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目标下中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测度、空间联系与区域差异 被引量:3
1
作者 尹碧波 郑佳琦 +2 位作者 孙泽萱 邝萍 欧阳昕彤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3-723,共11页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战略路径。目前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体系,因此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不包含西藏自治区及...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战略路径。目前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体系,因此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不包含西藏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XGBoost模型及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分别测度各省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及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并分别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及Dagum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来衡量协同效应的空间联系以及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我国降碳减污协同效应水平差异较大,扩绿增长协同效应水平整体偏低,二者存在协同发展特征。②2012−2020年我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平均协同度为0.0356,整体而言协同水平较低且存在“木桶效应”,系统处于不稳定不协调状态。③在空间联系层面,不同省份间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的空间联系强度不断增大,且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邻近性。④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的区域差异较大,并且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部。其中,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及黄河中游地区的区域差异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余经济区呈下降趋势。研究显示,我国各省份的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水平仍有较大进步空间,不同省份之间的空间联系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应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协同效应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空间联系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贸流通效率的测算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 被引量:5
2
作者 朱微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0,共5页
本文选取2009-2021年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各省份历年的商贸流通效率情况,然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商贸流通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商贸流通效率不仅对当地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还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 本文选取2009-2021年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各省份历年的商贸流通效率情况,然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商贸流通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商贸流通效率不仅对当地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还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正向溢出作用。据此,本文提出提升商贸流通效率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贸流通效率 经济增长 因子分析法 空间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豆晓利 《金融发展研究》 2014年第8期37-43,共7页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基于新增长理论,从金融发展的3个层面——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来考察2003—2010年金融业在区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中的支持作用,结果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在集聚与差异的形成过...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基于新增长理论,从金融发展的3个层面——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来考察2003—2010年金融业在区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中的支持作用,结果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在集聚与差异的形成过程中,金融支持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其中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的贡献又存在差异。基于此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 空间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集群、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基于城市视角的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国富 兰宇宁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39,共9页
文章以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在综合考虑内生经济增长和累积因果循环效应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探讨了可能影响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和导致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而验证上述理论是否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政策... 文章以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在综合考虑内生经济增长和累积因果循环效应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探讨了可能影响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和导致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而验证上述理论是否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政策提供依据。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群特征,城市所属省份的增长态势、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政策等因素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未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经济或不经济。文章分析了其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集群空间相关性 区域增长差异空间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分权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与发展对策研究
5
作者 邓楚瑶 王福友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89,共7页
中央与地方政府分权给予了地方政府更多的经济自主权,通过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物质资本供给、人力资本供给、技术水平进步及公共产品服务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地方分权视角,利用我国2000-2020年30个省市的面... 中央与地方政府分权给予了地方政府更多的经济自主权,通过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物质资本供给、人力资本供给、技术水平进步及公共产品服务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地方分权视角,利用我国2000-2020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30个省市的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地方分权程度、技术水平、城镇化水平提升能够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够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同时能够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水平则在促进本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对周围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抑制效应,但抑制效应并不明显;人力资本水平能够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对周围地区经济增长也会产生溢出效应,但溢出效应并不明显。本文研究结果对提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分权 区域经济增长 固定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偏微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计量研究 被引量:35
6
作者 王家庭 贾晨蕊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4-102,共9页
本文从城市化角度出发,利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定量地研究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结合人均GDP、城市人口规模和第三产业比重的Moran散点图和显著性水平图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明显的空间... 本文从城市化角度出发,利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定量地研究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结合人均GDP、城市人口规模和第三产业比重的Moran散点图和显著性水平图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表现在东部集中偏高和西部集中偏低;城市人口规模已产生规模不经济,这种现象抑制了城市人口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偏小,但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会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是当今经济发展需要注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区域经济增长 空间计量 空间滞后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性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珂 廖艳 杨洋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1-143,共3页
