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迎采动巷道区域应力场演化规律及支护技术
1
作者 邓振宇 王将豪 +1 位作者 张文博 刘涛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1期12-16,共5页
基于昊兴塬矿迎采动巷道的工程背景,介绍了11^(#)煤层11102回风巷道的基本地质特点,设计、研究了巷道迎采动掘进过程中的变形破坏特征,探讨、分析了巷道区域应力场演化规律。采用现场勘测、数值模拟及工程试验等方法,监测分析了巷道迎... 基于昊兴塬矿迎采动巷道的工程背景,介绍了11^(#)煤层11102回风巷道的基本地质特点,设计、研究了巷道迎采动掘进过程中的变形破坏特征,探讨、分析了巷道区域应力场演化规律。采用现场勘测、数值模拟及工程试验等方法,监测分析了巷道迎采对掘时的变形特征,数值计算了巷道区域应力场演化情况,表明巷道迎采对掘时受到上工作面超前、侧向及滞后支承压力影响,且在采动影响阶段围岩动压剧烈,煤柱侧较实体煤侧应力集中更明显。根据巷道迎采对掘时差异化的应力场特征,提出了分段加强支护技术,主要采用高强度锚杆索、π型钢梁与注浆加固等方式联合支护,有效地改善了围岩应力环境,满足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迎采动巷道 巷道变形 区域应力场 加强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割缝开采低渗透煤层气应力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21
2
作者 唐巨鹏 李成全 潘一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3-95,i024,共4页
文章首次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水力割缝技术开采低渗透煤储层煤层气进行了数值模拟的计算研究,指出地应力是煤层气运移的重要影响因素,给出了煤层气赋存和运移特征及地应力对煤层气运移的作用机理,建立了煤层气开采水力割缝平面应... 文章首次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水力割缝技术开采低渗透煤储层煤层气进行了数值模拟的计算研究,指出地应力是煤层气运移的重要影响因素,给出了煤层气赋存和运移特征及地应力对煤层气运移的作用机理,建立了煤层气开采水力割缝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得到了钻井前后、水力割缝前后近井地带的地应力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范围。钻井后近井地带应力平均降低60%,但井口周边产生了应力集中区,应力场以井孔为中心向井身周边呈辐射状向外递减,应力降影响范围为300~450mm。水力割缝后井周区域应力场变化显著,近井地带应力平均降低84.5%,且沿两侧割缝末端连线方向应力降影响最为明显,影响范围以此向外辐射达3000mm,为钻井孔径的20倍,同时在割缝末端产生了应力集中区,并向背离割缝方向扩散,使得沿割缝方向产生大量裂缝,从而打通割理和裂隙,缩短渗透路径,继而提高煤层气产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水力割缝技术可达到使近井地带充分卸压的目的。在现场实践中,此方法对利用定量化指标评估水力割缝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井地带 水力割缝技术 低渗透 钻井 井身 井口 煤层气 应力 区域应力场 煤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升庙矿区应力场以及矿岩层形成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永亮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4-77,共4页
地应力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其在研究区域和采场稳定性问题方面,是必不可少的考量因素。通过对东升庙区域应力场及其演化分析,得到了矿区局部应力场的几个分布特征,掌握了矿岩层的形成与变化规律,探讨了同生断裂活动对矿岩体稳定... 地应力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其在研究区域和采场稳定性问题方面,是必不可少的考量因素。通过对东升庙区域应力场及其演化分析,得到了矿区局部应力场的几个分布特征,掌握了矿岩层的形成与变化规律,探讨了同生断裂活动对矿岩体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应力场 局部应力场 同生断裂 东升庙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地区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4
作者 杜研岩 周志广 郭锐 《山西建筑》 2011年第8期72-74,共3页
分别介绍了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和震源机制解的概念,结合相关资料,分析了某区域地震等震线特点,并阐述了该区域内现代构造应力状态及地应力场,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关键词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 震源区 等震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燕山期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成盆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吉让寿 秦德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9-564,共6页
研究西北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现,大致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东部和西部地区应力场状态不同。东部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为北北东向;而西部地区主压应力以近南北向为主。晚... 研究西北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现,大致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东部和西部地区应力场状态不同。东部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为北北东向;而西部地区主压应力以近南北向为主。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在阿尔金断裂以东地区基本继承了前期应力场状态,阿尔金断裂以西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向。这种应力场特征与上述阶段形成的盆地原型、盆地反转、构造变形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应力场 成盆作用 燕山期 西北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栗维民 张考文 +1 位作者 任红 常玉琴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共4页
