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现大尺度特征的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定义指标 被引量:14
1
作者 林爱兰 谷德军 +2 位作者 彭冬冬 郑彬 李春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9-298,共10页
利用1961—2017年共5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百分位和点面相关分析等方法,根据延伸期预报特点以及监测预报和研究需求,着眼于体现强降水过程的区域性、持续性和致灾性,并兼顾区域气候特征和普适性,建立区域持续性... 利用1961—2017年共5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百分位和点面相关分析等方法,根据延伸期预报特点以及监测预报和研究需求,着眼于体现强降水过程的区域性、持续性和致灾性,并兼顾区域气候特征和普适性,建立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定义指标。根据该指标查找判断我国东部四个关键区域(华南、长江、黄淮、华北)的历史降水过程,1961—2017年期间共有557次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平均每年约10次,其中华南、长江、黄淮、华北分别有267、155、78、49次,平均每年各有4.7次、2.7次、1.4次和0.9次,呈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统计评估结果表明,该指标能客观地判断出持续影响同一区域的相对稳定类型的大尺度持续性强降水过程,适用于延伸期业务服务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指标 强降水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强降水的区域模式动力中期预报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东海 赵艳风 翟盘茂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4,共14页
持续性强降水及其次生灾害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延伸其模式动力预报能力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形成机理及模式动力中期预报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减小模式初始条件误差、边界条件误差以及内场预报误... 持续性强降水及其次生灾害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延伸其模式动力预报能力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形成机理及模式动力中期预报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减小模式初始条件误差、边界条件误差以及内场预报误差为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动力中期预报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针对边界条件提出低通滤波技术方案,改进了5 d以上的环流及降水预报;针对模式预报内场进行谱逼近技术试验,对提前3—7 d的小雨以上量级的降水预报改进明显;针对初始条件进行多尺度混合更新初值技术预报试验,融合全球预报的大尺度场及区域模式预报的中小尺度场进行15 d预报,明显提高了50及100 mm以上的持续性累积降水预报时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强降水 区域模式动力中期预报 侧边界滤波 谱逼近 更新初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时资料的华北持续性降水过程的区域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高旭旭 陈霞 +1 位作者 于长文 邵丽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9-232,共14页
利用华北地区51个气象站1965—2018年逐时降水资料,通过Bootstrap方法、Mann-Kendall(MK)检验、滑动t检验、Pettitt检验、小波分析(Morlet)、小波相干谱、交叉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不同分区(东区、北区、中南区)夏季持续性(持续时... 利用华北地区51个气象站1965—2018年逐时降水资料,通过Bootstrap方法、Mann-Kendall(MK)检验、滑动t检验、Pettitt检验、小波分析(Morlet)、小波相干谱、交叉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不同分区(东区、北区、中南区)夏季持续性(持续时间大于6 h)降水过程的长期变化特征,以及各区域影响持续性降水的大气环流特征。结论表明:与其他两个区域相比,华北东区为持续性降水的多发区,该区具有降水量大、历时长、峰值雨强大的特点,54年以来该区持续性降水占总降水的场次比重、持续性降水量占总降水量比重均呈现减小趋势,但持续性降水的峰值雨强占降水量的比重呈增加趋势,持续性降水更加集中;北区持续性降水峰值雨强占比呈增加趋势;中南区持续性降水的趋势不显著。东区降水因子表现为以准8 a周期为主,降水历时和峰值雨强分别在1988和1989年左右出现周期突变,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对该周期存在显著正向驱动,而北区和中南区降水分别以准4 a和准6 a为主,受ENSO的负向驱动。整个序列上,大气环流型对华北降水影响呈现显著区域分异特征,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对东区降水历时影响显著,NAO异常与北区的降水量和降水历时变化关系密切,中南区降水量和降水历时主要受亚洲经向环流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时降水 持续性降水过程 长期变化 区域分异特征 环流驱动 华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中部一次罕见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艳艳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第7期87-88,共2页
通过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及动力条件对 2015年7月4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中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暴雨天气的预报提供着眼点,为地方政府防汛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罕见区域 强降水天气 过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频振荡特征的夏季江淮持续性降水延伸期预报方法 被引量:51
5
作者 陈官军 魏凤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3-644,共12页
本文利用1981~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200站逐日降水量、NCEP再分析资料和NCEP气候预报系统(CFS)的模式回算数据,针对降水低频信号,分析了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延伸期可预报性,并选取对江淮持续性强降水有显著影响的东亚环流指数作为预报因子... 本文利用1981~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200站逐日降水量、NCEP再分析资料和NCEP气候预报系统(CFS)的模式回算数据,针对降水低频信号,分析了江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延伸期可预报性,并选取对江淮持续性强降水有显著影响的东亚环流指数作为预报因子,以降水20~50天低频分量作为预报量,进行了针对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延伸期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20~50天周期的低频振荡特征。降水的20~50天低频振荡,尤其是峰谷值位相的变化与实际降水集中期和中断期的交替有较好的关系,研究20~50天降水低频分量的延伸预报,对于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延伸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本文尝试提出一种基于大气环流低频信号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的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预报方法,以期为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降水过程的延伸期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延伸预报 低频振荡 气候预报系统 预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夏季降雨过程持续性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常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7-828,共12页
