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气候模式REMO对中国气温和降水模拟能力的评估 被引量:6
1
作者 徐经纬 徐敏 +4 位作者 蒋熹 ArmelleReca C.Remedio Dmitry V.Sein Nikolay Koldunov Daniela Jacob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6-293,共8页
采用泰勒图和偏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评估分析了德国区域气候模式(REMO)对中国1989—2008年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REMO气温模拟值与观测值空间相关系数为0.94,降水空间相关系数较低(0.42),气温模拟结果明显优于降水;从空间偏差上... 采用泰勒图和偏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评估分析了德国区域气候模式(REMO)对中国1989—2008年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REMO气温模拟值与观测值空间相关系数为0.94,降水空间相关系数较低(0.42),气温模拟结果明显优于降水;从空间偏差上看,在中国大部分地区,REMO模拟的气温高于观测值,偏差在±4℃以内,青藏高原整体有明显的-4^-2℃的冷偏差;模拟的降水值则高于观测值,空间偏差分布较均匀,中国大部分地区偏差在±300mm之内;除青藏高原、华南和西南地区外,REMO能较准确地反映出中国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模拟效果最好;REMO对夏季气温和冬季降水的模拟能力相对较好;REMO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的模拟能力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remo) 气温 降水 模拟能力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REMO对东亚季风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英娟 高会旺 Gerhard LAMMEL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55,共15页
将欧洲区域气候模式REMO首次应用于东亚区域, 利用该模式对 1980 年和 1990 年东亚季风季节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 并将模拟结果与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比较, 以检验该模式对东亚季风的模拟能力。研究表明, 区域气候模式REMO能够较好地模拟... 将欧洲区域气候模式REMO首次应用于东亚区域, 利用该模式对 1980 年和 1990 年东亚季风季节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 并将模拟结果与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比较, 以检验该模式对东亚季风的模拟能力。研究表明, 区域气候模式REMO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东亚地区高、低空的大气环流特征, 模拟的高度场、流场和温度场与NCEP再分析资料场都比较一致。模拟结果显示了东亚季风的月变化和季节转换特征。模拟的降水场与GPCC降水资料的对比结果表明, REMO能较为成功地模拟出东亚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 并能较好地反映降水的季节变化及主要降水趋势, 夏季降水模拟偏大, 整个区域平均的降水量偏差约为18%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季风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ACMO2.3的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变化分析
3
作者 怀保娟 丁明虎 +4 位作者 张庆林 孙维君 张悟颖 车佳航 康立民 《极地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1-606,共16页
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由其触地线处冰通量和表面物质平衡组成,表面物质平衡是冰盖表面物质收入和支出的净值,在近期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中占主导地位。本文基于荷兰皇家气象研究院开发的1 km区域气候模式RACMO2.3 p2日表面物质平衡数据,对1... 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由其触地线处冰通量和表面物质平衡组成,表面物质平衡是冰盖表面物质收入和支出的净值,在近期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中占主导地位。本文基于荷兰皇家气象研究院开发的1 km区域气候模式RACMO2.3 p2日表面物质平衡数据,对1958-2022年格陵兰冰盖的表面物质平衡及其组分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格陵兰冰盖多年平均表面物质平衡为366.8 Gt·a^(-1),表面物质平衡区域差异明显,冰盖西侧中部为主要强消融区域(表面物质平衡<-1600 mm w.e.·a^(-1)),冰盖东南部的高降水特征导致此处积累区表现为高物质累积态,积累区下部年表面物质平衡超过3200 mm w.e.·a^(-1);(2)季节上,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在冰盖尺度上夏季以负平衡为主,冬季以降水积累为主,呈现从沿海到内陆、从南到北递减的格局;其主要消融季从5月开始,7月达到顶峰(表面物质平衡为-123.8 Gt);(3)近60年来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年际变化大,整体上,20世纪90年代之前,降水主导了表面物质平衡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表面物质平衡的显著负趋势(-48.7 Gt·(10 a)^(-2),p<0.05)则由融水径流的快速增加所致;(4)空间上,由表面消融增加和再冻结能力下降导致的冰盖消融区普遍呈现负趋势(<-80 mm w.e.·(10 a)^(-2),p<0.05),冰盖东南部的表面物质平衡变化主要受降水变化驱动。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受大气环流异常、辐射、反照率、海洋等因素影响,未来变暖背景下,冰盖表面物质平衡负趋势更为显著,并诱发海平面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陵兰冰盖 表面物质平衡 区域气候模式 RACMO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季风雨带演变的模拟 被引量:41
