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尺度”的区域环境管理的几点思考——以中观尺度区域(省域)环境管理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任建兰 张伟 +1 位作者 张晓青 程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8-675,共8页
当代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已从环境治理、环境管理到区域环境管理。基于尺度的区域环境管理是区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尺度是确定时空范围层次归属的综合概念,区域环境管理的尺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其中中观尺度镶嵌在宏... 当代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已从环境治理、环境管理到区域环境管理。基于尺度的区域环境管理是区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尺度是确定时空范围层次归属的综合概念,区域环境管理的尺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其中中观尺度镶嵌在宏观和微观尺度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观尺度区域环境管理包括区际、区内和次区域环境管理3个层次。基于上述认识,分析了尺度在区域环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区域环境管理的"尺度"范围确认依据,重点论述了中观尺度区域环境管理的必要性、特点、层次镶嵌性及其管理模式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 区域环境管理 中观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测度及其空间格局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刘雷 程钰 任建兰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3,85,共6页
运用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构建山东省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分析山东省区域环境管理水平的空间格局特征,结论如下:(1)胶济铁路沿线传统的工业和重工业城市以及以威海、日照为代表的... 运用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构建山东省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分析山东省区域环境管理水平的空间格局特征,结论如下:(1)胶济铁路沿线传统的工业和重工业城市以及以威海、日照为代表的沿海城市区域环境管理水平较高,鲁南地区的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有待提高.(2)胶济铁路沿线城市以及枣庄市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主要是由于长期的工业化、重工业化以及快速城市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3)鲁南等区域环境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区域,应当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基础、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及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管理 空间格局 DSR模型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的区域环境管理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任洋 《绿色科技》 2014年第8期217-220,共4页
指出了我国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区域化属性催生了环境管理体制的革新,新《环境保护法》首次明确提出了区域环境管理模式的构想,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之需要,同时契合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之目标要求。
关键词 区域环境管理 环境监管 区域联防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相关环境问题与管理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高岩 孙栋 +5 位作者 黄浩 王春生 钱培元 王宗灵 史先鹏 宋成兵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722-2737,共16页
随着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和相关技术与装备的逐渐成熟,深海采矿成为全球产业界和科研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普遍观点认为深海采矿不可避免地会对深海环境和生物群落造成不同程度的扰动甚至破坏,这也极大影响了国际海底管理局&... 随着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和相关技术与装备的逐渐成熟,深海采矿成为全球产业界和科研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普遍观点认为深海采矿不可避免地会对深海环境和生物群落造成不同程度的扰动甚至破坏,这也极大影响了国际海底管理局"区域环境管理计划"和《开发规章》的制定进程。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的视角与方法,总结了三类深海矿产资源分布区的典型生态系统与环境特征,回顾了国内外伴随着深海采矿系统综合试验开展的一系列环境基线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及取得的重要认识,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深海采矿活动对深海平原、海山和大洋中脊热液区这三类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同时,本文简要回顾了过去三十年来中国大洋协会在这三类区域部署开展的主要环境任务与进展,以及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环境管理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最后,在分析当前国际海底管理局关于平衡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主要举措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海底区域环境管理和全球海洋治理领域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采矿 环境影响 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环境区域管理的政府横向协调机制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琪 丛冬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67,共6页
