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莲花山断裂带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及深圳市罗湖区构造稳定性的讨论
1
作者 沈淑敏 郑芳芳 刘文英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33-52,共20页
本文在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采用数学及物理方法,模拟计算了莲花山断裂带应力积累、释放过程中安全度、应变能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莲花山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对深圳地区稳定性的影响。另外讨论了深圳地区活动性断裂的长度、震级、震源深度等与... 本文在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采用数学及物理方法,模拟计算了莲花山断裂带应力积累、释放过程中安全度、应变能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莲花山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对深圳地区稳定性的影响。另外讨论了深圳地区活动性断裂的长度、震级、震源深度等与产生地表裂缝的关系,提供了深圳地区稳定性评价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应力场 大陆边缘 应力积累 主干断裂 震源深度 现今构造应力场 活动断层 地表裂缝 断裂系统 地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燕山期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成盆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吉让寿 秦德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9-564,共6页
研究西北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现,大致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东部和西部地区应力场状态不同。东部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为北北东向;而西部地区主压应力以近南北向为主。晚... 研究西北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现,大致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东部和西部地区应力场状态不同。东部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为北北东向;而西部地区主压应力以近南北向为主。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在阿尔金断裂以东地区基本继承了前期应力场状态,阿尔金断裂以西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向。这种应力场特征与上述阶段形成的盆地原型、盆地反转、构造变形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应力场 成盆作用 燕山期 西北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角约90°共轭断裂的现今形变及对构造应力场的指示意义——以2019年M_(W)≥6.4菲律宾地震序列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王雨晴 冯万鹏 张培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3-332,共20页
共轭断裂是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方位的主要地质学证据之一,其交角大小可能反映了当地的力学环境。交角约90°的情况是其中重要的一类,但目前对其认知仍较为有限。为研究此类断层的构造指示意义,文中以2019年10—12月菲律宾4次M_(W)≥... 共轭断裂是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方位的主要地质学证据之一,其交角大小可能反映了当地的力学环境。交角约90°的情况是其中重要的一类,但目前对其认知仍较为有限。为研究此类断层的构造指示意义,文中以2019年10—12月菲律宾4次M_(W)≥6.4地震序列为例,采用InSAR空间测量学方法,精细研究了该过程的地表形变特征,进而确定了该地震断层系统的几何参数。结果显示,这4次地震发生在走向为48.8°、倾角为74.5°的右旋走滑断裂与走向为318.2°、倾角为68.9°的左旋走滑断裂上,可见2条断裂具有正交共轭的特征。经计算,2条断层主要滑动矢量间的最小旋转角达29.28°,在地震学意义上并不完全共轭。根据区域应力场结果,该共轭系统的剪裂角平分线方向与区域压应力的方位基本一致。余震分布显示发震断层延伸到莫霍面边缘,具备了成断层时潜在的韧性剪切条件。库仑应力模拟显示在共轭断裂系统中1支上的滑动过程可同时造成2支在交叉处一致的应力卸载作用,表明共轭系统中的2条断层对区域应力场卸载具有等效性。在全球范围内,搜集获取的共轭断层系统活动序列显示以“L”型展布的几何特征为主,且呈现2支断层发育不平衡的现象,该差异性很可能与断层之间的物性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共轭断裂 2019年菲律宾地震序列 InSAR同震形变 区域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震源区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曰风 刁桂苓 +3 位作者 张秀萍 张彦清 朱振兴 马利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利用垂直向的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计算方法,计算了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方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余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对永胜6.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应力场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垂直向的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计算方法,计算了2001年云南永胜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方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余震序列的震中分布,对永胜6.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应力场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所得发震断层为NWW向直立右旋走滑断层,与美国哈佛大学的主震CMT解的节面一致,也与余震分布一致,证明结果比较可靠;(2)震区主压应力场方向为NNW—SSE,与其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NNW向)一致,表明余震的应力场主要受主震震源应力场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震源机制 区域构造应力场 震源区应力场 云南永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古应力场的断层擦痕分析法力学原理 被引量:1
5
作者 潘立宙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5-22,共18页