二叠系前陆盆地与中生界坳陷盆地叠置构成了三塘湖盆地主体,通过对二叠系和中生界两个主要构造层古构造形迹组合样式分析,认为海西运动期—燕山运动期三塘湖盆地一直处于从南向北挤压应力环境,区域应力场近南北向。海西运动期由于岔哈... 二叠系前陆盆地与中生界坳陷盆地叠置构成了三塘湖盆地主体,通过对二叠系和中生界两个主要构造层古构造形迹组合样式分析,认为海西运动期—燕山运动期三塘湖盆地一直处于从南向北挤压应力环境,区域应力场近南北向。海西运动期由于岔哈泉凸起砥柱作用,在马朗凹陷转变为旋扭应力场,从而形成帚状构造体系;燕山运动期条湖凹陷近于平行四边形的边界条件,使得近南北向区域应力场转变为直扭应力场,从而在凹陷北坡形成雁行式构造体系。盆地南缘自海西运动期以来始终处于北东向正压力作用的前缘地带,发育多个大型滑脱断层,形成一系列滑覆构造体系,这些构造体系或单列或叠置,尤其是马朗凹陷南缘,白衣山石炭系推覆体之下二叠系内多个滑覆构造体系叠置,构成三角构造带。三角带断层及裂缝极为发育,是形成裂缝性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二叠系 区域应力场 滑覆构造 燕山运动 构造体系 海西 凹陷 中生界 裂缝性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楼井田地应力特征及地质构造形成机制 被引量:17
7
作者 姜春露 姜振泉 +3 位作者 杨伟峰 孙强 朱术云 李耀民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3-587,共5页
采用钻孔套芯应力解除法在赵楼煤矿井底车场位置选点进行了地应力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E,反映出测点附近应力场为以NEE向挤压为主的水平构造应力场,与邻近的万福煤矿实测地应力结果基本一致。由区域布格重力场和震源... 采用钻孔套芯应力解除法在赵楼煤矿井底车场位置选点进行了地应力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E,反映出测点附近应力场为以NEE向挤压为主的水平构造应力场,与邻近的万福煤矿实测地应力结果基本一致。由区域布格重力场和震源机制解资料得出,鲁西南地区现代地应力场为NEE向水平挤压的构造应力场,赵楼井田地应力场受区域构造应力所控制。通过地质构造成因分析,认为井田构造早期以EW、NE向褶曲为主,晚期以近NE、NW向断层为主,并使早期断层性质发生转换,不同期次构造组合形成了矿井现今复杂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楼井田 应力 地质构造 区域应力场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柳煤矿首采区地应力特征研究
8
作者 谢朋 李文平 +1 位作者 王启庆 杨东东 《煤炭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60,共3页
为了研究杨柳煤矿首采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基于区域应力场演化和"密度平衡椭球体"理论分析了杨柳煤矿宏观应力场特征,采用声发射法对首采区典型测点进行了地应力值测量,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法对首采区的-450 m水平切面初始地... 为了研究杨柳煤矿首采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基于区域应力场演化和"密度平衡椭球体"理论分析了杨柳煤矿宏观应力场特征,采用声发射法对首采区典型测点进行了地应力值测量,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法对首采区的-450 m水平切面初始地应力状态进行了反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采区 应力 区域应力场 声发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柱支承应力影响下巷道矿压显现及支护方式
9
作者 范冬阁 荣海 《能源与节能》 2015年第9期158-159,共2页
以华美奥兴陶煤矿42102工作面巷道设计为背景,介绍了近距离煤层煤柱支承压力下巷道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护方式,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煤柱引起的区域应力场分布特征,为类似条件下巷道支护提供借鉴依据。
关键词 煤柱 矿压显现 支护方式 支承应力 区域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采扰动区域动力灾害钻孔应变监测预警研究
10
作者 鲁细根 余小妹 +1 位作者 孟沼河 夏磊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4-178,共5页
为了研究深部开采动力灾害与钻孔应变之间的联系,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孤岛采区"在周边采区开采过程中应力场演变规律以及分布形态,基于钻孔应变理论分析,建立钻孔应变监测预警观测站,耦合分析钻孔应变与区域开采矿震活动规律,... 为了研究深部开采动力灾害与钻孔应变之间的联系,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孤岛采区"在周边采区开采过程中应力场演变规律以及分布形态,基于钻孔应变理论分析,建立钻孔应变监测预警观测站,耦合分析钻孔应变与区域开采矿震活动规律,验证钻孔应变监测可靠性。研究表明:开采扰动导致"孤岛采区"应力场演变形成环向应力集中区,应力集中随开采范围增大而增大,随时间增加而减弱;正断层对开采应力集中区传递有减弱作用,煤柱能够降低应力传递效应;钻孔应变监测显示,采场活动、矿震事件都会引起应变监测曲线的相应变化,通过钻孔应变监测技术可以应用于监测矿山区域应力场调整的监测和动力灾害的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灾害 钻孔应变 区域应力场 开采扰动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载扰动诱发巷道冲击的风险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洪涛 陈子晗 +4 位作者 韩洲 刘勤裕 韩子俊 张成璐 张红凯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71-1785,共15页
