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 被引量:443
1
作者 马克明 傅伯杰 +1 位作者 黎晓亚 关文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61-768,共8页
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的提出 ,适应了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需求。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干扰排除以及空间格局规划和管理 ,能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完整性 ,实现对区域生态环... 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的提出 ,适应了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需求。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干扰排除以及空间格局规划和管理 ,能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完整性 ,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控制和持续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对象具有针对性、研究尺度具有区域性、研究问题具有系统性、研究手段具有主动性。它强调区域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及其空间合理配置、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持、景观生态格局的优化、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满足。它更加强调格局与过程安全及其整体集成 ,将生态系统管理对策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地域上 ,实现管理效果的直观可视。相关理论 ,景观生态学、干扰生态学、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等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不存在一个固定标准 ,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需求的不断变化是生态系统管理的根本原因。实现区域生态安全不但要以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法律、和法规为手段 ,更要以其不断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新需求为目标逐步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对于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理论基础 生态恢复 生物保护 社会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 被引量:143
2
作者 关文彬 谢春华 +3 位作者 马克明 牛健植 赵玉涛 汪西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4-73,共10页
生态恢复与重建是跨尺度、多等级的问题 ,其主要表现层次应是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景观 ,甚至区域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生态系统。景观的恢复与重建是针对景观退化而言 ,景观退化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景观结构退化与景观功能退化。景观结... 生态恢复与重建是跨尺度、多等级的问题 ,其主要表现层次应是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景观 ,甚至区域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生态系统。景观的恢复与重建是针对景观退化而言 ,景观退化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景观结构退化与景观功能退化。景观结构退化即景观破碎化 ,是指景观中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各种功能联系断裂或连接度 ( connectivity)减少的现象 ;而鲜受重视的景观聚集 ( aggregation)在很多情况下同样具有造成景观退化的负面效应。景观功能退化是指与前一状态相比 ,由于景观异质性的改变导致景观的稳定性与服务功能等的衰退现象。景观恢复是指恢复原生生态系统间被人类活动终止或破坏的相互联系 ;景观生态建设应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 ,包括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 ,引进新的景观组分等 ,以改善受胁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 ,提高其基本生产力和稳定性 ,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二者的综合 ,统称为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 ,是构建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的关键途径。其目标是建立一种由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模式生态系统 ( model ecosystem)组成的模式景观 ( model landscape) ,以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格局安全和景观服务功能持续 ,以 3S( RS,GPS,GIS)技术为支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环境 重建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退化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3
作者 岳德鹏 于强 +3 位作者 张启斌 苏凯 黄元 马欢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共10页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最优化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采用模型方法准确地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分析及优化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多角度的分析和多种实现手段的结合。一般建...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最优化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采用模型方法准确地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分析及优化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多角度的分析和多种实现手段的结合。一般建立在对不同景观类型、景观的空间格局、景观过程以及功能之间关系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首先找到景观格局对过程的影响方式,建立数量关系,其次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集成数学模型,优化土地利用,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发展、研究内容演变、优化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得出未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研究趋势:多模型、多方法、多技术的有机集成;区域生态安全标准量化的探索;公众参与机制及利益协调的管理手段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 格局优化 模型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陕西段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高启晨 陈利顶 +2 位作者 吕一河 李国强 姜昌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64-168,172,共6页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其理论尚在发展之中。研究以西气东输工程陕西段为例,从保证管道安全和解决工程中的生态问题入手,提出了管道工程沿线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框架,对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制图分析...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其理论尚在发展之中。研究以西气东输工程陕西段为例,从保证管道安全和解决工程中的生态问题入手,提出了管道工程沿线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框架,对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制图分析得出陕西段主要生态系统有丘陵黄绵土农田生态系统、丘陵黄绵土丛生禾草草原生态系统、平原黄绵土农田生态系统、沙地生态系统等。水土流失敏感性分析显示3个标段均有超过80%区域属敏感区,水土流失很严重。生态系统中关键生态单元主要有6处,包括丘陵沟壑区梁峁穿越,腰岘穿越,中小冲沟穿越,河流凹岸(陡崖)穿越,大开挖河流,固定、半固定沙丘穿越。在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区域基本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并针对关键生态单元进行了关键生态安全格局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西气东输工程 生态系统评价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进展及规划技术流程探讨 被引量:72