4
作者 符淙斌 魏和林 +3 位作者 陈明 苏炳凯 赵鸣 郑维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22-534,共13页
本文给出了应用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演变过程模拟的主要结果。模拟试验分别对正常季风年(1979)和湿季风年(1991)(均由观测场驱动)以及连续3年(全球大气环流模式驱动)的夏季降水场进行,并同观测场进行了比... 本文给出了应用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演变过程模拟的主要结果。模拟试验分别对正常季风年(1979)和湿季风年(1991)(均由观测场驱动)以及连续3年(全球大气环流模式驱动)的夏季降水场进行,并同观测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式基本上能抓住夏季雨带的主要位置和它的演变特征,与实况相比明显优于全球模式的结果。但模拟的雨带具体位置并不总是与观测值十分吻合,有些旬(或候)差别比较大,模拟的降水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最大仅040左右。以上结果表明,为正确模拟东亚季风雨带的演变还需要对决定区域气候的主要物理过程在参数化方面作进一步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季风 雨带 中国 演化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陆其峰 潘晓玲 +1 位作者 钟科 李永东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7-565,共9页
全面回顾了区域气候模式的分类、发展和最新研究动态 ,指出区域气候模式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重要的有 :加入雪盖、土壤水等作用的陆面过程 ,全球模式与区域细网格模式的嵌套由一维发展到三维 ,由一层发展到多层 ,发展了更加合理的... 全面回顾了区域气候模式的分类、发展和最新研究动态 ,指出区域气候模式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重要的有 :加入雪盖、土壤水等作用的陆面过程 ,全球模式与区域细网格模式的嵌套由一维发展到三维 ,由一层发展到多层 ,发展了更加合理的参数化方案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 ,模式提供的植被资料与实情相差很大 ,对于沙漠地区的植被盖度的算法不尽合理 ,对次网格地形及对其湍流通量输送过程的刻画不够细致等。因此 ,建议利用遥感手段采用非线性方法 (如分形等 )对遥感资料施行反演 ,进行多尺度的双向模式嵌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研究进展 区域气候预测 数值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的10年回报试验及其评估分析 被引量:39
6
作者 刘一鸣 丁一汇 李清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41-47,共7页
该文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嵌套区域气候模式 (RegCM- NCC)对 1 991~ 2 0 0 0年中国夏季降水进行了数值回报试验。从模式回报的降水 1 0年平均状况来看 ,模式基本上能够反映这 1 0年夏季的平均状况。用国家气候中心预报评分... 该文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嵌套区域气候模式 (RegCM- NCC)对 1 991~ 2 0 0 0年中国夏季降水进行了数值回报试验。从模式回报的降水 1 0年平均状况来看 ,模式基本上能够反映这 1 0年夏季的平均状况。用国家气候中心预报评分P、技巧评分SS、距平相关系数 (ACC)和异常气候评分TS 4种评估参数对模式的回报试验进行了总体评估分析 ,结果表明 :该模式对我国汛期降水具有一定的跨季度预报能力 ,对部分地区 (西部 ,东北 ,长江下游等 )有较强的预报能力。从相关系数来看 ,预报准确率较高 (即相关系数较高 )的地区是 :中国东北地区的北部 (内蒙古的北部和黑龙江的西北部 ) ,内蒙古—河套—长江中游地区 ,新疆的西北部 ,西藏的东部和四川的西部 ,江南部分地区 ,广西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中心一般均超过 0 .90的信度检验。 1 60个站中相关系数高于 0 .2 0的有 5 4个 ,约占 33.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中国 夏季 降水 海气耦合模式 数值回报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和大气化学模式对中国地区气候变化和对流层臭氧分布的模拟 被引量:8
7
作者 吴涧 蒋维楣 +1 位作者 刘红年 汤剑平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2-582,共11页
