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书架
1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28,共1页
《黑碳气溶胶研究丛书:黑碳的环境和气候效应》。朱彬著。该书基于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黑碳气溶胶的基本特性、分布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其中,在时空分布方面,通过地基和边界层垂直观测揭示了中国地区黑碳的时空分布和...
《黑碳气溶胶研究丛书:黑碳的环境和气候效应》。朱彬著。该书基于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黑碳气溶胶的基本特性、分布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其中,在时空分布方面,通过地基和边界层垂直观测揭示了中国地区黑碳的时空分布和长期变化特征;通过基于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和区域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自主研发的的黑碳源追踪技术,阐明我国典型地区及全球各区域黑碳的区域和行业来源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地球系统
模式
气候效应
研究丛书
新书架
追踪技术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为源和生物源排放对臭氧的贡献--以春夏季东亚地区为例
被引量:
13
2
作者
屈玉
安俊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7-344,共8页
利用因子分离法区分NOx与人为、生物源VOCs(AVOCs、BVOCs)分别对东亚地区近地面O3浓度的纯贡献与协同贡献,基于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讨论了2000年春、夏季排放源的总贡献以及协同贡献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光化学反应在日最大O3浓度的...
利用因子分离法区分NOx与人为、生物源VOCs(AVOCs、BVOCs)分别对东亚地区近地面O3浓度的纯贡献与协同贡献,基于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讨论了2000年春、夏季排放源的总贡献以及协同贡献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光化学反应在日最大O3浓度的形成中占很大比例,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源的贡献夏季最大,南方受东亚季风影响,夏季最小.AVOCs与NOx、BVOCs与NOx的协同效应加强了光化学反应中O3的形成.AVOCs与NOx的协同贡献季节性变化特征显著,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最小.BVOCs与NOx的协同贡献在我国南北方差异很大,春季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北方峰值出现在夏季.说明臭氧调控对策的制定除源排放大小外还须考虑地域差异和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反应
因子分离方法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
协同贡献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污染控制效果数值模拟--以个例分析为例
被引量:
8
3
作者
黄江平
王喜全
+1 位作者
自发
吴其重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0,共10页
利用2007和2008年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颗粒物(PM10)污染过程与天气形势及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对北京地区发生PM10污染具有预示作用...
利用2007和2008年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颗粒物(PM10)污染过程与天气形势及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对北京地区发生PM10污染具有预示作用,即当热带气旋北上并在朝鲜半岛或日本登陆的情况下,北京地区一般受持续均压场等弱中尺度天气系统控制,这种中尺度天气系统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北京地区经常发生区域性的PM10空气污染事件。在2007年9次台风北上登陆朝鲜半岛或日本的过程中,北京地区伴随发生了9次PM10污染过程,预示准确率达100%,2008年的预示准确率也达到了80%以上。为了说明北京奥运会期间污染控制措施对改善北京空气质量有实际效果,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区域空气质量模式NAQPMS,采用无控制措施源和有控制措施源,对2008年北京残奥会期间一次西太平洋北上型热带气旋天气条件下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揭示了此次过程北京地区未发生PM10空气污染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
空气
污染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
污染控制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为和生物排放量对春季东亚地面臭氧的协同贡献
被引量:
10
4
作者
屈玉
安俊岭
+1 位作者
周慧
叶小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0-680,共11页
臭氧(O3)的生成是多因子影响的复杂非线性过程,一个因子在其他因子起作用时的贡献可以分为纯贡献与协同贡献。本文采用因子分离方法和改进后的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计算了人为氮氧化物(NOx=NO+NO2)、人为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AVOCs)以...
