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戈壁荒漠浅覆盖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方法探索--以东天山哈密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康磊 刘生荣 +6 位作者 张海迪 王国灿 郭伟立 罗彦军 任广利 吕鹏瑞 曹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6-630,共15页
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亟需从基岩区向盆山结合带、盆地等覆盖区进行拓展。戈壁荒漠浅覆盖区是研究中国北方中小城市和大城市边缘干旱区找水、隐伏区找矿、盆地基底性质、盆山耦合演化的关... 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亟需从基岩区向盆山结合带、盆地等覆盖区进行拓展。戈壁荒漠浅覆盖区是研究中国北方中小城市和大城市边缘干旱区找水、隐伏区找矿、盆地基底性质、盆山耦合演化的关键地区,但一直缺乏针对性的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以东天山哈密地区觉罗塔格山与吐哈盆地结合部位的戈壁荒漠浅覆盖区为例,利用地质、物探、遥感、钻探等多技术手段,采用由“已知”到“未知”的思路,从调查内容、调查方法、技术手段、成果表达等方面,针对不同覆盖层深度、覆盖层结构和地质矿产目标,通过大量方法实验和实践,开展适用性、经济性和分辨率的综合分析,完善优化了地球物理和钻探的技术方法组合。利用GeoModeller软件,实现了戈壁荒漠浅覆盖区三维地质结构的可视化表达,建立了从地表、覆盖层到覆盖区基岩的立体式透明化的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查明了地质填图区域的三维地质结构及其成矿地质背景,满足戈壁荒漠浅覆盖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目标,也为东天山大草滩断裂带性质、吐哈盆地基底性质及其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环境演化等关键地质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覆盖区 戈壁荒漠 区域地质填图 技术方法 东天山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区区域地质填图指导思想与方法体系的创新与探索——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成果概述 被引量:6
2
作者 胡健民 陈虹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1001-1002,共2页
2019年9月5—6日,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成果评审验收。为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区调改革创新的精神,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计划项目,旨在探索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技... 2019年9月5—6日,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成果评审验收。为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区调改革创新的精神,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计划项目,旨在探索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技术方法。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组织实施,有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高等院校、省(区)地调院等多家单位参与。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为该工程的核心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填图 地质地貌 试点项目 改革创新 中国地质调查局 覆盖区 中国地质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岩溶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难易程度分区 被引量:1
3
作者 程洋 潘星呈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0-917,共8页
从岩溶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实际需求出发,采用遥感地质综合解译和GIS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在详细解译区域地质、地貌、环境、水文等要素的基础上,以地层延伸性、地形地势、水系形态、冲沟密度为评价参数,定性地划分了研究区1∶... 从岩溶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实际需求出发,采用遥感地质综合解译和GIS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在详细解译区域地质、地貌、环境、水文等要素的基础上,以地层延伸性、地形地势、水系形态、冲沟密度为评价参数,定性地划分了研究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难易程度。实地调查显示,区域地质填图难易程度分区的成果与研究区的实际地质情况基本一致,可作为岩溶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工作部属的依据,能在保证成果精度的前提下显著提高岩溶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岩溶区 区域地质填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基于数字填图系统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中前人地质资料的利用与数据采集 被引量:4
4
作者 覃小锋 周开华 +4 位作者 胡贵昂 周府生 李广宁 谢凌锋 潘艺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86-994,共9页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的核心任务是挖掘、利用前人资料和对前人资料的二次开发。在1∶25万玉林市幅数字地质填图试点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基于数字填图系统的前人地质资料利用与数据采集的工作方法。其工作流程和工作步骤可分为6个阶...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的核心任务是挖掘、利用前人资料和对前人资料的二次开发。在1∶25万玉林市幅数字地质填图试点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基于数字填图系统的前人地质资料利用与数据采集的工作方法。其工作流程和工作步骤可分为6个阶段:①前期准备阶段;②室内地质资料录入阶段;③野外数字地质调查阶段;④室内资料整理阶段;⑤图件编制阶段;⑥成果提交阶段。该工作方法与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相比,提高了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已基本上达到了在1∶25万区调修测区推广应用的"实战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系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前人地质资料利用 数据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综合物探方法在浅覆盖区地质填图单元的划分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刘菁华 王祝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62-167,共6页
