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9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稳健主成分分析在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罗亚非 郭春燕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09年第5期36-41,共6页
鉴于区域技术创新数据中存在指标多而且数据常出现"离群点"的现状,利用稳健主成分方法对于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数据进行分析,该方法拚弃了传统方法中均值和方差易受离群点影响的缺点,使得众多区域指标的综合评价更为准确,更能反... 鉴于区域技术创新数据中存在指标多而且数据常出现"离群点"的现状,利用稳健主成分方法对于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数据进行分析,该方法拚弃了传统方法中均值和方差易受离群点影响的缺点,使得众多区域指标的综合评价更为准确,更能反映客观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绩效评价 稳健主成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度视角下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进化与提升路径——京津冀与长三角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靖鲲鹏 宋之杰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打造科技创新环境,建立健康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软实力。本文在“高技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螺旋结构下,对正交投影法进行优化,运用Sigmoid函数进行数据归一化,采用考虑跨期的熵权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打造科技创新环境,建立健康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软实力。本文在“高技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螺旋结构下,对正交投影法进行优化,运用Sigmoid函数进行数据归一化,采用考虑跨期的熵权法,对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进行研究,计算其进化动量。结果表明: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安徽、河北、天津仍处于非健康状态;从进化动量看,京津冀地区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长三角地区的差距有扩大趋势。因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优化区域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投入创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健康度 进化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小世界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陈畴镛 胡枭峰 周青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20,30,共5页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不仅仅在于强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而且在于强调各创新主体间建立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技术创新领域,在对比分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特征与小世界网络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不仅仅在于强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而且在于强调各创新主体间建立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技术创新领域,在对比分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特征与小世界网络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集聚系数和特征路径长度等小世界网络特征,并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技术创新 生态系统 小世界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苗红 黄鲁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6-149,共4页
根据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及评价方法,并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评价指标权重及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苏州科技园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区域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被引量:132
5
作者 黄鲁成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26,共4页
本文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必要性。本文认为,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共同属性与整体运动规律,这就是它的整体性、层次性、耗散性、动态性、稳定性、复杂性和调控性。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区域技术创新 动态性 调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 被引量:50
6
作者 黄鲁成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2003年第4期48-52,58,共6页
将生态学理论与区域技术创新理论相结合 ,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新概念。在此概念基础上 ,分析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节机制。
关键词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 区域经济 生态 生态系统 稳定机制 调节机制 生态比喻 稳定性 反馈调节 鲁棒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生存机制 被引量:39
7
作者 黄鲁成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7-51,共5页
依据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 ,根据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研究现状 ,本文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生存机制 ,即反馈调节机制、鲁棒调节机制。
关键词 区域技术创新 生态系统 生存机制 反馈调节机制 鲁棒调节机制 多样性调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生态系统如何助力低碳技术创新扩散——基于技术架构视角
8
作者 宋悦 张安然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5-37,共13页
平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增加了低碳技术创新扩散机理的复杂性。已有研究主要基于传统组织网络探究政府规制和消费者主体特征对低碳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机理,不足以指导平台生态系统下的低碳技术创新扩散活动。基于创新扩散理... 平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增加了低碳技术创新扩散机理的复杂性。已有研究主要基于传统组织网络探究政府规制和消费者主体特征对低碳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机理,不足以指导平台生态系统下的低碳技术创新扩散活动。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借鉴AMC模型研究框架,揭示平台技术架构对低碳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机理,明晰政策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机制,选取我国280家制造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平台技术架构与低碳技术创新扩散呈倒U型关系,信息觉察、采纳动机、应用能力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②政策制度环境正向调节采纳动机、应用能力与低碳技术创新扩散的关系,社会文化环境正向调节信息觉察、应用能力与低碳技术创新扩散的关系,其对采纳动机与低碳技术创新扩散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扩展创新扩散理论在平台生态系统情境下的适用性,并为其提供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生态系统 低碳技术创新扩散 技术架构 政策制度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超算布局、数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和低空经济领域技术创新——基于BERTopic模型和双重机器学习的实证研究
9
作者 吕鲲 潘均柏 谢珠约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46,共10页
为验证国家级超算布局如何通过驱动数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间接影响低空经济领域技术创新成果数量、质量及技术部门多元化发展,本文基于BERTopic主题模型从低空经济领域发明专利文本中提取出系统架构与智能控制等20个细分技术主题,以... 为验证国家级超算布局如何通过驱动数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间接影响低空经济领域技术创新成果数量、质量及技术部门多元化发展,本文基于BERTopic主题模型从低空经济领域发明专利文本中提取出系统架构与智能控制等20个细分技术主题,以及飞行器导航与控制系统等5个技术大类主题(技术部门);构建包括遗传繁衍、结构冗余、功能升级、栖息适应、锁定破解5个维度的数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评价体系,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对2011~2023年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1)国家级超算布局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数量和技术创新质量;(2)国家级超算布局能够通过促进数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间接促进低空经济领域飞行器导航与控制系统、飞行器激光与光电检测技术、结构动力与任务执行系统、智能巡检与监控系统4个技术大类主题的技术创新,但对消防救援无人机系统这一典型场景驱动的技术创新作用不显著;(3)遗传繁衍等5个维度都能够在国家级超算布局和低空经济领域技术创新之间发挥机制效应,但部分机制路径当前不具备可推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超算布局 数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 低空经济 BERTopic主题模型 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因果中介效应 技术创新 技术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情境下何以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的多元组态研究
