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数字经济非均衡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1
作者 杨勇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共1页
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导致了新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等问题突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数字鸿沟未有效弥合,甚至有进一... 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导致了新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等问题突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数字鸿沟未有效弥合,甚至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这无疑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因素。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旅游研究中的经典议题。数字经济非均衡必然成为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问题。那么,数字经济非均衡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旅游经济 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非均衡 经济发展进程 经济发展规划 数字鸿沟 扩大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非均衡与区域旅游经济调控困境 被引量:4
2
作者 韩元军 刘英基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4,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当前区域旅游经济调控机制却普遍存在体制机制设计尚需创新、协调管控体系尚需打通、公共服务体系尚需完善等现实困境。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数字经济不仅成为“促转型、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当前区域旅游经济调控机制却普遍存在体制机制设计尚需创新、协调管控体系尚需打通、公共服务体系尚需完善等现实困境。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数字经济不仅成为“促转型、稳增长”的新动能,而且为旅游业创新与变革注入活力,在优化旅游业组织运营机制的同时,为游客带来了全新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稳增长 新动能 创新与变革 经济非均衡 新一代信息技术 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态势的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芳 林妙花 沙润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9-144,共6页
从生态位态势的研究视角,探索性地构建了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初步确定了评价标准.同时,以此为基础,对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测度,通过聚类分析,将江苏省13个城市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协调度分为3个等级:第Ⅰ... 从生态位态势的研究视角,探索性地构建了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初步确定了评价标准.同时,以此为基础,对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测度,通过聚类分析,将江苏省13个城市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协调度分为3个等级:第Ⅰ类为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第Ⅱ类为南通市、连云港市、徐州市、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第Ⅲ类为淮安市、泰州市、宿迁市、盐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态势 区域旅游经济 协调发展 协调度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1赛事对上海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浅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志宇 王富德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9-91,107,共4页
F1汽车大赛被人们视为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列的世界三大体育赛事之一。F1大赛将于 2 0 0 4年 9月 2 6日首次进入中国、亮相上海。上海斥巨资建造中国第一座国际标准一级方程式赛车场 ,其战略目光主要放在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发展... F1汽车大赛被人们视为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列的世界三大体育赛事之一。F1大赛将于 2 0 0 4年 9月 2 6日首次进入中国、亮相上海。上海斥巨资建造中国第一座国际标准一级方程式赛车场 ,其战略目光主要放在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发展潜力上。F1赛事将对上海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有益于旅游产品的更新升级 ,推动上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F1赛事的负面影响亦不容忽视 ,应尽早采取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赛事 上海 区域旅游经济 负面影响 对策 旅游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趋同与趋异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海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1-104,108,共5页
本文运用区域经济中趋同与趋异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2年间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表现为σ趋同,但在2003—2007年间却表现为趋异,且前一阶段的趋同速度快于后一阶段的趋异速度。与... 本文运用区域经济中趋同与趋异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2年间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表现为σ趋同,但在2003—2007年间却表现为趋异,且前一阶段的趋同速度快于后一阶段的趋异速度。与此相对应,1996—2002年我国各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发生了β趋同,趋同速度在1.7%左右;2003—2007年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β趋同速度在1.3%;整体上看,1996—2007年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存在β趋同,趋同速度为1.5%左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β趋同速度有逐渐变缓的趋势。1996-2007年这一时期,旅游经济低速、中速增长区没有出现俱乐部趋同,而旅游经济高速增长区出现了明显的俱乐部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经济 α趋同 Β趋同 俱乐部趋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 被引量:39
6
作者 罗文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82-86,共5页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发展的同时对现有的行政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的设想 ,分析了实行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阐述了进行跨行政区域旅游合作...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发展的同时对现有的行政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的设想 ,分析了实行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阐述了进行跨行政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障碍 ,探讨了有助于行政区间旅游合作的一些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 行政体制 旅游资源 旅游信息 旅游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太高铁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杰 曾维静 张丹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I0069-I0070,共2页
交通条件对区域人员流动和旅游市场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功效。对于旅游产业丰富但部分景点位于偏远地区的山西省来说,郑太高铁的开通,使省内沿线城市的吸引力、可达性显著增强,高铁产生的集聚效应带动全省旅游经济发展持续走强。1郑太高... 交通条件对区域人员流动和旅游市场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功效。对于旅游产业丰富但部分景点位于偏远地区的山西省来说,郑太高铁的开通,使省内沿线城市的吸引力、可达性显著增强,高铁产生的集聚效应带动全省旅游经济发展持续走强。1郑太高铁基本情况介绍郑太高铁连接河南省郑州市与山西省太原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发展 区域旅游经济 沿线城市 集聚效应 基本情况介绍 交通条件 河南省郑州市 高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周期的动态路径演化识别 被引量:11
8
作者 隋建利 张亿萍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77,共15页
