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惠民凹陷东部区域性走滑断裂构造系统的发现和意义 被引量:14
1
作者 贾红义 于建国 王金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20,共7页
惠民凹陷东部地区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岩浆活动剧烈,深部地质构造复杂。为此,通过岩石物性特征的研究和引起重、磁异常的地质因素分析,将重、磁、震综合地球物理解释技术应用于解决盆地深层地质构造问题,确定了重力和磁力异常在研究... 惠民凹陷东部地区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岩浆活动剧烈,深部地质构造复杂。为此,通过岩石物性特征的研究和引起重、磁异常的地质因素分析,将重、磁、震综合地球物理解释技术应用于解决盆地深层地质构造问题,确定了重力和磁力异常在研究区的分布特征,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发现了近SN向延伸的滨县-高青-博山区域性右旋走滑断裂构造系统和NNW向延伸的白桥-文祖区域性左旋走滑断裂构造系统。这两条区域性走滑断裂构造系统对本区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并控制了研究区内线性分布的火山活动和幔源CO2气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勘探 区域性走滑断裂构造系统 深部构造 惠民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泾河油田走滑断裂带长8-长6段致密砂岩构造成岩作用及控储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孟玉净 骆杨 +3 位作者 赵彦超 陈红汉 平宏伟 房晓军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9,共16页
泾河油田长8-长6段致密砂岩“甜点”储层受走滑断裂带及内部结构模式控制,且分布非均质性极强,表明构造成岩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综合多种资料,开展了断裂带构造成岩成储分析,为致密砂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受构造应力应... 泾河油田长8-长6段致密砂岩“甜点”储层受走滑断裂带及内部结构模式控制,且分布非均质性极强,表明构造成岩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综合多种资料,开展了断裂带构造成岩成储分析,为致密砂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受构造应力应变差异控制,走滑断裂带与走滑断裂带之间区域的构造成岩作用及控储特征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1)走滑断裂带的构造应力应变具有簇状分布特点。走滑断裂带为高应力应变区(HSSZ),走滑断裂带之间的区域为低应力应变区(LSSZ)。走滑断裂带沿走向可划分为张扭段、压扭段和走滑段;垂直于断层走向可概括出三大类八小类侧向分带结构模式。(2)走滑断裂带的构造成岩作用包括:变形条带、胶结作用、溶蚀及交代作用、微裂缝、碎裂作用、构造涂抹。(3)构造应力应变差异控制了构造成岩差异,进而控制了储层物性:①HSSZ区域和LSSZ区域的压实减孔作用均强于胶结作用。但是HSSZ区域的构造成岩减孔作用强于LSSZ区域,而LSSZ区域的胶结减孔作用强于HSSZ区域。②分段控储作用由好到差依次为:张扭段、断层端部、弱张扭段、走滑段、压扭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成岩作用 致密砂岩 构造控储效应 断裂 泾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东部19号走滑断裂构造解析及控储意义
3
作者 刘冰雷 赵永刚 +7 位作者 张银涛 周飞 谢舟 姚超 尹帅 丁留洋 赵龙飞 孙冲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3-470,共18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走滑断裂发育,是阿满过渡带东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断控储层发育的关键。从19号走滑断裂带断控油藏描述和油藏开发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三维地震和奥陶系地质信息为基础,具体分析了19号走滑断裂带的分层变形特征、分段变形...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走滑断裂发育,是阿满过渡带东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断控储层发育的关键。从19号走滑断裂带断控油藏描述和油藏开发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三维地震和奥陶系地质信息为基础,具体分析了19号走滑断裂带的分层变形特征、分段变形特征、活动性特征、活动期次和断裂的演化过程,重点研究了该走滑断裂带的控储意义。研究结果如下所述。(1)19号走滑断裂带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寒武系盐下构造层、中寒武统膏盐岩构造层、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和志留系碎屑岩构造层。(2)根据断裂走向和奥陶系碳酸盐岩顶面断裂的组合特征划分为马尾段、斜列段、辫状段、叠覆段和线性段。