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评估
1
作者 李晓青 刘昕 +4 位作者 徐艺泽 王若雪 郑冬 马策 安云恒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5期689-695,共7页
目的评估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前发生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CLNM)的准确度。方法选择经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0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89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7.1岁;结节大小1.0~2.6 cm,平均结节大小1.9... 目的评估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前发生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CLNM)的准确度。方法选择经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0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89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7.1岁;结节大小1.0~2.6 cm,平均结节大小1.9 cm。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诊断为PTC,且术前均行多模态超声检测,包括常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CEUS)技术和微血流成像(MFI)检测技术。按照中央区域淋巴结有无转移,将患者分为非转移组与转移组,记录两组患者的病理特点和超声波特点,分析PTC患者中出现CLNM的独立风险因子。并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其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并对比了各种诊断模式来评估其准确度。结果经病理诊断,CLNM 43例(39.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维超声下结节与被膜接触、结节直径≥0.8 cm、MFI模式下中央型血流分布模式、在CEUS模式下的结节与被膜的接触及向心性灌注等因素是导致CLNM的独立风险因子(P<0.05);多模态超声在预测CLNM风险的准确度显著优于单一的检测模式,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依次为76.7%、81.5%、80.2%,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FI、CEUS和二维超声相结合应用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PTC手术前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 微血流成像 超声造影 多模态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能谱成像多参数在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2
作者 帕丽旦·尼亚孜 王姗姗 伊斯拉木江·吐尔逊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 分析双源CT能谱成像多参数对宫颈癌区域淋巴结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经病理活检诊断为宫颈癌且存在区域淋巴结肿大患者,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51.23岁;身体质量指数21~... 目的 分析双源CT能谱成像多参数对宫颈癌区域淋巴结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经病理活检诊断为宫颈癌且存在区域淋巴结肿大患者,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51.23岁;身体质量指数21~29 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2.86 kg/m^(2);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标准,Ⅰ期15例,Ⅱ期39例,Ⅲ期42例,Ⅳ期6例;组织病理学类型,鳞癌86例,腺癌12例,腺鳞癌3例,透明细胞癌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双源CT能谱成像检查,行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测标准化碘浓度(NIC)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根据术后淋巴结的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未转移组,比较两组动脉期及静脉期的NIC、λHU,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在102例经病理活检诊断为宫颈癌且存在区域淋巴结肿大患者中,CT检出淋巴结共531个。根据术后淋巴结的病理诊断,分为淋巴结转移组345个和淋巴结未转移组186个。淋巴结转移组动脉期及静脉期的NIC、λHU均大于淋巴结未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期:0.41±0.19 vs 0.20±0.12,6.78±1.43 vs 2.41±0.55。静脉期:0.68±0.56 vs 0.39±0.27,5.85±1.37 vs 3.72±0.61。P <0.05);经ROC曲线分析,动脉期NIC、λHU及静脉期NIC、λHU定性诊断宫颈癌区域淋巴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5、0.905和0.935、0.930,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44、7.53和0.76、5.95,灵敏度分别为76.65%、68.91%和72.53%、75.76%,特异度分别为81.92%、93.47%和74.58%、82.43%。结论 运用双源CT能谱成像多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在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中具有较大意义,可作为术前判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区域淋巴结 定性诊断 双源CT 能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段食管癌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君旭 徐盛松 +5 位作者 赵旭东 龚文辉 宣海洋 曹炜 占红英 石开虎 《安徽医学》 2010年第5期468-470,共3页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62例胸段食管癌采用颈、胸、腹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组262例共清扫淋巴结5766枚,平均22枚/例,其中749枚见淋巴结转移,全组152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58...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62例胸段食管癌采用颈、胸、腹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组262例共清扫淋巴结5766枚,平均22枚/例,其中749枚见淋巴结转移,全组152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58.1%。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方向主要向中上纵隔及颈部,中段癌颈、胸、腹三区域皆可转移。胸下段癌主要向中下纵隔及腹部转移。结论胸段食管癌的预后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生物学特性、淋巴结转移个数及范围等因素密切相关。胸上段、中段癌可选择颈、胸、腹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胸下段癌慎选该术式。该术式有利于提高手术根治率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准确性,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率,特别是少数淋巴转移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淋巴结转移 区域淋巴结清除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茎鳞状细胞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的争议及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唐勇 陆浩源 +4 位作者 易贤林 李秀宁 高超 刘翰楠 白先忠 《循证医学》 CSCD 2015年第3期184-188,共5页