在区域气候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对流层大气化学模式 ,并实现两者的双向反馈连接 ,利用该模式系统模拟中国地区对流层大气臭氧和区域气候 ,发现东亚季风是影响中国地区对流层大气臭氧分布的重要原因 ,并且对流层臭氧分布局域性较为明显 .... 在区域气候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对流层大气化学模式 ,并实现两者的双向反馈连接 ,利用该模式系统模拟中国地区对流层大气臭氧和区域气候 ,发现东亚季风是影响中国地区对流层大气臭氧分布的重要原因 ,并且对流层臭氧分布局域性较为明显 .模拟也得到了模拟区域气候的四个典型月特征 ,并与分析资料对比验证了所得结果 .此外利用大气化学模式计算的臭氧反馈到区域气候模式中 ,模拟对流层臭氧增加背景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大气化学模式 中国 气候变化 臭氧分布 对流层 区域气候 晴空辐射强迫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我国冬春季气温和降水预报评估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林海 艾秀 +1 位作者 宋文玲 刘一鸣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6-554,共9页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嵌套区域气候模式(RegCM_NCC)对1983—2002年冬季以及1984—2003年春季我国平均气温和降水进行了数值回报试验,并对2003—2007年进行实时预报。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20年冬、春季平均气温的回报与...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嵌套区域气候模式(RegCM_NCC)对1983—2002年冬季以及1984—2003年春季我国平均气温和降水进行了数值回报试验,并对2003—2007年进行实时预报。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20年冬、春季平均气温的回报与实况在分布形态上较为相似,我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预报与实况接近;模式回报的冬、春季降水量的分布形态与实况有较大差异,全国大部地区模式回报降水量比实况偏多,西南地区降水量误差最大。使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的业务预报评分(P)和距平相关系数(ACC)等5个评估参数对模式的回报和预报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对我国冬、春季平均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的跨季度预报能力。大多数年份冬、春季平均气温的P评分在60以上,冬、春季平均气温多年平均分别为66.4和67.8;大多数年份的冬、春季降水评分为60~75,冬、春季降水多年平均分别为69.9和6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回报 预报 评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侧边界的处理对东亚夏季风降水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36
9
作者 魏和林 符淙斌 王维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79-790,共12页
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中,侧边界的作用是引入大尺度强迫场。如何处理好侧边界,即大尺度强迫场和区域气候模式本身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和预报东亚夏季风降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的... 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中,侧边界的作用是引入大尺度强迫场。如何处理好侧边界,即大尺度强迫场和区域气候模式本身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和预报东亚夏季风降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的区域气候模式(SUNYA-ReCM),设计了两种不同的侧边界处理方法,来探讨侧边界对东亚夏季风降水模拟的影响。驱动区域模式的大尺度强迫场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及热带海洋大气研究计划(TOGA)的分析资料场。试验结果表明:(1)当模式的区域较大时,采用较小的侧边界缓冲区会在缓冲区与模式内部的交界处产生不连续;扩大缓冲区并且考虑不同尺度强迫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作用,可以避免这一缺陷。(2)更重要的是采用后一种方案,即减少了区域气候模式在模拟大尺度环流场方面所起的作用,使得模式更多地依赖侧边界来得到更真实的、对东亚夏季风降水起重大影响的一些气流,如副高、西南季风和南海季风,对东亚夏季风降水无论是在大小上还是在雨带位置的演变上都能进行更好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边界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夏季风 降水 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改进的陆面过程模式及其模拟试验研究第二部分:陆面过程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的耦合模拟试验 被引量:51
10
作者 丁一汇 张晶 赵宗慈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85-400,共16页
在第一部分提出的陆面过程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实现耦合的基础上,利用这一耦合模式(简称CRegCM)对中国中东部地区1991年5~7月江淮大暴雨时期的强降水气候特征进行了模拟,并与NCAR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 在第一部分提出的陆面过程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实现耦合的基础上,利用这一耦合模式(简称CRegCM)对中国中东部地区1991年5~7月江淮大暴雨时期的强降水气候特征进行了模拟,并与NCAR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2(此处称NRegCM)在同样初、边值条件和同样物理过程选项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模式CRegCM具有较强的模拟性能和模拟能力,基本上成功地模拟了这次极端的降水气候事件。在某些方面,如地面气温和与陆面过程有关要素的模拟上,CRegCM的模拟结果要比NRegCM的结果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区域气候模式 耦合模拟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况海温强迫的CCM3模式对中国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 被引量:30