5
作者 欧定华 夏建国 +1 位作者 张莉 赵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3-173,共11页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是化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尚缺少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概念内涵、支撑理论、技术方法等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是化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尚缺少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概念内涵、支撑理论、技术方法等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鉴于此,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厘清了生态安全格局相关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的确切定义,对景观生态分类与适宜性评价、景观格局演变分析与动态模拟、生态安全预测预警、空间规划决策技术方法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相关支撑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成果总结发现:景观生态分类指标构建理论和分类结果可靠性验证研究较为薄弱;应用较多的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有"千层饼"法、层次分析法等传统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等现代人工智能方法;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定量识别相对缺乏,各驱动因子间相互作用关系探讨不深入,常忽视景观格局本身对驱动因子的自适应和反馈作用;在众多景观格局动态演变模拟模型中,CA-Markov模型综合了CA和Markov模型的优点,可实现研究对象时空演变信息的精确挖掘;生态安全预警可弥补传统生态安全评价不能揭示生态环境质量长期动态变化状况的不足,能反映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动态变化过程,是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的重要基础;常见的空间规划决策技术方法主要有多准则数量优化法、空间分析技术方法、情景分析法、人工智能优化法和综合优化法,在综合优化法中CLUE-S模型能综合土地利用变化各驱动因子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模拟,集成模型能集成多个模型优点来解决一些复杂空间格局优化问题,两者对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方法探讨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依据现阶段比较成熟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综合集成现行空间规划决策技术方法,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技术流程概括为景观生态分类、景观格局演变分析、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景观格局演变动态模拟、生态安全预测预警、生态安全需求预测、多情景模式构建和总体规划目标确定、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多种规划方案比选、方案试点效果监测与评价、规划实施与执行监管等14个步骤。今后加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实践应用这3方面研究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规划技术流程 景观格局动态演变模拟 生态安全预警 空间规划决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手段——GAP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棒 关文彬 +3 位作者 吴建安 马克明 刘国华 汪西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196,共5页
GAP分析是用来判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白、遗漏区域(“gaps”)和需要采取保护行动的地区(conservation gap),它是一种评估区域生物多样性所有成分所处保护地位、被保护程度等的科学方法。强调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先决条件是通过... GAP分析是用来判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白、遗漏区域(“gaps”)和需要采取保护行动的地区(conservation gap),它是一种评估区域生物多样性所有成分所处保护地位、被保护程度等的科学方法。强调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先决条件是通过构建保护区网络,不仅仅考虑生物多样性最高地区,应该使本地种和生态系统都得到保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价不仅要考虑生物及其生境的保护,而且,更要考虑受损生态系统和破坏景观的恢复,即不仅考虑Conservation G ap,也要考虑R estoration G ap。因而,改进GAP方法可用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分析与评价,且有望成为重要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景观生态 GAP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生态约束空间差异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11
7
作者 曹玉红 曹卫东 +1 位作者 吴威 梁双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09,118,共5页
自然生态条件的空间差异是导致不同地区生态功能差异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通过对自然生态条件的分区评价,理清不同空间生态功能差异,可为建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基础支撑。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对地形地貌、特殊生态保... 自然生态条件的空间差异是导致不同地区生态功能差异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通过对自然生态条件的分区评价,理清不同空间生态功能差异,可为建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基础支撑。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对地形地貌、特殊生态保护区、区域环境容量等方面的指标选择与综合评价,以安徽沿江地区为实证,进行生态功能空间差异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结合安徽沿江区域开发的方向,构建区域生态源区4个,生态廊道7个和众多的生态楔,最后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生态约束 空间差异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生态服务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框架 被引量:42
8
作者 彭保发 郑俞 刘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1-367,共7页
在深入阐明生态系统服务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根据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以生态服务流为纽带形成的反馈机制,提出基于驱动(Driver)-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响应(Response)区域生态安... 在深入阐明生态系统服务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根据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以生态服务流为纽带形成的反馈机制,提出基于驱动(Driver)-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响应(Response)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框架。该框架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和区域生态安全问题形成的机制,拓展区域生态安全评估、生态安全格局维持和提升的视野。当前,耦合生态服务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有3个关键的前沿议题:(1)生态服务需求和生态服务供给的空间耦合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2)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流网络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人类活动阈值;(3)耦合人类生态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流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DPSIR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李锐 何彤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6113-6115,共3页
