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荣 叶殿秀 +3 位作者 肖潺 赵珊珊 陈鲜艳 李威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6,共11页
【目的】充分认识三峡地区区域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对于科学防汛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三峡地区3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和目前重庆市气候中心业务采用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监... 【目的】充分认识三峡地区区域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对于科学防汛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三峡地区3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和目前重庆市气候中心业务采用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监测指标,对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客观识别,并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和长期变化规律。【结果】结果表明:(1)三峡地区近三分之二的暴雨以区域性过程形式出现,平均每年区域性暴雨过程有8.4次,主要出现在5—9月,尤以6—7月为集中发生时段。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开始日期多年平均为5月8日,末次结束日期为9月17日。平均每次过程的暴雨覆盖范围为8.6站,持续时间1.3 d,平均暴雨强度为74.7 mm/d。(2)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年频次存在2~3 a和8 a左右的变化周期,年平均区域性暴雨过程覆盖范围存在4~6 a和8~11 a周期变化。(3)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首次开始日期显著提前,末次结束日期无明显变化,发生期显著变长;发生频次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平均持续时间、平均覆盖范围、平均综合强度也均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平均暴雨强度呈增强趋势。(4)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各项指标均未发生突变现象。【结论】研究成果为三峡地区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以及回应三峡工程对局地气候影响的社会关切等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过程 气候特征 变化趋势 变化周期 三峡地区 极端降雨 降水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三次强致灾性初夏区域性暴雨动力诊断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高菊霞 李文耀 +1 位作者 武麦凤 马晓华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5,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0.25°×0.25°逐小时ERA5再分析资料,对综合评价强度指数300以上的三次陕西初夏区域性暴雨过程从水汽、动力垂直结构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强致灾性初夏区域性暴雨发生前,中高层水汽输送来自...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0.25°×0.25°逐小时ERA5再分析资料,对综合评价强度指数300以上的三次陕西初夏区域性暴雨过程从水汽、动力垂直结构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强致灾性初夏区域性暴雨发生前,中高层水汽输送来自西南气流,低层来自偏东气流,低层水汽辐合发展加强,动力强迫主要表现为700 hPa以下正涡度区发展加强并向高层延伸,对应200 hPa附近出现强负涡度中心;②暴雨开始后,低层偏东水汽输送在暴雨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水汽辐合持续加强并向高层持续输送,散度场出现低层强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而关中有双重辐合-辐散特殊结构,且正涡度区继续向高层延伸、动力抬升促使上升运动延伸至400 hPa及以上;③初夏暴雨陕南动力强迫相比关中较弱,但水汽输送、水汽含量比关中好,降水效率更高、降水总量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夏 区域性暴雨 水汽辐合 涡度 散度 垂直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强度指数和受灾面积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赵亮 魏铁鑫 +1 位作者 王丽荣 张安凝知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0-442,共13页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综合强度指数和受灾面积的区域性暴雨过程客观识别标准确定方法。以河北省为例,利用1971~2020年河北省14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数据,选取最大过程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平均强度和平均范围为...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综合强度指数和受灾面积的区域性暴雨过程客观识别标准确定方法。以河北省为例,利用1971~2020年河北省14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数据,选取最大过程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平均强度和平均范围为评估指标,构建了6种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指数模型;基于综合强度指数与受灾面积相关性分析,判定最优的综合强度评估方法,进而确定了河北省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最优客观识别标准。利用本标准对河北省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识别,并分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方法可有效确定区域性暴雨过程识别标准,识别结果与灾情资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适用于区域性暴雨过程客观化识别,易于应用推广。1971~2020年,河北省共发生区域性暴雨过程252次,年均5.0次,发生次数呈下降趋势,综合强度指数呈不明显下降;区域性暴雨过程4~11月均有发生,主要集中在7、8月,出现次数占全年总次数的77%;区域性暴雨过程发生站次分布呈西北少东南多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中部、南部和环渤海地区,西北地区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过程 客观识别 综合强度指数 受灾面积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特征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相似性检索方法研究
4
作者 赵亮 魏铁鑫 +1 位作者 王丽荣 解文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6-973,共8页