巷道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与风险性评估问题,对不同区域应力场中的巷道围岩分区能量释放规律进行分析,考虑动载事件扰动,建立了始态应力场、动载事件产生的瞬态应力场与巷道围岩破坏之间的力学联系,提出了动载事件扰动下的终态巷道围岩塑性... 巷道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与风险性评估问题,对不同区域应力场中的巷道围岩分区能量释放规律进行分析,考虑动载事件扰动,建立了始态应力场、动载事件产生的瞬态应力场与巷道围岩破坏之间的力学联系,提出了动载事件扰动下的终态巷道围岩塑性区边界计算方程,阐述了动载事件与始态应力场共同作用诱发冲击地压的机理,并对不同因素变化下的巷道冲击风险性进行了分析,以震动事件发生角为指标对动载事件发生的不同区域进行了风险强度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应力场不均匀程度的增大使得巷道围岩系统在扰动平衡后的能量释放量增大,且能量释放的主要区域为区域应力场的最大围压方向;巷道冲击地压是巷道围岩受始态应力场与动载事件的瞬态应力场2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动载事件的影响会使得巷道围岩系统的终态应力场产生偏转,而围岩协调所释放的能量是冲击产生的主要原因;当始态应力场处于蝶形风险区时,受动载事件影响后的巷道冲击风险性更大,且动载事件的有效释放能量的增大、震源距离的减小与横波能量占比的增大会使得巷道冲击风险性随之增大;震动事件发生角影响着巷道冲击风险性,当动载事件发生在强风险区与次强风险区时,微小的动载事件也极易诱发冲击地压,巷道冲击风险性较高;当动载事件发生在弱风险区时,较大的动载事件也不易引起冲击地压,巷道的冲击风险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风险性 蝶形塑性区 动载事件 区域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新生代断裂体系特征及演化过程
12
作者 徐莅莅 范彩伟 +4 位作者 李明 李辉 徐彬 程燕君 吴智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8,共12页
断裂体系发育是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刻画断裂体系静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速率计算恢复断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明确了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 断裂体系发育是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刻画断裂体系静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速率计算恢复断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明确了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的时空差异;并结合区域应力背景分析,探讨了断裂体系演化的成因机制,认为新生代以来三大板块间俯冲、碰撞及古南海俯冲消亡、新南海扩张共同造成的南海北缘区域伸展应力场顺时针旋转控制了断裂体系演化的时空差异。研究表明,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断裂体系的发育演化经历了裂陷、拗陷与构造活化三个阶段,分别发育了NE(NEE)向、近EW向以及NW(NWW)向三组优势方向断裂,揭示了区域应力场伸展方向由NW—SE向到近SN向再到NNE—SSW向顺时针转变的过程;依据断裂的组合及沿承关系可将其划分为早期发育的NE向与后期发育的NW向两组交叠断裂带,NE向断裂带活动强度大、具有强烈伸展性质,NW向断裂带与基底先存断裂密切相关,活动强度弱、叠加一定走滑性质。文昌A凹陷西部新生代断裂体系演化的时空差异是对南海北缘区域应力场顺时针旋转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区域应力场 先存断裂 文昌A凹陷西部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分类分级探讨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广泽 冯君 +3 位作者 易勇进 柴春阳 强新刚 王振友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7-82,共6页
为研究隧道工程大变形发生的机理及等级,从区域地应力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松动圈扩展出发,对大变形的发生机理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隧道大变形进行分类分级,并对控制技术进行探讨。得到以下结论:(1)隧道大变形的产生往往受... 为研究隧道工程大变形发生的机理及等级,从区域地应力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松动圈扩展出发,对大变形的发生机理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隧道大变形进行分类分级,并对控制技术进行探讨。得到以下结论:(1)隧道大变形的产生往往受到区域地应力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挤压程度的共同影响;(2)根据大变形发生的构造部位,可以将大变形分为断层型、碎裂型和顺层型3种;断层型发生在区域断层带;碎裂型发生在褶皱核部、转折端以及构造节理密集带;顺层型发生在褶皱翼部,它以隧道轴向与岩层走向小角度相交为条件。缓倾岩层是顺层的特例,易发隧道底鼓;(3)工程前期现场资料缺乏的条件下,宜在最大主应力近于水平的前提下,根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相对变形量,结合工程经验,参考相应规范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判定;(4)大变形应采取"强支护、预加固、快封闭"的控制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大变形机理 分类分级 区域应力场 地质构造 松动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胜利村背斜成因新认识 被引量:5
