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1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秦岭铁矿床成矿系列及其区域地质对比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永军 陈永彬 +3 位作者 李英 金治鹏 刘志武 董俊刚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1-14,共4页
 西秦岭地区铁矿床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是进行矿床成矿系列研究的理想地区。按照矿床成矿系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将该区铁矿床成矿系列划分为变质作用铁矿床成矿系列和沉积作用铁矿床成矿系列2个系列6个亚系列,并依据各系列、亚系列含铁...  西秦岭地区铁矿床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是进行矿床成矿系列研究的理想地区。按照矿床成矿系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将该区铁矿床成矿系列划分为变质作用铁矿床成矿系列和沉积作用铁矿床成矿系列2个系列6个亚系列,并依据各系列、亚系列含铁建造的时空分布特征、成矿事件、成矿作用类型等地质特征,论述了成矿系列研究在地层分区归属、大地构造属性、区域地质构造发展演化以及区域地质对比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床 成矿系列 区域地质对比 西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嫦娥六号探测器预选着陆区区域地质特征及演化分析
2
作者 刘力维 韩坤英 +4 位作者 丁孝忠 金铭 庞健峰 王颖 邵天瑞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2-345,共14页
阿波罗盆地是月球南极艾肯盆地(SPA)中挖掘深度最深且直径最大的撞击盆地,是2024年嫦娥六号开展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预选着陆区。研究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有助于研究月球壳幔的结构和组成、南极艾肯构造区的形成和演化、南极艾... 阿波罗盆地是月球南极艾肯盆地(SPA)中挖掘深度最深且直径最大的撞击盆地,是2024年嫦娥六号开展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预选着陆区。研究该区域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有助于研究月球壳幔的结构和组成、南极艾肯构造区的形成和演化、南极艾肯盆地的重力异常等一系列月球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以GIS为技术平台,对阿波罗盆地及邻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岩石学特征和各种构造要素进行研究。重新划分阿波罗盆地内的玄武岩单元,利用撞击坑大小频率定年法和更新后的月球年代函数模型,获得其绝对模式年龄。此外,厘清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区域的火山活动热演化模式,为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采样返回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研究区出露的岩石以亚铁斜长岩套、亚铁苏长岩套和月海玄武岩为主,纯斜长岩和火成碎屑岩零星分布;阿波罗盆地内月海玄武岩单元的绝对模式年龄为3.47~2.57 Ga;研究区发育127条坑底断裂和14处火山口,是反映区域热演化的重要构造;研究区经过3次大型撞击,形成SPA、阿波罗和奥本海默盆地;区域火山活动从晚雨海世持续到爱拉托逊纪,至少经历了两期次玄武岩喷发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 阿波罗盆地 嫦娥六号 区域地质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藏东交通廊道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志华 郭长宝 +3 位作者 吴瑞安 张永双 李彩虹 邵慰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50-1662,共13页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是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川西藏东交通廊道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穿越世界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响应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质安全需求,以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线性工程...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是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川西藏东交通廊道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穿越世界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响应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质安全需求,以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线性工程沿线为研究区,在分析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的基础上,选取9个地质环境因子指标,采用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完成了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工程地质条件好、较好、中等和差4个等级。结果显示,活动断裂是最不利的工程地质条件因素,其次是地形起伏度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工程地质条件好的地区远离活动断裂带和深切峡谷,呈块状、条带状分布于活动断裂带及深切峡谷之间。工程地质条件差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活动断裂带和高山峡谷区,突出表现为距活动断裂较近,尤其是多条断裂相交或近于相交的地区。研究结果能够为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川西藏东交通廊道 层次分析法 重大工程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地质图与数字高程模型的地层埋深预测方法及应用
4
作者 徐思煌 肖键波 +1 位作者 王通 王诗琪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9-295,共7页
