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Arc/Info建立湖北省区域稳定性评价空间数据库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春国 薛重生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1年第3期54-58,共5页
以Arc/Info为基本工具 ,以遥感信息为获取、更新数据库数据的主要信息源 ,结合前人地学资料 ,建立了湖北省区域稳定性评价空间数据库 ,阐述了该空间数据库的内容、功能。
关键词 ARC/INFO 遥感数据 区域稳定性评价 空间数据库 遥感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rc/Info建立湖北省区域稳定性评价空间数据库
2
作者 刘春国 薛重生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75-80,共6页
GIS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空间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是研究空间对象的有力工具。本文利用 GIS软件 Arc/Info为基本工具 ,以遥感数据作为获取、更新数据库数据的重要信息源 ,结合前人的地学资料 ,建立了湖北省区域稳定性评价空间数... GIS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空间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是研究空间对象的有力工具。本文利用 GIS软件 Arc/Info为基本工具 ,以遥感数据作为获取、更新数据库数据的重要信息源 ,结合前人的地学资料 ,建立了湖北省区域稳定性评价空间数据库 ,阐述了该空间数据库的内容、功能、应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INFO 遥感数据 区域稳定性评价 空间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势面理论在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区域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3
作者 丁吉鸿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5-48,共4页
本文在对甘肃省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的地质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优势面理论对研究区的区域稳定性问题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有实际工程意义的设计对策。
关键词 优势面理论 区域稳定性评价 地质构造 水利枢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M_S8.0大地震后关于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思考 被引量:32
4
作者 谭成轩 孙叶 +3 位作者 吴树仁 韩金良 吴芳 孙炜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9年第2期142-150,共9页
汶川大地震引起我们对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新的思考。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安全岛’理论、地质结构控制论、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理论、‘场’论以及其他理论和观点)和初步形成的系统化、层次化、定量化... 汶川大地震引起我们对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新的思考。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安全岛’理论、地质结构控制论、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理论、‘场’论以及其他理论和观点)和初步形成的系统化、层次化、定量化、智能化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方法技术,指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应向小区划和四维发展,为工程建设服务。最终编写、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规范,建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体系;编制、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区划图(1∶400万),形成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国家平台,作为国土规划和工程安全建设的法制性依据和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稳定性 岩土体稳定性 地面稳定性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规范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区划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张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树轩 杨为民 +2 位作者 孟华君 张向营 李焕斌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1期70-77,共8页
在野外调查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控制和影响京张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内外动力地质的耦合作用。选取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和深部地球物理等因素,同时选取工程岩组、地形地貌与地表地质灾害等11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 在野外调查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控制和影响京张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内外动力地质的耦合作用。选取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和深部地球物理等因素,同时选取工程岩组、地形地貌与地表地质灾害等11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并对评价因子进行了分类赋值。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分析方法,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模型,基于GIS平台对京张地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化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稳定区、次稳定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4个等级。依据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为京张高速铁路、云顶滑雪场、石京龙滑雪场的建设和运营提出相关建议,为京张地区国土规划提供了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张地区 京张高速铁路 云顶滑雪场 石京龙滑雪场 多因子加权叠加法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沈抚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春山 张树轩 +5 位作者 杨为民 孟华君 吕佳进 张田田 吴季寰 郭涵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3-462,共10页
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控制和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和内外动力地质的耦合作用,基于ArcGIS平台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分析方法开展了沈抚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评价因素主要选取活动断裂、地震活... 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控制和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和内外动力地质的耦合作用,基于ArcGIS平台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分析方法开展了沈抚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评价因素主要选取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和深部地球物理以及工程岩组、地形地貌与地表地质灾害等共12个影响因子,并依据评价因素的关联性和重要性进行分类赋值,进而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模型。对沈抚新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沈抚新区以稳定区和次稳定区为主,面积为728.9 km^(2),占总面积的81.07%,有利于规划和建设。建议在地下工程穿越不稳定区和次不稳定区时,要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确保基础和边坡的稳定性。规划的地铁9号线主要穿越次不稳定区和次稳定区。施工带在埋深15~25 m之间,该段地层主要为卵砾石堆积层、泥包砾堆积层与变质片麻岩强风化带及其交接部位,施工带处于地下水浸没带或变动带,其支护比较困难,建议尽早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保障施工顺利和安全,此外还需要采取一定降水防腐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抚新区 规划地铁9号线 多因子加权叠加法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工程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北海域工程地质分区及模糊数学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姜波 冯秀丽 +3 位作者 田动会 王晓明 姜建新 滕珊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27,共10页
通过土工试验和粒度分析,发现埕北海域沉积物主要以粉土和粉质黏土为主,局部地区分布有粉砂和淤泥质土。综合考虑研究区沉积物、水深地形、地貌、地质灾害等因素,可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工程区:Ⅰ区、Ⅱ区、Ⅲ区和Ⅳ区。针对4个工程区,采... 通过土工试验和粒度分析,发现埕北海域沉积物主要以粉土和粉质黏土为主,局部地区分布有粉砂和淤泥质土。综合考虑研究区沉积物、水深地形、地貌、地质灾害等因素,可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工程区:Ⅰ区、Ⅱ区、Ⅲ区和Ⅳ区。针对4个工程区,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选择直接影响工程稳定性的5个主要因素即:沉积物类型、主要持力层埋深、主要持力层承载力、地形地貌和地质灾害类型作为评价因子定量对各区稳定性进行评价,发现4个工程地质区的稳定性分别为:Ⅰ区(稳定区)、Ⅱ区(不稳定区)、Ⅲ区(较不稳定区)和Ⅳ区(较稳定区)。以此为研究区的工程建设提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北海域 工程地质分区 模糊评判 区域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确定潜在震源的反思
8
作者 彭一民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89年第2期235-242,共8页
在区域稳定性评价中,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地震稳定性评价。近年来,国内外多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方法作为区域地震稳定性评价的主要方法。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首要问题是确定区域潜在震源,但至今尚缺乏完整、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作... 在区域稳定性评价中,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地震稳定性评价。近年来,国内外多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方法作为区域地震稳定性评价的主要方法。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首要问题是确定区域潜在震源,但至今尚缺乏完整、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作者认为有必要从地震地质角度进行一次深刻的地质反思。 本文从构造变形的动力源、区域及局部应力场、地震断裂活动带的地震重复周期,地震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区域地震强度衰减规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若干看法,作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地震地质工作加以考虑。至于常见的非发震断裂在区域地震稳定性评为中所起的作用,则需对这些断裂的地质特征与周围地质体的介质特征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才能判定其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分析 潜在震源 区域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