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一体化、创新力社会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来自长三角的经验证据
1
作者 师博 魏倩倩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12,共16页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共建“数字长三角”是其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政策文本量化方法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指标,遵循创新力社会理论的分析框架,探索区域一体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共建“数字长三角”是其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政策文本量化方法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指标,遵循创新力社会理论的分析框架,探索区域一体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一体化能够显著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长三角一体化具有省内异地化效应和省外异地化效应,省内异地化效应更为显著。机制分析显示,长三角一体化通过与创新要素流动、基础设施优化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感知相调节,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研究发现,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的不同导致长三角一体化的数字化转型赋能效果呈现显著差异。因此,应完善区域创新机制,建立分工完善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注重省份间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联动性,构建完善的创新力社会并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创新力社会 数字经济 数字化转 长三角 市场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地区专业化、经济一体化与两型社会建设
2
作者 韦燕生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2期12-12,共1页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以经济一体化为前提条件,推进地区专业化分工,进而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推进地区专业化为目标,武汉城市圈必须在基础设施、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及服务市场一体化等方面...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以经济一体化为前提条件,推进地区专业化分工,进而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推进地区专业化为目标,武汉城市圈必须在基础设施、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及服务市场一体化等方面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专业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产业空间转移机理与社会福利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佘时飞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29,共10页
破解市场分割状态,建立全国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对产业转移转型和社会福利增进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三地区自由资本模型的拓展(中国北部、中国南部与国外),建立国内与国外两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框架,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空间转移及... 破解市场分割状态,建立全国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对产业转移转型和社会福利增进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三地区自由资本模型的拓展(中国北部、中国南部与国外),建立国内与国外两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框架,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空间转移及社会福利关系。结果表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产业空间转移,并提高居民实际收入和社会福利;渐进地提高国内和国际贸易自由度时,南北部区域之间不容易形成非对称结构;较快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不仅产业转移规模非常小,而且南北部区域之间不会形成核心-边缘结构,但是显著地提高了市场规模较小区域的社会福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保护主义 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 产业空间转移 社会福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 被引量:187
4
作者 侯赟慧 刘志彪 岳中刚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0-101,共12页
对城市间经济关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能了解区域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结构的深度分析能了解区域的一体化状况。本文借鉴引力模型思想,修正后计算出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结构... 对城市间经济关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能了解区域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结构的深度分析能了解区域的一体化状况。本文借鉴引力模型思想,修正后计算出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并不高,但有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区域经济一体化 引力模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地理与社会政治因素 被引量:14
5
作者 曹吉云 佟家栋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39,共20页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影响两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地理因素包括两经济体经济规模、经济规模相似程度、要素禀赋差异、两经济体之间的距离、与世界的平均距离和是否是内陆经济体;社会政治因素则包括两经济体是否有相同语言、贸易壁垒...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影响两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地理因素包括两经济体经济规模、经济规模相似程度、要素禀赋差异、两经济体之间的距离、与世界的平均距离和是否是内陆经济体;社会政治因素则包括两经济体是否有相同语言、贸易壁垒水平、经济自由度、政治稳定程度、民主程度及其差异、邻近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伙伴数量及其差异。并且,通过对仅以经济地理因素和仅以社会政治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分别进行回归的拟合值的比较,以及对经济地理因素和社会政治因素对两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概率的局部效应的比较,结果表明社会政治因素对两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仅仅略小于经济地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地理因素 社会政治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了城市经济发展吗? 被引量:3
6
作者 曹阳 孙晓华 李鹏升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68,共8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集聚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本文以沈阳经济区为例,利用系统GMM和差分内差分方法对南南型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对沈阳经济区经济增长速度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集聚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本文以沈阳经济区为例,利用系统GMM和差分内差分方法对南南型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对沈阳经济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带动作用不显著,且以往资本投入型的增长驱动模式失效,但一体化政策通过改善区内贸易自由度和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影响;同时,一体化政策实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集聚发展,为将来区域内核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创造条件。所以,政府应减少对夕阳产业和落后产业的制度性扶持,集中资源提高地区整体创新能力;在全域范围内统筹规划,进一步降低城市间发展要素的流动壁垒以提高区域核心城市的首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南区域一体化 城市经济发展 沈阳经济 差分内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 被引量:71
7
