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区域生态学我国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晓曼 侯鹏 +2 位作者 高吉喜 陈艳梅 吕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56-4963,共8页
流域是最为典型的生态区域,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流域可持续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日趋紧张的人地关系,对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引入区... 流域是最为典型的生态区域,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流域可持续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日趋紧张的人地关系,对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引入区域生态学的理论及方法,在总结区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尺度基础上,剖析了妨碍我国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区域生态问题,并从流域生态格局-过程-功能协调发展、实现流域间地-地耦合、构建与生态承载力相适宜的人居环境和产业结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区域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应对策略,以引导我国新时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学 流域 耦合 可持续发展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学的特点、学科定位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利顶 吕一河 +2 位作者 赵文武 卫伟 冯晓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593-4601,共9页
区域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区域综合科学考察和环境污染调查,旨在研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背景和驱动因子,探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文献综述,系统分析了区域生态... 区域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区域综合科学考察和环境污染调查,旨在研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背景和驱动因子,探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文献综述,系统分析了区域生态学研究的特点,剖析了区域生态学的性质和学科定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了区域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的共性与差异。认为:(1)区域生态学研究对象是具有特定生态环境属性的区域生态综合体,既具有特定要素主导下的空间均质性,也具有多种要素耦合作用下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是一门问题导向的应用性基础学科;(2)区域生态学研究需要具有多元综合、问题导向和系统集成的思维,从多层次、多视角探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3)区域生态学属于宏观生态学研究的范畴,处于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这个生态学学科体系的较高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学 学科定位 景观生态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宏观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学研究热点及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彭宗波 蒋英 蒋菊生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96,共6页
区域生态学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综述了区域生态学的学科特点、近期研究进展,以及区域生态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的研究热点。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物种分布-多度模型、体型与分布范围、物种多样性纬度梯度格局、... 区域生态学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综述了区域生态学的学科特点、近期研究进展,以及区域生态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的研究热点。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物种分布-多度模型、体型与分布范围、物种多样性纬度梯度格局、区域生态学与生物保护及区域生态学的新陈代谢理论等几个方面。尽管目前区域生态学研究中还存在研究方法、数据质量限制、数据统计、研究尺度不确定等一系列问题,它对于解决目前紧迫的区域环境问题及生物保护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随着其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进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学 生物多样性 研究进展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学的国际起源和研究热点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玉 冯晓明 +2 位作者 陈利顶 吕一河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277-3285,共9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生态学领域重要的分支学科。本文综述了区域生态学的国际起源、发展脉络,以及主要研究热点,对比了国内外区域生态学研究的区别以及对国内区域生态学发展的启示。分析表明,在国际上,区域生态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生态学领域重要的分支学科。本文综述了区域生态学的国际起源、发展脉络,以及主要研究热点,对比了国内外区域生态学研究的区别以及对国内区域生态学发展的启示。分析表明,在国际上,区域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城市生态学、区域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由于国情以及学科发展进度不同,国内外区域生态学研究在关注问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手段上存在区别。国内区域生态学受学科起步较晚、相关数据的质、量和利用率较低及对方法和模型研究尚浅的影响,未来研究要在深度利用遥感数据的基础上,加强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学习,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影响生态过程的机理、生态模型优化、全国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定价、区域生态安全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学 学科发展 研究热点 国内外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学基本理论探索 被引量:28
5
作者 高吉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52-1262,共11页
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一体化,以及生态服务转移引发的区域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区域生态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一门针对区域生态问题的系统学科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基于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及其它... 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发展一体化,以及生态服务转移引发的区域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区域生态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一门针对区域生态问题的系统学科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基于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理论,尝试从学科发展角度探讨建立区域生态学学科理论框架.文章提出区域生态学是研究区域生态结构、过程、功能,以及区域间生态要素耦合和相互作用机理的学科,生态介质是区域生态的联系纽带和核心要素.根据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和当前人类活动,影响区域的突出生态介质有水、风和资源,通过这3种介质,分别形成流域、风域和资源圈3大类型生态区域.区域生态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和要点有:区域生态结构、过程与功能、区域生态完整性和生态分异规律、区域生态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区域生态承载力和生态适宜性、区域生态联系和生态资产流转,以及区域生态补偿和环境利益共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学 学科理论 研究范畴 学科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关彩虹 胡炜 +1 位作者 成文连 王飞飞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54-56,共3页