海洋环境区域管理的主体,涉及多个地方政府以及若干涉海部门,政府间横向关系复杂,鉴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各主体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治理目标。由于彼此间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利益协调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合作的成败。因此,良好... 海洋环境区域管理的主体,涉及多个地方政府以及若干涉海部门,政府间横向关系复杂,鉴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各主体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治理目标。由于彼此间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利益协调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合作的成败。因此,良好的协调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在海洋区域管理的基础上提出海洋环境区域管理。首先对海洋环境区域管理政府横向协调机制的概念予以界定,并对内涵进行说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目前海洋环境管理的政府间横向关系进行定性分析。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体现为合作与自然无关联状态并存,涉海部门间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从以上分析中得出结论,海洋环境区域管理的横向政府间存在不协调问题。构建我国海洋环境区域管理的政府横向协调机制应制定约束各政府主体的契约,健全跨行政区以及行政区内跨部门的组织机构,并从信息沟通、协商和利益分享与补偿三个方面完善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区域管理 政府横向关系 协调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区域环境治理及其体制机制构建 被引量:6
6
作者 曹树青 《西部论坛》 2014年第6期90-95,共6页
传统的以企业或项目为管理对象的点源环境治理与环境问题的区域化日益相悖,环保历史与现实理性呼唤新的环境治理模式,与点源环境治理相结合的区域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区域环境治理是指以自然区域整体为治理对象的环境治理模式,... 传统的以企业或项目为管理对象的点源环境治理与环境问题的区域化日益相悖,环保历史与现实理性呼唤新的环境治理模式,与点源环境治理相结合的区域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区域环境治理是指以自然区域整体为治理对象的环境治理模式,分区治理和合作治理是其基本要求和特点;需要建立环境分区治理机制、区域环境整体治理机制、区域环境合作治理机制和区域环境管理体制,四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环境问题的特殊性要求按自然区域进行分区治理,每个自然区域必须作为一个自然整体进行治理,不同的自然区域以及自然区域内的各行政区域之间必须相互合作,实现区域合作需要建立有效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治理 点源环境治理 环境分区治理 区域环境整体治理 区域环境合作治理 区域环境管理体制 自然区域 行政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环境总量控制模型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子刚 尚金城 姜建祥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16-121,共6页
围绕环境质量目标总量控制的两个关键技术要点,即如何建立区域环境承载力模型和排污总量削减分配模型,提出等比分配模型、加权分配模型、分区加权分配模型、优化削减率分配模型和优化方案分配模型阐述了模型的使用方法、使用范围,... 围绕环境质量目标总量控制的两个关键技术要点,即如何建立区域环境承载力模型和排污总量削减分配模型,提出等比分配模型、加权分配模型、分区加权分配模型、优化削减率分配模型和优化方案分配模型阐述了模型的使用方法、使用范围,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量控制 环境承载力 区域环境管理 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环境治理中纵向环境监管体制的改革及实现——以京津冀区域为样本的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冯汝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6-64,共9页
生态环境管理机构改革和省级以下环保垂直改革实施后,在应对跨区域环境问题时,我国环境监管体制仍存在中央和地方管理职责划分不清、跨地区环保合作模式缺乏权威性、环保垂直改革不彻底等问题。为提高跨区域环境治理的有效性,我国应进... 生态环境管理机构改革和省级以下环保垂直改革实施后,在应对跨区域环境问题时,我国环境监管体制仍存在中央和地方管理职责划分不清、跨地区环保合作模式缺乏权威性、环保垂直改革不彻底等问题。为提高跨区域环境治理的有效性,我国应进一步深化纵向环境管理体制机制,优化中央与地方的环境行政权力划分与职责配置,并通过跨区域环境行政机构的设置,理顺跨区域环境治理的横纵向权力关系,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整体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管理 央地关系 跨地区环保行政机构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体制:变革与发展 被引量:44
9
作者 王清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属地管理和部门管理为主导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与大气污染的区域性、复合型产生冲突,必须予以变革。部际(区域)环境保护合作联席会议和全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协作)小组在组织化程度、权力配置和职权运行存在一定差异。体制变革目... 属地管理和部门管理为主导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与大气污染的区域性、复合型产生冲突,必须予以变革。部际(区域)环境保护合作联席会议和全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协作)小组在组织化程度、权力配置和职权运行存在一定差异。体制变革目标导向过低、职权配置不合理、压力性体制负效应和运动性治理窠臼一直困扰着区域大气污染管理体制变革进程。未来变革应按照新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所设制度为依据,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建立以行政管制为主导、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结合的区域大气多元治理机制。具体包括:区域管理体制方面,国家层面设立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统筹国家环境质量和气候变化。在国家环境保护部增设区域协调司,专司跨行政区环境质量协调工作。依法划定大气污染重点区域或空气质量改善区,设置跨行政区域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区域联席会议,负责区域大气质量改善的执行监督工作;区域市场机制方面,在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和横向生态补偿体系,为区域大气管理体制变革提供经济支撑;区域公众参与机制方面,建立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共享和公开制度,推行跨地域大气污染公益诉讼试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联席会议 协调(协作)小组 区域环境管理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浙江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10
作者 周惠良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共2页
关键词 环境保护工作 浙江 区域环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