11
作者 高学杰 林万涛 +1 位作者 Fred Kucharsky 赵宗慈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8-90,共13页
使用NCAR/CCM3全球环流模式进行了 5个集合 1 9年 ( 1 979~ 1 997)时间长度的观测海温强迫的AMIP2试验 ,对结果的中国区域部分进行了重点分析。首先给出了模式对中国地区基本气候态的模拟 ,表明模式对这些区域的气温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 使用NCAR/CCM3全球环流模式进行了 5个集合 1 9年 ( 1 979~ 1 997)时间长度的观测海温强迫的AMIP2试验 ,对结果的中国区域部分进行了重点分析。首先给出了模式对中国地区基本气候态的模拟 ,表明模式对这些区域的气温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对降水的模拟效果则比较差。随后 ,考察了模式对历年中国汛期降水和气温的模拟预测 ,结果表明 ,模式对中国整体降水的模拟预测能力较差 ,但分地区看 ,则在长江流域地区的效果较好 ;模式对中国汛期气温有较好的模拟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环流模式 气候模拟 区域气候 短期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型CoLM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的耦合及初步评估 被引量:17
12
作者 郑婧 谢正辉 +2 位作者 戴永久 袁星 毕训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7-750,共14页
陆面过程通过影响陆面和大气之间物质(如,水分)和能量的交换影响气候,其参数化方案对数值天气预报、全球及区域气候模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对生物物理、生物化学过程考虑更全面的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CoLM)替代区域气候模式Re... 陆面过程通过影响陆面和大气之间物质(如,水分)和能量的交换影响气候,其参数化方案对数值天气预报、全球及区域气候模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对生物物理、生物化学过程考虑更全面的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CoLM)替代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原有的陆面模式BATS,发展了耦合区域气候模式C-RegCM3;将其应用于东亚地区典型洪涝年份夏季气候模拟以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新耦合的模式C-RegCM3能合理模拟大尺度环流场、近地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征,对西北半干旱地区降水模拟比RegCM3有所改进。通过利用区域气候模式C-RegCM3及RegCM3对地表能量和水文过程模拟结果的比较,发现在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区C-RegCM3模拟的潜热增大、感热减小;模拟的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差异较明显的地区位于模式模拟的主要雨区;C-RegCM3在上述过渡区模拟的夏季地表土壤湿度比RegCM3偏干,这与它在过渡区降水模拟偏少、蒸散发模拟偏大相对应,体现了该模式在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模拟出比RegCM3更明显的局地土壤湿度-降水-蒸散发之间的正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型 区域气候模式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RegCM2)与水文模式耦合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红平 周锁铨 +1 位作者 薛根元 孙琪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8-165,共8页
建立不均匀的地表径流算法,修改RegCM2的径流方案,设计了一个适合与气候模式RegCM2耦合、能模拟水文站流量的汇流模式,模拟了1998年6、7、8月降水的空间分布,分析了该径流方案对降水、地表热量通量、地表径流、土壤湿度产生的影响。结... 建立不均匀的地表径流算法,修改RegCM2的径流方案,设计了一个适合与气候模式RegCM2耦合、能模拟水文站流量的汇流模式,模拟了1998年6、7、8月降水的空间分布,分析了该径流方案对降水、地表热量通量、地表径流、土壤湿度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方案在模拟1998年长江流域降水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降水量的模拟,其影响大致是总降水量的10%;(2)地表径流方案改变了地面向大气输送的热量通量,这种作用随时间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地表水分的再分配有关;(3)本方案计算的土壤渗透率较强,在暴雨初期,产生径流较少,而在暴雨后期土壤湿度增大,产生的地表径流较大,这一点更符合洪水形成的特点;(4)水文—气候耦合模式模拟了两个长江水文站的流量,模拟值基本反映了实测值的变化趋势,也表明耦合模式基本能反映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大暴雨期间的地表水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水文模式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中侧边界地形缓冲区作用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3