黄山风景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宝贵的资源,保持景区自然体系的生态安全是黄山风景区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关键。本文采用周广胜、张新时建立的自然植被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对黄山风景区的生态完整性维护现状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景区内敏感资源... 黄山风景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宝贵的资源,保持景区自然体系的生态安全是黄山风景区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关键。本文采用周广胜、张新时建立的自然植被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对黄山风景区的生态完整性维护现状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景区内敏感资源的生态需求满足程度和环境容量状况,对黄山景区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山风景名胜区自然系统处于高亚稳定平衡状态,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不良干扰的能力和破损生境的修复能力,但要注意规范和控制人类活动的扰动,保护珍稀动物,优化水资源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学 黄山风景区 生态安全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生态措施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温娟 包景岭 张征云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153,共3页
文章针对当前国内外大城市普遍存在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了城市热岛的普遍特征、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在不同地表状态气温比较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生态措施。
关键词 区域生态学 城市热岛 生态措施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内蒙古生态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海平 温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157,共6页
生态足迹理论是研究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对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获取的各种资源环境数据,结合不同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内蒙古2001—2014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生态赤字、万... 生态足迹理论是研究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对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获取的各种资源环境数据,结合不同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内蒙古2001—2014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生态赤字、万元GDP生态足迹等指标。结果表明:2001—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呈快速增长趋势,由4.158 9hm2/人增至22.948 1hm2/人,年均增长率为14.59%。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人均生态足迹为:化石能源用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平均占有比例分别为65.22%,22.51%,10.34%,0.84%,0.82%和0.27%。由于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大,其增长率远高于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率,导致2001—2014年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生态赤字的出现主要是由不断加大原煤、原油等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足迹造成的。人均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该指标说明研究区正处于能源利用转型期。最后,分析了生态足迹理论研究方法的不确定性来源,并给出了进一步改进的途径。该研究对内蒙古践行"生态文明",构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学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赤字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群底栖动物资源量宏观格局与预测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海军 王洪铸 +4 位作者 赵永晶 潘保柱 舒凤月 冯伟松 梁小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8-26,共9页
长江泛滥平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湿地之一。近几十年来,该区域许多湖泊面临着渔业资源过度利用和人为富营养化等各种问题。建立区域尺度的湖泊生态系统定量管理平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基础。研究针对国际上缺少区域尺度高预测力资源量... 长江泛滥平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湿地之一。近几十年来,该区域许多湖泊面临着渔业资源过度利用和人为富营养化等各种问题。建立区域尺度的湖泊生态系统定量管理平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基础。研究针对国际上缺少区域尺度高预测力资源量预测模型这一问题,利用底栖动物这一重要生物类群,开展了基于长江中下游46个中小型湖泊105湖次实地调查的区域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湖泊寡毛类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03±225)ind./m^2和(1.12±0.39)g/m^2,螺类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2±20)ind./m^2和(26.38±3.99)g/m^2,摇蚊密度和生物量为(356±62)ind./m^2和(1.86±0.58)g/m^2,总计密度和生物量为(847±248)ind./m^2和(29.41±3.97)g/m^2。环境分析表明,影响底栖动物现存量的主要因子是水深、透明度、水温、总磷、浮游藻类叶绿素a和沉水植物生物量,并据此构建了一系列底栖动物资源量预测模型。模型对底栖动物密度的解释率总体优于生物量。在系列简单回归模型中,对各类群密度和总密度的最优解释率为18%—33%,对各类群和总生物量的解释率为7%—18%;在多元回归模型中,对各类群密度和总密度的解释率为46%—49%,对各类群和总生物量的解释率为16%—55%。若考虑样本量大这一因素,模型的解释率明显优于过去已有工作。尽管多元回归模型相对于简单回归模型解释率普遍升高,但模型百分误差率没有明显改变。其中密度和生物量简单回归模型百分误差率的分别为76%—171%和115%—1034%,多元回归模型的百分误差率分别为88%—114%和141%—1015%。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建议选择变量少而预测能力相当的简单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浅水湖群 底栖动物 预测模型 区域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发”地区的先行法治化——以浙江省法治发展实践为例 被引量:45
10
作者 孙笑侠 钟瑞庆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4,共5页
"先发"地区的先行法治化是指中国东部地区在其经济与社会"先发"的基础上,在国家法制统一的原则下,率先推进区域法治化。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纠纷解决机制的要求也就越高,这是东部地区法治先行最为基本的动力。先行... "先发"地区的先行法治化是指中国东部地区在其经济与社会"先发"的基础上,在国家法制统一的原则下,率先推进区域法治化。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纠纷解决机制的要求也就越高,这是东部地区法治先行最为基本的动力。先行法治化虽然发生在局部地区,但具有全局意义,其实质性的推进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区域法律生态学"是针对中国法治转型的特殊性而在理论上提出的一个初步的线索和指引,期待能以此为方向,进而形成更为丰富、具体的指导理论。浙江省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先发"地区先行法治化具有一定的基础,在现行体制下完全可行,其完全可能成为中国向法治转型的基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先发”地区 先行法治化 区域法律生态学 浙江省 法治转型 法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