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北轮南古潜山北部轮南断裂带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构造背景的响应
1
作者 罗慎超 李洪 +8 位作者 彭鹏 张博 陈元勇 秦雪 晏楠 张月 曹明月 卓婉婷 李兴安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5-359,共15页
为了明确塔北轮南古潜山北部轮南断裂带的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对轮南断裂带几何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精细解析,进一步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的演化规律,探讨了轮南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轮南断裂带由近东西走向的主干断裂和次级北东... 为了明确塔北轮南古潜山北部轮南断裂带的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对轮南断裂带几何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精细解析,进一步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的演化规律,探讨了轮南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轮南断裂带由近东西走向的主干断裂和次级北东向断裂组成,断裂特征、性质在垂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为一典型的多期活动、继承改造型断裂。轮南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受控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特提斯洋开启与闭合、南天山洋开启与闭合以及印度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等区域构造事件。轮南断裂带主干断裂在新元古代开始活动,表现为控制伸展断陷的正断层,为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轮南地区的构造响应;寒武纪—石炭纪早期轮南断裂处于停滞阶段,主干断层的逆冲活动发生在石炭纪末期或二叠纪,为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洋闭合导致强烈构造挤压的响应;三叠纪早期南天山洋仍处于闭合造山阶段,轮南断裂主干断裂以继承性逆断发育为主,三叠纪中-晚期塔北地区进入南天山造山后作用阶段,在局部伸展作用下轮南断层的正断活动取代了逆断活动;侏罗纪—白垩纪塔北隆起仍处于南天山碰撞造山后应力松弛阶段,NWW-SEE向区域伸展,斜向伸展导致轮南断裂带发生张扭活动;古近纪早期轮南断裂带以次级断裂活动为主,受控于塔里木盆地相对于南天山向东偏南方向的逃逸,以及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派生的局部NW-SE向伸展应力场;古近纪中-晚期—新近纪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全面碰撞,持续挤压,古近纪早期活动的张扭性质断层停止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演化过程 轮南断裂带 区域构造背景 塔北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震各向异性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永谦 吕庆田 +4 位作者 石玉涛 史大年 严加永 张洪双 阮小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0-915,共16页
大别山东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格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壳幔变形特征,本文利用NW-SE向跨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接收函数Pms各向异性研究,并结合已有... 大别山东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格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壳幔变形特征,本文利用NW-SE向跨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接收函数Pms各向异性研究,并结合已有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及其产生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壳各向异性呈明显的横向分区性,华北克拉通东南部以近NWW向为主,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东北部以NE向为主.在垂向上,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方向也存在明显差异,Pms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XKS(PKS,SKS,SKKS)快波偏振方向整体上存在30°~60°左右差异,形成了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的“立交桥”式分层结构.本研究认为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区域构造演化差异以及华北与华南块体的流变学强度不同是造成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立交桥”式分层结构的重要因素.华北地区Pms各向异性特征反映了华南与华北块体在印支期陆陆碰撞所形成的中下地壳变形痕迹,华南东北部地区的Pms各向异性则主要受控于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的陆内挤压作用.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北西向俯冲作用不仅导致了软流圈物质沿NW或近W向流动和橄榄岩矿物晶体的定向排列,也在地壳和岩石圈尺度产生了陆内挤压作用并最终导致了目前观测到的中下地壳变形和各向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地震各向异性 接收函数 区域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区域构造格局及其多岛弧盆系的空间配置 被引量:87