对于页岩气、水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早期选区评价,往往因为缺乏地震资料导致难以依赖地震构造解释获得目的层的埋深,故借助其他非地震资料有效预测目的层区域性埋深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地质图与数字高程模型(DEM)都是广泛覆盖且容易... 对于页岩气、水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早期选区评价,往往因为缺乏地震资料导致难以依赖地震构造解释获得目的层的埋深,故借助其他非地震资料有效预测目的层区域性埋深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地质图与数字高程模型(DEM)都是广泛覆盖且容易获取的基础性资料。利用区域地质图蕴含的地层产状、地下构造起伏趋势、地层埋深和地表出露地层年代的关系等信息,再叠合DEM地表高程,建立了一种有效预测目的层构造高度和埋深的新方法。利用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36幅1∶20万区域地质图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数字高程模型资料,预测了该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界埋深,据此编制的龙马溪组底界埋深等值线图为该区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提供了重要参数。该方法不仅可为页岩气早期选区评价提供有效支撑,还可应用于深部高压含水层中水溶气的资源评价、深部咸含水层CO_(2)地质封存的构造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埋深预测 区域地质 数字高程模型 龙马溪组 页岩气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大范围复杂地质区域环境三维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吕希奎 白娇娇 +2 位作者 庄建杰 聂良涛 高崇文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13,共9页
科学合理的规划铁路线位,使铁路地质灾害问题解决在成灾之前,一直是复杂山区铁路选线的难题。基于空间数据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提出一种铁路大范围复杂地质区域环境整体三维建模方法。通过对遥感地质解译图的矢量化信息提取与处理,采用... 科学合理的规划铁路线位,使铁路地质灾害问题解决在成灾之前,一直是复杂山区铁路选线的难题。基于空间数据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提出一种铁路大范围复杂地质区域环境整体三维建模方法。通过对遥感地质解译图的矢量化信息提取与处理,采用拉格朗日插值和三次Hermite曲线插值算法,实现由数据驱动的矢量化不同类型地质对象三维模型创建。根据地质对象空间边界数据和区域边界,构建填充封闭区域和填充色系,实现颜色填充模式的三维地质建模。以DEM模型与DOM影像为数据源,在Infraworks BIM平台中实现大范围三维地形场景建模。基于七参数的坐标系转换方法,以面积比值、空间距离误差和灰度状态均值为标准,建立基于灰度直方图的图像匹配度分析方法和最优控制点选取策略,解决选线完整区域大范围矢量化地质模型在三维地形场景中的精确定位和集成难题,建立铁路工程完整区域的三维工程地质模型,实现大范围复杂地质区域的三维可视化。采用设计方案和铁路线路BIM设计结果在BIM平台定位和集成,实现在三维地质区域环境中无缝展示线路方案BIM模型设计效果。结果表明,构建的大范围的三维地质区域环境模型具有很好的地质信息完整性和可视性,直观展示了整个选线区域的三维地质区域环境,能够较好地满足预可研和可研阶段复杂山区铁路规划线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选线设计 大范围区域 复杂地质区域环境 三维建模 BIM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重要成果发布
6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8-558,共1页
5月28日,全面反映我国管辖海域地质资源环境全貌的“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性成果”在青岛正式发布,填补了我国海洋区域地质系统国情调查的空白,开启了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新征程,在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当天... 5月28日,全面反映我国管辖海域地质资源环境全貌的“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性成果”在青岛正式发布,填补了我国海洋区域地质系统国情调查的空白,开启了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新征程,在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当天,第一届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大会在青岛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调查 区域地质调查 地质资源 国情调查 管辖海域 成果发布 新征程 青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融合方法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19
7
作者 廖崇高 杨武年 +2 位作者 濮国梁 徐凌 秦岩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4-298,共5页
随着遥感技术不断发展 ,获取遥感数据的方式各不相同 ,如何充分发挥遥感多时相、高分辨率等优势成了遥感应用的瓶颈问题。遥感影像融合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不同应用领域采取的融合方法一般不同。以青海巴隆地区为例 ,介绍了不同影像数... 随着遥感技术不断发展 ,获取遥感数据的方式各不相同 ,如何充分发挥遥感多时相、高分辨率等优势成了遥感应用的瓶颈问题。遥感影像融合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不同应用领域采取的融合方法一般不同。以青海巴隆地区为例 ,介绍了不同影像数据融合方法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 青海 巴隆地区 遥感 影像融合 数据融合 融合方法 融合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南潘河煤层气田区域地质特征与煤储层特征及其对产能的影响 被引量:48
8
作者 叶建平 吴建光 +2 位作者 房超 吴见 熊德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20,113,共5页
沁水盆地南部(以下简称沁南)潘河煤层气田是中国最早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规模化商业开发的气田,分析其区域地质与煤储层特征,评价其煤层气可采性和生产潜力,可为选择气田井网形式、钻完井技术、增产改造技术,确定适宜的排采制度提供基... 沁水盆地南部(以下简称沁南)潘河煤层气田是中国最早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规模化商业开发的气田,分析其区域地质与煤储层特征,评价其煤层气可采性和生产潜力,可为选择气田井网形式、钻完井技术、增产改造技术,确定适宜的排采制度提供基础和依据。为此,充分利用该区200多口煤层气生产井资料、以往煤田地质勘探资料和煤层气参数井资料,精细描述了煤层气田区域地质和煤储层特征,分析了影响煤层气产能的地质、储层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地质构造简单,次级褶皱构造发育;煤层发育稳定,厚度大(3#煤层厚度为6.5 m左右);煤变质程度高,属于无烟煤;含气性良好,含气量较高,但平面上变化较大,气体质量好,甲烷含量超过98%;含气饱和度高,介于95%~100%;渗透率相对较好,储层压力较高。总体上,地质和储层特征参数显示该区具有煤层气富集和高产的有利条件。根据PH1-009、TL-006、TL-007等煤层气参数井测试数据,以及潘庄一号井田的煤田勘探资料,建立了气田地质模型,以期指导今后的井网设计、工程技术选择,实现气田的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南部 潘河煤层气田 区域地质 储集层 特征 水文地质条件 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重要新进展 被引量:37
