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5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级层次体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贺 刘金平 蒋正举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1年第5期31-35,共5页
根据区域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涵义,通过构建评价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文章对长三角地区76个县域的社会经济数据运用主成分和协调发展函数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级层次体系呈现圈层... 根据区域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涵义,通过构建评价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文章对长三角地区76个县域的社会经济数据运用主成分和协调发展函数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级层次体系呈现圈层结构;空间分布区位优势明显,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均衡,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存在核心圈层发展度高但协调度不高、内圈层带动作用有限、中圈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等问题。最后,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圈层结构提出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区域 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等级 圈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苏南发展模式”的分析与解释 被引量:10
2
作者 曹宝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7-72,共6页
苏南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源于对财富增长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的追求,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同时又有着良好商业传统和产业基础的地区,在不同的宏观政策、制度环境下对发展机遇的把握,使得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具有不同特点的若... 苏南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源于对财富增长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的追求,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同时又有着良好商业传统和产业基础的地区,在不同的宏观政策、制度环境下对发展机遇的把握,使得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具有不同特点的若干阶段,也导致了具有苏南特色的发展路径的选择。“新苏南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初形成的“苏南模式”。苏南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更具有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 “新苏南发展模式” 市场经济 经济体制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5
3
作者 胡晓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1-124,共4页
On November 19th, the Symposium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was held in the city of Ningbo, this is a summary of the symposium. At this symposium, social sciences ex... On November 19th, the Symposium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was held in the city of Ningbo, this is a summary of the symposium. At this symposium, social sciences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Zhejiang, Shanghai and Jiangsu brought up many valuable idea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experts have considered that we should further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reg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through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market integration. The experts also emphasized that during th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we must deal properly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we should construct and share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solve these important problems related much to people’s life, such a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and the protection of peasant workers’ r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长三角区域 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 研讨会综述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社科规划 专家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化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4
作者 向勇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94-99,共6页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将地方文化禀赋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激活区域文化创新动能、推动跨地域文化资源整合共享,有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新格局。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将地方文化禀赋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激活区域文化创新动能、推动跨地域文化资源整合共享,有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新格局。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可以通过文化IP品牌共建、文化空间功能互补、文化技术价值驱动及文化共享制度保障等,挖掘区域特色资源,弥合发展差距,实现互利共赢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文化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赋能 区域协调发展 系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5
作者 杜雪莲 杨小勤 唐洁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48,共6页
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对实现贵州县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1—2020年为研究时段,基于改进的当量因子法定量研究贵州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采用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探讨区域经济发展... 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对实现贵州县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1—2020年为研究时段,基于改进的当量因子法定量研究贵州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采用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在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格局的基础上,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波动上升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呈显著上升态势。(2)贵州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态势,但各县域发展不平衡,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3)生态滞后县域数量逐年大幅增加,远多于经济滞后县域,生态系统滞后于经济社会系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应坚持走发展底线和生态底线齐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要的发展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经济社会发展 耦合协调 贵州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Markov模型的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时空演变
6
作者 袁昕恬 王婷 +3 位作者 刘彬 沙金霞 游进军 王文睿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848,共10页
结合相邻地区正负效应,耦合“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与马尔科夫(Markov)模型,构建河北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通过分析河北省及各地级市的协调发展程度及邻域效应,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结... 结合相邻地区正负效应,耦合“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与马尔科夫(Markov)模型,构建河北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通过分析河北省及各地级市的协调发展程度及邻域效应,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看,河北省PSR系统整体与内部协调度自2019年持续上升,2021年达到最大值,发展前景良好,但短期难以跨等级跃升或衰退;从空间分布看,协调发展程度呈现中南部高、北部低的特点,高协调区多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如唐山市、石家庄市。相邻地级市的协调发展类型显著影响周边地区,“中水平”和“低水平”地区协调发展情况易受周边地区影响而趋同。研究可为河北省水资源刚性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时空演变 PSR模型 MARKOV模型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7
作者 王利军 王淑贺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共7页