3
作者 潘桂棠 王立全 +2 位作者 李兴振 王洁民 徐强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26,共26页
笔者在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地质工作和综合大量实际资料的基础上 ,提出了特提斯的演化与三大陆块群相互裂变 聚变作用过程密切相关 ,特提斯洋从萌生、扩展、萎缩、消亡到汇聚造山的整个演化过程 ,受控于全球洋 陆时空结构的转换 ;阐述了... 笔者在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地质工作和综合大量实际资料的基础上 ,提出了特提斯的演化与三大陆块群相互裂变 聚变作用过程密切相关 ,特提斯洋从萌生、扩展、萎缩、消亡到汇聚造山的整个演化过程 ,受控于全球洋 陆时空结构的转换 ;阐述了全球洋 陆构造体制的转换论、多岛弧盆系统论、造山作用过程论 ,并依此“三论”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 ,概要阐述了各个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岛弧盆系 时空结构 构造单元 洋-陆构造体制 区域构造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印支期区域构造背景的花岗岩记录 被引量:152
4
作者 袁万明 莫宣学 +1 位作者 喻学惠 罗照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3-211,共9页
研究表明:东昆仑未见早三叠世花岗岩出露;中三叠世花岗岩仅见于昆中区;晚三叠世花岗岩在昆北区、昆中区和昆南区广为分布。昆中区花岗岩(I型)形成于昆南板片向北俯冲的碰撞造山阶段;其S型、A型花岗岩的产出,是陆内俯冲作用的结果。昆北... 研究表明:东昆仑未见早三叠世花岗岩出露;中三叠世花岗岩仅见于昆中区;晚三叠世花岗岩在昆北区、昆中区和昆南区广为分布。昆中区花岗岩(I型)形成于昆南板片向北俯冲的碰撞造山阶段;其S型、A型花岗岩的产出,是陆内俯冲作用的结果。昆北区出露的I型、S型、A型花岗岩,形成于昆中板片,在晚三叠世沿昆中断裂发生的陆内俯冲。A型花岗岩的产出表明进入造山后阶段。因此,早、中三叠世昆南板片沿昆南缝合带向北造山俯冲,晚三叠世沿昆南断裂和昆中断裂均发生了陆内俯冲过程。昆南缝合带是两个陆壳的俯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背影 俯冲作用 构造-岩浆活动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体塑性位错理论的龙门山区域构造系统演化过程 被引量:6
5
作者 师皓宇 黄辅琼 +4 位作者 马念杰 王永建 马骥 邹光华 彭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581-3589,共9页
青藏高原对四川盆地的挤压作用导致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形成及其山脉的隆起。本文以龙门山附近区域板块运动以及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为背景,采用FLAC3D软件模拟再现了时间跨度为700万年的龙门山区域构造系统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板块运... 青藏高原对四川盆地的挤压作用导致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形成及其山脉的隆起。本文以龙门山附近区域板块运动以及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为背景,采用FLAC3D软件模拟再现了时间跨度为700万年的龙门山区域构造系统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板块运动作用下,F1、F2和F3断层依次形成,贯通的断层对地表的抬升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当断层贯通于地表后,龙门山及其以西的川西高原持续隆起,平均抬升速率约为1.38mm/yr,而龙门山断裂带以东的川西坳陷只有较小的抬升量,从而导致川西高原抬升8996 m,致使该区域产生6000m左右的落差,模拟的地形特征与目前的龙门山地形地貌基本相似。依据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绘制了龙门山断裂带形成及其附近区域地形地貌的演化过程图,呈现了板块挤压、断层塑性位错、地表侵蚀和沉积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塑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龙门山断裂带 区域构造系统 塑性位错 地形地貌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区域构造图的编制方法及地质构造单元划分 被引量:18
6
作者 尹延鸿 张训华 +1 位作者 温珍河 郭振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9-105,共7页
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将于2008年底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专业图件之一。讨论了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首次对黄海东海区进行了全面剥皮编图,剥去了Q+N2... 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将于2008年底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专业图件之一。讨论了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首次对黄海东海区进行了全面剥皮编图,剥去了Q+N2地层。对于沉积盆地用等厚度线表示出了新生界的厚度。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方法是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并以现今的构造特征为主要划分依据。