作者 刘传江 冯碧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21,共6页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目前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武汉城市圈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面临...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目前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武汉城市圈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特定的制约因素,需要建设性地降低碳的排放。文章通过介绍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内涵,指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在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下,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文章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生态足迹赤字和脱钩(节能减排)发展情况,指出武汉城市圈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得出建设"两型社会"会对降低碳的排放起到促进作用的结论,并在体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武汉城市圈 社会 节能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复合行政”到“复合治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经济矛盾解决的新视角 被引量:32
8
作者 范巧 郭爱君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69,共9页
在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行政区经济矛盾的几种思路中,"复合行政"理念及其政治结构设计处于上风,但这一理念及其政治结构无论是在理论设计的前提条件上还是在实践操作可行性上均存在缺陷。文章在分析"复合行政"理念... 在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行政区经济矛盾的几种思路中,"复合行政"理念及其政治结构设计处于上风,但这一理念及其政治结构无论是在理论设计的前提条件上还是在实践操作可行性上均存在缺陷。文章在分析"复合行政"理念的条件缺失和操作性缺陷的基础上,引入了"复合治理"的概念,并通过设计"复合治理"的政治结构以及分析其在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及行政区经济矛盾过程中的效用,得出"复合治理"是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经济矛盾的较为优良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 复合行政 公民社会 复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苏斌 薛佳滢 +2 位作者 颜利 黄俊 杨锐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1-108,共8页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19个城市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和凝聚子群角度,量化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研究发现:重庆主城和成都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个核心,对整个经济圈的经济发展...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19个城市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和凝聚子群角度,量化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研究发现:重庆主城和成都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个核心,对整个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还不够充分,渝东片区、成渝的中间地带与成都或重庆主城的联系都还不够紧密,亟待加强经济圈内其他节点城市对重庆主城和成都等核心城市的支持,从而有效推动实现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城市群 区域经济一体化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区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翔 曹裕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8-113,共6页
两型社会建设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区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现有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两型社会的内涵,以两型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一致性为要求,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 两型社会建设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区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现有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两型社会的内涵,以两型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一致性为要求,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长株潭城市群2006—2008年的经验数据,选择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了长株潭三市经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差异,整体评估了城市群区域系统与各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区域协调发展 长株潭城市群 发展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型社会下长株潭高校区域体育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7
11
作者 阳剑 邓罗平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4-667,共4页
在经验选择的基础上,运用特尔菲法,构建了包含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的高校区域体育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高校区域体育资源开发的理论和方法,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经验选择的基础上,运用特尔菲法,构建了包含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的高校区域体育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高校区域体育资源开发的理论和方法,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学校和地方政府制定高校体育发展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对策与参考意见,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给出各指标的权重,为高校区域体育资源共享提供了评定指标,为推进高校区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区域 高校体育资源 共享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型社会”视域下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模型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被引量:12
12
作者 操小娟 李和中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6-73,共8页
通过政策模型分析法,可以发现政策中的问题,探求政策创新的路径和策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城市低碳发展激励政策的模型分析,应当以创新与扩散模型为基础,同时考虑政策系统中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等因素。武汉城市圈两... 通过政策模型分析法,可以发现政策中的问题,探求政策创新的路径和策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城市低碳发展激励政策的模型分析,应当以创新与扩散模型为基础,同时考虑政策系统中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等因素。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对城市圈政府及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的激励方面有所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低碳经济 激励政策 决策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体育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以两型社会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徐小荷 余银 邓罗平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6-81,共6页
借鉴系统学理论,采用特尔斐法,通过对指标的初选和完善,构建出区域体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集各指标原始数据,对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得区域体育竞争力的各指标及各子系统的权重。通过加权线性和法,求算出200... 借鉴系统学理论,采用特尔斐法,通过对指标的初选和完善,构建出区域体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集各指标原始数据,对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得区域体育竞争力的各指标及各子系统的权重。通过加权线性和法,求算出2008年——2009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体育竞争力的水平指数,为地方政府及相关体育部门制定体育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试验区 区域 体育竞争力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被引量:27
14
作者 刘传江 冯碧梅 《学习与实践》 2009年第1期49-55,共7页
建设低碳社会,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当务之急。文章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经济学内涵,指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 建设低碳社会,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当务之急。文章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经济学内涵,指出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随后阐述了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及理论基础。武汉城市圈是"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区,但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对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文章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生态足迹赤字和"脱钩"(节能减排)发展情况,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社会 武汉城市圈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牌经济与“两型”社会的建设——基于Hotelling模型的推导 被引量:7