针对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检索与之相似的历史案例,对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评估、防灾减灾和决策服务等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利用1961—2023年京津冀175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数据,定义和识别了京津冀区域性暴雨过程,提出了一种基... 针对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检索与之相似的历史案例,对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评估、防灾减灾和决策服务等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利用1961—2023年京津冀175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数据,定义和识别了京津冀区域性暴雨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特征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相似判别方法。该方法基于最大过程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暴雨范围、持续时间、平均范围和平均强度等特征,采用欧式距离度量属性维度相似性;基于过程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和平均降水量分布图,采用LPIPS(learned perceptual image patch similarity,学习感知图像块相似度)度量空间维度相似性;将属性和空间相似度加权求和,得出最终综合相似度。通过本方法确定“23·7”暴雨过程最相似的前3次暴雨过程为“63·8”、“96·8”和“16·7”,与专家经验分析结果一致。进一步采用检索覆盖率和不同强度等级过程随机检索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现有常见方法相比,本方法检索结果覆盖率最高,且检索结果具有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特征 区域性暴雨 欧式距离 学习感知图像块相似度 相似性检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辽市暴雨特征分析及区域性暴雨定量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贾宁 高蔷 +1 位作者 张健航 张硕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120-123,共4页
基于通辽市1960—2020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暴雨站次及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国家标准《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GB/T 42075—2022)对区域性暴雨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暴雨极值呈明显的南部地区大于北部,暴雨空间分布整体... 基于通辽市1960—2020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暴雨站次及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国家标准《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GB/T 42075—2022)对区域性暴雨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暴雨极值呈明显的南部地区大于北部,暴雨空间分布整体上北部和中西部少、南部和中东部多,年平均暴雨日数0.8 d;7—8月为暴雨主要发生月份;区域性暴雨共45次,年平均0.7次,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达11次);利用国家标准定量评估,得出有3次特强区域性暴雨,依次为2017年8月3日、1994年7月12—14日、1984年8月10—11日。结合本地情况,定义综合强度Z值在280以上为特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160以上为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120及以上为较强区域性暴雨。该区域性暴雨等级评估方法适用性较好,利于区域性暴雨强度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站次 区域性暴雨 时空分布特征 定量评估 内蒙古通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一次区域性暴雨诊断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侯柯然 许晓艳 +2 位作者 申永丽 张博宇 白玥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期48-52,共5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黄土高原东部288个自动站资料,分析了2018年7月10日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冷涡底部下滑槽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这次暴雨的主要成因。远距离台风使低空急流加强,高低空急...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黄土高原东部288个自动站资料,分析了2018年7月10日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冷涡底部下滑槽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这次暴雨的主要成因。远距离台风使低空急流加强,高低空急流耦合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强烈的动力条件。θ_(se)能量舌向河套地区的伸展与午后增温加剧了能量的增长,二者共同为暴雨区提供了热力条件。台风西进,副高北抬,使系统缓慢东移,影响系统长时间维持在陕西北部上空,是造成强降水持续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远距离台风 急流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5年中国95°E以东区域性暴雨过程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1
7
作者 牛若芸 刘凑华 +1 位作者 刘为一 赵晓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2-195,共14页
基于1981—2015年中国逐日降水量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以天气过程为单元建立了中国95°E以东地区及其6个子区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个例谱,进一步使用小波功率谱、9点二项式平滑及离差平方和聚... 基于1981—2015年中国逐日降水量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以天气过程为单元建立了中国95°E以东地区及其6个子区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个例谱,进一步使用小波功率谱、9点二项式平滑及离差平方和聚类等方法剖析了中国95°E以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统计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95°E以东区域性暴雨过程平均年总次数接近30次;其中,江淮流域是出现区域性暴雨过程最多的子区,平均为19次/a;其次为华南和西南地区东部,平均为10.5和5.8次/a;东北地区、华北和西北地区东部平均仅为1—3次/a。(2)中国95°E以东及各子区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的年及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为波动特征,各子区中江淮流域与中国95°E以东地区的年及年代际波动变化最为一致;华南与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与华北的波动变化互为显著的正相关。中国95°E以东及各子区区域性暴雨过程年总次数都表现出2—4a的周期变化,此外,江淮流域、华南和西北地区东部还表现出6—10a的周期变化,华北表现出13—17a的周期变化。(3)中国95°E以东区域性暴雨过程总体呈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多于秋季的分布特征,其中以7月出现次数最多。各子区中,江淮流域和西南地区东部区域性暴雨过程以6、7月最多,华南以5、6月最多;东北地区、华北、西北地区东部集中出现在7、8月。(4)中国95°E以东地区的极端区域性暴雨过程可划分为7种分布类型。第Ⅰ—Ⅳ型强降雨区从江南南部和华南呈阶梯状逐步北抬至黄淮和四川盆地东部一带,第Ⅴ—Ⅶ型除在东南沿海均有强降雨区外,第Ⅴ型在华南东部至江淮、第Ⅵ型在黄淮北部至东北地区中南部、第Ⅶ型在黄淮西部和华北中南部还分布有强降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过程 判识方法 时、空分布特征 极端区域性暴雨过程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6年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及其气候特征 被引量:40
