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边值条件对区域气候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30
1
作者 郑益群 钱永甫 +1 位作者 桂祈军 于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94-806,共13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对1998年夏季风气候进行了模拟,并就初、边值条件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月际尺度的气候变化,但对降水异常的模拟还需作进一步完善。通过在几个季节采用不同初始场...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对1998年夏季风气候进行了模拟,并就初、边值条件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月际尺度的气候变化,但对降水异常的模拟还需作进一步完善。通过在几个季节采用不同初始场进行的数值模拟发现,从春季开始的积分其结果对初始场的敏感性较高,初始场的差别会对后期模拟产生明显影响。相对来说,从冬季开始的积分,其对初始场的依赖性较小,初始场的差别会在积分过程中逐渐减小,因而在利用RegCM2进行区域气候模拟时宜从冬季开始。另外,通过对采用不同侧边界嵌套方案的模拟效果进行简单讨论,发现当采用较少的缓冲区(5圈)时,海绵边界对温度、比湿及位势高度的模拟要比指数松弛及流入流出边界好,降水的模拟也要比其他方案好一些,但对风场的模拟则不如指数松弛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拟 边值条件 敏感性 气候变化 初值条件 降水异常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区域气候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72
2
作者 赵宗慈 罗勇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25-246,共22页
由于区域气候异常与社会经济及人类发展有紧密联系,因而长期以来受到各国气候学家的极大重视,与此密切相关的对区域气候的模拟研究也有了较大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气候模拟研究的进展更加明显。文中将着重分析全球气... 由于区域气候异常与社会经济及人类发展有紧密联系,因而长期以来受到各国气候学家的极大重视,与此密切相关的对区域气候的模拟研究也有了较大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气候模拟研究的进展更加明显。文中将着重分析全球气候模式对区域气候模拟的可靠性与不确定性;国内外对区域气候的模拟研究进展;以及对区域气候变化模拟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拟 区域气候变化 全球环流模式 东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络地形和重力波拖曳对区域气候模拟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华强 钱永甫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9-220,共12页
用NCAR区域气候模式(RegCM2)的数值试验,研究了包络地形和地形重力波拖曳作用对1991年5、6月份中国区域内气候模拟效果的影响。通过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在模式中引入地形重力波拖曳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模式... 用NCAR区域气候模式(RegCM2)的数值试验,研究了包络地形和地形重力波拖曳作用对1991年5、6月份中国区域内气候模拟效果的影响。通过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在模式中引入地形重力波拖曳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模式对气候系统和要素的模拟效果,使模拟结果更符合气候实况。包络地形对模拟结果也有一定的改善,但对于细网格的区域气候模式(RCM)来说,其效果不如重力波拖曳明显。不论是地形重力波拖曳还是包络地形,在模式积分的初期,它们的作用并不明显,随着积分时间的增长,它们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程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拟 包络地形 地形重力波 抑曳作用 RCM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网格地形坡度坡向参数化及其对区域气候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朱新胜 张耀存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6-142,共7页
随着数值模式水平分辨率的提高, 模式下垫面特征的描述更加仔细, 针对东亚地区复杂的地形和植被特征, 发展适合非均匀下垫面的地表通量参数化方案, 对改进数值模式和刻画高原附近地区复杂地形动力和热力效应的能力非常必要。本文通过计... 随着数值模式水平分辨率的提高, 模式下垫面特征的描述更加仔细, 针对东亚地区复杂的地形和植被特征, 发展适合非均匀下垫面的地表通量参数化方案, 对改进数值模式和刻画高原附近地区复杂地形动力和热力效应的能力非常必要。本文通过计算次网格地形坡度、坡向参数及其对到达地面短波辐射通量的影响, 提出次网格地形热力效应的参数化方案, 改进数值模式中复杂地形区域地面热量平衡的计算。利用p-σ区域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次网格地形热力效应参数化方案的引入, 对东亚地区夏季气候尤其是降水的模拟有明显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网格地形 坡度坡向 区域气候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变网格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东部春季的区域气候模拟 被引量:5
5
作者 辛晓歌 周天军 李肇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2-692,共11页
