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3篇文章
< 1 2 1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区域差异、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基于生产关系视角 被引量:4
1
作者 盖凯程 晏晨景 刘璐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共18页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构建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基于2012—2021年中国城市数据,从“新”和“质”双维度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揭示新质生产力的三重“中心—外围”梯度分化格局及跃升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产关系视角分析因地制...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构建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基于2012—2021年中国城市数据,从“新”和“质”双维度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揭示新质生产力的三重“中心—外围”梯度分化格局及跃升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产关系视角分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生产关系优化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呈现“中心强、外围弱”的异质特征;生产关系的空间溢出强度与方向存在协同度门槛,即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协同度更高的中心区域具有更强的溢出效应,且向外围溢出;中心与外围区域间壁垒抑制溢出效应。对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聚焦生产组织革新、要素配置优化、市场壁垒破除和消费升级引导,以“中心—外围”联动改革推动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动态演变 新型生产关系 区域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孙斌 孙涛 薛建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通过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探究其动态演进规律和区域差异情况。[结果]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偏低,增长较为缓慢,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大致呈现出稳中有进、波动上升的动态演进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总体差异在2018年后有所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逐渐下降,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较为稳定,超变密度贡献率在2018年后有所上升。[结论]应通过乡村内部发展和城镇外部支持相结合,两极发力,削弱极化现象,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乡村振兴 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周霞 王佳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91,共6页
文章基于组合权重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01—2020年的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全国、四大地区及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 文章基于组合权重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01—2020年的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全国、四大地区及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趋缓,东北地区甚至在研究期末出现下降现象;全国经济韧性存在一定的“东部—中部—东北—西部”梯度分布特征,经济韧性的空间格局逐步由“北强南弱”演变为“南强北弱”;各区域经济韧性动态演进特征差异明显;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分别是南北方地区和四大地区视角下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显著,东北与东部地区间的经济韧性差异快速扩大,仅次于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除东部和中部地区外,全国及其他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韧性 指标体系 时空演化 区域差异 收敛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颜克高 王馨悦 吴心怡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展开时空测度分析,有效识别新质生产力的分布状态、演进趋势、区域差异与空间特征。研究发现:2012-2022年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稳定上升势态,2017年后加速上升;整体...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展开时空测度分析,有效识别新质生产力的分布状态、演进趋势、区域差异与空间特征。研究发现:2012-2022年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稳定上升势态,2017年后加速上升;整体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梯度效应和空间集聚效应,四大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显著,呈现出“发展不充分、区域不均衡”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拥有较高的收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时空特征 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生线上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与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广东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中小学生的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况姗芸 梁梅 +1 位作者 张桂根 马秀芳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4,130,共8页
数字教育广泛关注,我国教育启动“扩优提质年”,线上学习是教育教字化转型的重要模式之一。该研究深入剖析中小学生线上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与区域差异,以精准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首先构建了区域调节下的中小学生线上学习意愿... 数字教育广泛关注,我国教育启动“扩优提质年”,线上学习是教育教字化转型的重要模式之一。该研究深入剖析中小学生线上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与区域差异,以精准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首先构建了区域调节下的中小学生线上学习意愿影响模型,然后选取广东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17324名中小学生展开调查,发现:影响中小学生在线学习意愿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数字资源感知、教师支持、家长支持、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和数字资源感知是触发中小学生线上学习意愿的核心要素。欠发达地区学生数字资源感知与发达地区学生无异,但其有用性感知和线上学习意愿均稍强于发达地区学生。研究进一步发现了不同地区触发中小学生线上学习意愿的路径,并据此从技术研发、教师培训和家庭教育指导入手提出了提升中小学生线上学习意愿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线上学习意愿 影响因素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4
6
作者 杨美沂 刘漩 +1 位作者 张宗宾 樊庆曦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为了解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于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2—2022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运用HP滤波分解、核密度估计及自然断点法探... 为了解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于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2—2022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运用HP滤波分解、核密度估计及自然断点法探究时空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呈扩大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时序演变中周期波动较大,高质量维度时序演进与其他维度存在差异;空间分布呈现“一枝独秀”的断层式发展格局,两极分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进程中低保标准的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及区域均衡化评估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7,共9页
共同富裕进程中,低保制度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扮演着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角色。本研究以2020—2023年地级市低保标准数据为基础,采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极差值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系统评估了... 共同富裕进程中,低保制度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扮演着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角色。本研究以2020—2023年地级市低保标准数据为基础,采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极差值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系统评估了低保标准在省际及省内各地级市间的差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同时,通过对收入替代率和消费替代率的分析,评估了低保标准的区域均衡化水平。研究发现,共同富裕加速推进背景下,低保标准的区域差异和地区不平等程度不仅未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低保标准的空间聚集效应,表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是导致低保标准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通过对低保标准区域均衡化的分析发现,城市低保标准区域均衡化水平相对较高,农村低保标准区域均衡化水平却较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在共同富裕进程中,低保标准改革优化应遵循“地方适配-区域均衡”的双重导向,并提出“省级指导线+市级调整区间+区域协同优化”的政策优化路径,旨在通过央地协同机制,推动低保标准的区域均衡化,确保低保标准既能满足地方贫困需求,又能促进区域间的公平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区域差异 空间聚集特征 区域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动态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程广斌 孙雪英 刘晨曦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11,共7页