文章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时空角度重新审视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利用实证数据分析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促进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性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异的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空间计量模型 区域经济 增长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区域差异 被引量:4
8
作者 高和荣 李松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114,共21页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基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未包括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省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莫兰指数、空间计量模型、Bartik工具变量和时空地理加...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基于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未包括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省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莫兰指数、空间计量模型、Bartik工具变量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实证研究了2000—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①人口老龄化的直接经济增长效应和总经济增长效应为正,间接经济增长效应为负;②机制分析发现物质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供给会分别正向、逆向调节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和间接经济增长效应;科技发展水平会正向调节人口老龄化的间接经济增长效应,但逆向调节直接经济增长效应;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是提升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效应的重要作用路径。③人口老龄化的直接、间接和总经济增长效应分别呈现出显著的“东部>西部>中部”“东部>西部>中部”和“中部>东部”,且“西部>东部”的空间差异格局;在省际层面,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北高南低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区域差异 经济增长效应 空间计量 Bartik工具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石子印 宋雅杰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8-96,共9页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时,我国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是否具有可持续将取决于地方政府对创新的影响。基于2010—2021年29个省份的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创新...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时,我国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是否具有可持续将取决于地方政府对创新的影响。基于2010—2021年29个省份的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创新具有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随着省份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创新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对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影响较东部与中部地区更强。因此,地方政府应合理调整债务资金用途,规范债务发行管理,制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目标,促进区域创新活动的良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区域创新 空间计量模型 区域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被引量:64
10
作者 胡曙虹 黄丽 +1 位作者 范蓓蕾 肖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67-1776,共10页
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及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对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分布... 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及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对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省域高校创新产出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逐步加剧,从2003年的"沿海-沿江"分布进一步演变至2012年明显集聚在长江三角洲及山东、湖北、重庆等少数省域;②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高校创新产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升;③计量结果显示,高校通过基础研究及产学研合作获得的创新产出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创新产出 区域经济增长 空间自相关 空间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时间演进及空间机制分解:1952-2012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欣亮 严汉平 刘飞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0,124,共10页
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众多社会问题的实际,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时间演进为序,在结合宏观政策变动的基础上,利用俱乐部收敛与莫兰指数测算法对我国建国以来区... 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众多社会问题的实际,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时间演进为序,在结合宏观政策变动的基础上,利用俱乐部收敛与莫兰指数测算法对我国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发展现状、变动状况及演进特征进行分析,并以空间机制为研究视角,对导致我国区域差距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缩小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经济增长差异 时间演进 空间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大区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动态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孙向伟 陈斐 李峰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7-101,共5页
文章以中国339个地市为分析单元,对五大区进行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特征。结果表明:五大区在经济增长收敛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即都存在经济收敛情况,收敛的速度... 文章以中国339个地市为分析单元,对五大区进行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特征。结果表明:五大区在经济增长收敛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即都存在经济收敛情况,收敛的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其次,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的特征不同于其他四大区域,具体表现为其经济增长方式对空间位置关系较为敏感,因此在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时需要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空间计量经济方法 面板数据模型 区域经济增长 经济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非农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3
13
作者 许恒周 吴冠岑 郭玉燕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5-81,共7页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是否存在库兹涅茨曲线并进行验证。研究方法: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结果:常规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的结果均显示,中国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是否存在库兹涅茨曲线并进行验证。研究方法: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结果:常规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的结果均显示,中国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验证了"耕地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且当经济增长质量(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达到1.4087时,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逐渐减小;区域间的耕地非农化确实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相关关系,即相邻地区耕地非农化数量变动1%,会导致本地区耕地非农化数量平均变动0.1627%。研究结论:系统地识别、评估区域间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联动性,对于促进区域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非农化 经济增长质量 库兹涅茨曲线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基于省际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59
14
作者 李剑 姜宝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103-110,115,共9页
