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6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孙中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对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启迪
1
作者 莫小莎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9-112,共4页
孙中山先生区域经济思想内涵丰富。学习和研究孙中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对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有启迪意义。文章认为,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必须发挥桂、粤、琼各自的优势,谋求合作发展;必须抓好交通和产业重点合作,谋求整合发展;必须... 孙中山先生区域经济思想内涵丰富。学习和研究孙中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对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有启迪意义。文章认为,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必须发挥桂、粤、琼各自的优势,谋求合作发展;必须抓好交通和产业重点合作,谋求整合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合作运行机制,谋求协调发展。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 北部湾经济 启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初探 被引量:4
2
作者 周述杰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0年第2期2-5,共4页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集体智慧的结晶 ,也是江泽民同志在新时期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正确处理地...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集体智慧的结晶 ,也是江泽民同志在新时期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正确处理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实践的产物 ,更是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成果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理论色彩。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 :第一 ,深刻分析我国地区发展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二 ,正确认识和处理地区差距问题的方针原则 ;第三 ,缩小地区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江泽民 经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与共享发展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武赫 周雯琪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8,F0003,共9页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依赖信息交互平台的全新经济形态,其快速发展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在区域层面上的体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区域内部发展质量的协调,还需重视区域间发展关系的协调。鉴于...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依赖信息交互平台的全新经济形态,其快速发展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在区域层面上的体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区域内部发展质量的协调,还需重视区域间发展关系的协调。鉴于此,基于高质量发展与共享发展双视角,探讨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选取201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及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多维度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既能推动区域内发展质量的协调,也能促进区域间发展关系的协调。在门槛效应分析中,数字经济对区域内发展质量协调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而对区域间发展关系协调的影响则表现出边际效用递减趋势。此外,数字经济对区域内发展质量协调的正向推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其不仅推动本区域内部协调发展,还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质量协调 发展关系协调 共享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申韬 彭江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7,共15页
作为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有机结合的产物,数字普惠金融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可为我国扎实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选取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深入剖... 作为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有机结合的产物,数字普惠金融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可为我国扎实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选取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深入剖析数字普惠金融、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这一促进效应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财政自给率较低地区更加显著。传导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间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门槛效应检验显示,当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过一定阈值时,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检验发现,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放大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效应。由此,应该持续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积极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不断优化外部制度环境,为扎实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蓄势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 新质生产力 制度环境 地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协调发展:范式变革的新逻辑——基于新空间经济学“4D”的分析框架
5
作者 叶堂林 刘佳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19,215,共12页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日益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并凭借其高创新性、强渗透性、网络外部性等特点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日益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并凭借其高创新性、强渗透性、网络外部性等特点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动能。基于“距离-分割-密度-异质性”(4D)的分析框架,数字经济重构时空的物理约束,逐步突破物理意义上的“场所”,使空间进一步从物理层面拓延到虚拟层面;数字经济削弱市场分割,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通与高效配置;数字经济促进产业虚拟集聚,提升区域产业发展协同性;数字经济重塑区域比较优势,在数字技术与本地资源禀赋相适配的过程中给予后发地区缩小相对经济差距的机会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新空间经济 虚拟集聚 市场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与区域协调发展
6
作者 胡艳 沈忱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6,共16页
当前,城市群经济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准确刻画城市群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并探讨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对于发挥数字经济发展合力和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数... 当前,城市群经济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准确刻画城市群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并探讨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对于发挥数字经济发展合力和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视角下数字经济关联网络的区域协调发展效应。研究发现:第一,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存在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与空间结构分异特征,其通过优化区域要素配置显著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第二,异质性检验表明,具备良好数字基础设施的城市比城市规模本身更重要,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数字经济关联网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网络外部性作用大于集聚外部性;第三,进一步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为更好发挥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的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效应,弥补数字鸿沟,应持续优化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城市群数字经济关联网络空间结构,扩大网络外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城市群经济 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泉与区域协调 被引量:4
7
作者 安博文 许培源 +1 位作者 卢一夫 李春玉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3,共10页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本文以二者的生产关系为切入点,采用SBM模型测度新质生产力全要素效率并进行分解,运用类方差分解、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和β收敛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全要素效率的...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本文以二者的生产关系为切入点,采用SBM模型测度新质生产力全要素效率并进行分解,运用类方差分解、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和β收敛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全要素效率的区域协调特征。研究表明:2007~2023年新质生产力全要素效率大幅提升,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果在东部地区表现更佳,北京、上海和广东等省(区、市)的新质生产力处于生产前沿;四大板块内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存在差异,使得四大板块的区域间差异是全国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范围内新质生产力全要素效率的空间差异呈现收敛态势,收敛速度随效率水平提升而加快;具体到新质生产力子要素,新质劳动者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还能促使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区域间更加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要素效率 动力源泉 区域协调 SBM模型 效率水平 新质劳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职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测度——基于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8
