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科学发展不同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程宏伟 赵平飞 黄薪萌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49,共7页
构建区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需要解决区域发展要素协同演化的综合测度问题,通过利益统筹引导区域资源和谐配置。现有不同评价体系在设计原理、指标构成、数据处理与权重分配方面具有差异性,但评价结果具有相似性。它们的共性之处在于:以... 构建区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需要解决区域发展要素协同演化的综合测度问题,通过利益统筹引导区域资源和谐配置。现有不同评价体系在设计原理、指标构成、数据处理与权重分配方面具有差异性,但评价结果具有相似性。它们的共性之处在于:以五个统筹为基础,逻辑主线是调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大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不能反映出指标之间的包含关系、相关关系以及逻辑关系,可能导致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指标被重复使用;仅适合一般区域评价,不适合特定区域评价;评价方法较为单一、评价指标设置过多、以人为本的思想尚未充分体现。本文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内容:以实现包容性增长为目标构建区域发展要素资本体系;指标的内在逻辑关系围绕经济学模式、社会学模式、生态学模式展开;并将区域可比性、区域特殊性、区域层次性、发展潜力性、指标前瞻性等纳入评价体系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学发展 评价指标 评价体系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社会信息化——浙江省丽水市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
作者 毛玉清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4-36,共3页
将社会信息化建设作为区域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不仅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选择,也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结合区域性的地级城市浙江丽水市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从理... 将社会信息化建设作为区域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不仅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选择,也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结合区域性的地级城市浙江丽水市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区域科学发展的社会信息化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学发展 社会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模式 信息传播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区域科学发展的思路创新和基本经验
3
作者 高伯文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24,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开始了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转轨。经过30多年的艰辛探索,形成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及战略体系。从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新时期党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探索,我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开始了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转轨。经过30多年的艰辛探索,形成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及战略体系。从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新时期党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探索,我们可以获得新的有益启示和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科学发展 思路创新 基本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科学发展战略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程德荣 孟长来 +2 位作者 李德贤 吴雪仙 任幼平 《四川林业科技》 2013年第2期27-35,共9页
生态足迹法普遍用作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本文计算了攀枝花市2000年至2009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赤字。结果表明:目前攀枝花市人均生态足迹、生态赤字逐年增大,分别为9.9539 hm2~16.6689 hm2和1.0973 hm2~1.1683 h... 生态足迹法普遍用作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本文计算了攀枝花市2000年至2009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赤字。结果表明:目前攀枝花市人均生态足迹、生态赤字逐年增大,分别为9.9539 hm2~16.6689 hm2和1.0973 hm2~1.1683 hm2,是四川、成都、雅安相应年份生态赤字的10倍,是中国生态赤字的15倍左右,社会发展处于强不可持续状态。分析表明,攀枝花市这种发展现状是工业资源外向型开发城市本身的基本特征,并且空间尺度较小,为区域科学发展战略组成中的子系统。本文从生态结构度完善、经济供应度提高与社会需求结构度优化上提出了攀枝花市科学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攀枝花市 区域科学发展战略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