8
作者 叶殿秀 王遵娅 +2 位作者 高荣 王荣 肖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5-583,共9页
利用全国228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对暴雨区进行连续追踪的思路,采用暴雨相邻站点数和暴雨区中心距离确定了中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方法;根据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和平均范围构建了区域性暴... 利用全国228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对暴雨区进行连续追踪的思路,采用暴雨相邻站点数和暴雨区中心距离确定了中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方法;根据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和平均范围构建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利用该客观方法对1961—2016年中国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识别,并分析其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均38.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一年各月均可出现,但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6月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综合强度强,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现象有关。一年中,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3月6日,末次出现日期平均为11月14日;1961—2016年,我国年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呈明显提前、末次日期呈显著推后、暴雨期呈显著延长的变化趋势;年发生总频次呈微弱增多,较强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覆盖范围和综合强度均呈显著增大趋势。南方型区域暴雨过程变化趋势与全国的基本一致;北方型首次日期呈提前、末次日期呈推后趋势,发生频次有微弱减少趋势,覆盖范围、持续时间、综合强度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过程 客观识别 气候特征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类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模型 被引量:36
9
作者 张家国 王珏 +2 位作者 黄治勇 周金莲 王仁乔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5-290,共6页
以2007-2008年湖北省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按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定义,通过分析地面雨量资料筛选出32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在对比分析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形态、结构、暴雨落区以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的基础上,概括了湖北省区域性暴雨... 以2007-2008年湖北省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按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定义,通过分析地面雨量资料筛选出32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在对比分析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形态、结构、暴雨落区以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的基础上,概括了湖北省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模型。结果表明:典型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形态有逗点状暴雨回波、涡旋状暴雨回波、涡带结合型暴雨回波和带状暴雨回波等4类,它们分别与锋面上中尺度气旋波扰动、川东低涡系统的发展、低涡发展与梅雨锋结合和气旋波上准静止锋面切变线的形成等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雷达回波形态 中尺度天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中南部一次秋季连阴雨中区域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刘勇 徐娟娟 +2 位作者 李明娟 胡启元 李萍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9-749,共11页
利用常规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FY-2C红外云图,对2011年9月16-18日陕西中南部一次秋季连阴雨中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500hPa稳定的东高西低形势下,西西伯利亚阻塞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持续强劲的... 利用常规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FY-2C红外云图,对2011年9月16-18日陕西中南部一次秋季连阴雨中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500hPa稳定的东高西低形势下,西西伯利亚阻塞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持续强劲的东路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为区域性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系统的层结特征与夏季暴雨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即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稳定的状态下;卫星云图显示,暴雨云系主要以中低云为主,云顶亮温一般最低为-43℃;低层东路的冷空气对暴雨的作用远远超过中空冷空气;低层锋区附近的强水汽辐合是秋季区域性暴雨产生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连阴雨 区域性暴雨 东路冷空气 锋区 强水汽辐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定量化评估方法 被引量:59
11
作者 邹燕 叶殿秀 +1 位作者 林毅 刘爱鸣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0-364,共5页