14
作者 钟中 苏炳凯 +1 位作者 赵鸣 汤剑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8-54,共7页
利用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以1998年夏季为例,通过数值试验研究了侧边界地形缓冲区对区域气候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侧边界地形缓冲区使模拟场和观测的均方根误差都有所减小,区域平均中尺度动能也减小,从而有利于维持区域模式长... 利用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以1998年夏季为例,通过数值试验研究了侧边界地形缓冲区对区域气候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侧边界地形缓冲区使模拟场和观测的均方根误差都有所减小,区域平均中尺度动能也减小,从而有利于维持区域模式长期积分的稳定性。设置地形缓冲区并不改变模拟降水分布格局,但对主要降水区各降水时段降水强度的模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边界 地形缓冲区 区域气候模式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区域气候模式比较计划的进展 被引量:28
15
作者 符淙斌 王淑瑜 +1 位作者 熊喆 冯锦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2期225-239,共15页
区域气候变化的信息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基础。在发展全球气候模式的同时 ,发展高分辨的区域气候模式是获取区域气候变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作者介绍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发起和主持 ,有中、... 区域气候变化的信息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基础。在发展全球气候模式的同时 ,发展高分辨的区域气候模式是获取区域气候变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作者介绍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发起和主持 ,有中、美、韩、日和澳大利亚 1 0个研究组参加的亚洲区域气候模式比较计划的目的、意义、工作任务和试验设计等主要内容 ,给出了该国际比较计划第 1阶段 (连续 1 8个月积分 )和第 2阶段( 1 988~ 1 998年连续 1 0年积分 )的初步结果 ,讨论了区域气候模式在亚洲应用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 模式比较 地面气候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区域气候模式集合对中国径流深的模拟评估和未来变化预估 被引量:9
16
作者 韩振宇 徐影 +1 位作者 吴佳 石英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5-318,共14页
对5组区域气候模式集合模拟的中国径流深进行评估,并且预估了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RCP8.5下的未来变化。结果表明:多区域气候模式集合结果能够基本模拟出径流深的观测特征,对年径流深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拟较好,但量值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特... 对5组区域气候模式集合模拟的中国径流深进行评估,并且预估了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RCP8.5下的未来变化。结果表明:多区域气候模式集合结果能够基本模拟出径流深的观测特征,对年径流深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拟较好,但量值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特别是黄河中游、海河和松辽河存在明显的正偏差,且对全国9个流域片中东南、西南和西北诸河的年内分配总体模拟效果相对较差。未来到21世纪末,全国平均年径流深在各个时段都以增加为主,增加幅度多在5%以内。未来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大致表现为“北增南减”的分布特征,但不会改变中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其中,黄河、西南和西北诸河流域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淮河、长江和东南诸河流域片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海河、松辽和珠江流域的变化趋势不显著。21世纪末期各地的变化多在±30%以内,且多模式预估的正负变化一致性较高。到21世纪末期,各流域片平均的径流深季节分配总体特征没有明显变化,径流深的最大月份基本维持不变,分配比例的数值有±2%以内的变化,且各季节的增减变化存在明显流域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径流深 评估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在东亚地区的应用研究——垂直分辨率与侧边界对夏季季风降水影响研究 被引量:58
17
作者 赵宗慈 罗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22-532,共11页
