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渝黔邻际村落民俗体育区域协同治理的现实样态与制约因素——以湘西古镇龙舟竞渡为例
1
作者 谭清文 谭志刚 唐录坪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36,共8页
湘渝黔邻际地区作为我国内陆跨省民俗体育文化富集区,其村落民俗体育协同治理效能亟待提升。本研究基于区域协同治理理论,以湘西古镇龙舟竞渡为田野个案,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探究湘渝黔邻际村落民俗体育区域协同治... 湘渝黔邻际地区作为我国内陆跨省民俗体育文化富集区,其村落民俗体育协同治理效能亟待提升。本研究基于区域协同治理理论,以湘西古镇龙舟竞渡为田野个案,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探究湘渝黔邻际村落民俗体育区域协同治理的现实样态、制约因素与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当前村落民俗体育区域协同治理已初步建立以区域文化为纽带的协同基础,在政府主导下实现赛事联动与文化传承的制度雏形。同时,村落民俗体育区域协同治理存在协同基础薄弱,缺乏协同动机和经验;治理职责模糊,引导和激励作用有限;政策供给不足,区域协同过程碎片化;监督机制失衡,评估与反馈有待落实等制约因素。据此提出优化路径:夯实协同基础,激发治理动能;明晰治理职责,建立动态平衡机制;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区域协同;完善监督机制,培育价值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民俗体育 体育治理 区域协同治理 龙舟竞渡 湘渝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边界厘定及规范建构
2
作者 梁嘉铭 宋啸亮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189,共12页
土壤污染的隐蔽性、累积性、滞后性、复合性和跨行政区域性,导致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边界厘定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存在着包括范围边界、主体边界及行为边界在内的多重边界不明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土... 土壤污染的隐蔽性、累积性、滞后性、复合性和跨行政区域性,导致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边界厘定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存在着包括范围边界、主体边界及行为边界在内的多重边界不明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以协同治理理论、行政自制理论和有限政府理论作为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边界厘定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健全规范体系、明确范围边界、主体边界和行为边界的具体路径。通过构建行政边界为基础、功能边界为主导、地理边界为辅助的范围边界模式,确立政府主导、市场和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三角协调模式”,以及以必要和相适应为核心逻辑的行为边界明确方法,旨在为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边界厘定提供科学指导,从而推动跨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协作的深入发展,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厘定 区域协同治理 土壤污染防治 跨行政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区域协同治理解析与关键议题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张京祥 李薇 张峰瑞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1,共8页
面向新时代全球资本的“再地方化”转变,产业链、供应链发生近域重组,区域治理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基于区域协同治理的“客观响应+主动作为”双向驱动机制,重新解析其在时代大背景中的演变历程,揭示区域协同治理已逐步成为产业链与供... 面向新时代全球资本的“再地方化”转变,产业链、供应链发生近域重组,区域治理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基于区域协同治理的“客观响应+主动作为”双向驱动机制,重新解析其在时代大背景中的演变历程,揭示区域协同治理已逐步成为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可控的重要保障。总结国际成熟经验,立足本土实践反思,提出新时代中国区域协同治理面对“竞争”与“合作”、“上层”与“下层”、“政府”与“市场”的3个关键议题,倡导转向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发展观念,建立打破行政藩篱的双层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与市场双轨驱动的区域协同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全球化 区域一体化 区域协同治理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同治理与契约协同型规划——都市圈治理体系重构与规划理念变革 被引量:10
4
作者 卢庆强 龙茂乾 +1 位作者 欧阳鹏 扈茗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9,共8页
以都市圈为单元统筹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同城发展与区域治理,逐渐成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共识与突破口。在总结早期都市圈规划实践和借鉴区域协同治理国际经验基础上,基于区域治理体系重构的制度场域视角,探讨新时期都市圈的规... 以都市圈为单元统筹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同城发展与区域治理,逐渐成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共识与突破口。在总结早期都市圈规划实践和借鉴区域协同治理国际经验基础上,基于区域治理体系重构的制度场域视角,探讨新时期都市圈的规划与治理问题。研究提出推动都市圈治理从区域联盟治理走向区域协同治理,在治理主体、执行机构、治理机制、治理目标、治理效力等方面,实现区域治理体系的重构与强化;而都市圈规划理念需要从早期的有限协商型规划,转向新时期的契约协同型规划,从规划定位、规划主体、规划重点和规划实施等4个方面加以变革,以适应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和探索区域协同治理体系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规划 区域治理体系 协商型规划 区域协同治理 契约协同型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同治理政策的大气污染减排效应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1
5
作者 崔和瑞 辛媛 赵巧芝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4-103,共10页
