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和应力状态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琼 聂晓红 温和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5-244,共10页
从区域地震活动和中等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的角度,初步研究了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和应力场的应力状态特征.结果表明,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中短期异常特征.一方面,该地震前1年其震区500km范围内中强震以及西... 从区域地震活动和中等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的角度,初步研究了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和应力场的应力状态特征.结果表明,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中短期异常特征.一方面,该地震前1年其震区500km范围内中强震以及西昆仑地震带和阿尔金地震带3.5级以上地震出现了增强活动;另一方面,该地震前出现了4级地震孕震空区和近乎共扼分布的3.5级地震密集条带异常图象.于田7.3级地震前新疆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区及其附近局部应力场的应力状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拉张作用力相对挤压作用力有所加强.这可能是于田7.3级地震前新疆和于田震区及其附近具有正断层性质的中等地震增多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新疆于田地震 区域地震活动 应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7.2级地震触发的区域地震活动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桂萍 傅征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0-257,共8页
研究了日本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7.2级大地震触发的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研究区是主震周围几百公里的区域(33°~37°N,133°~138°E).研究区被划分为16个子研究区.对16个子研究... 研究了日本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7.2级大地震触发的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研究区是主震周围几百公里的区域(33°~37°N,133°~138°E).研究区被划分为16个子研究区.对16个子研究区自1976年1月~1996年6月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①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7.2级主震触发了10个子区显著的地震变化,速率变化通过置信水平大于0.95的Z-统计检验,这些子区中最远的距主震震中约280km;②近震源区子区中的3个,地震活动在主震发生后1~5天内被触发,其它远离震源区的在几十天之后被触发;③被触发的区域地震活动最大震级为5.4,与主震诱发的最大余震震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震活动 日本 兵库县 地震活动 地震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M_S 7.0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分析及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参数I_(RTL)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月 吕晓健 田勤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0-226,共7页
本文采用Region-Time-Length(RTL)方法分析在汶川M_S 8.0级地震引起的地震活动增强背景下芦山M_S 7.0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变化,并提出了综合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参数IRTL。芦山地震前1年在震中和周边地区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异常,主要分... 本文采用Region-Time-Length(RTL)方法分析在汶川M_S 8.0级地震引起的地震活动增强背景下芦山M_S 7.0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变化,并提出了综合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参数IRTL。芦山地震前1年在震中和周边地区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异常,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1.5°N×2°E范围内,持续了近8个月,异常范围和异常程度呈现由小→大→小的特征。新提出的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参数I_(RTL),早期在0值附近波动,于震前一年开始不断下降,降至波谷后回升到较低值,波谷后9个月发震。I_(RTL)在一定程度上为"识别"芦山地震发生危险性提供了参考。以上研究对了解芦山地震孕育过程提供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 7.0地震 RTL算法 地震活动 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7年玛尼7.5级地震前后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及远场前兆
4
作者 苏旭 马文静 张晓清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5-369,共5页
分析研究了 1 997年 1 1月 8日玛尼 7.5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及远场前兆 .结果表明 :该次地震前 ,在震中南侧形成了一个MS ≥ 5地震空区 ;整个藏北地震带ML ≥ 4.0地震活动减弱 ;在震中东侧 940km处的青海德令哈地应力和距震中 60 ... 分析研究了 1 997年 1 1月 8日玛尼 7.5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及远场前兆 .结果表明 :该次地震前 ,在震中南侧形成了一个MS ≥ 5地震空区 ;整个藏北地震带ML ≥ 4.0地震活动减弱 ;在震中东侧 940km处的青海德令哈地应力和距震中 60 0km处的格尔木水温出现了短临异常 .还对该次地震发生的背景和震后调整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震活动特征 远场前兆 玛尼地震 1997年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于田M_S7.3地震对后续余震和远场小震活动的动态应力触发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琼 解朝娣 +1 位作者 冀战波 刘建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83-1393,共11页