区域淋巴结清扫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及髂血管旁淋巴结清扫术)在阴茎鳞状细胞癌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阴茎鳞状细胞癌开放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存在着高并发症的缺点。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何时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如何进行区域淋巴... 区域淋巴结清扫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及髂血管旁淋巴结清扫术)在阴茎鳞状细胞癌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阴茎鳞状细胞癌开放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存在着高并发症的缺点。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何时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如何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腔镜能否代替开放的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等问题存在诸多争议。复习相关文献,对阴茎鳞状细胞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存在的困惑及问题,开放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改良及缺点,内窥镜手术在阴茎癌区域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存在问题及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鳞状细胞癌 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分子分型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董良 李海金 +3 位作者 赵建刚 李英 尚官敏 王伟英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8期1201-1203,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分子分型与区域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经手术的312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12例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结阳性155例。312例患者乳腺癌分子分型:Luminal A型53例, Luminal B型91例... 目的:探讨乳腺癌分子分型与区域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经手术的312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12例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结阳性155例。312例患者乳腺癌分子分型:Luminal A型53例, Luminal B型91例,Luminal HER-2阳性型78例,HER-2阳性型55例,Basal-like型35例。单因素分析:年龄〈50岁与≥50岁, P=0.016;组织学III级与I-II级,P=0.023;原发肿瘤直径2~5cm与≤2cm ,P=0.001;HER-2阳性与阴性,P=0.009;Ki-67≥14%与〈14%,P=0.002;分子分型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由于分子分型与肿瘤大小显著相关(χ2检验,P〈0.01),因此,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子分型不是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乳腺癌分子分型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呈显著相关性,分子分型对乳腺癌的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分子分型 免疫组化 人表皮生长因子-2 区域淋巴结 HER-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1-pT2直肠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临床及病理学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谢伟洪 刘卓 +1 位作者 朱玉萍 陈贵平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4期524-526,共3页
目的分析病理分期为pT1.pT2直肠癌患者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1ymph node metastasis,LNM)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43例直肠癌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分期为pT1.pT2患者资料,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其出现区域LNM的高危因素。结果pT1.pT2... 目的分析病理分期为pT1.pT2直肠癌患者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1ymph node metastasis,LNM)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43例直肠癌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分期为pT1.pT2患者资料,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其出现区域LNM的高危因素。结果pT1.pT2患者543例中,76例(14.0%)出现区域LNM,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浸润深度(pT2)、肿瘤形态(非息肉状)、肿瘤低分化(Poor differentiated,PD)、脉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神经周围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PNI)(P〈O.01)、瘤床结缔组织形成(中、重度)是术后发现区域LNM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LVI、PD、pT2是出现区域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脉管侵犯、肿瘤低分化及肿瘤浸润深度是预测pT1-pT2直肠癌患者出现区域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恶性肿瘤 区域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段食管癌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并发症的护理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顺华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793-794,共2页
关键词 胸段食管癌 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丁贵坡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7期107-108,共2页
目的探讨颈部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6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均行原发灶根治联合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结... 目的探讨颈部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6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均行原发灶根治联合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46例患者中,21例患者发生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5.7%。术后1例患者发生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未治疗,2个月后自行痊愈,3例患者发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经补钙等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或死亡。结论颈部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应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颈部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 淋巴结转移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区域淋巴结清扫数和阳性数的临床意义
9
作者 楼正龙 《浙江临床医学》 2004年第9期780-780,共1页
关键词 乳腺癌 区域淋巴结清扫数 区域淋巴结阳性数 预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良恶性与磁共振壁外血管侵犯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飒 曹志坚 +2 位作者 周科峰 张凯 泮智勇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3期320-322,共3页