作者 刘燕丽 姚继军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7-66,共10页
普职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对于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普职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S-E)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2010-2020年我国各省S-E耦合协调度的发展变化,以及二者的同步发展状态,并通过俱乐部... 普职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对于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普职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S-E)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2010-2020年我国各省S-E耦合协调度的发展变化,以及二者的同步发展状态,并通过俱乐部收敛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我国四大区域的S-E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整体呈现中级协调状态,但时间阶段性与地区异质性特征明显;2020年,超过74%的省份普职结构相对超前;同时,测算结果表明S-E耦合协调度呈现局部俱乐部收敛特征。鉴于此,在“十四五”期间及以后,应不断优化普职结构,提高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职结构 普职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俱乐部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9
作者 周泰 贺芷晴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7-90,159,共5页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区域物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可以为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首先利用协同学理论,构建了科学系统的区域“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子系统...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区域物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可以为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首先利用协同学理论,构建了科学系统的区域“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和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然后以四川省作为区域研究实例,利用其2005—2021年的历史数据计算出了四川省“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结果显示,四川省物流、经济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有序度以及“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均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表明四川省物流、经济和生态环境处于协调发展水平在不断增长的协调发展状态中;最后依据四川省物流、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区域物流 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路径探索——评《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0
作者 吴诗怡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F0002-F0002,共1页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其资源优化整合、人口高度集中和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发展模式。城市集群发展引致城市群建设如火如荼,极大地推...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其资源优化整合、人口高度集中和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发展模式。城市集群发展引致城市群建设如火如荼,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也引发了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关系问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发展 城市集群 区域经济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对外服务能力、要素流动与经济协调发展
11
作者 陈丽娴 阳扬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9,共10页
区域对外服务能力提高是否有助于区域间生产要素的相互协调和高效配置,进而显著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探究区域对外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 区域对外服务能力提高是否有助于区域间生产要素的相互协调和高效配置,进而显著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探究区域对外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对外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型。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区域对外服务能力通过提高区域间劳动力要素流动和资本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正向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中西部地区对外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均为倒“U”型,且不存在组间差异;区域对外供给高端服务要素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效果显著大于区域对外供给低端服务要素的作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对外服务能力 劳动力要素流动 资本要素流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 地理位置 生产性服务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收入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及其区域差异
12
作者 王浴青 刘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8,313,共16页
研究采用199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居民收入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等方法测度分析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居民收入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研... 研究采用199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居民收入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等方法测度分析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居民收入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研究表明:(1)我国居民收入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在中等或中低水平波动徘徊,同时空间发展不均衡,区域差距较大。(2)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居民收入质量各维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也不均衡,收入数量水平维度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好,收入智力支撑维度的耦合协调度最低。(3)我国居民收入质量与经济发展质量耦合协调度区域不平衡存在动态差异,其主要来源是区域间耦合不平衡,亦另有其他复杂因素。为推动居民收入质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耦合协调,提出了调整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统筹居民收入质量各维度均衡发展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收入质量 经济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区域差异 熵权法 核密度估计 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心城市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富逻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国新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3,共11页
集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能向周边区域溢出,实现区域共同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促进集聚的有效方式,可以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引领性和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性,通过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而,... 集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能向周边区域溢出,实现区域共同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促进集聚的有效方式,可以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引领性和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性,通过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共同富裕是优先发展中心城市的目标导向,而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是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以发展中心城市促进共同富裕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由渐次性富裕的时空逻辑、新空间赋能的联合逻辑、公平效率的市场化逻辑构成的整体性框架,路径上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在渐次性富裕发展道路中以人的流动促进时空正义,拓展人口流规模,优化流要素形态,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统一推进效率与公平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共同富裕 区域协调发展 集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14