将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发展的变网格全球大气环流模式LMDZ4在东亚地区进行加密,并使用ERA-40再分析资料进行环流强迫,对1958—2000年每年春季开展区域气候模拟,将模拟的4—5月气候平均态、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与观测进行了对比。模式能够较... 将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发展的变网格全球大气环流模式LMDZ4在东亚地区进行加密,并使用ERA-40再分析资料进行环流强迫,对1958—2000年每年春季开展区域气候模拟,将模拟的4—5月气候平均态、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与观测进行了对比。模式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出4—5月东亚地区气候平均大气环流、降水和气温的空间分布,对对流层中、高层环流的模拟比对低层环流的模拟更接近于观测;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地面气候的模拟偏差主要表现为:中国中东部和华南地区偏暖偏湿,而华北则为偏冷偏湿。中东部地区的降水量比观测偏多约1.6mm/d;模拟的地表气温在华北偏低约1.4℃,在中东部和华南均偏高超过0.5℃。模式对降水的模拟偏差与其模拟的低层南支西南气流和北部西北气流均偏强有关。模式对中国东部对流层,尤其是对流层中上层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具有很好的再现能力,各物理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都在0.6以上。模式也能很好地模拟出中国东部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率,在华北、中东部和华南,观测和模拟值在1958—2000年的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模式还能够模拟出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中东部干旱和东北地区降水增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也能够再现黄淮流域年代际增温的现象。因此,该模式对东亚区域气候的模拟不仅对东亚春季气候平均态具有较好的再现能力,而且对中国东部春季气候的年际变率和年代际变化也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网格模式 区域气候模拟 春季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拟中Betts-Miller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10
6
作者 翟国庆 高坤 潘劲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0-344,共15页
利用NCARRegCM2气候模式 ,对Betts Miller对流参数化方案中影响参考态的几个关键性参数 :稳定度参数α、云底和冻结层参考态的饱和气压Δp 和对流调整时间τ进行了敏感性试验 ,分析这些参数的不同取值对区域气候模拟的影响及意义 ,并... 利用NCARRegCM2气候模式 ,对Betts Miller对流参数化方案中影响参考态的几个关键性参数 :稳定度参数α、云底和冻结层参考态的饱和气压Δp 和对流调整时间τ进行了敏感性试验 ,分析这些参数的不同取值对区域气候模拟的影响及意义 ,并由此提出适合我国东部地区汛期区域气候模拟的Betts Miller对流参数化方案中较优的关键性参数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tts-Mmer对流参数化方案 区域气候模拟 洪涝 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拟研究中的物理集合技术 被引量:3
7
作者 钟科 王汉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76-781,共6页
文中介绍了基于MM 5有限区域模式的物理集合构造方法 ,通过对模式中的 5种物理过程加以扰动、组合而得到一个有 19个成员的物理集合系统 ,并用其对 1998年夏季发生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异常洪涝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以集合预报的 3... 文中介绍了基于MM 5有限区域模式的物理集合构造方法 ,通过对模式中的 5种物理过程加以扰动、组合而得到一个有 19个成员的物理集合系统 ,并用其对 1998年夏季发生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异常洪涝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以集合预报的 3种基本释用方法 ,对集合模拟产生的大量输出结果作了细致的分析 ,发现在区域气候模拟中 ,引入物理集合是可行的 ;它为区域气候数值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信息 ;集合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 :集合成员间离散程度不足、集合模拟范围较狭窄 ,这使得离差对误差的实际预报能力低于潜在预报能力 ,也使集合概率预报的精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拟 概率预报 集合预报 释用方法 天气气候特征 MM5 预报能力 对集 构造方法 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5模式对区域气候模拟的性能试验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77,共7页
利用 1998年 6月NCEP资料和 6月 2日 0 0 :0 0地表资料及美国NCAR PENN州的MM5对 1998年 6月我国南方降雨过程进行了气候模拟的性能试验。模拟结果表明 ,MM5基本上可模拟出局地大气环流和区域尺度上的强对流过程造成的雨区、降雨强度和... 利用 1998年 6月NCEP资料和 6月 2日 0 0 :0 0地表资料及美国NCAR PENN州的MM5对 1998年 6月我国南方降雨过程进行了气候模拟的性能试验。模拟结果表明 ,MM5基本上可模拟出局地大气环流和区域尺度上的强对流过程造成的雨区、降雨强度和强降水中心位置 ,但模拟的雨量与实际值相差较大 ;模拟值再现了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特点 ,模式可向区域气候模式发展。但该模式模拟的 1998年 6月副高强度比其实际值的强度更强 ,故导致更多的水汽进入降雨区 ,造成过多的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5模式 区域气候模拟 中国 降水过程 数值试验 温度 相对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动能闭合对区域气候模拟效果影响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郑益群 苗曼倩 钱永甫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6期724-735,共12页
