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MIP5模式集合对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模拟与预估 被引量:6
1
作者 胡浩林 任福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96-406,共11页
基于CMIP5逐日最低气温的模拟和预估数据,对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历史模拟显示,模式集合的结果低估了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变化趋势,但能够反映出与观测结果相同的减弱趋势,且比单个模式的结果更稳... 基于CMIP5逐日最低气温的模拟和预估数据,对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历史模拟显示,模式集合的结果低估了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变化趋势,但能够反映出与观测结果相同的减弱趋势,且比单个模式的结果更稳定,其空间分布与观测结果相似度也较高。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式集合方案对不同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RCP8.5)的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在RCP2.6排放情景下,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减弱趋势较为缓和;在RCP4.5排放情景下,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呈现出显著的减弱趋势;在RCP8.5排放情景下,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减弱趋势更明显。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能主要影响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次,对其空间分布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 模式集合 模拟及预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05年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观测、再分析与模拟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浩林 任福民 王澄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8,共8页
利用1961—2005年观测、NCEP再分析资料和北京气候中心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1.1版本(BCC-CSM1.1)模拟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首先采用优选格点回归方法将网格资料降尺度到台站上,然后再应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法对3套资料识别得到中国区... 利用1961—2005年观测、NCEP再分析资料和北京气候中心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1.1版本(BCC-CSM1.1)模拟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首先采用优选格点回归方法将网格资料降尺度到台站上,然后再应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法对3套资料识别得到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分析表明,NCEP再分析资料很好地再现了最低气温的实况;BCC-CSM1.1模式对日最低气温的模拟尽管总体上不如NCEP再分析资料,但模拟效果也较好。NCEP再分析资料在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长期趋势、年际变化以及累积强度和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上都较好地再现了实况。BCC-CSM1.1模式对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的模拟结果显示,该模式较好地模拟出1961—2005年中国区域性低温事件在频次、极端强度、最大影响面积、持续时间、累积面积和综合强度等各项指标所表现出的一致的减小趋势;对事件累积强度和发生频次空间分布的模拟,总体上较好地反映了观测的主要特征,但对中心位置的模拟存在一定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CSM1.1模式 中国 区域性低温事件 数值模拟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识别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54
3
作者 龚志强 王晓娟 +6 位作者 崔冬林 王艳姣 任福民 封国林 张强 邹旭恺 王小玲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客观识别方法主要包括4个部分:极端低温阈值的确定、极端低温事件空间区域的识别、空间区域的连续性过程提取和指标体系,结合个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实际低温事件检测中的有效性。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等角度...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客观识别方法主要包括4个部分:极端低温阈值的确定、极端低温事件空间区域的识别、空间区域的连续性过程提取和指标体系,结合个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实际低温事件检测中的有效性。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等角度分析了近50年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变化特征: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频次较高的纬度带主要位于32°N和42°N附近,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频次、强度和最大覆盖面积等存在总体减弱的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存在显著的转折,90年代后期以来变化逐渐趋于平缓。此外,对各种单一指标与我国冷冻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之间的相关分析,构建了体现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多方面影响的综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 识别方法 综合指标 频次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09年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44
4
作者 王晓娟 龚志强 +1 位作者 任福民 封国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5,共8页
采用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客观识别技术对1960—2009年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指标中最低温度和几何中心纬度的频次分布为双峰特征,发生频次较高的纬度主要位于30... 采用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客观识别技术对1960—2009年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指标中最低温度和几何中心纬度的频次分布为双峰特征,发生频次较高的纬度主要位于30°N和42°N附近,且1980年代中期以前南北两个带并存,之后则以30°N附近为主;1960—2009年事件的发生频次、强度和最大覆盖面积等呈总体减弱趋势,在1980年代后期存在显著的转折,1990年代后期变化逐渐趋于平缓,并且这种变化主要是由占总数10%的持续时间长和空间范围广的事件作用的结果。此外,对体现事件多方面影响的综合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并分析其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 时空演变 转折 频次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欧中纬度关键区正位势高度距平场配置与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联系 被引量:21
5
作者 龚志强 王晓娟 +1 位作者 任福民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74-1286,共13页
基于中国地面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欧亚中纬度500 hPa高度场关键区正异常配置及其与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Regional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Events,RELTE)的联系。结果表明,发生RELTE时乌拉尔山(简称乌山)、贝... 基于中国地面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欧亚中纬度500 hPa高度场关键区正异常配置及其与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Regional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Events,RELTE)的联系。结果表明,发生RELTE时乌拉尔山(简称乌山)、贝加尔湖(简称贝湖)和雅库茨克—鄂科斯克海(简称雅鄂)附近的某一区域出现高度场正异常的概率为0.83,即欧亚关键区500 hPa正高度距平场的相互匹配是形成RELTE的直接原因。在此基础上,将三个关键区域高度场异常配置分为7种类型:乌山型、贝湖型、雅鄂型、乌山—贝湖型、乌山—贝湖—雅鄂型、乌山—雅鄂型、贝湖—雅鄂型。不同类型异常模态对应的RELTE在空间分布、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各有差异,如:乌山型对应RELTE以全国型为主,平均持续天数达14.2天;乌山—雅鄂型对应的RELTE以东北—华北型为主,事件平均持续天数为14.1天。此外,不同类型的异常配置均对应有超前于RELTE的前期特征,平均超前时间为1~8天不等。超前天数的空间分布、高度场异常的时间演化,进一步揭示了乌山以西和雅鄂以东两个方向高度场异常的发展并形成多种环流异常模态的过程,也验证了RELTE存在前期信号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场异常模态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 前期异常特征 欧亚关键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中国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频发期的气候特征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王晓娟 龚志强 +1 位作者 沈柏竹 封国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61-1073,共13页
基于1960—2011年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库,分别选取20世纪60年代中、70年代中、90年代初、21世纪初以及2008—2011年5个典型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频发时段,从大气内部环流和海温外部强迫两个方面对各频发期的气候异常特征进行了... 基于1960—2011年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库,分别选取20世纪60年代中、70年代中、90年代初、21世纪初以及2008—2011年5个典型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频发时段,从大气内部环流和海温外部强迫两个方面对各频发期的气候异常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总体而言,20世纪60年代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强度大、频次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年代际尺度的持续性特征,而20世纪70年代中、90年代初、21世纪初则以年际尺度的振荡为主。此外,2008年以来的频发期在大气内部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外部强迫两个方面均呈与20世纪60年代中期较为相似的特征:即欧洲至南亚大范围区域的地表温度异常偏低,欧亚中纬度500 hPa高度场距平呈显著的北正南负模态,急流区南北梯度异常显著,北极涛动具有明显的指数负位相特征,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为典型的冷位相等;同时,当前频发期与其他时段的差异较大,特别是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气候特征差异尤为明显。因此,2008年以来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频发期所对应的海-气系统异常除了具有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一些新特征之外,也初步出现了一些年代际变化的异常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 频发期 气候特征 年代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