利用1991-2017年夏季(6-8月)内蒙古地区111个国家站逐时降雨量资料和1971-2017年夏季(6-8月)内蒙古地区115个国家站日降雨量资料,分别对内蒙古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和日降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过程持续性特征进... 利用1991-2017年夏季(6-8月)内蒙古地区111个国家站逐时降雨量资料和1971-2017年夏季(6-8月)内蒙古地区115个国家站日降雨量资料,分别对内蒙古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和日降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过程持续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持续最长时间为38 h,其中持续3 h所占比例最大。持续时间在12 h内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在16:00(北京时,下同)-18:00降雨量偏离程度最大,但持续时间超过12 h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在03:00降雨量偏离程度最大,短时强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越长,降雨量极值越低。自2010年以来内蒙古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次数开始增多,其中持续时间在4~6 h和7~12 h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增加显著,但持续时间在1~3 h短时强降水过程明显减少。(2)内蒙古地区小雨过程和暴雨过程发生次数呈现递减趋势,但近年来持续长时间的小雨过程、中雨过程和暴雨过程偏多。在2017年出现首场特大暴雨过程。内蒙古地区特大暴雨过程最长持续日数2天,其余日降雨过程最长持续日数在10~15天,其中大雨过程持续日数最长可达15天,小雨过程和中雨过程(大雨过程和暴雨过程)持续1天(2天)所占比例最高,日降雨过程降雨量极值易发生在前3天。(3)内蒙古地区降雨过程发生次数、持续小时(日)数极值和累计降雨量极值空间分布特征都表现为自内蒙古西部地区向中部偏南和东部地区递增,高值区易发生在内蒙古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过程 日降雨过程 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雨涝指数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鲜艳 李威 +2 位作者 张强 邹旭恺 吴秋洁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4-842,共9页
为客观识别区域暴雨洪涝过程、定量评估区域暴雨过程强度,基于极端事件中持续时间和强度关系理论,采用近5 d最大降水强度作为降水相当强度指标,构建雨涝指数和区域雨涝过程强度的算法,利用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分析... 为客观识别区域暴雨洪涝过程、定量评估区域暴雨过程强度,基于极端事件中持续时间和强度关系理论,采用近5 d最大降水强度作为降水相当强度指标,构建雨涝指数和区域雨涝过程强度的算法,利用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区域雨涝过程次数、强度以及雨涝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雨涝过程次数整体呈增加趋势,21世纪以来区域雨涝过程发生次数明显增多,持续5~9 d的区域雨涝过程占全部雨涝过程的2/3以上;②区域内雨涝日数总体呈现南多北少分布,雨涝日数变化趋势表现为西北部减少、东南部增多;③年降水量和雨涝趋势的时空变化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差异进一步增大,降水多的东南部更涝,降水少的北部和西部愈加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涝指数 强降水 降水相当强度 区域暴雨洪涝过程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中国电影中“在场文化”的消长与“文化认同”的变迁 被引量:2
8
作者 郝朝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11,共5页
英国学者约翰•汤姆林森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之前,地理区域和文化经验之间曾一度存在过某种联系,它具有本土的、自主而且清晰的、明确界定的、坚固的和文化持续性的特征。这些联系构成了个体以及群体的‘文化认同’。”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 英国学者约翰•汤姆林森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之前,地理区域和文化经验之间曾一度存在过某种联系,它具有本土的、自主而且清晰的、明确界定的、坚固的和文化持续性的特征。这些联系构成了个体以及群体的‘文化认同’。”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又为“文化身份”做了具体阐释:“既是‘存在’又是‘变化’的问题。”[1]研究文化认同即是对动态过程的观察与研究,研究“变”与“不变”之间的抗衡或融合。同时,霍尔提供了“在场文化”这一范式来考察文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斯图亚特 地理区域 汤姆林森 动态过程 持续性 在场 霍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涝指数在云南洪涝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解明恩 陈鲜艳 +2 位作者 张文千 邹旭恺 张存杰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7-83,共7页
客观定量监测和评估雨涝灾害的强度,可为防御洪涝灾害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极端降水事件中持续时间和强度关系理论,采用包含当日近5 d最强日相当降水量作为日降水强度指标,构建了雨涝指数和区域雨涝过程强度算法。利用1961—2018年云南省... 客观定量监测和评估雨涝灾害的强度,可为防御洪涝灾害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极端降水事件中持续时间和强度关系理论,采用包含当日近5 d最强日相当降水量作为日降水强度指标,构建了雨涝指数和区域雨涝过程强度算法。利用1961—2018年云南省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云南雨涝过程特征。结果表明:①在云南地区确定25 mm日降水量作为雨涝过程出现的起始日降水量阈值是符合实际的,而非50 mm;②1961—2018年云南共发生320次雨涝过程,年均5.5次,其中特强34次、强60次、较强105次,一般121次。云南雨涝强度无明显趋势变化,但雨涝过程强度波动变化剧烈;③云南年均发生轻涝34.0站日,中涝6.4站日,重涝0.9站日,特涝0.1站日。云南雨涝发生月际变化大,全年除2—3月外,其余月份均可发生,主要集中在6—8月;④云南暴雨洪涝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70年代、21世纪以来处于偏少期,20世纪80—90年代处于偏多期。总体来看,雨涝指数能更好地反映雨涝过程和区域雨涝强度,其结果与实际洪涝灾情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涝指数 降水相当强度 区域暴雨洪涝过程 强降水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科学学报2019年第42卷总目次
10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I0001-I0008,共8页
关键词 夏季降水异常 热带对流层顶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 亚澳季风环流 集合预报 持续性暴雨过程 海温异常 极端降水 热带气旋生成 预报不一致性 强降水过程 大气科学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部要求做好防汛救灾确保农业稳定发展
11
《吉林畜牧兽医》 2012年第8期19-19,共1页
入汛以来,中国降雨偏多,区域性强降水过程频繁,给衣牧渔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据中国农业部新闻办公室消息,农业部要求采取措施,确保农业稳定发展。
关键词 农业部 防汛救灾 稳定 强降水过程 渔业生产 区域 办公室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