9
作者 潘桂棠 丁俊 +4 位作者 王立全 庄育勋 王全海 翟刚毅 王大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87-793,共7页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区域地质调查 古生物 地层 岩浆岩 蛇绿岩 矿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中几个重大科学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07
10
作者 潘桂棠 王立全 朱弟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9,共8页
在世纪之交,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的青藏高原近百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新发现、新进展、新成果,神秘的青藏高原地质构造、结构、组成、演化等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喜马拉雅奠基于5.5亿年左右的泛非造山... 在世纪之交,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的青藏高原近百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新发现、新进展、新成果,神秘的青藏高原地质构造、结构、组成、演化等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喜马拉雅奠基于5.5亿年左右的泛非造山事件基底上,历经奥陶纪至泥盆纪台地沉积,并于石炭纪末转化为印度板块北缘的弧后伸展裂陷带;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曾是特提斯大洋南侧与冈底斯古岛弧带相对应的中生代弧后扩张盆地;冈底斯带曾经历了晚古生代岛弧造山作用;班公湖-怒江带两侧大量地质特征重大差异表明,班公湖-怒江带是冈瓦纳大陆北界,是印度(滇藏)地层区和华南(羌塘-三江)地层区的分界,是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解体后显生宙特提斯大洋俯冲、消减、碰撞,最后消亡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区域地质调查 重大科学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与滇西锡成矿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对比 被引量:15
11
作者 曹华文 张寿庭 +3 位作者 林进展 郑硌 张云辉 梁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3-170,共8页
滇东南锡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带,滇西锡成矿带向南与东南亚锡矿带相连,两成矿带锡矿资源潜力大,对比滇东南、滇西区域地质背景和锡成矿作用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两成矿带锡矿的找矿方向。对比分析表明,两成矿带在成矿地质... 滇东南锡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带,滇西锡成矿带向南与东南亚锡矿带相连,两成矿带锡矿资源潜力大,对比滇东南、滇西区域地质背景和锡成矿作用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两成矿带锡矿的找矿方向。对比分析表明,两成矿带在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作用特征方面具有共同的成矿有利条件:如大地构造同属板块边缘、地体锡的初始富集、花岗岩浆高分异演化、长时间跨度的岩浆热液活动等,使得两成矿带大量富集锡。但是两成矿带的差异性:如幔源成分的加入、多金属元素的富集矿化、多期次地质作用的叠加、围岩性质的差异、构造发育程度等因素,又使得两成矿带具鲜明的矿化差异特征。据此指出,在滇东南应寻找晚白垩世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型锡矿及其他多金属矿;在滇西地区除注重云英岩型锡矿床的勘探外,也要重视对中小矽卡岩型锡矿床深部矿体的寻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成矿带 区域地质背景 成矿特征 滇东南 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李超岭 杨东来 +1 位作者 于庆文 其和日格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0期43-47,共5页
文章根据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在数字填图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数字填图技术的理论基础、数字填图的区调数据模型、数字填图的技术流程、实现数字填图技术的工具与方法等数字填图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进行了... 文章根据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在数字填图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数字填图技术的理论基础、数字填图的区调数据模型、数字填图的技术流程、实现数字填图技术的工具与方法等数字填图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填图 数据模型 地质对象类库 区域地质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1∶100万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成果综述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泓君 彭学超 +5 位作者 朱本铎 钟和贤 黄永健 孙桂华 王立飞 郭丽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96,共14页
2006—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了1∶100万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项目,采用深水多波束、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多道地震、重力、磁力、热流、地质取样、浅地层钻探等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手段,对海南岛幅内的海底地形地貌、表... 2006—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了1∶100万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项目,采用深水多波束、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多道地震、重力、磁力、热流、地质取样、浅地层钻探等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手段,对海南岛幅内的海底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晚第四纪地层及沉积环境、海底热流、断裂构造及岩浆活动、深部地壳结构、灾害地质以及矿产资源等分布特征开展了调查与研究。