表关于雅鲁藏布江峡谷的区域重力异常和均衡状态的研究成果。作者对由107个测站组成的密集网进行了重力和GPS测量,计算了该区域的布格异常和自由空气异常,并介绍了一种计算岩石圈垂直构造应力场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重力异常 雅鲁藏布江 均衡状态 重力测量 峡谷 密集 自由空气异常 中国地震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布格重力异常小波多尺度分解与解释 被引量:8
3
作者 李长波 王良书 孙斌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8-276,共9页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盆地群的代表性盆地之一。松辽盆地及其邻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其次为东西向,重力场分区分块特征明显,显示了明显的拼贴构造背景,依据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对研究区构造单元进行分区,共分成松...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盆地群的代表性盆地之一。松辽盆地及其邻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其次为东西向,重力场分区分块特征明显,显示了明显的拼贴构造背景,依据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对研究区构造单元进行分区,共分成松辽盆地异常区、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等5个特征区。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松辽盆地重力场进行分离,选择最佳的分离阶数(4阶),随后利用对数功率谱确定每阶异常的视深度,提取区域异常,分层研究地壳顶部(D1G)、基底(D2G,D3G)及深部密度界面(A4G)的起伏特征,共圈定基底凹陷14个,并绘制了研究区的Moho面埋深图。地球物理特征揭示了松辽盆地的深部构造,为研究盆地油气勘探及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重力异常分离 松辽盆地 盆地基底 Moho面 小波多尺度分解 对数功率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视密度图与大地构造单元 被引量:9
4
作者 许德树 曾华霖 万天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407-413,共7页
提出根据区域重力异常计算地壳表层视密度分布的方法。依据原观测平面异常与延拓到某一高度平面异常的差值场所具有的突出浅源异常、压制深源异常的特点 ,按维纳滤波原理 ,应用多层格林等效层模型精确模拟该差值重力场的径向对数功率谱 ... 提出根据区域重力异常计算地壳表层视密度分布的方法。依据原观测平面异常与延拓到某一高度平面异常的差值场所具有的突出浅源异常、压制深源异常的特点 ,按维纳滤波原理 ,应用多层格林等效层模型精确模拟该差值重力场的径向对数功率谱 ,设计重力场在频率域进行异常分离的具有自适应性的优选延拓算子 ,实现垂向异常分离。利用重力场可看成由许多等效直立棱柱体叠加的原理 ,在频率域内 ,通过换算重力场的一次导数 ,计算出视密度的分布。用上述方法处理中国布格重力异常图 ,获得了中国地壳表层 0 10km剩余重力异常 ,并成功编制视密度图。比较表明 ,视密度的分布特征与大地构造单元及分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壳表层的岩石密度分布的获得 ,为中国的基础地质与构造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选延拓 延拓差值法 中国视密度图 大地构造单元 区域重力异常 重力 地质填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马衔山断裂带构造属性的综合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郭晓玉 高锐 +2 位作者 高建荣 徐啸 黄兴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60-569,共10页
左旋走滑的马衔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陇中盆地内部,呈北西—南东向伸展.宽约8~10km,长约115km.马衔山断裂带表面虽然局部已被黄土覆盖,但并不代表它的活动性不强.1125年的兰州MS_7.0地震就发生在马衔山断裂带北缘的西侧.前人对马... 左旋走滑的马衔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陇中盆地内部,呈北西—南东向伸展.宽约8~10km,长约115km.马衔山断裂带表面虽然局部已被黄土覆盖,但并不代表它的活动性不强.1125年的兰州MS_7.0地震就发生在马衔山断裂带北缘的西侧.前人对马衔山断裂带的研究基本上多依靠于地表地质和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进行一般性讨论,而缺少对马衔山断裂带深部构造伸展的清晰认识.本文中,我们主要依靠一条横跨马衔山断裂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资料进行地壳尺度的构造解释.在此基础之上,对研究区所获得的重力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分析.最后辅助于马衔山断裂带两侧野外地表形变的观察和前人研究所获得的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我们的研究认为马衔山断裂带为一不同块体间的边界断裂带.它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祁连造山带东缘北部马里亚纳式岛弧和南部日本式岛弧的相互拼贴作用.该边界断裂带在随后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物质逃逸过程中被激活,并且目前仍处于构造活动活跃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衔山断裂带 区域重力异常 深地震反射剖面 综合地球物理解释 块体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