该文以福建省为例,探讨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识别方法和综合强度评估模型。采用福建省6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首先在给定区域性暴雨过程识别方法的基础上,筛选出941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次选取区域最大日降水量、... 该文以福建省为例,探讨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识别方法和综合强度评估模型。采用福建省6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首先在给定区域性暴雨过程识别方法的基础上,筛选出941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次选取区域最大日降水量、区域最大过程降水量、区域暴雨范围和区域暴雨持续时间4项暴雨过程指标,采用百分位数方法分别确定4项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福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并给出福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等级划分标准。业务服务和历史事件验证表明:采用该方法的评估结果较为合理,且与历史重大暴雨事件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过程 强度 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前兆信号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春学 马振峰 +3 位作者 王佳津 张顺谦 秦宁生 邓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17-1526,共10页
利用1961-2015年四川盆地逐日降水量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青藏高原积雪资料,采用多锥度-奇异值分解等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前兆信号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利用1961-2015年四川盆地逐日降水量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青藏高原积雪资料,采用多锥度-奇异值分解等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前兆信号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盆西型出现频率最高,盆东北型次之,盆南型相对较少。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年际变化中准3 a周期最为显著,典型循环体现了盆西型区域性暴雨"偏少-调整-偏多"的年际变化过程。年代际变化中准16 a周期最明显,典型循环表现为盆东北型和盆南型的交替演变。通过MTM-SVD协同变化分析,发现在盆西型区域性暴雨的准3 a周期循环中,前冬ENSO事件和前冬青藏高原积雪日数是其显著的异常前兆信号。在年代际的准16 a振荡过程中,前冬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盆东北型和盆南型区域性暴雨的异常前兆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区域性暴雨 前兆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定量化评估及气候特征 被引量:45
13
作者 伍红雨 邹燕 刘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利用1961—2017年广东8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标准,构建了综合考虑区域暴雨过程持续时间、暴雨范围、最大日降水量和最大过程降水量4个指标的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方法,由此分析近57年广东... 利用1961—2017年广东8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标准,构建了综合考虑区域暴雨过程持续时间、暴雨范围、最大日降水量和最大过程降水量4个指标的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方法,由此分析近57年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强度、雨涝年景等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近57年来,广东共出现1211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平均每年21. 2次,主要出现在4—9月,单次过程平均持续时间是2. 3 d;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次数和强度存在明显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次数最多出现在5月,强度最大出现在6月;广东雨涝年景指数以0.17/(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强和较强等级的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较弱等级区域性暴雨次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评估得到广东强雨涝年有5年:2008年、2001年、1973年、1994年、1993年,其中有4年出现在1990年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区域性暴雨过程 综合强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6月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延伸预测试验 被引量:22
14
作者 覃志年 李维京 +2 位作者 何慧 钟利华 覃卫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88-693,共6页
应用NCEP/NCAR的1958—2008年3-6月的逐日20时SLP、850 hPa、700 hPa、500 hPa环流场再分析资料,选取覆盖广西区域的16个格点进行Lamb环流分型,分析造成广西区域性暴雨的主导系统。利用动态相似集成预测方法,制作延伸期内区域性暴雨过... 应用NCEP/NCAR的1958—2008年3-6月的逐日20时SLP、850 hPa、700 hPa、500 hPa环流场再分析资料,选取覆盖广西区域的16个格点进行Lamb环流分型,分析造成广西区域性暴雨的主导系统。利用动态相似集成预测方法,制作延伸期内区域性暴雨过程预测。2003—2008年6月的实际预测结果检验表明,预测准确率可达70%,为短期气候过程预测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大气环流分型 主导系统 动态相似 集成预报 区域性暴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一次区域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楠 刘勇 郭大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9-34,131,共7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6月2日夜间出现在陕西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低层暖湿急流和弱冷空气相互作用产生的两条中尺度辐合线是这一地区出现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东南急流为降水区提供的大量的...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6月2日夜间出现在陕西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低层暖湿急流和弱冷空气相互作用产生的两条中尺度辐合线是这一地区出现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东南急流为降水区提供的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堆积,在弱冷空气的触发下释放,是产生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空急流的输送方向与中尺度辐合线的移动方向,决定了未来辐合线的发展状态;低空急流的日变化引起了暴雨夜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中尺度辐合线 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中山区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杰 张艳 +3 位作者 贾汉奎 许长山 边智 袁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52-1954,共3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区域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发生在泰安境内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南退过程中西北边缘的588线附近;700、850hPa"人"字形切变线造成... 