文章基于省际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年度数据,运用非线性MS模型,探讨以2008年作为模型中结构突变点的合理性,捕捉中国东中西部区域以及省域旅游经济增长率在"扩张区制"与"收缩区制"之间转移变迁的客观规律,识别区域旅游... 文章基于省际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年度数据,运用非线性MS模型,探讨以2008年作为模型中结构突变点的合理性,捕捉中国东中西部区域以及省域旅游经济增长率在"扩张区制"与"收缩区制"之间转移变迁的客观规律,识别区域旅游经济周期的动态演化路径。研究发现:(1)中国旅游经济以2008年为分水岭,2008年之后,无论是东中西部区域,抑或是具体各省份,旅游经济发展波动性减弱,不确定性降低,且旅游总收入平均增长率、高平均增长率与低平均增长率等均在突变点后发生显著变化。文章将2008年视为模型中蕴含"结构突变点"的时间节点,进而计算得到的估计结果,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旅游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2)东中西部区域旅游经济主要存在3个扩张期,分别是2001-2002年(WTO效应期)、2004-2007年("非典"恢复期)以及2010-2011年(金融危机回暖期)。中国大部分省份均经历了以上3个扩张期,且多数省份提前经历第三个扩张期并且更为持续。因此,各省份的扩张期大体为2001-2002年、2004-2007年与2009-2012年。(3)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各异。近年来,东部区域旅游业处于疲软状态,缺乏发展动力,东部区域省份旅游经济平滑概率或处于"收缩区制",或在0.5附近浮动,扩张状态不显著;中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态势稳定,未来出现高波动的可能性较小,中部区域省份旅游经济较为低迷,在2008年之后不具有明显的扩张期;西部区域以及各省份的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但是未来将伴随较大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经济周期 动态路径演化 结构突变 非线性M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投资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诗涛 郭春林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53-156,共4页
区域旅游经济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当地其他特色产业配套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低污染、高效率的特点,已成为当前很多旅游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文章从财政投资的视角对区域旅游经济进行研究,分析财政投资对促进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融... 区域旅游经济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当地其他特色产业配套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低污染、高效率的特点,已成为当前很多旅游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文章从财政投资的视角对区域旅游经济进行研究,分析财政投资对促进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融合的积极影响,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并针对负面现象以及经济学、财政学相关理论,提出相应地政策建议,确保适度的财政投资政策能够最大程度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投资 区域旅游经济 旅游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演变及主导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程金龙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6-62,共7页
文章以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指数模型、变异系数、熵值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1999-2016年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状况,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筛选影响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在此基... 文章以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指数模型、变异系数、熵值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1999-2016年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状况,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筛选影响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地域类型进行了划分,并针对不同类型区提出了相对应的发展模式与建议。结果表明:中国省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呈现出先缩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导影响因素为旅游业总收入、旅行社总数、星级饭店从业人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地域类型划分为需求水平约束型、供给水平约束型、支持力水平约束型、保障力水平约束型四种类型;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经济 差异演变 主导因素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视角下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形成机制研究——基于31个省(区、市)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凌欢 程励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1-182,共22页
我国旅游经济长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然而,鲜有研究对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机制进行分析。文章利用31个省(区、市)的旅游经济相关统计数据,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进行非对称建模探讨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结... 我国旅游经济长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然而,鲜有研究对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机制进行分析。文章利用31个省(区、市)的旅游经济相关统计数据,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进行非对称建模探讨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结果表明: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具有非对称性,高/低旅游经济收入存在不同的形成路径;大部分因素的作用效果会受到其他前因条件影响,表现出不对称的非线性效应;形成高旅游经济收入的核心条件是交通便利,原因主要表现为交通驱动,而导致低旅游经济收入的原因则是后天发展受限。文章不仅为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分析引入了新视角,有助于深入理解影响因素的复杂交互和非线性作用机制,还挖掘了基于区域的旅游发展模式,对旅游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 非对称视角 因果复杂性 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旅游经济的时空分异及收敛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20
12
作者 于秋阳 颜鑫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8,共8页
时空分异与收敛性是判断一个区域旅游经济成长态势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文章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案例区域,首先,运用Gini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从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分析了2000-2017年江苏旅游经济差异的总体态势,结果显示18年... 时空分异与收敛性是判断一个区域旅游经济成长态势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文章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案例区域,首先,运用Gini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从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分析了2000-2017年江苏旅游经济差异的总体态势,结果显示18年间其绝对差异不断扩大,而相对差异先上升后下降,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苏南—苏中—苏北梯度递减格局;其次,经过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计算可知,江苏省旅游经济的差异总体呈收敛态势;最后,从旅游供给、旅游需求、产业支撑三大层面出发,通过回归分析可知,旅游资源品质、旅游企业规模是导致上述差异的最关键因素。优化旅游供给体系是促使江苏省旅游业协同化、全域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经济 时间差异 空间差异 收敛性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经济体制下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对比研究
13
作者 郑建瑜 贺宝根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40-44,共5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进而对作为宏观调控与管理有效手段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体制下,研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既是政府加强对旅游业宏观调控的需要,更是市场经济体...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进而对作为宏观调控与管理有效手段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体制下,研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既是政府加强对旅游业宏观调控的需要,更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对两种经济体制下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功能转变规律进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体制 区域旅游发展规划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区域旅游经济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测度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凯 张文静 王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107-114,共8页