作者 刘云中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6,共9页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明晰区域发展差距的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要素流动、统一市场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举措缩小差距。具体而言,要优化“3+N”主体功能分区体系,推动功能区动态调整与复合功...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明晰区域发展差距的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要素流动、统一市场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举措缩小差距。具体而言,要优化“3+N”主体功能分区体系,推动功能区动态调整与复合功能协同,并强化沿海地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引领作用,促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科创产业融合。此外,通过培育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打造省际交界地区新增长极、重构地方竞争机制、增强次区域韧性等路径,构建更均衡、安全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布局 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安全 区域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耦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佩 王姣娥 马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2-572,共11页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1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出各省级行政单元新基建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区...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1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出各省级行政单元新基建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逐年升高,其增长幅度皆呈增加趋势;②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最低;③新基建发展水平在省域之间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在省域之间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④影响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空耦合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本文对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判,期望为中国新基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基建 基础设施 区域 区域协调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FDI协调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娟 张翔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5,共12页
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推动双向FDI高效互动与协调发展,是提升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基于2003-2021年中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双向FDI协调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 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推动双向FDI高效互动与协调发展,是提升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基于2003-2021年中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双向FDI协调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双向FDI协调发展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区域经济韧性存在空间依赖性,双向FDI协调发展对邻近地区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面溢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双向FDI协调发展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水平间接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拓展性分析发现,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效应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依次减弱,考虑税赋冲击、金融危机以及人口结构冲击后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仍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文章澄清了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对如何通过双向FDI政策赋能区域经济韧性提升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FDI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韧性 中介效应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逻辑与路径 被引量:5
17
作者 魏敏 李易衡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41,共8页
深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立足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总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在此基础之上结合... 深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立足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总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战略背景提出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强调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扩大中央政府统筹范围,保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可行,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内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创新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毅 许晨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2,共12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途径。成渝地区历经从经济区建设到城市群发展、再到双城经济圈构建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进程,基于对跨域治理需求的现实考量,通过调整府际关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途径。成渝地区历经从经济区建设到城市群发展、再到双城经济圈构建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进程,基于对跨域治理需求的现实考量,通过调整府际关系、强化地方政府间合作、构建横向行政协调机制,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层面的均衡发展。新时代十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合作领域、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政策执行方面创新制度体系,实践混合共力型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但是未来在区域规划、利益格局、组织协同、资源配置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仍面临诸多阻碍因素,需要从理念重塑、外部支持与内部保障三个维度进行路径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高质量阶段迈进意义重大,进一步从规划层面、执行层面、效能层面探索制度措施和协作策略,为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实践经验和路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跨域治理 府际关系 协同治理 合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物流、农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边疆三省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刚 郑雄飞 珠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210,共9页
文章基于数字物流(L)、农牧业发展(A)和区域经济增长(E)指标体系,运用AHP-CRITIC综合权重的TOPSIS法对2013-2022年边疆三省LAE水平进行测度,继而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探究LAE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过程,并结合障碍因子分析和回... 文章基于数字物流(L)、农牧业发展(A)和区域经济增长(E)指标体系,运用AHP-CRITIC综合权重的TOPSIS法对2013-2022年边疆三省LAE水平进行测度,继而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探究LAE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过程,并结合障碍因子分析和回归模型探究耦合协调进程中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边疆三省LAE水平存在差距,由高到低依次为内蒙古、新疆、西藏;各省LAE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其中内蒙古和新疆LAE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西藏LAE耦合协调度在时间区间内不断波动;LAE耦合协调发展受到交通可达性、科技创新和农牧业发展规模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对LAE耦合协调具有抑制作用。文章以边疆三省LAE水平为依据,对LAE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为促进边疆三省LAE相关政策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物流 农牧业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 耦合协调 边疆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市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分析
20
作者 李澜祥 张攀 +2 位作者 王伟 王伟 徐建昭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5,共8页
为构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加强对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和互动关系的理解。以三门峡为研究区域,首先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0—2020年水–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然后采用通径分析,定量... 为构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加强对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和互动关系的理解。以三门峡为研究区域,首先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0—2020年水–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然后采用通径分析,定量探究水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结果显示: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自2004年逐渐增长,至2009年达到协调发展状态;而水资源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在2000—2012年期间濒临失调,从2012年起开始快速增长,并于2015年达到高度协调的程度;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2000—2014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15年后达到高度协调状态。水土资源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并且土地资源对经济的驱动作用更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 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 耦合协调 三门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