利用湍流动能(TKE)闭合改进了RegCM2中原高分辨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并用1998年夏的NCEP/NCAR气候资料对TKE闭合方案影响区域气候模拟效果的机理作了探讨.研究表明,在区域气候模式中采用TKE闭合的边界层方案可以将垂直扩散直接与湍流变... 利用湍流动能(TKE)闭合改进了RegCM2中原高分辨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并用1998年夏的NCEP/NCAR气候资料对TKE闭合方案影响区域气候模拟效果的机理作了探讨.研究表明,在区域气候模式中采用TKE闭合的边界层方案可以将垂直扩散直接与湍流变化联系起来,改善地表通量及各层垂直扩散项的计算,使地表通量和垂直扩散的日变化及各层分布更为合理,从而改进模式对各预报量及降水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动能闭合 区域气候模拟 降水模拟 RegCM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夏季中国降水多尺度振荡特征的区域气候模拟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婕 胡轶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8-326,共9页
利用RegCM3对1998年东亚夏季风气候进行了季节尺度模拟,并利用小波分解方法对比分析了模式对中国各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尺度振荡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能基本准确模拟1998年夏季中国各气候区逐月平均降水的分布和中国东部雨带推进过程... 利用RegCM3对1998年东亚夏季风气候进行了季节尺度模拟,并利用小波分解方法对比分析了模式对中国各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尺度振荡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能基本准确模拟1998年夏季中国各气候区逐月平均降水的分布和中国东部雨带推进过程,但模拟和观测的逐日降水演变存在明显区别。模式对各气候区低频降水的模拟准确率一般都是最高的,降水模拟误差主要是由模式对其他各周期分量降水振荡模拟误差造成的,一般对降水高频振荡模拟误差都比较大。各区域降水分别存在主振荡类型,模式对1998年夏季华南地区降水主振荡(低频和8 d周期振荡)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主振荡(4 d周期振荡)模拟较好是这两个地区降水模拟准确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拟 降水 多尺度振荡 小波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的长期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26
11
作者 汤剑平 苏炳凯 +1 位作者 赵鸣 赵得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52-763,共12页
文中利用NCAR的中尺度模式MM 5V3对东亚地区进行了 10a的长期积分模拟试验 ,并着重对冬、夏两季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1)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出 10a冬、夏平均的区域气候特征。模拟的 10a冬季平均降水的分布... 文中利用NCAR的中尺度模式MM 5V3对东亚地区进行了 10a的长期积分模拟试验 ,并着重对冬、夏两季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1)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出 10a冬、夏平均的区域气候特征。模拟的 10a冬季平均降水的分布和强度与实际比较一致 ,对夏季降水分布特征的模拟也比较合理 ,但模拟的夏季华北降水偏多。模式对冬季平均场的模拟要优于对夏季的模拟 ;(2 )模式对降水、地面气温年际变率的模拟较为合理 ,模拟的中高层环流、温度场等要素的距平相关系数都比较高 ;(3)模式对不同ElNi no年对东亚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能力有所不同 ,模拟的 1992 ,1995年的结果比较合理 ,但对 1998年模拟得不理想 ;(4)MM5V3模式具备一定的区域气候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夏季降水 地面气温 区域气候模拟 NCAR 年际变率 中尺度模式MM5 冬季 试验 合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问题 被引量:24
12
作者 钱永甫 王谦谦 +1 位作者 刘华强 郑维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41-349,共9页
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问题作了介绍和讨论。指出,由于大尺度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有必要发展区域气候模式以用于区域气候变化的机理研究和预测试验。接着介绍了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1991 年江淮流... 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问题作了介绍和讨论。指出,由于大尺度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有必要发展区域气候模式以用于区域气候变化的机理研究和预测试验。接着介绍了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1991 年江淮流域严重洪涝的模拟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有较好的性能和前途。本文还论述了侧边界处理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最后对当前区域气候模拟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可能途径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拟 气候模式 江淮洪涝 中国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AR RegCM2对东亚区域气候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62