借鉴耦合协调理论构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运用信息熵赋权法,从旅游资源、旅游接待、旅游经济及资金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开放程度、收入状况7个层面对安徽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分析,借助ArcGIS软件... 借鉴耦合协调理论构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运用信息熵赋权法,从旅游资源、旅游接待、旅游经济及资金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开放程度、收入状况7个层面对安徽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分析,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聚类法探究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研究表明:安徽省17地级市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被分为4个等级,第一、二等级地级市数量较少,得分显著高于第三、四等级。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空间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大合肥旅游经济圈耦合协调程度最高,大皖北旅游经济圈最低,格局基本稳定,展现以合肥、芜湖、安庆三个城市为核心向外围地区衰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 耦合协调度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响应差异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王兆峰 余含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2-328,共7页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与区域响应差异是旅游业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以1996~2010年西南五省区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为数据基础,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等指标,分析了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及其旅游...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与区域响应差异是旅游业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以1996~2010年西南五省区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为数据基础,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等指标,分析了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及其旅游发展的区域响应差异,揭示各省市区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不同的区域响应,研究发现:①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比较快,各地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省市区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上升速度较快,由1996年的39.47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638.94亿元,区际的旅游经济发展的变异系数波动不大,并在波动中缓慢下降。②西南五省市区同一阶段不同省市区具有不同的响应类型;同一省市区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响应类型;旅游收入响应类型和旅游客流量响应类型也不相同。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交通区位条件3个方面对差异的内在影响因子进行了阐释,提出未来西南地区国内旅游经济突破的关键是从旅游资源依赖型模式向产业依赖型模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区域响应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旅游经济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国柱 王成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以及经济增长收敛模型等方法,对四川省2002年-2017年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四大区域中川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差距最小,川中地区的... 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以及经济增长收敛模型等方法,对四川省2002年-2017年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四大区域中川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差距最小,川中地区的旅游经济差距较大,川南-川东地区以及川南-川中地区旅游经济区域间差距较小,而川东-川西地区区域间差距较大,旅游经济区域差距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距;四川省旅游经济总体呈现σ收敛,川南地区、川中地区和川西地区σ收敛,川东地区则存在σ发散;四川省旅游经济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显著的条件β收敛,但川西地区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经济 基尼系数 Dagum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品牌共享型区域的界定及其外部性问题探讨 被引量:6
17
作者 庞笑笑 王荣成 王文刚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4年第11期60-65,共6页
旅游品牌共享型区域是一类特殊的旅游地域,是从旅游品牌和区域两个视角出发对跨界旅游区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旅游品牌共享型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外部性问题表现突出,并直接导致该类区域的不协调发展。文章在界定旅游品牌共享的内涵... 旅游品牌共享型区域是一类特殊的旅游地域,是从旅游品牌和区域两个视角出发对跨界旅游区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旅游品牌共享型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外部性问题表现突出,并直接导致该类区域的不协调发展。文章在界定旅游品牌共享的内涵以及区域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旅游品牌共享型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外部性表现,从市场外部性以及政府外部性两个层面探讨了外部性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区域外部性问题治理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品牌共享 外部性 区域旅游经济 治理措施 区域旅游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旅游区域协作的法制保障 被引量:8
18
作者 熊文钊 陈成 《旅游学刊》 CSSCI 2014年第11期20-22,共3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其符合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同时为京津冀区域旅游产业的法制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自1982年《北京市建设总规划方案》首次提出"首...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其符合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同时为京津冀区域旅游产业的法制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自1982年《北京市建设总规划方案》首次提出"首都圈"的概念以来,京津冀三地逐步形成了由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唐山、廊坊和秦皇岛组成的内首都圈与包括承德、张家口、保定和沧州4个市的外首都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首都圈 区域协作 环渤海经济 人口经济 法制建设 行政立法 区际 区域旅游经济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差异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单晨 陈艺丹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20年第3期1-11,共11页
构建京津冀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三地2004—2017年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构建京津冀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三地2004—2017年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旅游、经济、社会事业子系统的综合发展得分总体上均呈现出增长态势,北京市旅游业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天津市、河北省的旅游业发展皆领先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京津冀三地的旅游与经济、旅游与社会事业的协调水平均表现出逐步提高的态势,河北省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可以分为“波动上升、快速上升、急速上升”三个阶段,北京市、天津市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的耦合协调发展皆可划分为“波动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上升”三个阶段;北京市、天津市的旅游子系统、社会事业子系统对当地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强于经济子系统,河北省旅游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对当地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强于社会事业子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 耦合协调度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构建的思考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临龙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7-124,共8页
在分析我国南北旅游大通道优势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思考:一是建立区域合作组织和开展学术研讨会,促使大通道成为国家层面的重大策略;二是新建和改善交通基础条件,构建快捷方便的旅游大通道... 在分析我国南北旅游大通道优势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思考:一是建立区域合作组织和开展学术研讨会,促使大通道成为国家层面的重大策略;二是新建和改善交通基础条件,构建快捷方便的旅游大通道;三是发挥南北旅游大通道上的旅游城市优势,扩大大通道的辐射作用;四是提升南北旅游大通道的文化品位,开展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南北大通道 旅游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