10
作者 李晓娣 刘柏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74-84,共11页
数字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亟待解决。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运用fsQCA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企业主导下用户创新驱动型、政府助力下产学合作创... 数字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亟待解决。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运用fsQCA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企业主导下用户创新驱动型、政府助力下产学合作创新驱动型是主要提升路径;②数字情境下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情境差异性和知识情境差异性,从整体来看,企业数字创新水平提升和数字环境建设是实现高生态位适宜度的关键。研究结论揭示了数字情境下多主体联结互动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机制“黑箱”,可为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情境 生态位适宜度 五螺旋 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统计测度、差异分解与时空演进
11
作者 李晓娣 饶美仙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8-626,共9页
为了科学测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本文基于“能级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测度指标体系,对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创新生态系统能级进行测算。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空间核密度估计法及马尔可夫链剖析其区... 为了科学测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本文基于“能级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测度指标体系,对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创新生态系统能级进行测算。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空间核密度估计法及马尔可夫链剖析其区域差异、时空演化格局以及内部动态跃迁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呈现显著的不平衡特征,区域间差异是分布失衡的主要空间原因;东部呈现高-低集聚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中西部存在一定正向空间溢出,东北地区空间特征不明显;创新生态系统能级跃迁是一个缓慢、连续的过程,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性。本文研究为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策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能级 差异分解 时空演进 能级跃迁 空间核密度估计 马尔可夫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何以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基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fsQCA分析
12
作者 彭奕潇 朱李鸣 李建琴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4,共13页
文章以长三角27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fsQCA方法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与条件。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呈现多路径交互的复杂协同关系,单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 文章以长三角27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fsQCA方法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与条件。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呈现多路径交互的复杂协同关系,单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路径并不构成引致高区域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既有路径差异又有生效门槛,高政务数字化和高数字产业化是引致高区域创新绩效的核心前因条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及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效应在长三角核心城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在于“同群效应”导致城市之间“数字鸿沟”日益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化转型 区域创新绩效 模糊集定性分析法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高校融入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式及价值共创机制
13
作者 沈佳坤 冯宝军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应用型高校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主体,其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对维持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通过对应用型高校的多案例综合分析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 应用型高校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主体,其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对维持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通过对应用型高校的多案例综合分析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过程可被划分为研究开发、产品化和商业化三个阶段,应用型高校在其中起到对接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关键作用;应用型高校通过科技项目牵引、产业转型带动和政策导向推动三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融入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各创新主体进行科技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产学研协同创新 科技价值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应用、研发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
14
作者 文文 顾成敏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19,共11页
基于2010—2023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应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有利于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应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 基于2010—2023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应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有利于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应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提升效应在南方地区与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地区更为显著。传导路径检验证实,研发资本要素流动与研发人员要素流动在人工智能应用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空间溢出效应检验发现,人工智能应用可有效增强本省份与相邻省份的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剖析人工智能应用影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作用路径,以期为我国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赶超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应用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 研发要素流动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何以提升高校创新绩效
15
作者 王梅 时玉坤 符银丹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2,共11页