利用断层擦痕方向判断区域构造应力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本文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历史发展、使用步骤和适用条件以及作为方法基础的力学原理。方法的主要点是从野外测量得到区域中诸断层面上的擦痕方向,并按 Bott 原则将... 利用断层擦痕方向判断区域构造应力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本文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历史发展、使用步骤和适用条件以及作为方法基础的力学原理。方法的主要点是从野外测量得到区域中诸断层面上的擦痕方向,并按 Bott 原则将这些方向视为当时将出现断层的那些截面上的剪应力的方向。根据这些实测数据,利用连续介质力学给出的区域应力与任一截面上剪应力之间的关系式,并采用数学中的最优化处理方法,可以求出区域应力场的三个主应力方向和一个主应力差的比值。若要确定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则尚须辅以其它方法定出一个应力差的值和各向等应力的值,此时方能具有足够的方程来全面确定所求的区域构造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场 断层擦痕 区域构造应力场 断层面 连续介质 应力方向 方向余弦 应力 应力状态 正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及邻区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几何特征及构造意义--基于遥感影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常旺 张贵山 +5 位作者 彭仁 温汉捷 刘磊 张磊 孟乾坤 王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45,共10页
北山及邻区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反映了该地先存裂隙(节理)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岩墙群形成后经历的构造活动,对探究岩浆活动、反演构造演化过程及分析岩墙几何特征与构造应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遥感和地质方法,在... 北山及邻区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反映了该地先存裂隙(节理)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岩墙群形成后经历的构造活动,对探究岩浆活动、反演构造演化过程及分析岩墙几何特征与构造应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遥感和地质方法,在遥感影像中解译提取1777条基性岩墙,通过几何工具计算得到岩墙走向数据,总结岩墙群空间分布规律,同时与其形成时的大陆动力学演化背景相对应。结果表明,北山及邻区岩墙优势走向方位集中于0°~65°与320°~360°,绝大部分岩墙是在伸展作用中张性区域应力场控制下形成的,具张性性质或剪张性性质,部分岩墙受后期碰撞挤压环境影响,具张剪性性质。岩墙群主导成因机制是区域伸展构造作用,兼以地幔柱远程效应及热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地质 基性岩墙群 几何特征 区域构造应力场 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石门铁矿旋转地应力场的研究
7
作者 李长洪 方祖烈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0期85-91,共7页
本文运用地质力学的原理和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对西石门铁矿区进行了构造应力场研究和地应力实测。不仅论证了西石门铁矿旋转地应力场与旋扭构造的关系,而且为旋扭构造体系提供了实测数据。
关键词 应力场 区域构造应力场 西石门铁矿 旋扭构造 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 地质力学 北北东向断裂 主压应力 新华夏构造体系 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盆地的同沉积构造演化及其控煤控岩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冲龙 柴柱 +2 位作者 要庆军 李绍虎 李思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58-60,共3页
抚顺盆地的同沉积构造演化及其控煤控岩作用吴冲龙,柴柱,要庆军,李绍虎,李思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本文从同沉积构造的识别入手,通过同沉积构造格架分析和基底沉降史的定量模拟,追索该盆地的构造演化历程和区域同... 抚顺盆地的同沉积构造演化及其控煤控岩作用吴冲龙,柴柱,要庆军,李绍虎,李思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本文从同沉积构造的识别入手,通过同沉积构造格架分析和基底沉降史的定量模拟,追索该盆地的构造演化历程和区域同沉积构造运动特征。进而揭示同沉积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构造 定量模拟 构造演化 正断层 控制作用 李思田 裂陷 区域构造应力场 拗陷 基本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高原转型期区域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3
9
作者 郑国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44-148,共5页
通过分析新生代以来亚洲板块与周邻板块运动学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及盆地抬升的地质学证据,探讨鄂尔多斯盆地-高原转型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鄂尔多斯盆地-高原转型期的驱动力主要源于印度... 通过分析新生代以来亚洲板块与周邻板块运动学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及盆地抬升的地质学证据,探讨鄂尔多斯盆地-高原转型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鄂尔多斯盆地-高原转型期的驱动力主要源于印度板块北移、青藏高原隆升和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产生的远源波及力。鄂尔多斯盆地抬升的时期主要分为:新生代早期(65~45、45~25)Ma BP,盆地处于缓慢阶段性抬升期;新生代晚期(25~0.78、0.78)Ma BP,盆地处于快速阶段性抬升期,且抬升的频次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盆地-高原转型期 动力学机制 区域构造应力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构造节理及其遥感调查方法
10
作者 李光伟 《铁道工程学报》 EI 1993年第1期39-43,共5页
一、大型构造节理的概念和发育特征传统的节理概念是指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切割岩石的一种小型地质构造。分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两大类。原生节理是指沉积成岩过程中因失水收缩而生成的节理,或是熔岩,岩浆成岩过程中因冷凝而生成的节理,次... 一、大型构造节理的概念和发育特征传统的节理概念是指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切割岩石的一种小型地质构造。分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两大类。原生节理是指沉积成岩过程中因失水收缩而生成的节理,或是熔岩,岩浆成岩过程中因冷凝而生成的节理,次生节理是在岩石成岩之后形成的节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节理 遥感调查 成岩过程 小型地质构造 次生节 节理组 区域构造应力场 发育规模 碳酸盐岩分布 延伸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西北部中新生代盆地群基底电性分带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财 杨宝俊 +5 位作者 王兆国 刘洋 王典 冯晅 鹿琪 王世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5-421,共7页