本图幅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在南海北部发现了新的海底峡谷群,对地理实体进行了命名,划分了海底地貌单元;(2)分析了海底表层及柱状沉积物类型、矿物和地球化学等分布特征;(3)建立了图幅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框架,并对沉积环境及古气候演变进行了综合分析;(4)开展了重力、磁力、地震资料的联合反演,分析了深部地壳结构特征;(5)图幅内存在滑坡、泥底辟、埋藏古河道等灾害地质现象,对灾害地质的成因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6)开展了图幅内的石油与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重砂矿物、建筑用砂等矿产资源远景区的划分及预测;(7)编制了地形图、地貌图、地质图、构造图、矿产图和环境地质因素图等基础性成果图件以及系列辅助性地质地球物理图件。海南岛幅调查与编图项目的顺利完成为我国全面开展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南岛幅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编图 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卡拉库姆地区的油气地质特征与区域地质演化 被引量:12
14
作者 罗金海 周新源 +4 位作者 邱斌 杨芝林 尹宏 李勇 李建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9-415,共7页
本文系统归纳总结与对比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北阿富汗-南塔吉克斯坦盆地和卡拉库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古生代以来地质演化对盆地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控制作用。塔里木盆地奠基在前南华系结晶基底之上,中亚两... 本文系统归纳总结与对比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北阿富汗-南塔吉克斯坦盆地和卡拉库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古生代以来地质演化对盆地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控制作用。塔里木盆地奠基在前南华系结晶基底之上,中亚两个盆地奠基在南天山洋闭合之后形成的前二叠系褶皱基底之上。塔里木盆地的盖层沉积明显受到了南侧“原特提斯(北昆仑)”、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影响,由于北昆仑带向西尖灭于北帕米尔, 中亚两个含油气盆地的中-新生界则主要受到南侧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影响。中亚两个盆地的海陆交互相和礁灰岩相侏罗系向东到塔西南相变为陆相,这从烃源岩的角度决定了塔西南与中亚两个盆地中-新生界不同的含油气性。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主要存在于前陆盆地的陆相地层中,它与下伏古生界含油气层系的叠加作用提高了其油气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卡拉库姆地区 油气地质特征 区域地质演化 地质条件 油气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1∶100万永暑礁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 被引量:14
15
作者 邱燕 彭学超 +1 位作者 朱本铎 钟和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9-425,共7页
1∶100万永暑礁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揭示了该区地壳的浅、中、深层地质特征。浅层主要研究海底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矿产资源、潜在地质灾害等;中层主要研究新生代地层、断裂体系、岩浆岩、含油气盆地远景等;深层则研究磁性基... 1∶100万永暑礁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揭示了该区地壳的浅、中、深层地质特征。浅层主要研究海底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矿产资源、潜在地质灾害等;中层主要研究新生代地层、断裂体系、岩浆岩、含油气盆地远景等;深层则研究磁性基底、深层断裂、莫霍面分布特征等。本成果在以下几方面有重要突破:①通过对比新生代以来的地层,确定各沉积盆地地层特征和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预测油气资源前景;②分析表层沉积物类型,预测本区未来可能具有开发价值的固体矿产资源;③利用磁性基底和莫霍面数据分析本区地壳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1:100万永暑礁幅 地层 矿产资源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和进展综述(南区) 被引量:35
16
作者 王立全 朱弟成 潘桂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3-420,共8页
青藏高原南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取得的丰硕成果,为进一步系统和深入地认识青藏高原地质作用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域主要结合带和断裂带时空分布的查证取得重大进展,为进一步建立区域构造格架提供了基础资料;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高... 青藏高原南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取得的丰硕成果,为进一步系统和深入地认识青藏高原地质作用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域主要结合带和断裂带时空分布的查证取得重大进展,为进一步建立区域构造格架提供了基础资料;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和大量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获得,为探讨藏南基底的形成机制、折返过程提供了新资料;一些地层及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和确定,为区域地层系统的建立、划分与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一些岩浆岩岩石类型的发现及大量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获得,为建立区域岩浆岩的时空格架和演化过程提供了新资料;重要不整合接触关系和沉积相的确定,为区域构造-岩相古地理恢复和沉积盆地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区调成果,为青藏高原隆升、环境演变和古大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人文古迹、生态环境、旅游地质等方面取得众多进展,为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古人类文化研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矿产资源调查取得众多新发现,为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提供了基础信息和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南部 区域地质调查 主要进展和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被引量:119