(3)中下奥陶统19号走滑断裂带整体活动性较强,断裂变形幅度大,该走滑断裂带可划分出7个张扭段、7个压扭段和3个平移段;该走滑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加里东早期和加里东中期为该断裂带主要活动关键期。(4)该走滑断裂带不同平面分段样式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不同,辫状段和叠覆段储层发育相对较好,马尾段、斜列段和线性段储层发育相对较差;剖面构造样式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明显,张扭段利于形成大规模储层,压扭段利于储层发育,平移段发育的储层规模有限;该走滑断裂带平面分段样式与剖面构造样式叠合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造成同一条断裂带不同叠合段的油气藏规模有明显差异。(5)该走滑断裂带的分层变形、平面分段样式、活动性和剖面构造样式共同造成了同条断裂带不同部位储层发育程度的差异。研究意义:该研究为走滑断裂断控储层纵向发育规律和连通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走滑构造基础,也为深入研究走滑断裂断控储层的控储意义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满过渡带东部 断裂 奥陶系 平面分段样式 剖面构造样式 叠合控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走滑断裂典型分段及其内部缝网系统发育的差异性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F_(Ⅰ)17断裂带为例
4
作者 谭笑林 张银涛 +7 位作者 吕文雅 谢舟 曾联波 袁敬一 熊昶 宋逸辰 李浩 张克宁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3-1413,共11页
走滑断裂控制的缝网系统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的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不同典型分段的缝网系统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笔者等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富满地区F_(Ⅰ)17断裂带进行识别并划分典型分段,通过FDI的方法定量刻... 走滑断裂控制的缝网系统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的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不同典型分段的缝网系统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笔者等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富满地区F_(Ⅰ)17断裂带进行识别并划分典型分段,通过FDI的方法定量刻画典型分段缝网系统发育带宽度,根据单井产能分析反映典型分段及其内部缝网系统分布特征。富满地区F_(Ⅰ)17断裂带可划分为叠接拉分段、叠接挤压段、平移段和转折侧接段等4种类型,总共14个分段,其中转折侧接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侧接挤压段和侧接拉分段。不同典型分段缝网系统发育带平均宽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发育规模相近的情况下,缝网系统发育程度存在转折侧接段>叠接挤压段>叠接拉分段>平移段的规律,其中叠接拉分段缝网系统有效性强于叠接挤压段。叠接段和转折侧接段的两侧,以及平移段中的主干断裂、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交汇部位均为缝网系统优势发育部位。叠(侧)接挤压段的中部具有一定的缝网系统发育程度,但叠(侧)接拉分段的中部发育程度较弱。结合典型分段缝网系统发育带宽度与单井产能分析结果,最终建立了超深层走滑断裂典型分段缝网系统非均质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断裂 典型分段 缝网系统 卷积神经网络 FDI 单井产能 富满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
5
作者 张成 唐大卿 +2 位作者 齐荣 张威 冯权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5,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油气资源丰富,该区小位移走滑断裂发育且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富县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油气勘探实践,探讨了富县地区走滑断裂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演化。研究表明:富...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油气资源丰富,该区小位移走滑断裂发育且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富县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油气勘探实践,探讨了富县地区走滑断裂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演化。研究表明:富县地区主要发育小规模和小位移走滑断裂,发育程度较低,断层水平及垂直位移量均不明显,剖面上断裂多以高陡直立状、花状和“y”字形为主要特征,平面上断裂呈多走向和杂乱展布特征;断裂活动可划分为4个期次,即加里东期右行张扭活动、海西晚期右行走滑活动、印支期继承性走滑活动、燕山期—喜山早期左行走滑活动;断裂演化过程主要受基底断裂和盆地南部多期次构造活动的影响,基底断裂的活化和构造应力由盆缘传至盆内的传递衰减使得研究区断裂活动以小位移弱走滑为主要运动特征。该研究可为富县地区油源断裂研究及勘探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富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二叠系走滑断裂特征及成藏意义