板块内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在总结国内外多种构造单元划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完成了对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的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区内一级构造单元为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二级构造单元为构造域(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和西太平洋构造域)。西太平洋构造域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的西部及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在该区的部分可分为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和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由日本琉球岛弧、冲绳海槽弧后盆地、日本海弧后盆地等次级构造单元构成。东亚大陆构造域在该区内由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南地块等次级构造单元构成。各地块又可划分出盆地、隆褶带、隆起区等多个次一级地质构造单元。最低一级的地质构造单元为凸起和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 中国东部海区 地质构造单元 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北票(金—羊)盆地中生代砂岩碎屑组分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7
作者 闫义 林舸 +2 位作者 李自安 贺世杰 徐政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41-447,共7页
根据北票 (金—羊 )盆地中生界砂岩碎屑组分分析 ,综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盆地沉积充填序列及砾岩特征 ,对盆地中生代物源及构造演化进行了示踪 :晚三叠世为盆地构造活化的起始阶段 ,盆地物源应主要来自周缘隆升蚀源区的前中生代碎屑沉... 根据北票 (金—羊 )盆地中生界砂岩碎屑组分分析 ,综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盆地沉积充填序列及砾岩特征 ,对盆地中生代物源及构造演化进行了示踪 :晚三叠世为盆地构造活化的起始阶段 ,盆地物源应主要来自周缘隆升蚀源区的前中生代碎屑沉积物 ;早侏罗世辽西地区发生了明显的差异升降 ,北票 (金—羊 )盆地相对伸展陷落 ,盆地范围有所扩大 ;晚侏罗世北西—南东向逆冲推覆作用成为盆地的主要控制因素 ,北票 (金—羊 )盆地具有明显前陆盆地特征 ,盆地西缘太古代变质岩系出露剥蚀而成为盆地的主要物源之一 ;早白垩世辽西地区发生构造反转 ,北票 (金—羊 )盆地相对萎缩。Dickinson模型并不完全适用于辽西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票(金—羊)盆地 中生代 砂岩碎屑组分 区域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南黄海盆地区域构造特征分析 被引量:32
8
作者 王巍 陈高 +1 位作者 王家林 吴健生 《地震学刊》 CSCD 1999年第1期47-55,共9页
利用地球物理、地质、钻孔等资料,以苏北-南黄海盆地作为主体,从莫霍面形态、古侵蚀面形态、断裂展布、火成岩发育特征等资料,解剖区域构造,对于油气勘探、天然地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莫霍间断面 构造运动 黄海盆地 区域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 7.4地震发震断裂的典型同震地表变形与晚第四纪断错累积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陈桂华 李忠武 +6 位作者 徐锡伟 孙浩越 哈广浩 郭鹏 苏鹏 袁兆德 李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984-3005,共22页
发震断裂的最新一次地震同震变形和晚更新世以来的变形历史是约束发震断裂强震变形行为的基础数据,是认识发震断层上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复发特征、评估地震危险性的关键数据,对深刻理解发震断裂演化历史和区域构造空间演化与动力学具有重... 发震断裂的最新一次地震同震变形和晚更新世以来的变形历史是约束发震断裂强震变形行为的基础数据,是认识发震断层上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复发特征、评估地震危险性的关键数据,对深刻理解发震断裂演化历史和区域构造空间演化与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玛多M 7.4地震为青藏高原内巴颜喀拉块体活动构造及其强震研究提供了一个机会.本文利用大疆M300RTK无人机搭配P1相机对5个典型观测点进行厘米级分辨率和精度的航空摄影测量和野外调查,详细定量解析了典型破裂特征,通过地貌填图和变形地貌测量分析了晚第四纪以来断错地貌记录的位移累积特征.根据破裂组合特征、同震变形量变化和几何结构,2021年玛多M 7.4地震发震断裂江错断裂同震破裂分为朗玛加合日段、野马滩段、拉木草—东湖段和朗玛哦尔—昌麻河段,整个地震事件是一次跨越四个断裂段的级联破裂过程.朗玛加合日段以左旋走滑变形位移为主兼具正断倾滑,倾滑量可达0.61±0.03 m.野马滩段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兼具逆断倾滑,在野马滩西观测点倾滑量可达0.31±0.04 m,左旋走滑量达到2.83±0.13 m,江错西观测点仍然有1.97±0.08 m的左旋水平位移.朗玛哦尔—昌麻河段在朗玛哦尔附近左旋水平位移达到3.55±0.24 m,而在昌麻河河谷和阶地上仍然存在0.5~1.2 m的左旋位移.在本次地震地表破裂西段三个观测点都观察到江错断裂的晚更新世或全新世地表累积变形,并且可能控制了黄河乡以西晚更新世以来盆山边界.根据野马滩西观测点的累积位移和地貌年代估计,地震复发周期2100~2500年,左旋走滑速率1.1~1.3 mm·a^(-1).在黄河乡与格波隆格恰阶区以东观测点只记录了本次玛多地震地表破裂变形.江错断裂在2021年玛多地震同震破裂变形可能产生了一次向东的最新扩展,从格波隆格恰扩展到昌麻河以东.