由于浅覆盖区的特殊地貌,给区域地质填图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依据不同岩性的磁化率和放射性元素含量差异,讨论了不同填图单元地面磁法测量与地面伽玛能谱测量曲线关系。通过实测剖面的分析,得到大兴安岭火成岩区不同填图单元磁测异常... 由于浅覆盖区的特殊地貌,给区域地质填图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依据不同岩性的磁化率和放射性元素含量差异,讨论了不同填图单元地面磁法测量与地面伽玛能谱测量曲线关系。通过实测剖面的分析,得到大兴安岭火成岩区不同填图单元磁测异常曲线与放射性异常曲线的相关关系,从而用来快速确定浅覆盖区下填图单元边界,以减少槽探工程,减轻地质人员的工作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覆盖区 区域地质填图 综合物探 磁法 火成岩 地貌 异常曲线 地面 单元 快速确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马能谱测量在侵入体岩石谱系单位填图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邱元德 周蓉生 +1 位作者 侯新生 贾文懿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8年第3期317-321,333,共6页
在1∶5万区域地质填图中,可利用γ能谱测量仪在现场测定各类侵入岩的U、Th、K含量,U/Th、K/Th、U/K比值和γ照射量率等参数。通过对地面γ能谱测量资料与区域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将攀枝花地区侵入体划分为19个单... 在1∶5万区域地质填图中,可利用γ能谱测量仪在现场测定各类侵入岩的U、Th、K含量,U/Th、K/Th、U/K比值和γ照射量率等参数。通过对地面γ能谱测量资料与区域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将攀枝花地区侵入体划分为19个单元、6个超单元及一个超单元组合。还确认了色腰和矮郎河花岗岩为印支期,花滩花岗岩和同德闪长岩均为太古代古陆核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能谱测量 区域地质填图 侵入体 岩石谱系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回顾与展望(1962~2022)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国强 陈隽璐 +2 位作者 计文化 高晓峰 辜平阳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43,共16页
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是地质工作的根基,通过岩石、地层、古生物、构造等基本特征的调查及时空演化规律的分析研究,可持续深化对西北地区多圈层交互作用过程的认识,破解西北地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升对地球系统科学和资源环境国情的认知... 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是地质工作的根基,通过岩石、地层、古生物、构造等基本特征的调查及时空演化规律的分析研究,可持续深化对西北地区多圈层交互作用过程的认识,破解西北地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升对地球系统科学和资源环境国情的认知水平。笔者在回顾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60年来在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板块构造及区域构造单元划分、海相火山岩与成矿、中国及邻区板内火山作用、新生代风成堆积与古气候、埃迪卡拉纪和奥陶纪—志留纪古生物、大陆边缘系统、区域综合编图等工作基础上,总结了基础地质支撑服务资源环境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诸多创新性方法、理论成果和重大进展。60年栉风沐雨,立足于西北地区亟待破解的关键地质问题,在区域地质调查及基础地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展望未来,在基础地质转型升级的形势下,紧抓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主线,既要持续深化西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也要加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新生代地质调查研究,同时推进基础地质各专业数据融合能力的显著提升,将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贯穿至西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填图方法 基础地质理论创新 构造演化 区域地质数据体系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解析、地质学研究范式与理论创新——藏东南侧向碰撞带构造演化研究实践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天南 薛传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80-1696,共17页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造山带地质演化是当前地质学研究的难点,也是地质学基础理论创新的可能方向。包括印度-欧亚大陆侧向碰撞带在内的国内、外造山带构造演化尚未取得共识,大多表现为“大量高质量数据与诸多充满争议的演化模型共存”...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造山带地质演化是当前地质学研究的难点,也是地质学基础理论创新的可能方向。包括印度-欧亚大陆侧向碰撞带在内的国内、外造山带构造演化尚未取得共识,大多表现为“大量高质量数据与诸多充满争议的演化模型共存”。产生这些争议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质量数据”的时、空分布样式未受足够重视、以及部分关键地质体物理属性鉴别存在争议。这些问题为地质学发展与理论创新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持续10多年西南三江造山带区域地质填图、构造解析揭示了侧向碰撞带构造格架、地壳变形历史,提出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新的三阶段模型。这一研究实践表明,严格按照“构造解析方法”体现的“三步骤”研究范式开展区域地质填图是造山带理论创新的基础与保障。区域地质填图是造山带研究中难度最大的工作之一,要求填图人员必须具备广泛、坚实的地质学理论基础,以及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解析 三步骤研究程序 三江造山带 理论创新 区域地质填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江山地区地质影像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林清 郭福生 刘帅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225-229,共5页