利用常规天气图、区域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发生在泰安境内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南退过程中西北边缘的588线附近;700、850hPa"人"字形切变线造成了水汽辐合是强降水形成的关键;此次区域性大暴雨发生在θse850>330K的热带海洋气团中,稳定度指标并不关键;地面倒槽长时间维持是强降水产生的条件;特殊的山地对此次强降水起到了重要作用;数值预报出现偏差导致了由于过分依赖数值预报而出现暴雨漏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暴雨 ΘSE K指数 云团特征 地形作用 数值预报产品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区域性暴雨特性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雷鸣 高治定 宋伟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7-20,共4页
利用泰森多边形法,借助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筛选出黄河中游河龙区间1952—2006年243个区域性暴雨过程,按其日大于25 mm或大于50 mm降水范围分别超过2万、1万km2及持续日数情况,分为大面积暴雨、小面积暴雨、持续性大面积暴雨、持续性... 利用泰森多边形法,借助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筛选出黄河中游河龙区间1952—2006年243个区域性暴雨过程,按其日大于25 mm或大于50 mm降水范围分别超过2万、1万km2及持续日数情况,分为大面积暴雨、小面积暴雨、持续性大面积暴雨、持续性大雨、持续性大雨+暴雨5类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了各类暴雨过程的发生季节和降水时空分布的定性、定量特征,综合讨论暴雨过程时空特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探讨了气候回暖背景下出现的暴雨极值事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暴雨面积 暴雨 时空特征 河龙区间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一次区域性暴雨的特征条件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史月琴 高松影 +1 位作者 孙晶 谌芸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0-645,共16页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FY-4A卫星反演云特征参量、地面自动站风和雨量资料,对2020年5月17-19日辽宁东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伴有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表明:东北冷涡叠加北上强烈发展的气旋是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特...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FY-4A卫星反演云特征参量、地面自动站风和雨量资料,对2020年5月17-19日辽宁东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伴有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表明:东北冷涡叠加北上强烈发展的气旋是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特征,短时强降水出现在冷涡发展接近成熟、气旋强烈发展加深阶段,局地地面辐合型切变线是导致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条件。冷涡东南侧水汽输送通道与来自孟加拉湾热带低压东侧经南海海域由西南低空急流向北输送的水汽通道合并,成为了暴雨产生和维持的必要条件。辽宁中东部的降水产生在冷涡系统的东北部-北部-西北部区域,降水落区与850 hPa风场的相关性最高,降水产生及维持阶段700 hPa以下为辐合区,辐散出现在600~200 hPa,降水强度大于5 mm·h-1的区域上升运动区近似直立地贯穿整个湿层,降水区域上空假相当位温密集区向西北方向倾斜,400 hPa高度之下存在热力不稳定。冷涡发展强盛到成熟阶段,干冷空气的入侵使冷涡云系内部边缘逐渐清晰,形成“逗点状”云系。强降水区呈条带状分布,云顶高度普遍大于9 km,云光学厚度大于60,属于水凝物含量丰富的冷暖混合云;远离冷涡中心区域的云系光学厚度小于20,云层松散属于高层冷云,地面基本无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东北冷涡 水汽输送 切变线 云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性暴雨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的对比研究——以北京2012年7月21日暴雨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杰 彭丽霞 史培军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3期191-196,215,共7页
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该文采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V3.7,对这次极端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模式输出结果对其发生、... 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该文采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V3.7,对这次极端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模式输出结果对其发生、发展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这次暴雨的落区、暴雨演变过程和24h累积降水;本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典型的华北暴雨环流形势,暴雨过程主要由低空中尺度系统造成,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是由中尺度系统随时间的移动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WRF 诊断分析 数值模拟 对比分析 北京“7·21”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区域性暴雨发展机理合成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 兵 徐海明 何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3,共13页
利用高分辨 TBB资料、逐 6h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逐日降水资料及SCSMEX降水加密观测资料,通过对长江中游 8次区域性暴雨的合成分析,研究发现:暴雨落区发生在急流出口区南侧与南亚高压脊线近极地一侧之间发散气流辐散加强的区域附近;... 利用高分辨 TBB资料、逐 6h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逐日降水资料及SCSMEX降水加密观测资料,通过对长江中游 8次区域性暴雨的合成分析,研究发现:暴雨落区发生在急流出口区南侧与南亚高压脊线近极地一侧之间发散气流辐散加强的区域附近;且与东亚副热带地区季风涌相关联;高空非地转惯性平流风散度是高空总散度的主要贡献者,高空倾斜急流轴(NW-SE向)出口区水平风场的分布不均匀,导致其出口区的右侧产生较强的辐散场,由于对流风的作用,低层辐合会对高层辐散产生响应,从而诱发暴雨发生。高空急流轴倾斜以及急流出口区右侧强辐散场的出现要早于暴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 高空倾斜急流轴 合成分析 长江中游地区 发展机理 辐散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