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周霞 王佳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91,共6页
文章基于组合权重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01—2020年的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全国、四大地区及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 文章基于组合权重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01—2020年的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全国、四大地区及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趋缓,东北地区甚至在研究期末出现下降现象;全国经济韧性存在一定的“东部—中部—东北—西部”梯度分布特征,经济韧性的空间格局逐步由“北强南弱”演变为“南强北弱”;各区域经济韧性动态演进特征差异明显;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分别是南北方地区和四大地区视角下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显著,东北与东部地区间的经济韧性差异快速扩大,仅次于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除东部和中部地区外,全国及其他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 指标体系 时空演化 区域差异 收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理论: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
2
作者 安虎森 荆克迪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9-187,共9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区域经济思想,是以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力布局弊端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生产力均衡布局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先后提出了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生产力非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区域经济思想,是以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力布局弊端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生产力均衡布局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先后提出了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生产力非均衡布局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理论等充满时代性特征的创新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区域经济学的中国特色,就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平衡充分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以区际分工为基础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国土空间优化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区域经济 平衡充分发展 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国土空间优化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性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3
3
作者 田彩红 李琳 廖斌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8,共15页
技术创新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承担着赋能平衡发展的重要使命。县域视角下,深入剖析技术创新能否发挥赋能作用,助力县域平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利用2006—2021年中国县域的面板数据,系统探究不同模式的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 技术创新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承担着赋能平衡发展的重要使命。县域视角下,深入剖析技术创新能否发挥赋能作用,助力县域平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利用2006—2021年中国县域的面板数据,系统探究不同模式的技术创新对县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异质性分析表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效应存在区位异质性和经济异质性。机制检验表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能通过经济活力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据此提出要全方位增强县域技术创新能力,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技术创新路径,推动县域经济活力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自主创新 技术引进 县域平衡发展 经济活力效应 产业升级效应 城乡收入差距 区域发展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交互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4
作者 田新豹 李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94,共16页
经济新常态下,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之间的交互影响,并探究两者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基于2010—2021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经济新常态下,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之间的交互影响,并探究两者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基于2010—2021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联立方程模型,通过广义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交互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区域经济韧性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具有差异性,且在不同特征的城市中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生产服务业集聚 区域经济 交互影响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区域创新体系与经济不平衡的关联研究
5
作者 孙伟康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132,共7页
为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本文以2016~2023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开展创新能力水平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能力水平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且在1%显著水平上显著;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创... 为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本文以2016~2023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开展创新能力水平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能力水平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且在1%显著水平上显著;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系存在空间异质性;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创新能力水平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之间通过显著性检验,创新能力水平提高并不能显著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水平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随着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显著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从而缓解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现象。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缩小不同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提出发挥创新能力水平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因地制宜制定工业产业创新发展政策;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创新体系能力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创新能力 经济平衡 固定效应模型 政府支持 外资支持 金融发展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对外服务能力、要素流动与经济协调发展
6
作者 陈丽娴 阳扬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9,共10页
区域对外服务能力提高是否有助于区域间生产要素的相互协调和高效配置,进而显著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探究区域对外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 区域对外服务能力提高是否有助于区域间生产要素的相互协调和高效配置,进而显著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探究区域对外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对外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型。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区域对外服务能力通过提高区域间劳动力要素流动和资本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正向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中西部地区对外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均为倒“U”型,且不存在组间差异;区域对外供给高端服务要素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效果显著大于区域对外供给低端服务要素的作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对外服务能力 劳动力要素流动 资本要素流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 地理位置 生产服务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测度及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周国华 彭鹏 +1 位作者 唐承丽 周海燕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87-92,共6页
本文综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测度的研究进展,采用多指标组合法和多指标合成法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行了多空间层次(省、市、区—三大地带—沿海与内地)、多角度(生产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的分析... 本文综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测度的研究进展,采用多指标组合法和多指标合成法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行了多空间层次(省、市、区—三大地带—沿海与内地)、多角度(生产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的分析与研究,从多个层面揭示了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中国 测度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平衡 指标组合法 指标合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及收敛性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龙春涛 宋香荣 王爱银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6-112,共7页
文章利用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人均GDP面板数据,使用Dagum基尼系数对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和其来源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和地区间不平衡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利用σ收敛以及考虑空间效应的绝对β收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发... 文章利用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人均GDP面板数据,使用Dagum基尼系数对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和其来源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和地区间不平衡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利用σ收敛以及考虑空间效应的绝对β收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总体不平衡趋于缩小,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最不平衡,中部地区不平衡性不断扩大,西部地区不平衡性不断缩小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渐赶超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源中区域间不平衡的贡献最大,其中,东西部以及东中部地区间不平衡远大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σ收敛,2018年以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σ收敛趋势,西部地区存在σ收敛,中部地区呈σ发散;全国及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β收敛均显著,中部地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区域平衡 基尼系数 收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近20年经济发展区域平衡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朱雁春 刘新有 曹洪华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26,共5页