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新质生产力,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和空间收敛模型揭示其动态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及各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均呈波动上... 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新质生产力,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和空间收敛模型揭示其动态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及各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南方>北方”的特征。总体差异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N”型演变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全国和中部、西部地区以及北方地区均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特征。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显示,除南方地区不存在明显的收敛趋势以外,其他地区均显著收敛,其中,在三大地区分类标准下,收敛速度呈现“中部>西部>东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动态演变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与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红 蓝水英 +1 位作者 李静怡 余冰清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3,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是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基于新质生产力内涵构建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体系,采用“EN-CRIT-MA”方法测算2012-2021年19个中国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同时通过莫兰指数、变异系数和Dagum基... 新质生产力是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基于新质生产力内涵构建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体系,采用“EN-CRIT-MA”方法测算2012-2021年19个中国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同时通过莫兰指数、变异系数和Dagum基尼系数探究中国城市群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相较于其他城市群,五大国家级重点建设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中国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不仅表现出空间上的非均衡性,还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相比城市群内部,这种差异在城市群之间更为明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城市群 时空演化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慧 刘荣军 包乌兰托亚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3,共6页
为了给黄河流域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5-2022年为研究期,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黄河... 为了给黄河流域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5-2022年为研究期,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空间自相关性,并采用地理探测器诊断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在研究期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异明显,黄河下游地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远较上、中游地区的高,上游地区的最低,各省(区)间差异较大且差异呈增大趋势;2)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低-低、高-高集聚且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空间集聚模式在研究期较稳定;3)科技创新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为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各驱动因素两两交互的影响力明显较单因素的大,即数字农业发展应发挥各驱动因素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与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建议:1)加强区域间协同合作,确保黄河流域数字农业的均衡发展;2)流域内各地区依据资源禀赋、数字农业发展基础等,巩固优势、补齐短板,探索适合当地的发展新模式;3)加大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数字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农业 发展水平 区域差异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我国高职专科助产专业布点院校数量变化、分布及其区域性差异研究
11
作者 谢宜南 叶红 +3 位作者 罗洁 白玲 王璟 王瑾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共5页
目的 分析我国近10年高职专科助产专业布点院校数量变化及地区分布,为优化专业设置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4-2024年开设高职专科助产专业布点院校变化。对2024年专业布点院校数量、层次等进行描述性统计;结合人口、出生人口、地理面积,... 目的 分析我国近10年高职专科助产专业布点院校数量变化及地区分布,为优化专业设置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4-2024年开设高职专科助产专业布点院校变化。对2024年专业布点院校数量、层次等进行描述性统计;结合人口、出生人口、地理面积,利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析区域分布差异。结果 近10年来高职专科助产专业布点数量增长“先快后慢”。截至2024年底,高职专科助产专业布点院校共276所,院校类型多样,平均每省级行政区8.90所;全国每千万人口、每十万出生人口和每十万平方千米开设高职专科助产专业院校分别为1.96所、2.89所和2.87所。按人口、出生人口配置布点院校分布较均衡。按地理面积配置分布不均衡,差异主要源于地区内,地区间差异也较大。结论 建议控规模、提质量,尽快将高职专科助产专业纳入国控专业;通过“职普融通”拓宽升学通道,提高助产士学历层次;加强顶层设计,深化省级医教协同,动态调整优化助产专业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专科 助产专业 专业设置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研究
12
作者 李春丽 安家浩 +1 位作者 程硕勋 梅蕾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共7页
为探讨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并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从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资料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2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流域... 为探讨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并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从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资料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2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进行了核密度估计、σ收敛检验和β收敛检验、空间相关性分析、主要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青海和甘肃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山东和陕西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2)黄河上、中、下游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下游地区一直远高于中上游地区、黄河上游地区一直低于中下游地区,但各省(区)间的差异不断减小、多极化现象减弱,且存在“追赶效应”,各省(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受邻近省(区)的影响;3)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3个维度看,新劳动对象维度是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加强的“薄弱面”,从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来看,森林覆盖率、R&D人员全时当量、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第三产业增加值、交通网密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占比、产业结构、环境保护力度是制约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子。提出了重视人才培养、强化环境保护、激励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测度 区域差异 障碍因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与空间效应
13
作者 李云发 王晓婧 贾小爱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05-110,共6页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是中国社会保障统计监测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文章根据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构建中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是中国社会保障统计监测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文章根据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构建中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TOPSIS法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测算并分析2013—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索中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仍处于中低水平;中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有所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中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性,政府调控力度、人口流动均会对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指标体系 区域差异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14
作者 熊兴 余兴厚 何文洪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48,共19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那么,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与演进趋势,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根据党的二十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那么,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与演进趋势,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从人口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精神文明现代化和对外开放现代化五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Duga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法对2013—2022年我国省级层面的现代化水平和区域特征进行了测度分析,并探析其区域异质性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我国现代化水平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整体现代化水平尚存较大的提升空间。从细分维度观察,人口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以及经济现代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彰显了我国在人口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成效。相比之下,精神文明现代化与对外开放现代化的步伐稍显滞后,成为当前现代化进程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此外,在空间格局上还显著体现出区域间的不均衡性,呈现出鲜明的“东高西低”特征,这种区域差异不仅加剧了发展水平的极化现象,也对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未来需精准施策,促进均衡发展,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 生态文明现代化 对外开放现代化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时空演进