14
作者 郝雪峰 熊伟 +1 位作者 卓勤功 张德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6期12-14,17,共4页
通过对东营凹陷胜利村背斜几何学形态及演化特征的分析,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动力来源既非断层逆牵引作用,亦非差异压实或塑性拱张等重力、塑性外动力地质因素,而是东营凹陷断陷期不同裂陷幕主拉伸方向改变的产物,属于调节构造范畴,是与胜... 通过对东营凹陷胜利村背斜几何学形态及演化特征的分析,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动力来源既非断层逆牵引作用,亦非差异压实或塑性拱张等重力、塑性外动力地质因素,而是东营凹陷断陷期不同裂陷幕主拉伸方向改变的产物,属于调节构造范畴,是与胜北东段调节断层伴生的调节背斜,说明了构造演化在构造样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胜利村背斜 成因 区域应力场 同沉积构造 地质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探讨
15
作者 邹梅 任宇飞 +1 位作者 顾腾 袁术 《石化技术》 CAS 2017年第4期148-148,共1页
本文以地震地质资料解释为基础,采用平衡剖面技术,综合运用盆地构造解析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在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下的构造演化过程。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构造体系 区域应力场 构造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票台吉矿震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卢建康 于正春 高承 《煤炭科学技术》 CAS 1987年第10期36-38,63-64,共5页
探讨了台吉煤矿矿震成因,认为矿震是在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由采矿活动而诱发的一种地震。
关键词 矿震 区域应力场 采矿活动 岩石强度 最大震级 震源机制 最小主应力 粗砂岩 北东东 主压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_(29)断层力学性质对透水性的控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易伟欣 鲍琳玲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4-649,共6页
为研究断层的力学性质与透水性之间的关系,以豫西新安煤田F_(29)断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断层进行力学性质研究以及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得出F_(29)断层为弱透水性断层的认识,通过F_(29)断层的钻孔资料、抽水试验和瞬变电磁探水试验数据,... 为研究断层的力学性质与透水性之间的关系,以豫西新安煤田F_(29)断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断层进行力学性质研究以及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得出F_(29)断层为弱透水性断层的认识,通过F_(29)断层的钻孔资料、抽水试验和瞬变电磁探水试验数据,验证了以上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力学性质 透水性 区域构造应力场 现代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覆构造理论在马家湾井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旷佩林 肖金成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8年第2期116-119,共4页
构造的正确解释是区内地质勘查工作的难题,它不仅影响着煤岩层的对比,而且严重地影响着区内煤炭资源工业价值的正确评价。论述了马家湾推覆构造的认识与验证过程,体现了应用推覆构造理论寻找煤炭资源新区的意义。
关键词 区域应力场 推覆构造 验证 马家湾井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震复合震源机制解的局部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钟骏泰 张运涛 吴燕荣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第17期19-22,共4页
利用赣南数字化记录部分小震地震波形,用P波初动方法求解赣南及临区局部区域小震复合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与区域应力场特征方向及中强地震发震的主要构造力方向一致性特征,但平均说来主压应力倾角与更大范围相比较而言倾角要高,因而在... 利用赣南数字化记录部分小震地震波形,用P波初动方法求解赣南及临区局部区域小震复合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与区域应力场特征方向及中强地震发震的主要构造力方向一致性特征,但平均说来主压应力倾角与更大范围相比较而言倾角要高,因而在此局部区域表现出以走滑兼具右旋倾滑的断层发震模式,小震复合震源机制解结果对此有较好的解释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数字化记录 P波初动方法 震源机制 区域应力场 局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海扩张所引起的西南日本弧的变形和水平压曲
20
作者 柳井修一 彭伟欣 《海洋石油》 CAS 1989年第4期23-31,共9页
伴随弧后海盆的扩张而旋转的岛弧发生了变形。最近在西南日本外带发现的巨膝折带是西南日本弧旋转的根源。基于通过对巨膝折带调查而推测出古区域应力场、缩短量的分布,来研讨日本海扩张的力学过程。然而,通过复原日本海扩张前、后的西... 伴随弧后海盆的扩张而旋转的岛弧发生了变形。最近在西南日本外带发现的巨膝折带是西南日本弧旋转的根源。基于通过对巨膝折带调查而推测出古区域应力场、缩短量的分布,来研讨日本海扩张的力学过程。然而,通过复原日本海扩张前、后的西南日本弧的变形过程,以研究其扩张运动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折带 断层组 弧后扩张 区域应力场 中央构造线 俯冲作用 侵入活动 应力 直立褶皱 花岗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