6
作者 唐浩 邬光辉 +5 位作者 马兵山 黄天俊 邹禺 兰雪梅 苏琛 王家木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4-897,共14页
近期研究发现四川克拉通盆地川中地区内存在大型走滑断裂,是断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有利新区域。钻井结果显示川中高磨地区二叠系一系列高产井位与走滑断裂展布位置具有一定时空关系,证实走滑断裂与气藏密切相关,但走滑断裂特征及与气藏... 近期研究发现四川克拉通盆地川中地区内存在大型走滑断裂,是断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有利新区域。钻井结果显示川中高磨地区二叠系一系列高产井位与走滑断裂展布位置具有一定时空关系,证实走滑断裂与气藏密切相关,但走滑断裂特征及与气藏的作用关系尚不明确,制约了川中地区气藏勘探开发。以川中高磨地区7066 km2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和典型井资料为基础,解析二叠系弱走滑断裂基本特征及其对气藏的控制作用,为微弱走滑断裂活动下的断裂-成藏研究提供案例。结果表明:高磨地区二叠系发育8条一级走滑断裂,走向分别为NEE向、EW向、NW向,长度在30~160 km之间,一级走滑断裂间距介于10~30 km,二叠系走滑断裂基本继承寒武系断层发育;统计8条主干走滑断裂落差认为活动性较弱,川中地区二叠系走滑断裂活动强度具有分区差异性,具有北强南弱、东强西弱的整体特点;下二叠统底界走滑断裂展布情况与强度均强于上二叠统底界。二叠系走滑断裂可能受控于峨眉地裂而发生左行张扭活动;川中高磨地区二叠系走滑断裂分段性明显,构造样式以斜列、线性、斜交等简单样式为主,走滑断裂的分段性造成断裂构造特征与断裂带岩石物理的差异性,并对断裂的渗流性与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影响;测井结果显示单井距走滑断裂核部2 km范围内,孔隙度、渗透率具有明显提升的趋势,可能受到了走滑断层裂缝网络的控制作用,一系列钻井显示距离走滑断裂越近油气产量越高,证实了走滑断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单井气藏解剖证实走滑断裂具有三类有利成藏作用和两类破坏成藏作用,断裂-岩性二元成藏是二叠系气藏的主要发育模式,断裂垂直沟通储层与烃源岩、断裂垂向运聚-上倾疏导、两侧断裂夹持-双向疏导是有利的走滑断裂相关成藏模式,但走滑断裂的多期断层活动可能直接破坏油气而走滑断裂深部断距小,浅部断距大的构造特征对于油气成藏也具有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二叠系 构造特征 成藏模式 高磨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分段地应力特征及裂缝分布预测
7
作者 黄超 郭宏辉 +3 位作者 张生龙 朱林涛 冯建伟 杜赫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发育背景为基础,利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地应力状态、断裂周缘裂缝系统及单井产能特征。根据纵横波测井与岩石力学实验获得的储集层力学条件,构建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并基于弹塑性... 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发育背景为基础,利用地质力学理论分析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地应力状态、断裂周缘裂缝系统及单井产能特征。根据纵横波测井与岩石力学实验获得的储集层力学条件,构建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并基于弹塑性理论,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预测了走滑断控模式下目的层裂缝发育特征。研究表明,断裂带各段地应力模式不同;地质单元结构差异控制地应力分布,裂缝高密度区多呈条带状分布于断裂两侧或断裂之间;在安德森Ⅰa型、Ⅲ型地应力模式下,裂缝高密度区油气井具高产特征。明确了顺北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的地应力条件、裂缝发育特征及单井油气高产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顺北地区 顺北4号断裂 地应力 裂缝预测 构造分段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西伯利亚盆地走滑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8
作者 莫午零 计智锋 +2 位作者 姜仁 张艺琼 王素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共12页