13
作者 罗勇 赵宗慈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00期124-133,共10页
利用垂直、水平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NCARRegCM2(1996年5月最新版本)进行了1991年夏季(5~8月)东亚洪涝个例的区域气候数值模拟.与观测事实的比较表明,该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出该个例我国江淮流域—日本季... 利用垂直、水平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NCARRegCM2(1996年5月最新版本)进行了1991年夏季(5~8月)东亚洪涝个例的区域气候数值模拟.与观测事实的比较表明,该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出该个例我国江淮流域—日本季风降水的主要时空特征和环流形势异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拟 江淮流域 洪涝 RegCM2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夏季我国异常洪涝区域气候的物理集合模拟 被引量:7
14
作者 钟科 王汉杰 +1 位作者 蔡其发 余清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2-1003,共12页
通过对MM5有限区域模式中的5种物理过程加以扰动、组合得到一个有19个成员的物理集合,并用其对1998年夏季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异常洪涝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集合平均、高分辨率试验,集合概率预报有着最高的分辨... 通过对MM5有限区域模式中的5种物理过程加以扰动、组合得到一个有19个成员的物理集合,并用其对1998年夏季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异常洪涝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集合平均、高分辨率试验,集合概率预报有着最高的分辨力,这从一个方面验证了集合预报方法认为在数值天气预报中应该以概率的形式来认识大气状态的观点的合理性。另外,对不同的集合模拟质量检验方法,有较好表现的具体物理实现方案不尽相同,同时,模拟结果对扰动物理过程的敏感性分布有一些差异,但从统计意义来看:某些物理过程的扰动对模拟结果产生强扰动效应的频率更高一些及某些具体物理实现方案表现好的频率更高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集合 区域气候模拟 概率预报 分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对区域模式模拟青藏高原区域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黎平 钱永甫 吴爱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0-27,共8页
用GFDL气候场及GCM的模拟结果分别为区域模式(MM4)提供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模拟了青藏高原地区夏季区域气候特征。通过比较不同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时区域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虽然... 用GFDL气候场及GCM的模拟结果分别为区域模式(MM4)提供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模拟了青藏高原地区夏季区域气候特征。通过比较不同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时区域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虽然这两种方法都模拟出了青藏高原附近的主要区域气候特征,但GFDL提供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时MM4的模拟结果明显优于用GCM提供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时的模拟结果,特别是在高层。GCM输出结果与实际资料的系统误差也导致了MM4模拟结果的系统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拟 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不同的积云参数化方案在青藏高原地区气候模拟中的敏感性研究
16
作者 王澄海 余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32-1144,共13页
本文使用MIROC3.2_hires模式输出资料作为RegCM3(The ICTP Regional Climate Model,V3.0)初边界资料,对RegCM3中常用的3种积云参数化方案Anthes-Kuo(AK)、Grell-Fritsch & Chappell(GFC)和MIT-Emanuel(MIT)方案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降... 本文使用MIROC3.2_hires模式输出资料作为RegCM3(The ICTP Regional Climate Model,V3.0)初边界资料,对RegCM3中常用的3种积云参数化方案Anthes-Kuo(AK)、Grell-Fritsch & Chappell(GFC)和MIT-Emanuel(MIT)方案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和气温模拟结果进行比较,检验了不同参数化方案在高原地区气候模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AK方案相对于GFC和MIT方案均较好地再现了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主要特征,就偏差大小而言,AK方案最接近观测,GFC方案次之,MIT相对较差,但3种方案模拟的温度均存在一个系统性的冷偏差。