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污染区域合作治理模式研究——以京津冀为例 被引量:29
1
作者 于溯阳 蓝志勇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6期57-66,共10页
雾、霾导致的严重大气污染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现行属地管理的行政体制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以京津冀为例分析其缺陷,探索大气污染的区域合作治理模式,从网络治理理论视角提出分析框架,为该治理模式在机制建立和制... 雾、霾导致的严重大气污染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现行属地管理的行政体制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以京津冀为例分析其缺陷,探索大气污染的区域合作治理模式,从网络治理理论视角提出分析框架,为该治理模式在机制建立和制度设计方面提供政策建议,通过完善立法与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协调与合作机制、健全监管机制来协调央地政府、地方政府之间以及政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属地管理模式 区域合作治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毗邻治理:基于支柱产业的区域合作治理 被引量:8
2
作者 郭松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7-124,173,174,共10页
浙沪毗邻地区围绕乡村支柱产业探索形成的“毗邻治理”模式,为“横向到边”的区域合作治理提供了新的经验参考。这一模式保持了区划格局和行政体制机制基本不变,同时强化了毗邻地区在区域合作治理机制上的深度衔接。“毗邻治理”在区域... 浙沪毗邻地区围绕乡村支柱产业探索形成的“毗邻治理”模式,为“横向到边”的区域合作治理提供了新的经验参考。这一模式保持了区划格局和行政体制机制基本不变,同时强化了毗邻地区在区域合作治理机制上的深度衔接。“毗邻治理”在区域党建、政府协同、产业支撑、社区治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乡村支柱产业是联结区域合作和建构公共性的关键要素,其要义在于“地方议题区域化”和“私人议题公共化”两个核心过程。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全面联动、共建共治共享背景下的行政与自治互动、差序竞争背景下的产业层互补合作、参与式治理背景下生计与治理的深度互嵌,支撑了“毗邻治理”的有效运转。尽管“毗邻治理”有局限性,但仍在动力源头、衔接机制、落地形式这三个方面为区域合作治理提供了实践性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毗邻治理 区域合作治理 政区边界 支柱产业 乡村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价值视域下区域合作治理:现实困境与有效策略 被引量:7
3
作者 伲永贵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5-109,共5页
近些年来,随着跨界公共事务的急剧增多,区域合作治理日益显得紧迫必要。然而,由于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区域合作治理还存在公共价值迷失、组织运行低效和合法支持不足等问题。作为新兴的公共管理范式,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在多... 近些年来,随着跨界公共事务的急剧增多,区域合作治理日益显得紧迫必要。然而,由于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区域合作治理还存在公共价值迷失、组织运行低效和合法支持不足等问题。作为新兴的公共管理范式,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在多方面与区域合作治理问题研究相契合。基于公共价值管理理论视角,提高区域合作治理质量,有效实现区域治理现代化,需要做好几个方面工作:增强价值使命,着力凝聚区域合作治理共识;完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区域合作治理能力;加强政治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支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价值管理 区域合作治理 困境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性增强背景下区域合作治理模式的生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兴成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6-157,共12页
20世纪后期以来,跨越地域边界的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日益增多,区域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不过,区域治理绝不仅仅是治理范围或空间尺度的放大,更不能满足于对具体的、个别的跨域公共问题的应激式解决,而是意味着流动性不断增强背... 20世纪后期以来,跨越地域边界的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日益增多,区域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不过,区域治理绝不仅仅是治理范围或空间尺度的放大,更不能满足于对具体的、个别的跨域公共问题的应激式解决,而是意味着流动性不断增强背景下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在最直接的层面上,正是各种社会要素如人、物、资本和信息等跨越边界频繁流动导致了区域公共问题的发生。从流动性的历史变迁来看,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流动性的生成和增强带来了个体的解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运用边界管理手段控制流动性的各种制度安排。行政区划管理是对国家内部的地理空间进行划分,并在边界明确的空间范围内设置不同层级的行政建制、行政单位和行政区域,从而实施具体的治理活动。进入后工业社会,流动性加速增强,出现多元治理主体并存的局面,建立在行政区划管理基础上的传统模式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亟需构建一种包括不同层级政府、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在内的多元主体之间的区域合作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行政区划管理 区域合作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型合作治理的形成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胡一凡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6,194,195,共11页