提升高校创新绩效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升高校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和多元路径。... 提升高校创新绩效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升高校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和多元路径。结果表明,高校实现高创新绩效并非依赖单一要素,而是需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要素协同,存在四种组态路径,即“资源-开放主导的主体驱动型”“资源一开放主导的环境与协同驱动型”、“主体-协同-开放主导的均衡驱动型”和“资源主导的协同驱动型”。同时发现,在特定条件下要素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地区之间在驱动路径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这为优化我国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激发高校创新潜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高校创新绩效 组态视角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与机制演进——基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纵向案例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海军 贺子桐 +2 位作者 马晓琳 赵惠妍 束超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2-43,共12页
数字化如何驱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锚定该问题,构建“情景-组织-机制”框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表明:①数字化情景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为触点,园区组织结构呈现“聚合化-网络化-生态化”... 数字化如何驱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锚定该问题,构建“情景-组织-机制”框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表明:①数字化情景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为触点,园区组织结构呈现“聚合化-网络化-生态化”发展态势;②数字化下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机制聚焦在适应、互动和共生3个维度,其中,在市场需求的适应机制上,案例样本在时间线上呈现出“被动适应-主动适应-引领适应”的变异特征;在与合作资源的互动机制上,则沿着“资源共享-知识转移-利益分配”的路径迭代;在系统主体间共生机制上,表现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的演进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化 结构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双维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激发与影响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动态QCA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荆玲玲 黄慧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3-23,共11页
区域创新能力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要素,识别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子、挖掘区域创新能力联动机制是加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运用动态QCA分析方法,构建“数字创新主体—数字创新平台—数字创新生态环境”分析框架,从... 区域创新能力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要素,识别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子、挖掘区域创新能力联动机制是加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运用动态QCA分析方法,构建“数字创新主体—数字创新平台—数字创新生态环境”分析框架,从时空双维视角综合分析2017-2021年我国内地31个省份面板数据,探索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数字治理环境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核心作用。其中,高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组态有4条路径,可归纳为“创新主体+创新平台”驱动型、“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环境”驱动型、“创新环境”驱动型3种模式;低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组态路径有8条,可归纳为“创新主体+创新环境”限制型、“创新环境”限制型、“创新主体+创新平台”限制型3种模式;在时间维度上,4条高水平组态路径均在2020年呈现一致性下降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区域创新能力 面板数据 动态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及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郑鹏宏 张金秀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7期112-114,共3页
畜禽粪污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病菌等有害物质,将其直接排放于生态环境中,不仅会对土壤及水资源造成污染,还会破坏生态平衡。现阶段,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传统处理方式达不到绿色、环保要求,且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畜禽养殖与农... 畜禽粪污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病菌等有害物质,将其直接排放于生态环境中,不仅会对土壤及水资源造成污染,还会破坏生态平衡。现阶段,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传统处理方式达不到绿色、环保要求,且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畜禽养殖与农业相结合,是加强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通过科学的现代化处理技术,将畜禽粪污发酵、分解,可实现废弃资源再利用,其转化生成的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全面性营养物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污 资源化利用 技术创新 农业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主体协同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机制研究——基于知识流动视角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家树 张慧 周梦琦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43,共13页
采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方法测度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多主体协同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主体协同显著增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知识流动在其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经费... 采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方法测度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多主体协同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主体协同显著增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知识流动在其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经费支持力度、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区域分布等在多主体协同影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过程中存在异质性。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相关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体协同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韧性 知识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视域下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进化与障碍度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庆锋 沈伟康 李瑶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12,共12页
建设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创新驱动力、实现数字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共生视域结合技术进化理论,分析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进化机制,进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共生度、共生进化动量和障... 建设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创新驱动力、实现数字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共生视域结合技术进化理论,分析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进化机制,进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共生度、共生进化动量和障碍因子诊断分析模型等探究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进化过程及障碍度。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显著;②共生进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域“马太效应”,总体进化动量非均衡性波动减小,区域不均衡是造成总体进化动量不均衡的主要来源,进化动量轨迹由初、中级水平转向中高、高级水平;③区域共生基质是制约共生进化的主要障碍因子,其数字技术发展平均障碍度为37.47%,是影响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共生度 共生进化动量 障碍因子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