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讨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全国及... 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讨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全国及三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但空间分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发展态势。(2)耦合协调度等级存在俱乐部趋同特征,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纳入空间因素后,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3)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总体上在不断缩小,区域间差异是引致耦合协调度差异的主要因素。(4)城镇化水平、技术创新和财政分权对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直接效应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金融水平、教育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则存在正向直接效应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与共享发展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武赫 周雯琪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8,F0003,共9页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依赖信息交互平台的全新经济形态,其快速发展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在区域层面上的体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区域内部发展质量的协调,还需重视区域间发展关系的协调。鉴于...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依赖信息交互平台的全新经济形态,其快速发展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在区域层面上的体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区域内部发展质量的协调,还需重视区域间发展关系的协调。鉴于此,基于高质量发展与共享发展双视角,探讨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选取201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及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多维度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既能推动区域内发展质量的协调,也能促进区域间发展关系的协调。在门槛效应分析中,数字经济对区域内发展质量协调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而对区域间发展关系协调的影响则表现出边际效用递减趋势。此外,数字经济对区域内发展质量协调的正向推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其不仅推动本区域内部协调发展,还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质量协调 发展关系协调 共享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申韬 彭江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7,共15页
作为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有机结合的产物,数字普惠金融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可为我国扎实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选取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深入剖... 作为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有机结合的产物,数字普惠金融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可为我国扎实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选取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深入剖析数字普惠金融、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这一促进效应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财政自给率较低地区更加显著。传导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间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门槛效应检验显示,当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过一定阈值时,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检验发现,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放大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效应。由此,应该持续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积极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不断优化外部制度环境,为扎实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蓄势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 新质生产力 制度环境 地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与区域协调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艳 沈忱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6,共16页
当前,城市群经济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准确刻画城市群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并探讨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对于发挥数字经济发展合力和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数... 当前,城市群经济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准确刻画城市群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并探讨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对于发挥数字经济发展合力和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视角下数字经济关联网络的区域协调发展效应。研究发现:第一,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存在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与空间结构分异特征,其通过优化区域要素配置显著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第二,异质性检验表明,具备良好数字基础设施的城市比城市规模本身更重要,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数字经济关联网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网络外部性作用大于集聚外部性;第三,进一步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为更好发挥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的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效应,弥补数字鸿沟,应持续优化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城市群数字经济关联网络空间结构,扩大网络外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城市群经济 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体系、机制与政策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久文 蒋治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共14页
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步入新时代以来,四大板块战略助推国民经济均衡式发展,区域重大战略融合互动、融通补充,“两横三纵”的城市群战略格局基本形成。为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步入新时代以来,四大板块战略助推国民经济均衡式发展,区域重大战略融合互动、融通补充,“两横三纵”的城市群战略格局基本形成。为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十五五”时期应着力打造“三大体系”:一是以四大板块战略为基础,以五项区域重大战略为突破口,以特殊类型地区、关键功能性平台战略为骨架,完善“4+5+N”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二是明确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塑造以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县城为载体的全域城镇化网络,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优化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构建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体系;三是全力培育七大蓝色经济区,增强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健全海洋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区域战略叠加机制和区域高水平一体化机制为抓手,全面增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性。遵循打好政策“组合拳”的基调,“十五五”时期要充分引导区域政策与财政、货币、产业、内需、城乡、科技创新、人口、环保、公共服务政策同向发力,发挥以稳定政策、结构政策、增长政策为核心的经济性政策的耦合效应,确保与非经济性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五”时期 区域经济 高质量协调发展 空间体系 动力机制 政策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协调发展:范式变革的新逻辑——基于新空间经济学“4D”的分析框架
12
作者 叶堂林 刘佳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19,215,共12页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日益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并凭借其高创新性、强渗透性、网络外部性等特点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日益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并凭借其高创新性、强渗透性、网络外部性等特点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动能。基于“距离-分割-密度-异质性”(4D)的分析框架,数字经济重构时空的物理约束,逐步突破物理意义上的“场所”,使空间进一步从物理层面拓延到虚拟层面;数字经济削弱市场分割,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通与高效配置;数字经济促进产业虚拟集聚,提升区域产业发展协同性;数字经济重塑区域比较优势,在数字技术与本地资源禀赋相适配的过程中给予后发地区缩小相对经济差距的机会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新空间经济 虚拟集聚 市场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互联网生态、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3
作者 赵婉婷 唐国斌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1,共9页