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俄罗斯油气储量最大和产量最高含油气盆地,该盆地发育大量走滑断裂,关于其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的认识存在诸多争议。为此,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在解析盆地内走滑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西西伯利... 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俄罗斯油气储量最大和产量最高含油气盆地,该盆地发育大量走滑断裂,关于其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的认识存在诸多争议。为此,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在解析盆地内走滑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西西伯利亚盆地走滑断裂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走滑断裂主要发育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和北东向左行走滑断裂,2组走滑断裂之间锐夹角平均为84°,夹角平分线对应正南北方向,发育的雁列式断层与主位移带呈45°相交,基本都呈近南北向展布;②盆地存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总体以南北向挤压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其中走滑断裂性质以压剪作用为主,走滑位移幅度不显著,复杂的局部构造应力组合可能发生在断裂的末端和交叉点区域;③盆地北部发育的隆起主要为近等轴隆起(穹隆),走滑断裂以北西向为主,盆地南部发育的隆起主要为长条形(非等轴)隆起,走滑断裂发育北西向与北东向共轭断裂。结论认为:①盆地发育的走滑断裂形成机制是纯剪切模式,是同时在相互正交的水平截面中实现压缩和拉伸作用,各种性质的伴生构造和位移带为北半球沉积盆地中发育的2个稳定剪切应力场释放的结果;②在纯剪切运动模型条件下形成剪切变形单元,变形单元的一个或另一个边缘的激活,形成剪切区域的尾翼,为在不同(正交)方向的最大正应力轴上实现尾翼正交网格的不同构造激活阶段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西伯利亚盆地 构造特征 断裂 变形单元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走滑断裂特征及控油气效应 被引量:2
9
作者 何发岐 黄雷 +4 位作者 贾会冲 张茹 张威 王朝 黎小伟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0-534,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稳定的克拉通盆地,其内部被认为极少断层发育。近年的三维地震解释中发现在该盆地内有大量小尺度断层发育,这为盆地内部构造特征和油气勘探带来极大的认识转变。然而,这些新发现断层的几何、运动特征及成因机制仍...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稳定的克拉通盆地,其内部被认为极少断层发育。近年的三维地震解释中发现在该盆地内有大量小尺度断层发育,这为盆地内部构造特征和油气勘探带来极大的认识转变。然而,这些新发现断层的几何、运动特征及成因机制仍不清晰,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对发育于盆内不同构造单元的此类断裂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内部主要发育ENE、NW、N-S和近E-W向4组断裂。各断层具有高倾角、小滑移距、隐蔽性强的共同特征,且均表现出走滑性质。但在盆地的不同区域断层的优势走向存在差异,北部断裂近E-W向,南部断裂以NE向为主,西南部NW向断裂为优势走向,盆地腹部断裂多走向、断续发育。通过对比发现盆内断裂与盆缘断裂的几何和运动学特征具有较大差异,但盆地内部断裂与周缘断裂具有相同的动力学背景,其形成与演化受到盆地周缘构造应力作用的控制。靠近盆地外缘形成的断裂在应力场性质上与邻近的周缘应力场相仿;盆地腹地地区,由于远离周缘强烈应变区及受到多方向构造应力的影响,断裂走向复杂且活动强度较弱。鄂尔多斯盆内断层及派生裂缝形成特殊的储层甜点区,在中生界碎屑岩中主要表现为断缝体油气藏,而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主要表现为断溶体油气藏。由于断层几何结构垂向的不连续性导致盆地上、下含油气系统表现出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断裂 构造应力 断缝体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走滑断裂发育过程及其数值模拟实验
10
作者 江一鸣 陈石 +4 位作者 李文正 梁鑫鑫 雷腾辉 闵健 陈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53-2264,共12页
四川盆地是中国中部的一个大型复杂含油气沉积盆地,在盆地中部发育大量延伸远、规模大、断距小的走滑断裂。为研究该类型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通过高精度地震资料解析、数值模拟方法系统性的研究了川中地区发育的走滑断裂系统... 四川盆地是中国中部的一个大型复杂含油气沉积盆地,在盆地中部发育大量延伸远、规模大、断距小的走滑断裂。为研究该类型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通过高精度地震资料解析、数值模拟方法系统性的研究了川中地区发育的走滑断裂系统。结果表明:川中地区一级走滑断裂主要划分为近东西走向、北东走向两个体系,一级走滑断裂往往沿着次级构造单元的边界发育;近东西走向的走滑断裂主体活动时间为二叠纪之前,即海西中期的,而北东走向的走滑断裂主体形成于海西晚期到印支期要晚于东西向断裂;川中地区的走滑断裂发育与多期构造叠加作用密切相关,二叠纪之前川中古隆起的定型形成了近东西走向走滑断裂。而海西晚期构造体制发生转换,至印支期龙门山前的前陆构造叠加改造,形成了北东走向的走滑断裂;德阳安岳裂陷槽对区域应力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东西向走滑断裂无法穿越裂陷边界继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古隆起 叠加构造 裂陷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满深区块南北向走滑断裂形成机制