目的通过对直肠癌患者MRI壁外血管侵犯(EMVI)及区域淋巴结良、恶性分析,探讨EMVI与区域淋巴结良、恶性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66例,其中EMVI患者31例,根据其MRI检查及病理结果,获得MRI-... 目的通过对直肠癌患者MRI壁外血管侵犯(EMVI)及区域淋巴结良、恶性分析,探讨EMVI与区域淋巴结良、恶性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66例,其中EMVI患者31例,根据其MRI检查及病理结果,获得MRI-EMVI、DWI区域淋巴结信号强度、病理学EMVI、肿瘤浸润程度(T分期)、区域淋巴结良恶性情况等临床病理资料,分析MRI评价EMVI准确性,MRI-EMVI、DWI淋巴结信号强度及病理EMVI与区域淋巴结良、恶性的相关性,结果MRI评价EMVI准确性81.8%;MRI-EMVI、DWI及病理EMVI与区域淋巴结良、恶性存在相关性(P<0.05)。三者其诊断效能分析,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677和0.895。MRI-EMVI和DWI信号强度对评价区域淋巴结良、恶性准确性分别为80.3%,66.7%。结论直肠癌MRI-EMVI对评价区域淋巴结良、恶性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区域淋巴结 磁共振 壁外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腺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及分子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佳捷 曹燕珍 +2 位作者 王翠翠 罗洞波 赵兵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33期115-116,共2页
目的:探讨肺腺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收治肺腺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210例,获取患者EGFR、ALK、ROS1及RET等基因检测结果,分析其基因状态和病理特征。结果:210例患者中,EGFR突变率42.86%,ALK、ROS1及RET阳... 目的:探讨肺腺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收治肺腺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210例,获取患者EGFR、ALK、ROS1及RET等基因检测结果,分析其基因状态和病理特征。结果:210例患者中,EGFR突变率42.86%,ALK、ROS1及RET阳性率分别为10.95%、1.9%、3.33%;EGFR和ALK均为阳性4例,所有基因检测均为阴性89例。EGFR突变组患者和ALK阳性组患者的病理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腺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EGFR、ALK、ROS1及RET基因在临床病理特征上具有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区域淋巴结转移 基因突变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评估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梁红 徐秀芳 孙继红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5期981-983,990,共4页
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磁共振成像(MRI)作为直肠癌术前分期的重要影像学手段,有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局部复发风险的临床预判。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公布的最新版结直肠癌N分期,主要强调并确认肿瘤种... 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磁共振成像(MRI)作为直肠癌术前分期的重要影像学手段,有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局部复发风险的临床预判。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公布的最新版结直肠癌N分期,主要强调并确认肿瘤种植(TD)的定义并继续将TD归类为N1c。直肠系膜内转移小淋巴结的检出,可能导致部分患者的术前分期发生改变,引起N分期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成像技术 结直肠癌 术前评估 个体化治疗方案 恶性肿瘤 术前分期 消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评价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13
作者 吕光东 张丽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105-106,共2页
临床证实,淋巴结转移是直肠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术前准确评价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选择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MRDWI)在直肠肿瘤诊断及分期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2009年4~12月,我们... 临床证实,淋巴结转移是直肠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术前准确评价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选择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核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MRDWI)在直肠肿瘤诊断及分期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2009年4~12月,我们对收治47例直肠癌患者于术前行WBDWI检查,现分析检查结果,探讨其判断直肠肿瘤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淋巴结转移 直肠癌患者 弥散加权成像 临床价值 核磁共振 全身 判断预后 检查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评价乳腺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前瞻性研究
14
作者 李晓坚 张国淳 《循证医学》 CSCD 2012年第3期131-131,共1页
近期JCO杂志上发表了加拿大学者关于PET评价乳腺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前瞻性研究,主要探讨PET是否可能作为评估原发性女性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情况和远处转移的一项有用工具,以及对前哨淋巴结活检、腋窝淋巴结清扫等外科手术适应证... 近期JCO杂志上发表了加拿大学者关于PET评价乳腺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前瞻性研究,主要探讨PET是否可能作为评估原发性女性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情况和远处转移的一项有用工具,以及对前哨淋巴结活检、腋窝淋巴结清扫等外科手术适应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患者 PET 前哨淋巴结活检 外科手术适应证 腋窝淋巴结清扫 加拿大学者 远处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区域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多发性颈淋巴结结核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武海军 冯秀岭 +2 位作者 赵瑞银 薛天朗 王一博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22期4073-4074,共2页