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 N C A R) 的区域气候模式 ( Reg C M2 - 1996) 设置在东亚- 西太平洋区域 ( 简称东亚区域气候模式 Reg C M2/ E A) 。利用该模式研究东亚区域气候模式的几个重要问题, 即:... 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 N C A R) 的区域气候模式 ( Reg C M2 - 1996) 设置在东亚- 西太平洋区域 ( 简称东亚区域气候模式 Reg C M2/ E A) 。利用该模式研究东亚区域气候模式的几个重要问题, 即: 垂直分辨率的影响, 侧边界条件 ( 如嵌套技术、缓冲区宽度、不同资料) 的重要性等。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细垂直分辨率模拟的降水分布优于粗分辨率模式, 但容易引起 “数值点暴雨”; Reg C M2/ E A 与不同来源的大尺度侧边界嵌套, 模拟的降水会有明显的不同; 当用 Reg C M2/ E A 模拟较大区域时, 应该取较宽的缓冲区; 在各种嵌套方案中, 指数松弛嵌套方法最好。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探讨东亚区域气候模式的特点以及发展与改造区域气候模式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 降水模拟 季风 降水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 被引量:57
18
作者 张冬峰 高学杰 +2 位作者 赵宗慈 Jeremy S.RAL Filippo GIORGI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5年第3期119-121,共3页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嵌套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进行了15 a(1987-2001年)时间长度的数值积分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可较好地模拟中国地面气温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但存在系统性的冷偏差;对降水的变化模拟也较好,但其地理分布模拟存...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嵌套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进行了15 a(1987-2001年)时间长度的数值积分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可较好地模拟中国地面气温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但存在系统性的冷偏差;对降水的变化模拟也较好,但其地理分布模拟存在一定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气候模拟 中国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的江苏省风能评估试验 被引量:23
19
作者 赵彦厂 江志红 吴息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82,共8页
利用2000年1月1日-12月31日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选取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江苏省区域的风能进行细网格数值模拟。通过风速模拟场与同期实测场大尺度分布的对比分析表明,模拟场能够较好地反映风场的空间分布形态,而在细网格条件... 利用2000年1月1日-12月31日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选取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江苏省区域的风能进行细网格数值模拟。通过风速模拟场与同期实测场大尺度分布的对比分析表明,模拟场能够较好地反映风场的空间分布形态,而在细网格条件下,模拟场更能真实地反映风场在特殊地形下的分布特征:江苏省地面平均风能密度模拟值在60—100w/m^2之间,随高度上升而逐渐增大,200m高度可达320—380w/m^2;沿海地区风能大于内陆,苏中南地区大于苏北地区,太湖等水域风能大于周围陆地;低层风能的海陆间梯度变化明显,高层则趋于平缓。通过分析认为,风力发电场的最佳位置可在江苏中南沿海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 资源评估 区域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季风和中国降水的多年模拟与性能检验 被引量:79
20
作者 李巧萍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0-153,共14页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 (NCC/RegCM)对 1998~ 2 0 0 2年的东亚环流及中国区域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拟结果的检验表明 ,模式能较真实地模拟出东亚地区多年平均的月季环流特征、季风的年变化、中国各主要气候区温度、降水的季节...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 (NCC/RegCM)对 1998~ 2 0 0 2年的东亚环流及中国区域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拟结果的检验表明 ,模式能较真实地模拟出东亚地区多年平均的月季环流特征、季风的年变化、中国各主要气候区温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及中国主要雨带的季节性进退。但模拟的气温场在夏季对流层中、低层海洋偏暖、陆地偏冷 ,由于温度场的这种系统性误差加大了夏季海、陆温差 ,导致模拟的东亚夏季风偏强 ,使夏季雨带位置向北偏移 ,从而使华北地区降水估计偏高 ,没能很好地反映最近 5a来中国降水呈南涝北旱的气候特征。模式中地形的作用及云 辐射参数化方案等的处理可能是模拟误差的主要来源 ,这也反映了模式对于准确模拟中国区域降水的长期异常分布还比较困难 ,今后应进一步改进模式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季风 中国降水 模拟 性能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