工业互联网生态是促进传统区域要素从单一化配置到多元化配置、区域产业从同质化竞争到分工协作的关键因素,对区域经济的要素互补、产业联动、创新扩散具有重要赋能作用。基于2010—2023年30个省级样本数据,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 工业互联网生态是促进传统区域要素从单一化配置到多元化配置、区域产业从同质化竞争到分工协作的关键因素,对区域经济的要素互补、产业联动、创新扩散具有重要赋能作用。基于2010—2023年30个省级样本数据,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工业互联网生态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工业互联网生态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仍成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在工业互联网生态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工业互联网生态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就区域差异而言,工业互联网生态对东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就产业结构差异而言,工业互联网生态更能促进产业结构水平较高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由此,提出加速工业互联网生态建设、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和协同助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利用工业互联网生态技术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生态 新质生产力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替代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吕铖 吕素冰 +3 位作者 焦天一 赵衡 王富强 邵薇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共11页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河南省黄河流域2011-2022年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采用核密度估计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分别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心带动周边,边缘发展缓慢”、“上游优于下游,西南优于东北”的空间非均衡格局;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向好趋势显著,各城市间空间异质性明显,呈现出“区域齐升,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演化特征;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以及人居环境是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各因子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交互类型呈现向“非线性增强”转化趋势。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协调发展评价的新方法,并对其科学性进行了验证,为深入剖析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提供了有力工具,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随机森林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个融合”的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增军 张露颖 于志宏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选择,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的必要支撑。在从宏观统筹和微观实践两个方面剖析了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表征的基础上,提出... 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选择,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的必要支撑。在从宏观统筹和微观实践两个方面剖析了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表征的基础上,提出地方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路径:校园融合产业园,提升办学模式与区域发展的适应性;专业融合产业链,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课程融合岗位群,提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度;推进科研融合企业需,提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契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职院校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个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泉与区域协调 被引量:7
16
作者 安博文 许培源 +1 位作者 卢一夫 李春玉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3,共10页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本文以二者的生产关系为切入点,采用SBM模型测度新质生产力全要素效率并进行分解,运用类方差分解、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和β收敛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全要素效率的...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本文以二者的生产关系为切入点,采用SBM模型测度新质生产力全要素效率并进行分解,运用类方差分解、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和β收敛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全要素效率的区域协调特征。研究表明:2007~2023年新质生产力全要素效率大幅提升,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果在东部地区表现更佳,北京、上海和广东等省(区、市)的新质生产力处于生产前沿;四大板块内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存在差异,使得四大板块的区域间差异是全国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范围内新质生产力全要素效率的空间差异呈现收敛态势,收敛速度随效率水平提升而加快;具体到新质生产力子要素,新质劳动者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还能促使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区域间更加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要素效率 动力源泉 区域协调 SBM模型 效率水平 新质劳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17
作者 刘丁扬 吴建华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23,共2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档案部门要将全会精神与档案工作相结合,推动档案工作现代化,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在这一新的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档案部门要将全会精神与档案工作相结合,推动档案工作现代化,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档案部门必须进一步深化档案利用体系的建设,加快推进档案的开放和共享,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能力,以更高效的方式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同步,推动档案利用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变,不断提升档案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利用 档案工作现代化 档案部门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实证研究 加快推进 传统模式 广度和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DEA的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玉珍 许正中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2-84,共3页
文章运用复合DEA的方法评价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以找出重要投入要素,诊断投入产出绩效并提出改进措施。文章以河南省1990-2007年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为例作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河南省资源环境的重要投入... 文章运用复合DEA的方法评价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以找出重要投入要素,诊断投入产出绩效并提出改进措施。文章以河南省1990-2007年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为例作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河南省资源环境的重要投入要素是物质资本和能源,从业人员数利用率低,资源环境投入对社会系统绩效贡献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DEA 协调发展 资源 环境 经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珠三角地区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耀 郑鑫 张燕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0年第12期12-22,共11页
泛珠三角地区是中国人口流动及迁移最为活跃的地区,人口的流动及迁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特别是,在人口高度集聚与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分布调整速度与区域经济集中过程、流动人口素质... 泛珠三角地区是中国人口流动及迁移最为活跃的地区,人口的流动及迁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特别是,在人口高度集聚与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分布调整速度与区域经济集中过程、流动人口素质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人口流动统计信息与不断增长的区域合作需求等多方面,表现出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完善的问题。促进该地区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针对不同的区域和人群设定不同的政策调控目标,从推动产业调整、重视社会发展和调节人口流动规模与方向三个方面同时着力,以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区域科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珠三角地区 人口流动与迁移 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炎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24-26,共3页
文章以层次分析的方法确立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的宏观框架,进而以合适性、代表性和可测得性原则选取评价指标,以专家意见法和因子分析分别对要素层和指标层进行赋权最终构建评价模型。利用模型对四川省近十年的经济社会... 文章以层次分析的方法确立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的宏观框架,进而以合适性、代表性和可测得性原则选取评价指标,以专家意见法和因子分析分别对要素层和指标层进行赋权最终构建评价模型。利用模型对四川省近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趋势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 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