11
作者 李兵 罗枭 +6 位作者 王轩 闫婷 刘宇 李会元 李梦勤 李正阳 王青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6,共11页
塔里木盆地围绕小位移走滑断裂勘探获得突破,揭示了断控油气藏的存在,但断裂活动强度弱,产状高陡,其地震解释和地质解析难度大,需要从成因机制出发加深走滑断裂发育特征的认识以指导地震解释。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满深区块走滑断裂为例... 塔里木盆地围绕小位移走滑断裂勘探获得突破,揭示了断控油气藏的存在,但断裂活动强度弱,产状高陡,其地震解释和地质解析难度大,需要从成因机制出发加深走滑断裂发育特征的认识以指导地震解释。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满深区块走滑断裂为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运用构造解析结合相似性砂箱物理模拟,分析走滑断裂形成机制及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北向走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为同期形成但产生阶段滞后,从北东向断裂向外生长逐渐连接,断裂交叉区具有形成优质储层的条件;南北向断裂的形成受深部韧性层分布和北东向断裂间距的共同控制,推断研究区可能存在其他南北向断裂未被识别。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走滑断裂解释及指导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砂箱物理模拟 成因机制 构造解析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板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最直接响应:吴川-四会走滑断裂带宏-微观构造解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献河 黄建桦 +5 位作者 张波 李出安 王水石 侯照亮 刘佳宁 邱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23-3948,共26页
长度超过500km的吴川-四会走滑断裂带是东亚大陆边缘NE向走滑剪切体系的重要组成,其主要活动时期为中生代,该断裂系统是云开杂岩带的重要边界构造,但其变形特征、运动学和活动时间等仍存争议。宏-微观构造观测表明,吴川-四会断裂带存在... 长度超过500km的吴川-四会走滑断裂带是东亚大陆边缘NE向走滑剪切体系的重要组成,其主要活动时期为中生代,该断裂系统是云开杂岩带的重要边界构造,但其变形特征、运动学和活动时间等仍存争议。宏-微观构造观测表明,吴川-四会断裂带存在右行走滑剪切运动。断裂带内,韧性、脆-韧性以及脆性构造均有出露,剪切带韧性面理主体向北西陡倾,发育近水平线理,存在逆冲运动分量。微观构造和石英CPOs组构特征分析表明,西南段为右行韧性走滑剪切,韧性变形温度约为400~500℃;剪切带向北东方向延伸,逐渐过渡为脆-韧性剪切带和脆性破裂带,剪切变形温度降低为350℃或200℃以下。断裂带内变形和未变形岩浆岩的锆石U-Pb年龄和独居石U-(Th)-Pb年龄限定,右行走滑剪切开始或发生于227Ma或稍早,190~181Ma仍持续剪切;它比该带的左行走滑剪切活动事件(230~220Ma)稍晚或近同期,但早于华南大陆中-晚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事件(~180Ma),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斜俯冲诱发的区域E-W向伸展构造的时间基本吻合。结合东亚大陆边缘普遍发生的走滑剪切体系、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空间展布特征,暗示东亚大陆的构造体制转换始于227Ma或~190Ma,从左行走滑剪切转换为右行走滑剪切,同时形成或诱发一系列NE向右行走滑断层带的再次活动。中生代华南陆内和板缘走滑剪切作用和走滑剪切运动学反转的发生,暗示华南由古特提斯构造体制转变为古太平洋构造体系控制,即板内走滑断裂活动和运动学转变是板缘构造体制转换的最直接结果和快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 运动学反转 中生代 吴川-四会断裂 华南板块 构造体制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泸州—云锦地区走滑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田方磊 梁虹 +8 位作者 臧殿光 刘欢 巫芙蓉 何登发 刘鹏 刘珍 张伟康 司阳涛 陈浩凡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4-818,共15页