选取人均GDP、农民年均纯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三个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为分析对象,以云南省16个州市为分析单元,利用年均复合增长率、相对发展指数、基于"基尼系数"的区域发展平衡度、R/S分析法等方法,对云南省近20年来的... 选取人均GDP、农民年均纯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三个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为分析对象,以云南省16个州市为分析单元,利用年均复合增长率、相对发展指数、基于"基尼系数"的区域发展平衡度、R/S分析法等方法,对云南省近20年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程度及其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人均GDP、农民年均纯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稳步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2)16个州市间的人均GDP相对发展指数差异较大,而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平均工资的相对发展指数差异较小;(3)16个州市间的人均GDP的历年平衡度较低但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衡度较高且呈现上升趋势,职工平均工资平衡度最高但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4)未来各州市间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区域差异将进一步缩小,职工平均工资区域差异仍将缓慢增大。研究成果对于客观认识云南省经济发展历程,以及为进一步研究其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平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平衡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韩秀兰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4-116,共3页
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山西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影响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因子,并对各主因子指标构成和综合作用进行了评析。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排名和类别划分,揭示了山西省区... 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山西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影响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因子,并对各主因子指标构成和综合作用进行了评析。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排名和类别划分,揭示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并探讨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平衡 综合指标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辉莉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4-128,F0003,共6页
本文运用差别产品垄断竞争的模型分析房地产产品完全差别的市场效应和社会影响,认为房地产产品差别化会加强房地产商的垄断势力,提高其垄断定价的能力,使社会福利受损。联系中国实际,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加剧了房地产产品... 本文运用差别产品垄断竞争的模型分析房地产产品完全差别的市场效应和社会影响,认为房地产产品差别化会加强房地产商的垄断势力,提高其垄断定价的能力,使社会福利受损。联系中国实际,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加剧了房地产产品的差别性,加强了房地产商的市场力量;这是我国总体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地区房价差距扩大,相关政策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本文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房地产价格 产品差别 勒纳指数 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数字经济非均衡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12
作者 杨勇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共1页
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导致了新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等问题突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数字鸿沟未有效弥合,甚至有进一... 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导致了新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等问题突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数字鸿沟未有效弥合,甚至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这无疑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因素。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旅游研究中的经典议题。数字经济非均衡必然成为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问题。那么,数字经济非均衡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旅游经济 经济发展平衡 经济非均衡 经济发展进程 经济发展规划 数字鸿沟 扩大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新波 刘轶芳 刘倩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53,共7页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由于我国现阶段效率评价定义不明确,加之领土面积广阔,地区间发展的相对性与短...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由于我国现阶段效率评价定义不明确,加之领土面积广阔,地区间发展的相对性与短板难以有效度量,造成了循环经济效率测评可信度较低,时间、空间对比薄弱的现象。文章在我国现有评价方法不完善、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条件下,通过对评价体系进行重新定义,对评价方法进行横、纵向拓展,提出针对我国区域性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指标体系 效率评价 区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发展、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不平衡 被引量:34
14
作者 王佳莹 张辉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3-94,共22页
区域经济不平衡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旅游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日益密切,但现有关于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研究尚未达成一致结论,且较少关注旅游空间溢出效应。文章基于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1998... 区域经济不平衡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旅游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日益密切,但现有关于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研究尚未达成一致结论,且较少关注旅游空间溢出效应。文章基于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1998—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测算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和东部省(区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较中部省(区市)更为突出。此外,文章还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影响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旅游发展能够直接和间接地减缓区域经济不平衡。而且,通过进一步分区域研究发现,相比于中西部地区,该直接和间接缓解作用在东部地区表现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发展 区域经济平衡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 被引量:21
15
作者 芮雪琴 李亚男 牛冲槐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6-110,共5页
在分析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理论的基础上,从规模、结构、水平、效应四个方面构建了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 在分析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理论的基础上,从规模、结构、水平、效应四个方面构建了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以及全国的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在规模和效应上的适配性水平比较低,但有上升趋势;在结构和水平上的适配性很差,并且上升趋势不显著。从整体上看,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水平比较低。主要因为科技人才聚集结构和水平制约了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人才聚集 区域经济发展 适配 协同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彩霞 吕伟彩 付小明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0年第11期84-87,共4页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核心思想,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设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遵循科学合理性、可比性与可操作性、整体性和代表性、动态性与超前性等原则。
关键词 科学发展 区域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ISSP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曙光 梁伟杰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3-109,共7页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但理论和实践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尚无统一的认识和标准。本文通过构建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ISSP测度指标体系,以评价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但理论和实践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尚无统一的认识和标准。本文通过构建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ISSP测度指标体系,以评价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及其发展差距,并对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差异 协调发展 测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方伟 韩伯棠 王栋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21,共4页
通过分析2000年以来的统计数据,探讨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经济学方法解释不同地区呈现不同关系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科技人力资源 发展平衡 统计分析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与时滞性: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池仁勇 张济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6-39,共4页
以浙江省为实证,研究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性,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时滞性及其影响因素。由于科技创新作用于经济发展存在时滞性,因此有必要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创新资源配置模型及其判断指标。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 时滞 区域创新活动 区域创新投入 创新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力峰 于春玉 刘阿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218-6219,6223,共3页
结合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述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定量。详细分析了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如资源的可持续能力、... 结合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述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定量。详细分析了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如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创新能力、制度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从长远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提供良好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