目的观察功能性区域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多发性颈淋巴结结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多发性颈淋巴结结核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两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颈部结核病灶清除术,观察组接受功能性区... 目的观察功能性区域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多发性颈淋巴结结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多发性颈淋巴结结核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两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颈部结核病灶清除术,观察组接受功能性区域颈淋巴结清扫术。对比两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颈部功能及复发情况,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估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切口愈合良好率[100. 00%(46/46)]高于对照组[80. 43%(37/46)],颈部功能正常率[95. 65%(44/46)]高于对照组[82. 61%(38/46)],复发率[2. 17%(1/46)]低于对照组[17. 39%(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生理功能、健康状况、精神状态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功能性区域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多发性颈淋巴结结核,可使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有利于颈部功能的恢复,改善生活质量,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颈淋巴结结核 病灶清除术 功能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区性(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袁旦平 毛大本 《浙江临床医学》 2007年第7期959-960,共2页
关键词 淋巴结清扫术 分化型甲状腺癌 分区 治疗 淋巴结转移 区域淋巴结 手术方案 原发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的淋巴引流及前哨淋巴结分布规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俊杰(综述) 白俊文(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7-152,共6页
淋巴系统是乳腺癌的重要转移途径,主要包括腋窝、内乳、锁骨下、锁骨上和胸肌间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分别为98.2%、35.3%、1.7%、3.1%、0.7%[1]。区域淋巴结状态是乳腺癌患者分期、预后、辅助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影响因素。既往针对内乳、... 淋巴系统是乳腺癌的重要转移途径,主要包括腋窝、内乳、锁骨下、锁骨上和胸肌间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分别为98.2%、35.3%、1.7%、3.1%、0.7%[1]。区域淋巴结状态是乳腺癌患者分期、预后、辅助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影响因素。既往针对内乳、腋窝等区域的处理主要采用淋巴结清扫术。但清扫内乳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IMLN)并不会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2],并且对于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阴性的患者,清扫淋巴结无治疗意义,还有可能出现上肢水肿、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等并发症。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技术无疑为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已成为早期乳腺癌腋窝处理的标准术式[3]。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是指接受原发灶引流的首站淋巴结。乳腺和皮肤的淋巴引流较肺、胃、胰腺等内脏器官简单,因此,SLN通常可代表区域淋巴结病理学状态[4,5]。对于SLN阴性的患者可免除淋巴结清扫,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哨淋巴结 区域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 转移途径 淋巴结清扫术 淋巴引流 运动障碍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的超声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8
作者 申美莹 韦伟 《罕少疾病杂志》 2014年第5期41-44,共4页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是指最先接受原发肿瘤细胞引流的第一站区域淋巴结。1993年Krag等[1]首先采用放射性同位素定位SLN,随后Giuliano等[2]报道了用染料法定位SLN的临床意义。近20年来,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Se...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是指最先接受原发肿瘤细胞引流的第一站区域淋巴结。1993年Krag等[1]首先采用放射性同位素定位SLN,随后Giuliano等[2]报道了用染料法定位SLN的临床意义。近20年来,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临床应用的不断普及,有望改变近一百多年来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s dissection, ALND)作为外科治疗乳腺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历史,而近年来逐渐兴起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对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与否的诊断更预示着SLNB正在往更简练、创伤更小的方向进发。本文就过去20余年来乳腺癌SLNB的研究状况、新的检测方法,以及仍存在的一些问题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 前哨淋巴结活检 腋窝淋巴结清扫 超声造影 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 SLNB biopsy 区域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着斑激酶的表达与直肠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官国先 寿楠海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8,共2页
应用免疫组化 S- P方法检测 78例直肠癌手术标本中 FAK的表达情况。结果示直肠癌原发灶 FAK表达阳性率为 79.49% ,其中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 6 0 .71% ,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 90 % (P<0 .0 1) ,FAK表达水平与直肠癌浸润... 应用免疫组化 S- P方法检测 78例直肠癌手术标本中 FAK的表达情况。结果示直肠癌原发灶 FAK表达阳性率为 79.49% ,其中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 6 0 .71% ,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 90 % (P<0 .0 1) ,FAK表达水平与直肠癌浸润深度和 Dukes′分期呈正相关 (P<0 .0 1,P<0 .0 1)。FAK阳性者术后 3年、 5年生存率分别为 44 .4%、 33.99%。而阴性者为 88.2 4%、 82 .35 % ,二组均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P<0 .0 1)。认为直肠癌由于 FAK增加 ,加速了恶性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 ;检测直肠癌组织中 FAK表达状况 ,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FAK 表达水平 阳性率 癌侵袭 区域淋巴结转移 粘着斑激酶 增殖 行为 显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舒尼替尼辅助治疗高危肾癌术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振兴 浦金贤 +3 位作者 平季根 臧晋 赵晓俊 陆勇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3期447-448,共2页
肾细胞癌(RCC)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手术能治愈大部分早期患者,但仍有30%的患者术后1~2年出现复发,特别是术前肿瘤已侵犯肾静脉、肾上腺及区域淋巴结转移者,术后复发率更高达35%~... 肾细胞癌(RCC)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手术能治愈大部分早期患者,但仍有30%的患者术后1~2年出现复发,特别是术前肿瘤已侵犯肾静脉、肾上腺及区域淋巴结转移者,术后复发率更高达35%~65%[1],舒尼替尼作为靶向治疗药物,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有效性已被Ⅱ期和Ⅲ期临床实验验证[2,3],对于高危肾癌,术后尚无标准辅助治疗方案,舒尼替尼辅助治疗预防进展性肾癌术后的复发和转移,其远期疗效及预防剂量尚无参照,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间本科对45例进展性肾癌术后患者予以舒尼替尼辅助治疗,以此初步探讨舒尼替尼对进展性肾癌治疗的疗效和预防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复发率 转移性肾癌 辅助治疗 舒尼替尼 疗效观察 低剂量 高危 区域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