15
作者 汪涛 杨立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8-143,共6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以代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增长,在创造大量国民财富的同时,也来造成了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因此,中国政府把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提升到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以代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增长,在创造大量国民财富的同时,也来造成了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因此,中国政府把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提升到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而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在于设立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实现企业行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持一致。就传统手段而言,这种制度安排主要依赖政府所设立的生态补偿机制。但是,这一机制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大有完善的空间。本文基于Hotelling模型关于企业间博弈的相关主张,从企业理性行为的角度,寻求一条不同于政府被动监管行为的路径,来实现"两型"社会的建设蓝图。模型推导认为,品牌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激励企业采取长期导向、追求价值差异和关注公司声誉,进而实现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的社会福利改进。并且,由于这种机制兼顾了企业的盈利动机,因而更能够在实践当中行之有效,能指导各个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品牌经济 制度安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型社会研究的长株潭大气污染经济损失估算 被引量:2
16
作者 路培 李彩亭 +2 位作者 彭敦亮 肖辰畅 徐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80-482,487,共4页
基于"两型社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条主线,对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估算方法和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对"长株潭城市群"地区大气污染资料调查和统计的基础上,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应用环境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修正人... 基于"两型社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条主线,对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估算方法和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对"长株潭城市群"地区大气污染资料调查和统计的基础上,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应用环境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修正人力资本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资产价值法等),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并建立模型,估算了长株潭地区大气污染造成的对经济损失,并对大气污染造成的生态损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长株潭地区由大气污染造成的最低经济损失保守估算为35.66亿元,占当年GDP的1.03%,而2007年用于治理大气污染的投资只占该地区GDP的0.2%,投资力度明显不足,两型社会的建设仍有很多工作亟待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大气污染 经济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两型社会”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被引量:14
17
作者 蔡立力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30,共4页
明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体系,重点从空间、产业、环境、社会、资源、交通等方面表达"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理念。从城市群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域、外围城镇密集地区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重点空... 明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体系,重点从空间、产业、环境、社会、资源、交通等方面表达"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理念。从城市群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域、外围城镇密集地区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重点空间要素协调。立足"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发展机制,创新发展四大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区域规划 一体化 空间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经济区“两型社会”建设实证研究——以1999—2009年河南省资源、经济和环境的相关数据为基础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宏 张静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3-136,共4页
怎样建设好中原经济区,这是一个新的实践性很强的重大课题,涉及方方面面。本组专题的文章涉及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两型社会"建设和农地规模化经营问题。前者利用1999—2009年河南省资源、经济和环境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 怎样建设好中原经济区,这是一个新的实践性很强的重大课题,涉及方方面面。本组专题的文章涉及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两型社会"建设和农地规模化经营问题。前者利用1999—2009年河南省资源、经济和环境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后者运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特别是农地规模化经营中的政府与市场的理论,辅以发达国家的农地规模化实践检验,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乃至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期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加入理论研究中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经济 社会 农地规模化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才资源到“人才经济”: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被引量:4
19
作者 靳环宇 《西北人口》 CSSCI 2009年第5期69-72,76,共5页
在物质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严峻的今天,经济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初衷已经悄然改变,其发展悖论凸显。两型社会建设框架的提出,为解决这一经济发展悖论提供了契机。必须充分认识和利用人才资源作为社会第一资源的地位和作用,... 在物质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严峻的今天,经济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初衷已经悄然改变,其发展悖论凸显。两型社会建设框架的提出,为解决这一经济发展悖论提供了契机。必须充分认识和利用人才资源作为社会第一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将人才资源及其派生的其他非物质资源作为第一生产要素从而发展人才经济,不仅是解决经济发展悖论的方法,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资源 人才经济 社会 经济发展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震龙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33-35,共3页
通过对“两湖”平原(湖北省江汉平原和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区域的交通、科技、旅游、产业、人才等方面优势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建立“两湖”平原现代区域性大城市、统一的区域性商品大市场、区域性金融中心和一体化产业结构的战... 通过对“两湖”平原(湖北省江汉平原和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区域的交通、科技、旅游、产业、人才等方面优势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建立“两湖”平原现代区域性大城市、统一的区域性商品大市场、区域性金融中心和一体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平原 发展战略 经济一体化 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原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