以多重滑脱褶皱冲断构造为主要变形的泸州—云锦地区同样发育走滑断裂。逆冲构造和走滑断裂的分类、分期厘定对于重新认识泸州—云锦地区的断裂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以泸州—云锦地区的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钻测井数据为基础,通过平面—... 以多重滑脱褶皱冲断构造为主要变形的泸州—云锦地区同样发育走滑断裂。逆冲构造和走滑断裂的分类、分期厘定对于重新认识泸州—云锦地区的断裂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以泸州—云锦地区的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钻测井数据为基础,通过平面—剖面结合精细构造解析和井—震标定分析,获得如下认识:1)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等不同走向、不同级别的逆断层和褶皱带叠加、复合变形,构成了泸州—云锦地区网状的多重滑脱冲断褶皱构造变形系统。2)区内主要发育4条走滑断裂带,断层对关键界面的改造呈现出微小伸展地堑的变形特征,在剖面上则主要表现出“Y”字形负花状构造的变形样式。其中,蜀南1号走滑断裂带近南北走向,在左旋剪切作用下形成;蜀南2号、3号走滑断裂带由多条次级断层带或小型正断层左阶斜列构成,形成于右旋剪切背景。蜀南1号、蜀南2号、蜀南3号走滑断裂带均形成于二叠系沉积前(相当于泥盆纪—石炭纪)。蜀南4号走滑断裂带则呈北东走向,主体沿着背斜带的脊部发育,在右旋剪切作用下发育,形成于二叠系沉积后(相当于早-中三叠世)。蜀南4号断裂带、蜀南3号断裂带的局部区段以及主体发育在二叠系—三叠系内的逆冲断层,对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的多套源储组合具有良好的沟通作用;同时,它们对断控缝洞型储集层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利于二叠系栖霞组、茅二段、嘉陵江组等多层系的油气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褶皱冲断构造 成因机制 油气 泸州—云锦地区 四川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凸起张扭走滑断裂带分段构造特征及生长机制
14
作者 柏秉辰 邬光辉 +4 位作者 马兵山 赵星星 唐浩 沈春光 王旭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9-416,共8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发育斜向挤压背景下的压扭走滑断裂,但塔中凸起发现了一系列张扭走滑断裂,并对油气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塔中凸起西部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相干、曲率等属性,统计走滑断裂运动参数,运用走滑断裂构造...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发育斜向挤压背景下的压扭走滑断裂,但塔中凸起发现了一系列张扭走滑断裂,并对油气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塔中凸起西部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相干、曲率等属性,统计走滑断裂运动参数,运用走滑断裂构造解析方法,优选塔中凸起F_(Ⅱ)21走滑断裂带开展走滑断裂分段建模研究,并探讨其生长机制。结果表明,F_(Ⅱ)21走滑断裂带具有平面分段、垂向分层特征,奥陶系碳酸盐岩顶面发育线状构造、斜列构造、马尾构造、翼尾构造、辫状构造和叠覆构造。走滑断裂构造高差分布特征揭示了走滑断裂带的分段生长与尾端扩张生长机制,该断裂带为调节走滑断裂带两侧反向收缩变形的变换断裂,经历雁列断裂阶段、生长连接阶段及再激活雁列断裂阶段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凸起 断裂 构造特征 断层分段 构造建模 生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冲-走滑作用叠加的复合构造变形机制砂箱模拟研究: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为例
15
作者 吕春晓 郭玲莉 +6 位作者 陶圩 张家轩 周琦杰 张京京 陈欣 王光增 李三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22,共15页
逆冲构造体受走滑作用影响形成新的复合构造体系在自然界中较为常见。新生代以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的左旋走滑运动,改造了渤海湾盆地内燕山期挤压运动形成的逆冲构造。北西向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受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俯... 逆冲构造体受走滑作用影响形成新的复合构造体系在自然界中较为常见。新生代以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的左旋走滑运动,改造了渤海湾盆地内燕山期挤压运动形成的逆冲构造。北西向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受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驱动,与共轭的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共同控制了渤海湾盆地现今的构造样式,同时又是地震多发区和油气聚集区。