15
作者 王聪聪 问乔伊 王俊芹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1-17,共7页
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新型农业劳动者、新型农业劳动资料、新型农业劳动对象、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新型农业组织形式5个维度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 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新型农业劳动者、新型农业劳动资料、新型农业劳动对象、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新型农业组织形式5个维度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法、莫兰指数探究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素、区域差异和时空分异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稳步上升,新型农业劳动资料是促进其上升的关键;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在区域层面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分布格局。电商农业发展水平、农用智能航空器数量及人均示范家庭农场数量是现阶段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区域相对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尤以东部-东北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与其他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内差异更明显。(3)区域绝对差异不断扩大,呈“优者更优”的非均衡发展特征,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呈现以“低-低”集聚为主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障碍因子识别 区域差异 Kernel密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企业经济韧性的时空演进、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
16
作者 王韶华 张世龙 +1 位作者 张伟 徐静蕾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77-182,共6页
目前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压力,国际局势日趋复杂和严峻,碳中和企业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测度碳中和企业经济韧性、分析其发展现状对于提高碳中和企业经济韧性、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最小... 目前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压力,国际局势日趋复杂和严峻,碳中和企业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测度碳中和企业经济韧性、分析其发展现状对于提高碳中和企业经济韧性、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最小鉴别信息原理的组合赋权法,将四种赋权方法组合起来计算各指标的时变组合权重,引入时间加权向量计算时间加权组合权重,测度2012—2023年82家碳中和企业的经济韧性,并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σ收敛系数、马尔可夫链分析其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全国碳中和企业经济韧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企业间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省际碳中和企业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缩小,超变密度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省际碳中和企业经济韧性存在σ收敛;省际碳中和企业经济韧性具有“俱乐部趋同”现象,空间因素对省际碳中和企业经济韧性的类型转移具有显著影响,高水平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企业 经济韧性 时空演进 区域差异 组合赋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测度、时空格局与区域差异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红岩 彭勃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2期50-61,共12页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内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使用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法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使用Kerne...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内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使用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法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使用Kernel密度估计法、莫兰指数I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对其时空格局与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地区最低。(2)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但该现象正在逐步消失。其中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为区域间差异。(3)全国和三大区域的核密度曲线主峰位置均呈现右移趋势,并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极分化现象。(4)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低-低”集聚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时空格局 区域差异 莫兰指数I Kernel密度估计 Dagum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时空演进、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18
作者 程广斌 张鸿帅 孙雪英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88,共6页
文章基于2013—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揭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水平表现出小幅波动趋势,但基本趋于平稳发... 文章基于2013—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揭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水平表现出小幅波动趋势,但基本趋于平稳发展状态;全国整体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为波动递增的演进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基本为平稳发展态势,中部地区波动递减,西部地区波动递增;三大地区间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差异显著,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的分析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均呈现“中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慢”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分布动态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时空演进及空间收敛性研究
19
作者 李季刚 张哲 汤努尔·哈力克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2-56,共5页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2015—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构建了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其次,运用Dagum基尼...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2015—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构建了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其次,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再次,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时空动态演进特征;最后,通过Moran’s I以及空间收敛模型检验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空间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全国及四大地区、三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四大地区呈“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梯度递减格局,三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则表现出“粮食主销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的层级差异;第二,全国数字乡村发展的总体差异呈现持续收敛特征;第三,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关联特征,东部和中部地区多形成“高高”集聚的空间格局,而西部与东北地区则普遍表现为“低低”集聚的分布特征,并且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在样本期内同时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区域差异 时空演进 空间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财政纵向失衡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与空间收敛特征
20
作者 王东 苏凯博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1-146,共6页
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进程中,财政纵向失衡作为财政收支结构的核心问题,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均衡与高质量发展。文章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马尔可夫链与空间收敛模型深入分析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财政纵向失... 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进程中,财政纵向失衡作为财政收支结构的核心问题,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均衡与高质量发展。文章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马尔可夫链与空间收敛模型深入分析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财政纵向失衡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与空间收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财政纵向失衡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格局,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省份的财政纵向失衡水平显示出较强的稳定性,即保持现有状态的可能性较大。在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下,财政纵向失衡中低水平区域可能会受到邻近区域的影响,从而发生状态的跃迁。东北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特征,但当考虑其他经济影响因素时,仅东北综合经济区表现出条件β收敛,全国及其他地区均表现出发散特征,中国财政纵向失衡差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纵向失衡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