通过对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案例的梳理研究,从"构建"的角度,讨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复合生态理论、恢复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四大基础理论,其他理论基础要根据研究领域而定,例如... 通过对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案例的梳理研究,从"构建"的角度,讨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复合生态理论、恢复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四大基础理论,其他理论基础要根据研究领域而定,例如生态城市规划中涉及的"城市规划原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涉及的"生物保护学"等。最后,对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实践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 基础理论 实践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 被引量:116
10
作者 刘洋 蒙吉军 朱利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6980-6989,共10页
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多角度的分析和多种实现手段的结合,一般从景观格局优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景观恢复等途径入手,构建结构合理... 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多角度的分析和多种实现手段的结合,一般从景观格局优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景观恢复等途径入手,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区域生态安全模式。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在数量优化、空间优化和综合优化等方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思路:区域生态现状评价、情景预案与目标设定、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案实施及其效果评价、方案调整与管理。未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的趋势表现为:空间优化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区域生态安全标准量化的探索;注重公众参与机制和不同组织水平利益相关者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优化 空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质量模型和电路理论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秦岭(陕西段)为例 被引量:30
11
作者 杜雨阳 王征强 +2 位作者 于庆和 杨永崇 张全文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9-1078,共10页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人类活动使当前自然地域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为建立自然地域生态安全格局,以具有典型山地垂直地带性的秦岭(陕西段)为研究对象,运用粒度反推法评价景观格局最佳组分,构建InV...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人类活动使当前自然地域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为建立自然地域生态安全格局,以具有典型山地垂直地带性的秦岭(陕西段)为研究对象,运用粒度反推法评价景观格局最佳组分,构建InVEST生境质量模型及综合阻力面,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及生态断裂点,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提出针对性修复治理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内66处生态源地呈现出明显的西部集聚成片、东部分散稀疏的空间分布特征。共识别出119条宽度为1 200 m的生态廊道、102处生态夹点、72处生态障碍点及58处生态断裂点;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的用地类型仍有待整治,耕地面积占比分别为26.75%、23.80%和31.66%。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提出积极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加强城乡绿地建设,推动乡村振兴转型发展,对生态断裂点实行动态监测、设立标示牌等针对性治理措施。受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秦岭境内生态待修复区主要集中在商洛和安康。研究结果为识别生态待修复区与构建山地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廊道 生境质量模型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扩张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影响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余瑞 鲁珊 +1 位作者 郑志元 张雅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6期11327-11337,共11页
城市用地空间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映射出人类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交互作用,系统地研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所诱发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助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探究合肥市城... 城市用地空间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映射出人类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交互作用,系统地研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所诱发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助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探究合肥市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程度,综合运用生态遥感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电路理论和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构建合肥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再从模拟验证的基础上(总体精度为94.71%,Kappa系数为90.04%,Fom值为0.102),预测了2030—2040年的城市扩张,并根据预测结果探讨城市扩张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合肥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南高中低的分布格局,识别出合肥市生态源地共计35处,源地间活跃生态廊道70条,非活跃廊道共17条,生态夹点290个,生态障碍点112个。2020—2040年合肥市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将不断增加,而耕地以及草地面积将持续减少。2020—2040年期间城镇建成区分别侵占了生态廊道、源地、夹点、障碍点面积为55.95、10.51、1.04、1.35 km 2。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城市扩张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 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 RSEI) 电路理论 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 P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北京案例》 被引量:2
13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8-128,共1页