本文通过砂箱模拟实验,研究不同走滑速率不同基底强度条件下,逆冲推覆构造受走滑作用改造的复合构造演化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在挤压背景下,实验模型中先产生一系列的逆冲断层,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和冲起构造;叠加走滑作用后,走滑断层切割先存逆冲断层,具有明显的负花状构造特征。剖面上看,走滑速率越大,则断层数量越多,断层断距更大,花状构造更为复杂。在局部塑性基底模型中,无叠加的走滑构造区可形成断陷。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模拟结果与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构造演化过程具有一定相似性,尤其沙北断裂、沙东断裂内部花状构造发育最为典型。走滑断裂对构造圈闭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模型可对逆冲叠加走滑复合区域的构造演变及动力机制分析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模拟 逆冲构造 构造 叠加改造 张家口-蓬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先巴扎地区走滑断裂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海陇 蒋林 +3 位作者 姜应兵 王震 郝建龙 王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6-275,共10页
文中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麦盖提斜坡先巴扎地区断裂的精细解析,明确了走滑断裂特征、形成期次、成因机制等,结合邻区含油气地质条件,探讨了奥陶系走滑断裂的含油气性,预测油气富集模式。研究发现,研究区发育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 文中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麦盖提斜坡先巴扎地区断裂的精细解析,明确了走滑断裂特征、形成期次、成因机制等,结合邻区含油气地质条件,探讨了奥陶系走滑断裂的含油气性,预测油气富集模式。研究发现,研究区发育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北东东向等4组走滑断裂体系,主要经历了5期构造活动,形成了5个构造层:加里东早期发育北东向、北西向正断裂(基底构造层);加里东中晚期受西昆仑造山运动影响,部分正断裂继承活动,形成左行左阶北东向、右行左阶北西向走滑断裂(下构造层);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受阿尔金造山运动影响,形成1条左行左阶北东东向走滑断裂(中构造层);海西晚期北东向、北西向走滑断裂继承活动,同时新形成色力布亚逆冲断裂的近南北向伴生断裂(上构造层);喜山早期沿古近系膏泥层发育叠瓦状逆冲断裂及在喜山晚期发生整体掀斜(顶构造层)。基于邻区含油气特征,认为该区沿断裂带发育加里东中期Ⅰ—Ⅲ幕岩溶缝洞型储层,与上覆志留系泥岩形成储盖组合,海西晚期来自麦盖提斜坡西北部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的远源油气沿先巴扎断裂带向走滑断裂调整聚集成藏。其中,断穿基底的奥陶系北东向张扭走滑断裂的储集性能优于其他走向断裂,含油气条件最优越,值得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断裂 构造演化 先巴扎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多层叠加样式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海军 能源 +4 位作者 邵龙飞 谢舟 康鹏飞 袁敬一 付永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400,共14页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台盆区古生界发现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断溶体油气藏。受塔里木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走滑断裂表现出多层结构,具有多期叠加活动特征。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台盆区古生界发现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断溶体油气藏。受塔里木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走滑断裂表现出多层结构,具有多期叠加活动特征。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大型走滑断裂的多层叠加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在古生界主要发育5个结构层,分别为下寒武统盐下构造层、中寒武统盐构造层、上寒武统—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上奥陶统—石炭系碎屑岩构造层和二叠系岩浆岩构造层;受多期构造运动及走滑断裂带活动的影响,5层结构在空间上具有带状分布、垂向叠置、差异叠加的特征;断裂叠加类型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连接型、叠接型、反转叠加型及反转改造型4种;走滑断裂带叠加方式影响了石油地质条件,可形成多层差异聚集油气藏,主要包括Ⅰ型油气藏(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Ⅱ型油气藏(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志留系碎屑岩油气藏及二叠系岩浆岩油气藏)及Ⅲ型油气藏(寒武系盐下层白云岩油气藏)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台盆区 断裂 多层结构 构造样式 叠加类型 成因机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 被引量:115