AK方案在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平均的年际变化特征上更接近于观测,但模拟的多年平均温度在高原大部分地区仍存在一个系统性冷偏差,尤其在高原主体冷的偏差约达4℃;而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则偏高约2℃;青藏高原南部冷偏差大于北部,年际变率较观测值略小。降水的模拟结果则表明,在高原主体部分较观测偏多0~6mm/d,高原北部降水模拟偏多而南部偏少,降水年际变率也略小于观测值。因此,就年、季、月尺度而言,积云参数化方案对中尺度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产生的差异并不敏感。另外,RegCM3相对MICRO3.2_hires显著改进了GCM的模拟结果,尤其对地形复杂的天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昆仑山、冈底斯山脉和高原东南部地区的温度和降水细节上的刻画要明显好于GCM模拟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较好的降尺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拟 积云参数化方案 青藏高原地区 温度和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区域气候高分辨率模拟新进展
17
作者 高艳红 汪昕 祝丽敏 《气象学报》 2025年第4期969-979,共11页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形产生的热力与动力强迫机制对区域、东亚乃至全球气候都存在显著的作用。在全球变暖愈发严重的背景下,青藏高原暖湿化显著,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事件频繁发生,与此同时,积雪明显减少,导致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加速、土壤...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形产生的热力与动力强迫机制对区域、东亚乃至全球气候都存在显著的作用。在全球变暖愈发严重的背景下,青藏高原暖湿化显著,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事件频繁发生,与此同时,积雪明显减少,导致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加速、土壤冻结期缩短等现象发生,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也随之增多,引起国际社会与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全球气候模拟结果在青藏高原表现出显著的不确定性—对地形复杂的青藏高原而言,全球气候模式的空间分辨率较低、物理过程描述粗略,难以较好地反映中小尺度天气、气候效应。相比于全球气候模式,区域气候模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能够描绘出更加精细的区域地形特征,例如局部地形、地表条件等,因此更能体现区域气候特征。随着计算资源和超算能力的提升,区域气候模式的水平分辨率提高到了对流允许尺度,模式模拟误差也逐渐减小。文中首先介绍并讨论了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模拟分辨率的提升并进行评估,指出提高区域气候模型的水平分辨率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准确地模拟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尤其是在地形复杂和对流活动频繁的地区,但是仍然需要客观全面的评估;其次,分别从陆面、云量、微物理方案等角度讨论了模式物理过程的改进现状;最后,对青藏高原未来区域气候模拟研究存在的挑战和发展方向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区域气候模拟 对流允许尺度 陆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影响区域大尺度环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宪 钟中 +1 位作者 江静 孙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9-498,共10页
本文利用"模式手术"方法研究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对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大尺度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频繁的西北太平洋TC活动导致东亚夏季风增强,季风槽加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位置偏北;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强... 本文利用"模式手术"方法研究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对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大尺度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频繁的西北太平洋TC活动导致东亚夏季风增强,季风槽加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位置偏北;东亚副热带高空急流强度增强,北太平洋(东亚大陆)上急流轴偏北(偏南);热带地区(副热带地区)的对流层中低层出现异常上升气流(下沉气流),并且从低纬向高纬呈现异常上升气流和异常下沉气流交替分布特征.在中国东南沿海,TC降水导致夏季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TC活动引起的异常下沉气流使夏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因此,夏季西北太平洋TC活动对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气候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模式手术 区域气候模拟 大尺度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