本书以北京市为例,在“反规划”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GIS、RS技术,通过对水文、地质灾害、生物、文化遗产和游憩过程的模拟和分析,判别维护上述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构建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本书以北京市为例,在“反规划”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GIS、RS技术,通过对水文、地质灾害、生物、文化遗产和游憩过程的模拟和分析,判别维护上述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构建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特别是界定最低安全标准下的景观格局。并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刚性框架,模拟北京城镇空间扩展格局。研究结果显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基础设施的城镇增长格局,用尽可能少的土地,维护了城市的基本生态系统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北京市 案例 景观安全格局 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系统服务 综合运用 RS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生态源地适宜性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快速构建——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
14
作者 李语旻 万懿 +5 位作者 乔伟峰 樊欣 顾余庆 林彤 何天祺 刘战笑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8,共12页
针对传统源地识别方法在小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存在适用性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快速构建技术路径。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建立生态敏感性—生态干扰性集成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研究区生态源地适宜性的高低,... 针对传统源地识别方法在小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存在适用性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快速构建技术路径。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建立生态敏感性—生态干扰性集成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研究区生态源地适宜性的高低,并划定等级分区;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生态阻力因子进行组合赋权,从土地利用类型、自然环境属性和人类建设活动3个方面搭建复合型阻力面;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提取三级生态廊道,构建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显示:(1)高淳区生态源地高适宜区面积为138.27 km^(2),主要分布于石臼、固城两湖以及区境东北部的林地、重要水库湿地;(2)最终识别生态源地规模80.20 km^(2),占全域面积的10.15%,总体呈现“东密西疏”和“空间集聚”的分布特征;(3)整合后生态廊道全长710.37 km,其中主要廊道135.76 km、次要廊道180.56 km、一般廊道394.05 km,建议宽度分别为200—300 m、100—200 m和60—100 m。与南京市现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对照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源地识别结果可靠性的基础上,简化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了相关工作效率,可为区县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敏感性 生态干扰性 生态源地适宜性评价 潜在生态廊道 高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湖泊整体保护的区域生态网络格局构建研究--以沈阳卧龙湖生态区保护规划为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云才 郭娜 彭震伟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7-112,共6页
以沈阳卧龙湖为典型案例,依据卧龙湖生态体系现状分析,发现目前卧龙湖存在生态区位界定不够清晰;生态区的宏观目标缺乏中观及微观层面的具体支撑;区域内水系水量不足,部分水体水质较差;城市及村镇建设缺乏与湖区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区... 以沈阳卧龙湖为典型案例,依据卧龙湖生态体系现状分析,发现目前卧龙湖存在生态区位界定不够清晰;生态区的宏观目标缺乏中观及微观层面的具体支撑;区域内水系水量不足,部分水体水质较差;城市及村镇建设缺乏与湖区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区域生态体系网络化程度较低及不同程度的结构缺失;以鸟类为核心的湖泊生境受到人类活动的一定干扰和破坏等问题。通过生态区位的重新界定;断点连接与网络化优化生态网络安全格局结构;生态功能空间规划与加强网络安全格局构成;滨湖生态城与卧龙湖区域生态网络的一体化;水源收集系统与水系网络规划等来构建区域层面的生态安全格局系统,实现卧龙湖湖泊整体保护的区域生态网络安全格局构建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湖泊生态 整体保护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网络构建 沈阳卧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安市生态安全关键地段的识别与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润 葛向东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5-79,共5页
生态安全关键地段的识别与分析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应用生态因子评分方法和GIS技术对区域生态系统进行敏感性区划,并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得出六安市3个生态安全关键地段:大别山北坡水源涵养地、沿淮行蓄... 生态安全关键地段的识别与分析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应用生态因子评分方法和GIS技术对区域生态系统进行敏感性区划,并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得出六安市3个生态安全关键地段:大别山北坡水源涵养地、沿淮行蓄洪湖泊湿地和江淮分水岭易旱区。对这3个关键地段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从生态安全建设的角度提出对策:建立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尽快建立区域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各产业生态安全下的生产经营运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关键 六安市 地段 识别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安全预警系统 区域生态系统 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安全建设 GIS技术 江淮分水岭 重要环节 评分方法 生态因子 湖泊湿地 生态问题 科学合理 科技投入 科学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城乡区域生态节点的识别与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乌尼图 岳德鹏 +2 位作者 张亦超 曹睿 尚书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4-189,共6页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通过识别和分析生态节点的重要性来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等提供借鉴。文章基于"3S"技术结合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将生态服务功能较强的生态斑块作为生态源地,利用累计耗...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通过识别和分析生态节点的重要性来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等提供借鉴。文章基于"3S"技术结合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将生态服务功能较强的生态斑块作为生态源地,利用累计耗费阻力模型计算生成累计耗费距离面,提取阻碍生态流的最小耗费路径和最大耗费路径的交叉点以及生态廊道最薄弱的点,将这些点作为研究区潜在的生态节点。利用景观连接度指数来分析研究区已建有的小于10 hm2的绿地和水域生态节点斑块对整个区域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去除节点斑块之前和之后数据可得NC、IIC和PC指数分别从之前的21、0.006 7和0.017 3降至之后的18、0.006 3和0.015 5,可知生态节点在区域生态斑块之间的连接、生态流的运行、生态廊道的贯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生态节点的建设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技术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节点 朝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