综合地表断裂组合、深部结构特征、构造动力学条件,我们认为以东昆仑断裂带阿尼玛卿挤压阶区到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甘孜拉分阶区一线为界可以将巴颜喀拉块体划分为两个次级的块体.两个次级块体的边界带可能存在2 mm·a^(-1)的挤压变形,但可能仍然处于巴颜喀拉块体改造破坏的早期阶段,其动力学机制和深部构造值得进一步探讨.2021年玛多地震地表破裂显示,江错断裂向东已经切割了前人所标识的玛多—甘德断裂.巴颜喀拉块体西部次级块体内发育近平行的西藏大沟—昌麻河断裂、玛多断裂、甘德南断裂、达日断裂以及昆仑山口—江错断裂等,这些断裂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定量化运动学和古地震学研究来评估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玛多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累积断错 巴颜喀拉块体 区域构造 块体改造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晚新生代印干断层的运动学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子亚 刘冬冬 +1 位作者 朱贝 郭召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4-193,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NW走向的印干断层为逆冲断层,断层带指向构造证据表明印干断层的逆冲方向为NE向,与柯坪冲断系SE向推覆明显不同。地层学、断层切割关系等证据显示印干断层形成早于更新世活动的柯坪冲断系,活动期主要在上新世至早更新...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NW走向的印干断层为逆冲断层,断层带指向构造证据表明印干断层的逆冲方向为NE向,与柯坪冲断系SE向推覆明显不同。地层学、断层切割关系等证据显示印干断层形成早于更新世活动的柯坪冲断系,活动期主要在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研究结果表明,柯坪塔格地区晚新生代发育两期方向不同的逆冲推覆构造,印干断层是上新世帕米尔构造结前陆冲断带的前缘冲断层,而柯坪冲断系是更新世以来南天山向塔里木盆地方向的前陆冲断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西北缘 晚新生代 印干断层 运动学特征 区域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发育的区域构造格局与演化 被引量:18
11
作者 何治亮 高山林 郑孟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7-240,共14页
中国西北地区是不同地质时期多个全球性大地构造单元的组成部分,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构造特征,经历了中、新元古代—古生代期间地壳增生、洋-陆转换、板块开-合旋回、晚二叠世以来盆地的叠加改造和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远源效... 中国西北地区是不同地质时期多个全球性大地构造单元的组成部分,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构造特征,经历了中、新元古代—古生代期间地壳增生、洋-陆转换、板块开-合旋回、晚二叠世以来盆地的叠加改造和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远源效应等长期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研究表明,现今盆地多位于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过前震旦系不断增生作用所形成的陆块基底之上,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塔东北地区基底可能以古元古界为主,而巴楚地区则以晋宁期的变质基底为主。准噶尔盆地前震旦纪存在多个独立发育的块体,古生代总体具有多岛洋的性质。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及邻区的诸多中小型盆地的基底主要为中元古代形成。敦煌盆地、北山地区众多中小型盆地坐落在中小地块或者古生代活动陆缘的岛弧之上。西北地区早古生代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板块开-合旋回,但不同地区有不同表现方式。北疆地区至少存在寒武纪—早奥陶世、志留纪和泥盆纪3个主要时期的蛇绿岩,反映了在早、晚古生代各存在一定规模的洋盆。在不同带的早古生代洋盆具有不同的闭合时间。塔里木盆地周缘南天山洋、西昆仑洋及阿尔金、祁连、东昆仑、北山地区早古生代洋盆的发育时间为寒武纪早期,经过了中、晚寒武世到早奥陶世早期洋盆的扩张,早奥陶世晚期构造应力场转为挤压体制。志留纪中晚期至早泥盆世,西北地区存在全区性的板块拼合与碰撞以及不同程度的变形变质过程。西北地区晚古生代又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板块开-合旋回,天山全区、准噶尔南部、东西两侧分别进入碰撞后新的大规模的伸展阶段,均形成了有限洋盆,其时代略有差别,上、下石炭统之间可能存在构造转换。塔西南地区早石炭世伸展作用形成了晚古生代的西昆仑洋和陆缘裂陷盆地,中二叠世康西瓦—苏巴什洋盆向北侧俯冲消减,发生于中、晚二叠世之间的海西晚期构造运动是西北地区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一次构造运动。晚二叠世—新生代是西部地区构造格局大的调整与定型时期,在总体表现为多板块拼合后的宏观背景下,经历了多期幕式挤压与伸展交替的构造演化过程,并不是以往所简单认为的各种前陆盆地的组合,晚期均受到了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所导致的远源碰撞作用的强烈改造。构造格局的差异性和演化的阶段性使西北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盆地发育和叠加组合方式差异很大,油气地质条件的明显不同,油气资源丰度差别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区域构造格局 构造演化 盆地基底 板块开-合旋回 复合叠加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与区域构造应力环境相关性及其应变响应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月征 纪洪广 +1 位作者 彭华 向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311-318,共8页