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部的中新生代盆地群(海拉尔、根河、漠河),其构造受到大兴安岭断裂、德尔布干断裂的控制,西北方向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南部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甚至更远的西太平洋板块运动、印度板块运动以及黑龙江中西部微板块... 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部的中新生代盆地群(海拉尔、根河、漠河),其构造受到大兴安岭断裂、德尔布干断裂的控制,西北方向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南部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甚至更远的西太平洋板块运动、印度板块运动以及黑龙江中西部微板块间拼合等区域构造应力场叠加作用在该盆地群基底产生了复杂的深部构造特征.本文利用沿盆地群实施的4条(1000余公里、94个测点)MT剖面处理解释的地电学结构,得到盆地群基底电性结构沿北西南东方向分带的特征.引人物理量"低阻化作用"借以描述盆地基底物性的变化.综合分析表明,盆地群基底电性结构因受到软流圈热物质作用可能在继续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西北部盆地群 区域构造应力场 大地电磁(MT)剖面 基底电性结构 低阻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东Ms5.1地震——一种新的水库地震类型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蜀俊 姚运生 +2 位作者 吴建超 陈俊华 蔡永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共5页
为探讨2013年巴东5.1级地震成因,模拟计算了不同蓄水工况下上地壳浅部构造应力场变化。地震发生在蓄水引起的巴东与牛口等效应力差值区的梯度带上,表明地震与蓄水有关。震区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也有沿构造面发育大规模条带状岩... 为探讨2013年巴东5.1级地震成因,模拟计算了不同蓄水工况下上地壳浅部构造应力场变化。地震发生在蓄水引起的巴东与牛口等效应力差值区的梯度带上,表明地震与蓄水有关。震区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也有沿构造面发育大规模条带状岩溶的条件,测震学资料显示地震既有构造机制又有塌陷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巴东Ms5.1地震可能以构造机制为先导,区域构造应力场叠加蓄水引起的局部构造应力状态调整,可能在沿构造面发育的岩溶区形成应力集中造成塌陷,继而触发构造失稳倾滑,两种机制互馈、交替、叠加而成震。据此提出一种新的水库地震类型——构造塌陷型水库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类型 水库地震 区域构造应力场 浅部构造 构造机制 应力场变化 地震成因 模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盆地形成模式及其演化 被引量:17
13
作者 姜朝松 周瑞琦 王绍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2-175,共4页
根据昆明及邻区 2 0 0 0多个地震 (ML≥ 2 0 )的P波初动资料 ,分析昆明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 ,昆明盆地的形成模式 ;根据昆明盆地新生代地层、断裂活动方式及断裂活动时代 ,提出昆明盆地形成、演化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昆明盆地 形成模式 P波 区域构造应力场 新生代 断裂活动方式 断裂活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launay三角网剖分与活动断块自动识别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宏伟 李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8期4-6,共3页
矿井动力现象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对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活动断块的研究水平,文中对Delaunay三角网剖分法进行了推广及必要的优化,通过在Visual Basic6.0平台上编程实现活动断块的自动识别,绘制出淮南矿区活动断块分布图... 矿井动力现象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对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活动断块的研究水平,文中对Delaunay三角网剖分法进行了推广及必要的优化,通过在Visual Basic6.0平台上编程实现活动断块的自动识别,绘制出淮南矿区活动断块分布图,极大地减少了人工劳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动力 区域构造应力场 Delaunay三角网剖分法 活动断块识别 地质动力区划 地质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_(29)断层力学性质对透水性的控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易伟欣 鲍琳玲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4-649,共6页
为研究断层的力学性质与透水性之间的关系,以豫西新安煤田F_(29)断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断层进行力学性质研究以及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得出F_(29)断层为弱透水性断层的认识,通过F_(29)断层的钻孔资料、抽水试验和瞬变电磁探水试验数据,... 为研究断层的力学性质与透水性之间的关系,以豫西新安煤田F_(29)断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断层进行力学性质研究以及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得出F_(29)断层为弱透水性断层的认识,通过F_(29)断层的钻孔资料、抽水试验和瞬变电磁探水试验数据,验证了以上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力学性质 透水性 区域构造应力场 现代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力学在峰峰三矿的应用
16
作者 刘景山 《煤炭科学技术》 CAS 1984年第6期35-,共1页
三矿位于峰峰煤田的东南隅,井田面积10.6km^2。由于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频繁,致使井田内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近20年来,业已查明大、中型断层36条,平均3.4条/km^2。而断距在5m以下的小断层更是鳞次栉比,如7号煤层。
关键词 区域构造应力场 断距 应用地质 东南隅 地质储量 展布方向 补充勘探 精查 地堑 阶梯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