选取2004—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际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来看,物流产业集聚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从产业经济层面分析,发现物流产... 选取2004—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际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来看,物流产业集聚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从产业经济层面分析,发现物流产业集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度最大,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不显著;从对外贸易角度来看,物流产业集聚仅对当地进口贸易有显著正影响,但其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却是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产业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空间计量 面板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贾兴梅 刘俊杰 贾伟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7-53,共7页
通过构建空间计量分析模型,就我国31省份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行测度,并对城乡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较快提升... 通过构建空间计量分析模型,就我国31省份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行测度,并对城乡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较快提升。区域经济增长和城乡一体化在相邻省份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相关性。城乡人口融合、城乡基础设施融合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应实施有差别的城镇化政策,推动城乡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区域经济增长 空间 关性 空间滞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效应研究——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曾淑婉 刘向东 张宇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9-94,共6页
通过构建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采用较为前沿的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1998~2011年我国25个省,283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一般预算支出规模越大越... 通过构建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采用较为前沿的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1998~2011年我国25个省,283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一般预算支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会通过省区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及空间溢出机制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产生时空效应,即上一期和相邻省份的财政支出均会对本地区内部的经济增长差距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支出 区域经济差异 时空效应 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成因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被引量:116
17
作者 陆文聪 梅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40-152,共13页
基于1978—2005年中国各省区粮食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集中度从大区和省区两个层面综合考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趋势,并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采用Moran’s I指数验证了中国各省区粮食生产总量数据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Panel Dat... 基于1978—2005年中国各省区粮食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集中度从大区和省区两个层面综合考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趋势,并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采用Moran’s I指数验证了中国各省区粮食生产总量数据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Panel Data结合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空间格局变化的成因。计量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数量及其受教育程度,化肥、农机动力等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水库库容量等因素均对各地区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起到显著正向作用;而除涝面积,自然灾害成灾受灾面积比例,农民非农就业收入比重等因素对粮食生产总量的变化起到负向作用;且空间误差参数结果表明本地区的粮食生产会受到相邻地区粮食生产负方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格局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面板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增长中贸易开放作用及空间差异分析——基于中国省级区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金营 王琳 李天然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8-109,共12页
基于1978—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的省际数据构建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贸易开放的作用大小和作用途径进行实证检验和估计。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区域经济增长通过促进综合要素生产率提升、促进资本和劳动效率提高等途... 基于1978—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的省际数据构建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贸易开放的作用大小和作用途径进行实证检验和估计。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区域经济增长通过促进综合要素生产率提升、促进资本和劳动效率提高等途径起到显著推动作用,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差异和转变。然而,从分时段样本分析来看,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中,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是比较显著和稳健的。而在1990—2014年这段历史时期中,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稳定,甚至还会在一定时期产生负向影响。从分区域分析来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开放程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贸易开放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于贸易开放度较低的省份来说,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开放度 区域经济增长 内生性模型 空间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中国”背景下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对工业绿色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 被引量:9
19
作者 呙小明 黄森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1,共11页
区域产业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部分产业承接区域带来了显著的环境问题。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背景下,如何保证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值得深思... 区域产业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部分产业承接区域带来了显著的环境问题。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背景下,如何保证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值得深思。选择绿色经济为切入点,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6—2015年中国工业省际数据进行测算,研究表明,中国工业整体发展并没有达到绿色有效的水平,绿色效率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空间局域LISA指数显示中国区域间工业绿色效率差异较大,表现出"东优西劣"的集聚格局;空间滞后计量模型表明产业转移和政府规制并未能带动工业绿色效率的提高;最后,据此提出未来中国工业在区域间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M-undesirable模型 空间计量模型 工业绿色效率 区域产业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债务与区域金融差异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 被引量:13
20
作者 黄昱然 卢志强 李志斌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2,共12页
新常态下,渐现的地方债务风险对经济影响已不容忽视,如何有效衡量和防范过度举债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采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PSTR,在非线性框架下对中国30个省份地方政府举债的经济增长效应展开... 新常态下,渐现的地方债务风险对经济影响已不容忽视,如何有效衡量和防范过度举债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采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PSTR,在非线性框架下对中国30个省份地方政府举债的经济增长效应展开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我们重点考察地方债务压力和地方金融差异的变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并结合债务压力和金融差异分析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渐进演变关系。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对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随着负债压力和偿债压力增加,该效应呈逐渐下降态势并转化为负效应。此外,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提高,能增加经济中的流动性,缓解举债推升利率对私人投资的挤占,进而增强举债的经济增长效应;而区域金融风险程度提升,增加了资本损失和贬值的风险,损害举债资金配置效率,进而弱化地方政府举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若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区域金融差异 经济增长 非线性 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