为探明灾源体及其与周边相关区域构造应力环境之间的协同机制和作用机理,在华亭矿区建立了针对冲击地压监测的钻孔应变观测系统,并观测到了矿区内较大规模冲击事件和若干次天然地震的应变响应。实测表明,构造型冲击地压孕育及诱发过程... 为探明灾源体及其与周边相关区域构造应力环境之间的协同机制和作用机理,在华亭矿区建立了针对冲击地压监测的钻孔应变观测系统,并观测到了矿区内较大规模冲击事件和若干次天然地震的应变响应。实测表明,构造型冲击地压孕育及诱发过程所涉及的地层尺度要远大于传统的采场和采动影响范围;冲击地压引发的钻孔应变同震响应呈"阶跃"和"振荡"2种模式,冲击规模、观测点与震源的距离不同,响应模式也不同;灾源体与相关区域地层之间存在着"链式"相关机制;对天然地震的观测结果与之类似;初步验证了通过开采扰动的区域应力或应变效应观测来探索冲击地压孕育机理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区域构造环境 钻孔应变效应 应变(应力)响应特征 孕震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52
13
作者 潘良云 谢结来 +1 位作者 李明杰 郑孟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2-69,共8页
酒泉盆地位于祁连造山带北缘西部,是走廊盆地群西端的一个富油气盆地,按区内大地构造环境变迁、祁连造山带的形成演化、盆地内地层分布、构造变形特征,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盆地演化阶段,... 酒泉盆地位于祁连造山带北缘西部,是走廊盆地群西端的一个富油气盆地,按区内大地构造环境变迁、祁连造山带的形成演化、盆地内地层分布、构造变形特征,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盆地演化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挤压隆升阶段,始新世-渐新世坳陷和新近纪挤压盆地演化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阶段控制了下白垩统烃源岩及储集相带的分布,凸起区有利于形成潜山油气藏;晚白垩世-古新世的挤压隆升形成盆地的反转构造圈闭;始新世-渐新世坳陷和新近纪挤压盆地演化促进了烃源岩成熟演化,形成了众多的构造圈闭,是盆地油气聚集的主要时期。新生代前陆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油气藏及早白垩世断陷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是酒泉盆地今后油气重点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演化 油气勘探 白垩纪-新生代 酒泉盆地 祁连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滇地轴中南段区域构造格架的遥感地质统计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陈建平 胡明铭 李巨初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78-81,共4页
以四川米易—会理地区为研究区,在对所收集的TM图像做了1∶10万和1∶20万放大和假彩色增强合成处理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了构造特征线性体解译和统计分析,从而为该区构造演化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定量的成因解释。
关键词 遥感地质 统计分析 康滇地轴 区域构造格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清江流域中新生代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树仁 陈庆宣 +3 位作者 梅应堂 徐瑞春 石玲 刘子忠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5年第2期135-151,共17页
本文在简要分析清江流域区域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序列的基础上,将清江流域中新生代区域构造应力场划分为:燕山主期、喜马拉雅主期和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而利用共轭节理、断层擦痕、显微构造分析、震源机制解和地应力测量资料等定量反演各... 本文在简要分析清江流域区域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序列的基础上,将清江流域中新生代区域构造应力场划分为:燕山主期、喜马拉雅主期和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而利用共轭节理、断层擦痕、显微构造分析、震源机制解和地应力测量资料等定量反演各期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方法;同时利用岩石破坏准则、方解石e双晶和变形矿物的位错密度等定量估算其差异应力。并结合有限元模拟计算,探讨清江流域中新生代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江流域 构造应力场 燕山期 区域构造 鄂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部海区及其邻域区域构造图的编制方法及地质构造单元划分 被引量:4
16
作者 尹延鸿 温珍河 +3 位作者 孙桂华 郭振轩 侯方辉 郭兴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4-70,共7页