在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中,嵌入型合作通过权责分配、行为规范、成本削减、能力支持促进了治理结构完善,助推了治理效能改善,但仍存在地方政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京津冀大气污染嵌入型合作治理的形成逻辑具体体现为制度理想与制度设计和... 在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中,嵌入型合作通过权责分配、行为规范、成本削减、能力支持促进了治理结构完善,助推了治理效能改善,但仍存在地方政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京津冀大气污染嵌入型合作治理的形成逻辑具体体现为制度理想与制度设计和运行实际的差距、地方层面目标与国家层面目标的差异、合作达成效率与环境治理公平的张力。从嵌入型合作视角出发,需要构建各方主体平等自主合作机制,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和资源共享,强化合作治理的信息技术支持,从而进一步优化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合作治理 大气污染 嵌入型合作 府际关系 治理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地府际合作治理模式的确立与逻辑展开 被引量:8
6
作者 华子岩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1-58,共8页
研究目的:反思飞地治理困境,为飞地府际合作治理模式的确立与逻辑展开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实证调研、原理证成和演绎法。研究结果:从分布状态上看,中国飞地具有“小、散、多”的基本特点。现有飞地治理模式与治理需求... 研究目的:反思飞地治理困境,为飞地府际合作治理模式的确立与逻辑展开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实证调研、原理证成和演绎法。研究结果:从分布状态上看,中国飞地具有“小、散、多”的基本特点。现有飞地治理模式与治理需求存在张力,且既有成果对飞地治理解释出路存在偏差。飞地监管不力的本质原因包括飞出地政府对飞地的控制力薄弱之内因以及飞地行政管理松弛之外因两个方面。研究结论:以权力让渡为基础、兼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飞地府际合作治理模式是解决飞地问题的新思路、新思维。该模式以飞地治理为共同目标和发起点,通过协商将双方应尽之义务以及应享有之权益以协议形式固定下来,并通过约束机制保障全面代管和部分代管的落实,达到飞地良好治理的目标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合作治理 飞地 府际合作 代管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粮食安全合作治理机制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崔海宁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8-61,共14页
在当前日益严峻的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下,充分发挥区域粮食安全合作治理机制有效性对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库(ASEAN Plus Three Emergency Rice Reserve,APTERR)是东亚粮食安全合作治理核心制度架构。文章... 在当前日益严峻的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下,充分发挥区域粮食安全合作治理机制有效性对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库(ASEAN Plus Three Emergency Rice Reserve,APTERR)是东亚粮食安全合作治理核心制度架构。文章在厘定区域粮食安全合作治理机制有效性概念、评估标准和分析问题结构、权势对比、机制属性和国内环境四维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聚焦APTERR机制探讨认为:机制虽具备一定效用,但以行为改变和问题解决的标准评估,APTERR在及时有效应对危机、扶贫减贫及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仍有效性不足。主导力不足和低制度化水平是导致APTERR有效性不足的核心原因变量,大米政治化属性与行为体利益诉求差异、保守政策取向及履约能力不足是影响APTERR有效性发挥程度的干涉性变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地区大国,中国应该也有实力为增强APTERR机制有效性发挥更关键的价值引领和公共产品供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区域合作治理机制 有效性 影响因素 东盟与中日韩紧急大米储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流域跨境水污染防治的多层合作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周海炜 郑莹 姜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1-127,共7页
黑龙江流域的跨境水污染问题促使中俄两国加快在该方面的合作,但是,随着该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对水资源的利用,目前以高层定期会晤为主体的合作机制已不能满足两国合作治理水污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求。国际河流水资源是跨境共享资源,当... 黑龙江流域的跨境水污染问题促使中俄两国加快在该方面的合作,但是,随着该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对水资源的利用,目前以高层定期会晤为主体的合作机制已不能满足两国合作治理水污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求。国际河流水资源是跨境共享资源,当前两国在处理跨境水污染问题时,主要面临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中方在污染事件处理中相对被动;缺乏全方位流域保护的整体规划;缺乏操作层面的地方合作机制;缺少市场机制的引入。两国在该流域的政府间合作是主要合作模式,应该根据中俄两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的现实特点构建合作治理机制,既要符合两国合作的现实条件,也要面向未来,构建开放、有弹性的合作机制。研究认为,两国应积极面对问题,克服跨境水污染治理的困境,基于跨境水污染防治的区域合作治理框架,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及其他合作战略为指导,以政府间合作为主,以市场、公众参与为辅,从战略、管理、技术三个层面构建多层次合作机制,逐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流域 跨境水污染 多层合作机制 区域合作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