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罗嗣海 温湖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40,共16页
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产业变革融通发展对于提升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利用中国地级市在2009—2022年的面板数据,考察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发展显著地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高等教育发展指数变动一... 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产业变革融通发展对于提升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利用中国地级市在2009—2022年的面板数据,考察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发展显著地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高等教育发展指数变动一个标准差引致新质生产力指数平均上升26.3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随着分位数增加而呈现递增的综合效应,但是呈现倒U型的直接效应;公共科技支出和区域人力资本是高等教育作用于新质生产力的门槛变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必要性。此外,国家“双一流”建设、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显著地促进了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区域新质生产力 科教融合 产教融合 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空间演变及协同效应研究
2
作者 施雄天 肖懿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4期31-47,共17页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构建了以科技创新和产业链现代化为核心的指标体系,系统分析了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空间演变特征及协同效应,旨在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通过构建...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构建了以科技创新和产业链现代化为核心的指标体系,系统分析了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空间演变特征及协同效应,旨在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通过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综合评估了科技生产力、教育生产力、人才生产力及绿色化转型等多个维度之间的协同效应,深入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交互作用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此外,文章通过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收敛性分析,创新性地揭示了我国各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新质生产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显著领先,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滞后,体现出较大的区域发展差异。东部地区凭借完善的科技创新基础、现代化产业链体系及政策优势,持续保持领先地位;而西部和东北地区虽获得政策扶持,但与东部差距依然明显,亟需进一步政策支持。Dagum基尼系数分析显示,区域差异主要源自组间差异,尤其中部地区的组内差异明显加剧;空间集聚特征经历了先增强、后减弱,近年来再度显著增强,反映出区域政策调整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作用。空间收敛性分析表明,全国及四大地理分区的新质生产力趋向同一稳态,控制变量如人均GDP、城镇化率等因素加速了收敛进程,尤其在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收敛速度提升明显,而中部地区收敛速度较慢,反映出其结构性问题。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计算分析,科技生产力、教育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在东部地区的协同效应尤为显著,政策效果得到了充分发挥。然而,绿色化转型与其他维度的协同性较弱,尤其在产业链现代化过程中,绿色转型因高成本、技术障碍等问题面临挑战,导致短期内整合难度大。2022年,绿色化相关组合的协同度出现负值,反映出企业在适应环境可持续性要求时面临的挑战。基于此,文章提出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链现代化的投入,实施差异化政策引导产业升级等建议,适应各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 科技创 产业链现代化 区域差异 复合系统协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