17
作者 黄润秋 向喜琼 巨能攀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78-1082,共5页
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区域评价对制定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指导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地质环境的妥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基础。本文以滑坡灾种为典型,总结了近10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所开展的工作和所取得的... 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区域评价对制定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指导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地质环境的妥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基础。本文以滑坡灾种为典型,总结了近10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所开展的工作和所取得的进展。在此基础上,重点指出了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该注意的方面和有关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 滑坡 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区域地质编图方法 被引量:21
18
作者 韩坤英 丁孝忠 +3 位作者 范本贤 耿树方 剧远景 王振洋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4期713-717,共5页
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在小比例尺区域地质编图中的应用为基础,结合《亚洲中部及邻区系列地质图》的编制,详细阐述了应用ArcInfo、MapGis等GIS软件进行数字地质编图的方法。对地理空间数据和专业地质空间数据的编制做了详细介绍,其中包括... 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在小比例尺区域地质编图中的应用为基础,结合《亚洲中部及邻区系列地质图》的编制,详细阐述了应用ArcInfo、MapGis等GIS软件进行数字地质编图的方法。对地理空间数据和专业地质空间数据的编制做了详细介绍,其中包括各种要素制图综合、属性库制作、编码设计、现势资料的补充等。根据数据源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将来自不同国家的数据源进行数据转换、投影变换和误差校正,转换为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投影坐标系统。对基于GIS的区域地质编图方法及数据源做了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区域地质 数据源 数据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南迦巴瓦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45
19
作者 郑来林 金振民 +2 位作者 潘桂棠 耿全如 孙志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4-751,共8页
研究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构造结。本文以区域地质填图成果为基础 ,结合前人资料 ,首先对研究区进行了构造单元划分 ,其次对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 ,最后对构造演化和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为 :1南迦巴瓦地区可以划分... 研究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构造结。本文以区域地质填图成果为基础 ,结合前人资料 ,首先对研究区进行了构造单元划分 ,其次对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 ,最后对构造演化和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为 :1南迦巴瓦地区可以划分为冈底斯—拉萨陆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印度陆块 3个一级构造单元。以蛇绿混杂岩为代表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呈向 NE凸的马蹄状连续分布 ;印度陆块由被称为南迦巴瓦岩群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单独构成 ,南迦巴瓦岩群由以含高压麻粒岩透镜体为标志的直白岩组、派乡岩组和多雄拉混合岩组成。2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时间早于 70 Ma;2 3Ma以来主要断层的运动性质以伸展拆离作用为主 ;大约 5 Ma时发生了大规模的混合岩化和深熔作用。3地幔上隆是本区快速隆升的关键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 构造演化 喜马拉雅 混合岩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构造单元 区域地质 透镜体 基础 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南黄海区域地质调查的地震关键技术和成果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志强 肖国林 +3 位作者 林年添 曾天玖 张异彪 童思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9-126,共8页
以南黄海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调查为目标,开展采集、处理技术方法攻关和海上试验等工作,形成了大容量多层震源、长缆深沉放多道地震采集技术和基于长排列、低信噪比的资料成像处理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成像品质,获得了深部地层的有效反射... 以南黄海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调查为目标,开展采集、处理技术方法攻关和海上试验等工作,形成了大容量多层震源、长缆深沉放多道地震采集技术和基于长排列、低信噪比的资料成像处理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的成像品质,获得了深部地层的有效反射;得出了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分布面积大,中、古生代海相沉积地层发育,千里岩隆起区是扬子块体与华北块体碰触接触带等新认识,对南黄海区域地质与油气资源前景研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 地震勘探 关键技术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