臭氧(O3)的生成是多因子影响的复杂非线性过程,一个因子在其他因子起作用时的贡献可以分为纯贡献与协同贡献。本文采用因子分离方法和改进后的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计算了人为氮氧化物(NOx=NO+NO2)、人为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AVOCs)以及生物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对春季东亚地区地面臭氧浓度的协同贡献及总贡献(=纯贡献+协同贡献)。结果表明,AVOCs、BVOCs与NOx对O3生成量的贡献依赖于AVOCs、BVOCs排放量的相对大小。AVOCs或BVOCs排放量显著偏高的地区,其总贡献主要来源于其与NOx的协同贡献。从区域角度(1°×1°)来看,BVOCs对东亚春季地面O3浓度的贡献较小,BVOCs排放量明显偏高的个别地区除外。BVOCs总贡献有很强的日变化特征,BVOCs总贡献有可能小于其协同贡献。个例研究的成果应用于O3调控对策的制定和实施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北方(30°N以北)应控制人为源;我国南方BVOCs排放量显著偏高的地区,生物源和人为源的贡献都必须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
协同贡献
总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书架
1
出处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28,共1页
文摘
《黑碳气溶胶研究丛书:黑碳的环境和气候效应》。朱彬著。该书基于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黑碳气溶胶的基本特性、分布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其中,在时空分布方面,通过地基和边界层垂直观测揭示了中国地区黑碳的时空分布和长期变化特征;通过基于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和区域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自主研发的的黑碳源追踪技术,阐明我国典型地区及全球各区域黑碳的区域和行业来源贡献。
关键词
黑碳
地球系统
模式
气候效应
研究丛书
新书架
追踪技术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
时空分布
分类号
P4-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为源和生物源排放对臭氧的贡献--以春夏季东亚地区为例
被引量:
13
2
作者
屈玉
安俊岭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7-344,共8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KZCX1-YW-06-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75068)
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2-YW-205)
文摘
利用因子分离法区分NOx与人为、生物源VOCs(AVOCs、BVOCs)分别对东亚地区近地面O3浓度的纯贡献与协同贡献,基于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讨论了2000年春、夏季排放源的总贡献以及协同贡献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光化学反应在日最大O3浓度的形成中占很大比例,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源的贡献夏季最大,南方受东亚季风影响,夏季最小.AVOCs与NOx、BVOCs与NOx的协同效应加强了光化学反应中O3的形成.AVOCs与NOx的协同贡献季节性变化特征显著,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最小.BVOCs与NOx的协同贡献在我国南北方差异很大,春季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北方峰值出现在夏季.说明臭氧调控对策的制定除源排放大小外还须考虑地域差异和季节变化.
关键词
光化学反应
因子分离方法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
协同贡献
臭氧
Keywords
photochemical reaction
factor separation technique
regional air quality model
synergistic contribution
分类号
X17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污染控制效果数值模拟--以个例分析为例
被引量:
8
3
作者
黄江平
王喜全
自发
吴其重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0,共10页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物综合防治与技术集成示范》
文摘
利用2007和2008年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颗粒物(PM10)污染过程与天气形势及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对北京地区发生PM10污染具有预示作用,即当热带气旋北上并在朝鲜半岛或日本登陆的情况下,北京地区一般受持续均压场等弱中尺度天气系统控制,这种中尺度天气系统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北京地区经常发生区域性的PM10空气污染事件。在2007年9次台风北上登陆朝鲜半岛或日本的过程中,北京地区伴随发生了9次PM10污染过程,预示准确率达100%,2008年的预示准确率也达到了80%以上。为了说明北京奥运会期间污染控制措施对改善北京空气质量有实际效果,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区域空气质量模式NAQPMS,采用无控制措施源和有控制措施源,对2008年北京残奥会期间一次西太平洋北上型热带气旋天气条件下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揭示了此次过程北京地区未发生PM10空气污染的原因。
关键词
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
空气
污染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
污染控制
2008年北京奥运会
Keywords
western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track
air pollution episode
NAQPMS/IAP
pollution source control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分类号
X16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为和生物排放量对春季东亚地面臭氧的协同贡献
被引量:
10
4
作者
屈玉
安俊岭
周慧
叶小峰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湖南省气象台
江西省萍乡市气象局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0-680,共11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YW-06-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75068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205
文摘
臭氧(O3)的生成是多因子影响的复杂非线性过程,一个因子在其他因子起作用时的贡献可以分为纯贡献与协同贡献。本文采用因子分离方法和改进后的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计算了人为氮氧化物(NOx=NO+NO2)、人为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AVOCs)以及生物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对春季东亚地区地面臭氧浓度的协同贡献及总贡献(=纯贡献+协同贡献)。结果表明,AVOCs、BVOCs与NOx对O3生成量的贡献依赖于AVOCs、BVOCs排放量的相对大小。AVOCs或BVOCs排放量显著偏高的地区,其总贡献主要来源于其与NOx的协同贡献。从区域角度(1°×1°)来看,BVOCs对东亚春季地面O3浓度的贡献较小,BVOCs排放量明显偏高的个别地区除外。BVOCs总贡献有很强的日变化特征,BVOCs总贡献有可能小于其协同贡献。个例研究的成果应用于O3调控对策的制定和实施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北方(30°N以北)应控制人为源;我国南方BVOCs排放量显著偏高的地区,生物源和人为源的贡献都必须考虑。
关键词
臭氧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
协同贡献
总贡献
Keywords
ozone, regional air quality model, synergistic contribution, total contribution
分类号
P402 [天文地球—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书架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人为源和生物源排放对臭氧的贡献--以春夏季东亚地区为例
屈玉
安俊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污染控制效果数值模拟--以个例分析为例
黄江平
王喜全
自发
吴其重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人为和生物排放量对春季东亚地面臭氧的协同贡献
屈玉
安俊岭
周慧
叶小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