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已编制完成并将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图件之一。本文主要介绍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思路、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特征。该图主要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 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已编制完成并将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图件之一。本文主要介绍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思路、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特征。该图主要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采取了剥皮法(剥去第四系)编图方法,主要表达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包括构造单元划分、断裂构造、岩浆活动、盆地分布等特征,在海底和沉积盆地中,还用等值线表示出了新生界的厚度。基于现今大地构造格局将本区划分出六级地质构造单元:一级构造单元为板块(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二级构造单元为构造域(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三级构造单元为地块或岛弧,四级构造单元为盆地、隆起区、隆褶带或海盆区,五级构造单元为隆起或坳陷,六级构造单元为凸起或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 地质构造单元 划分 中国南部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皖浙赣区段混杂岩带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9
17
作者 樊光明 薛重生 +1 位作者 李昌年 张克信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81-87,共7页
主要介绍了展布在皖浙赣区段的混杂岩带研究的新进展,其中包括:混杂岩带空间展布的重新划定,混杂岩带内浅变质岩中的化石及浅变质岩的时代归属,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及混杂岩带的构造变形特征等;
关键词 皖浙赣区段 混杂岩带 微古化石 加里东造山作用 区域构造 浅变质岩 地层时代 形成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票盆地侏罗纪砾岩沉积特征及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6
18
作者 闫义 林舸 陈卓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1-367,共7页
陆相盆地充填沉积物中砾岩沉积特征分析是示踪物源及反演源区构造演化背景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辽西北票盆地侏罗系的砾岩层沉积特征及砾岩的分散型式分析发现,北票盆地砾岩的沉积特征明显受到火山作用的影响,物源主要以盆地前期或... 陆相盆地充填沉积物中砾岩沉积特征分析是示踪物源及反演源区构造演化背景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辽西北票盆地侏罗系的砾岩层沉积特征及砾岩的分散型式分析发现,北票盆地砾岩的沉积特征明显受到火山作用的影响,物源主要以盆地前期或同期火山岩及西缘前中生代沉积地层和变质岩系为主,砾石成分组成自下向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与盆地两次大的火山-沉积作用旋回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现为从沉积早期以火山岩砾石为主向晚期以沉积岩及变质岩砾石为主的演化过程。早侏罗世晚期及晚侏罗世晚期砾岩主要为复成分砾岩,松散堆积,填隙物主要为泥砂质.分散型式为混合型,应为盆地在侏罗纪经历的两次大的逆冲推覆作用的沉积响应。中侏罗海房沟组巨厚的粗砾岩沉积对应于盆地西缘的一次快速隆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盆地 砾岩 沉积特征 辽宁 北票盆地 侏罗纪 区域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区含矿金伯利岩区域构造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德梅 刘心铸 +1 位作者 彭聪 刘宜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A06期72-80,共9页
论述了华北地台区内的辽宁、吉林和山东含矿金伯利岩的分布与区域构造之间的关系和特征,这是采用不同比例尺的地质、物化探综合信息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还重点讨论了华北地台金刚石原生矿的成矿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大成矿远景区。
关键词 含矿 金伯利岩 构造特征 区域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区域构造背景看我国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27
20
作者 翟光明 何文渊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5年第2期1-8,共8页
任何大盆地的形成、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区域构造背景,全球的油气分布与几个大构造带有紧密关系,前陆盆地是油气的富集区,古隆起控制着大规模油气聚集。从前陆盆地到古隆起,世界大油气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有序性的特征。我国盆地具有小陆... 任何大盆地的形成、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区域构造背景,全球的油气分布与几个大构造带有紧密关系,前陆盆地是油气的富集区,古隆起控制着大规模油气聚集。从前陆盆地到古隆起,世界大油气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有序性的特征。我国盆地具有小陆块拼合、多旋回性和强烈的后期陆内构造活动等区域构造特征。从世界油气勘探经验和我国独特的地质特征出发,今后应将前陆盆地、古隆起、坳陷型盆地大面积地层岩性带和断陷盆地富油凹陷作为未来重点勘探领域。采用综合勘探工作方法,坚持工作,我国勘探将实现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背景 油气勘探方向 前陆盆地 区域构造特征 古隆起 油气分布 油气聚集 构造活动 多旋回性 地质特征 勘探经验 勘探领域 断陷盆地 地层岩性 勘探工作 构造 富集区 有序性 油气区 世界 陆块 陆内 凹陷 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