以1976年的航空相片为主要工作图像及1997年的陆地卫星TM图像为参考图像,研究了浙江江山地区岩石地层、地质构造的影像特征。对厘定的17个岩石地层单位,以上横塘、伍家弄、藕塘底三个典型地层剖面位置为样区,分析和总结了各地层单位的... 以1976年的航空相片为主要工作图像及1997年的陆地卫星TM图像为参考图像,研究了浙江江山地区岩石地层、地质构造的影像特征。对厘定的17个岩石地层单位,以上横塘、伍家弄、藕塘底三个典型地层剖面位置为样区,分析和总结了各地层单位的影像特征。实践证明,运用60、70年代的航空相片和90年代的陆地卫生TM图像资料,对当前江山地区植被覆盖度高、土壤发育或地形地貌复杂,地质工作者难以涉足的地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填图,特别是填制"组图"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通过对各种地质体影像特征的认真分析和总结,并结合野外实地检查验证,可在遥感图像上划分地层单元,勾绘地层界线和解译地质构造。这对加快我国1∶5万区域地质填图工作步伐,提高填图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填图 岩石地层 地质构造 地质影像特征 浙江省江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切缅怀老一代地质学家李捷
10
作者 潘云唐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26-826,共1页
关键词 地质学家 地质研究所 区域地质填图 地质工作者 矿产调查 丁文江 毕业 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力学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团队
11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研究领域:以基础地质研究、大比例尺区域地质填图和中小比例尺编图相结合,集成地质历史多源大数据,综合运用构造、沉积、地貌、气候、环境等学科,系统建立中国中东部新生代构造地层格架,揭示新生代中国内地地貌巨变过程,探讨青藏高原隆... 研究领域:以基础地质研究、大比例尺区域地质填图和中小比例尺编图相结合,集成地质历史多源大数据,综合运用构造、沉积、地貌、气候、环境等学科,系统建立中国中东部新生代构造地层格架,揭示新生代中国内地地貌巨变过程,探讨青藏高原隆升、黄河演化和气候环境效应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和地表作用过程,探索人类及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地质旅游资源与文旅科教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基础地质研究的服务支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研究所 基础地质研究 中小比例尺 研究团队 大数据 中国中东部 区域地质填图 生物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地层界线V字型法则实现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伟忠 温彦平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61,共4页
地质人员经常依照V字型法则连接地层出露界线,但因其随意性和局限性容易出现误差和错误。基于G IS的机助地质填图系统中,基于等高线求取界线由于等高线的不连续性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为此,在DEM形成的三维空间中通过求解DEM与空间平面交... 地质人员经常依照V字型法则连接地层出露界线,但因其随意性和局限性容易出现误差和错误。基于G IS的机助地质填图系统中,基于等高线求取界线由于等高线的不连续性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为此,在DEM形成的三维空间中通过求解DEM与空间平面交线的方法来获取地质界线,可以有效地提高精度。文章分析探讨了基于不规则三角形网的地层界线求取思路,并通过实际例子对V字型法则给以实现,结果证明该方法执行速度较快、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区域地质填图 V字型法则 不规则三角形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地层数据库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超岭 邱丽化 姜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1-14,共4页
符合现代地质科学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全国地层数据库的建立,是促进地层学研究和地层单位划分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使我国区域地质填图和地层学研究跨入国际先进行列的一个重要标志。全国地层数据库的数据源是由地矿部全国地层多重划分... 符合现代地质科学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全国地层数据库的建立,是促进地层学研究和地层单位划分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使我国区域地质填图和地层学研究跨入国际先进行列的一个重要标志。全国地层数据库的数据源是由地矿部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项目(1992—1995)提供的,其含有31个省(市)自治区、6个大区综合研究成果。该成果是按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清理研究已有的地层资料,包括清理研究各类地层单位名称、地质特征、分布范围。通过各种途径实地核查各地区的各类原始命名剖面(正、副层型)、标准地点、地区的其它代表性剖面,以及各地层单位的重要参考剖面(次层型),并阐明了这些剖面所在的地质、地理概况;明确岩石地层单位的定义、划分及延伸标准、层型及主要参考剖面,以及这些剖面上的重要生物、年代及其接触关系、颜色、层理类型、沉积构造、磁极性、化学特征、矿物、矿产、地质年代(午龄)、变质相等地质特征,各剖面的原始描述内容及有关参考文献等信息。全国地层数据库是在省级地层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地层分级存贮多元组合,在基本单元的统一性、共享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预计全国共有5500个(正副选新)层型剖面,约。。U00个次层型剖面,是目前我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库 现代地层学 岩石地层单位 地质特征 参考剖面 区域地质填图 代表性剖面 清理 大区 地层多重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I0002-I0004,I0001,共4页
杨振升教授,任教于原长春地质学院(现合校后为吉林大学地学院),长期从事区域构造、构造地质、变质岩构造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专长于早前寒武纪构造研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进行早期地壳复杂构造的高级变质岩区填... 杨振升教授,任教于原长春地质学院(现合校后为吉林大学地学院),长期从事区域构造、构造地质、变质岩构造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专长于早前寒武纪构造研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进行早期地壳复杂构造的高级变质岩区填图理论与方法的实践与研究;从国内长期大量实践及与国外对比的综合分析研究中,发现与提出了新认识,新观点,发表诸多论文,出版多部专著,特别是多年负责具体指导高级变质岩区的填图,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化推动了我国早期地壳构造与区域地质填图研究与工作;是一位有坚实实践基础、有创新理论探索研究、有突出成果的构造地质学家,特别是高级变质岩区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的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填图 前寒武纪构造 变质岩区 区域地质调查 区域构造 构造地质 地壳构造 变质岩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