18
作者 朱光 牛漫兰 +2 位作者 刘国生 王道轩 宋传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5-334,共10页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左行平移断层。这反映断裂带的走滑运动从早白垩世初期持续到早白垩世后期。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诱发了大规模的、以富钾、中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这些岩浆岩既有壳源的信息,也有幔源的贡献,反映是断裂减压、壳-幔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岩浆活动,也暗示断裂带在走滑期切入壳-幔边界。该断裂带走滑运动中,除了在莱阳盆地形成了拉分盆地外,还在合肥盆地东部造成了走滑挠曲盆地,控制下白垩统朱巷组的沉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是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高速斜向俯冲的结果,属于滨太平洋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沉积事件 郯庐断裂 运动 岩浆活动 盆地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 被引量:96
19
作者 朱光 徐佑德 +2 位作者 刘国生 王勇生 谢成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6-241,255,共17页
在大别造山带东端和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断裂带存在着同造山期和早白垩世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在张八岭隆起南段迄今为止只发现了早白垩世的走滑剪切带。这些剪切带由若干条小型韧性剪切带组成,带内糜棱岩都具有陡倾的糜棱面理和平... 在大别造山带东端和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断裂带存在着同造山期和早白垩世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在张八岭隆起南段迄今为止只发现了早白垩世的走滑剪切带。这些剪切带由若干条小型韧性剪切带组成,带内糜棱岩都具有陡倾的糜棱面理和平缓的矿物拉伸线理。野外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皆指示了左旋走滑剪切指向。新生矿物组合和矿物变形行为分析显示大别山东端郯庐早、晚两期剪切带主要形成于中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张八岭隆起南段剪切带主要形成于高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早、晚两期剪切带则形成于高角闪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糜棱岩内基质中新生白云母的电子探针分析指示大别山东端和张八岭隆起南段出露的郯庐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低压环境下,而苏鲁造山带西端的郯庐韧性剪切带形成于高压榴辉岩相环境。这些详细的构造研究显示: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造山期郯庐断裂带以左旋走滑构造型式存在,而在早白垩世太平洋构造域中它又再次发生了强烈的左行平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构造特征 糜棱岩 温压环境 左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原走滑断裂带及其尾端挤压构造 被引量:72
20
作者 邓起东 张维岐 +9 位作者 张培震 焦德成 宋方敏 汪一鹏 B.C.伯奇菲尔 P.莫尔纳 L.雷登 陈社发 朱世龙 柴炽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4,共14页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海原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左旋位移总量及全新世滑动速率,对海原走滑断裂带东南端发育的尾端挤压区的构造特征及地壳缩短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走滑断裂带的走滑量与端部挤压区地壳缩短量之...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海原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左旋位移总量及全新世滑动速率,对海原走滑断裂带东南端发育的尾端挤压区的构造特征及地壳缩短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走滑断裂带的走滑量与端部挤压区地壳缩短量之间的转换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 断裂 尾端挤压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