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过种群互作阐释森林群落多样性格局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春雨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65,共6页
生态位理论、中性理论和近中性理论等都倾向于从群落水平上解释群落构建。目前利用种群互作和种群动态理论解释群落生态学现象的理论基础仍旧十分薄弱。建立种群生态与群落生态联系,推动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学理论相互融合,必将大大促进... 生态位理论、中性理论和近中性理论等都倾向于从群落水平上解释群落构建。目前利用种群互作和种群动态理论解释群落生态学现象的理论基础仍旧十分薄弱。建立种群生态与群落生态联系,推动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学理论相互融合,必将大大促进群落构建理论的快速发展。本文简单回顾了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等群落构建理论,重点梳理了建立在种群动态和种群互作基础上的群落构建研究进展。种群动态过程包括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在基本种群动态过程基础上,物种相对多度分布可用Dirichlet分布模型和中性模型进行描述。ISAR(individual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s)模型建立在种-面积关系和Ripley K函数基础上,实现了从"植物个体"角度描述一个物种周围不同尺度上相邻物种的丰富度状况。非对称竞争在植物群落邻体关系中普遍存在,描述了资源在竞争植物之间进行的不平等分配。结合ISAR模型和非对称竞争现象,从种群互作角度阐述了"邻域多样性"格局构建的相关评价方法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 中性理论 区域种库理论 群动态过程 非对称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随机过程影响百山祖局域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2
作者 秦丹 骆争荣 +4 位作者 陈德良 许大明 苏立蕾 陈贤兴 丁炳扬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52,共8页
为探讨从区域到局域的变化过程中的主导影响机制,通过整理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的历次植物调查资料,并详细调查5 hm2的样地群落,对保护区整个区域和样地群落物种组成的差异和功能性状的组成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区域种库和局域群落... 为探讨从区域到局域的变化过程中的主导影响机制,通过整理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的历次植物调查资料,并详细调查5 hm2的样地群落,对保护区整个区域和样地群落物种组成的差异和功能性状的组成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区域种库和局域群落之间的物种组成差异明显,在区域和局域物种数量排名前10的科和属中只有5科和5属是共有的;相较于区域中的属,样地中温带分布的属明显增多,而热带分布的属较少。功能性状方面,与区域相比,样地中草本植物比例减少而木本植物比例增加;单叶植物比例增加,复叶植物比例下降;两性花比例下降,雌雄异株比例上升;肉质果比例上升,而干果比例下降。这些结果表明从区域到局域群落构建过程中生态位分化机制等非随机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分化 非随机过程 区域种库 局域群落 功能特征 区系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