本文采用离散波数法,计算了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断层破裂在近场和远场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结合地震活动特征,讨论了MS7.3地震对后续余震活动和远场区域小震活动的动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表明,1 MS7.3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本文采用离散波数法,计算了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断层破裂在近场和远场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结合地震活动特征,讨论了MS7.3地震对后续余震活动和远场区域小震活动的动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表明,1 MS7.3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其西南侧主体余震区的地震活动起到了抑制作用,这可能是本次MS7.3地震序列余震活动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距主震约30km的北东方向余震区后续地震活动受到了主震产生的动态和静态应力变化的共同触发作用,动态应力变化峰值为2.78 MPa,静态应力变化为0.80 MPa,这与该区余震较为活跃相一致;距主震约45km的北部余震区受到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应力变化峰值为0.72 MPa.2 MS7.3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应力变化空间分布呈非对称性,其中北东方向、北部余震分布与动态应力变化正值区存在相关性,从应力变化的角度解释了MS7.3地震的后续余震空间活动特征.3 MS7.3地震在沙雅、伽师地区的远场接收点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峰值分别为0.09 MPa、0.1 MPa,对两个区域的小震活动具有动态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MS7.3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动态应力触发 区域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沭带形变、重磁场时空变化特征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8
6
作者 燕乃玲 潘纪顺 +2 位作者 郭玉莲 李建奎 唐廷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综合利用流动水准和流动重磁复测资料 ,分析沂沭断裂带上地壳形变场和地球物理场的时空强变化特征 ,揭示沂沭断裂带活动特征是以鲁中隆起的继承性活动为主 ,沂沭带北端的双山—李家庄断裂两盘的垂直形变受区域断裂控制并与区域地震活动... 综合利用流动水准和流动重磁复测资料 ,分析沂沭断裂带上地壳形变场和地球物理场的时空强变化特征 ,揭示沂沭断裂带活动特征是以鲁中隆起的继承性活动为主 ,沂沭带北端的双山—李家庄断裂两盘的垂直形变受区域断裂控制并与区域地震活动有关 ,与 1983年菏泽地震和 1995年苍山地震有较好对应关系 ;沂水附近地磁场有“窗口效应” ,尤其与南黄海地震活动及沂沭断裂带上的小震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地球物理场 区域地震构造活动 窗口效应 形变场 重磁场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文安地震前后首都圈跨断层位移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7
作者 焦青 范国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21,共5页
根据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后首都圈跨断层位移的变化特征,结合该区1970年以来区域断层及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认为:1)2000年以来首都圈NNE向断层逆冲活动增强,显示首都圈现今区域主压应力为NEE方向;2)首都圈及周边地区可能... 根据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后首都圈跨断层位移的变化特征,结合该区1970年以来区域断层及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认为:1)2000年以来首都圈NNE向断层逆冲活动增强,显示首都圈现今区域主压应力为NEE方向;2)首都圈及周边地区可能将进入下一个中强地震的活跃时段,河北文安地震是进入这一时段的标志;3)首都圈及周边地区NE向断层垂直活动起伏变化较大,其起伏变化幅度可作为中、长期地震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安地震 首都圈地区 跨断层位移 区域地震活动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不同构造区强震前地震非均匀度时间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路鹏 李志雄 +2 位作者 吴婷 赵晓燕 刘学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2-118,共7页
基于中国活动地块划分结果,采用地震非均匀度(GL值)预测方法对中国东部(105°E以东)不同构造区自1975年以来的62次4.7级以上地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其中大部分地震前1~3年地震非均匀度参数出现明显异常变化,显示出强震前震中及... 基于中国活动地块划分结果,采用地震非均匀度(GL值)预测方法对中国东部(105°E以东)不同构造区自1975年以来的62次4.7级以上地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其中大部分地震前1~3年地震非均匀度参数出现明显异常变化,显示出强震前震中及其临近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均匀-非均匀的转换,这种变化的出现时间和结束时间与地震所在构造部位有关,区域中小地震活动状态的变化可能是地震孕育到中期或短期阶段震源局部应力场发生变化的一种表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地震非均匀度 区域地震活动 时间特征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灾害视角下四川省地震带区域城市韧性评价
9
作者 樊燕燕 吕昱颖 +1 位作者 李子奇 冯莉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24年第6期1323-1335,共13页
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对其进行地震灾害视角下的韧性评价是评估城市系统防震减灾能力及城镇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根据城市系统在地震灾害发生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从抵抗能力、应对能力、恢复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四方面构建地震灾害视... 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对其进行地震灾害视角下的韧性评价是评估城市系统防震减灾能力及城镇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根据城市系统在地震灾害发生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从抵抗能力、应对能力、恢复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四方面构建地震灾害视角下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为解决评价指标赋权过程中的主观性及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复杂性等问题,引入投影寻踪法对评价指标数据结构进行分析,寻找出最佳投影方向,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结合物元可拓模型,计算各指标关联度及各城市综合关联度,根据最大关联度原则确定地震灾害视角下城市韧性的评价等级。以四川省活动地震带区域7个城市3个州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结果表明:自贡市、雅安市、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一般韧性城市;德阳市、绵阳市为较高韧性城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为基本韧性城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为较低韧性城市。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抗震韧性评价研究提供参考,为城乡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视角 活动地震区域 城市韧性评价 投影寻踪法 物元可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