区域协同治理政策是中国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的关键。首先对政策执行可能产生的治理效果展开分析,提出假设1~4;进一步以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SO_(2)为典型污染物,构建双重差分(DID)模型评估区域协同治理政策的减排效果,以及技术创新、... 区域协同治理政策是中国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的关键。首先对政策执行可能产生的治理效果展开分析,提出假设1~4;进一步以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SO_(2)为典型污染物,构建双重差分(DID)模型评估区域协同治理政策的减排效果,以及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三种中介路径下的间接影响。结果显示:(1)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城市为实验组,其他城市作为对照组,区域协同治理政策的影响系数为-1.3427,政策显著降低污染排放水平,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2)分样本检验显示,京津冀地区政策效果明显优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政策效果高于欠发达地区,政策执行中的区域异质性不容忽视;(3)三条中介路径中,区域协同治理政策通过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的污染减排效果显著,而通过影响产业结构产生的间接驱动效果微弱。继续推动区域协同治理政策落实中,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化特征基础上,重视中介路径的识别和可能带来的减排潜力应成为重要的政策优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治理政策 二氧化硫排放 减排效应 双重差分法 中介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困境及其破解思路 被引量:45
6
作者 刘华军 雷名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8-95,共8页
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是破解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倒逼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由于雾霾污染具有更强的空间溢出性和空间关联性,依靠单边治霾和局部治霾难以从整体上、根本上... 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是破解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倒逼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由于雾霾污染具有更强的空间溢出性和空间关联性,依靠单边治霾和局部治霾难以从整体上、根本上解决区域性雾霾污染问题。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加快形成"以地区联动为要义、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格局成为彻底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根本路径与必然选择。本文在集体行动理论和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分析框架下,结合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探究了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集体行动困境和逐底竞争困境的形成根源与破解思路。研究发现,在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困境的形成根源层面,地方政府的自利性、空气质量的公共物品属性与治霾集团的规模是造成集体行动困境的根本原因,而经济利益的推动作用和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是逐底竞争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逐底竞争困境是集体行动困境的进一步恶化。在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困境的破解思路层面,本文提出需要解决区域边界设定、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和协同防控政策三个突出问题。具体而言,一是建立贯穿南北、联通东西的八大治霾联动区,打造八区联动的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网络;二是构建全民共治格局,不断创新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体系;三是制定和实施因地制宜的协同防控政策,将责任和考核"向上落实一级",将环境执法权和监管权"横向隔离一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污染 区域协同治理 集体行动 逐底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生态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协同治理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欣 闫水玉 颜文涛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7-123,共7页
重大生态基础设施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生态安全有重要支撑作用。从空间治理视角,梳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概念范畴、作用意义、发展历程,回顾了中国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治理的4个发展阶段,剖析目前面临的主要挑... 重大生态基础设施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生态安全有重要支撑作用。从空间治理视角,梳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概念范畴、作用意义、发展历程,回顾了中国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治理的4个发展阶段,剖析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从治理逻辑、治理结构和实施路径3个方面,构建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从功能协同、社会协作、管理协调3个维度,构建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实践框架。从国家层级、城市群层级和都市圈层级3个层级,探讨了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主要目标、定位和策略方向。最后,从优化制度环境、建立社会基础和提升治理时效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重大生态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实施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重大生态基础设施 区域协同治理 国土空间治理 国土空间规划 供需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区域协同治理问题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胡彬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55,共10页
大都市边界扩张中的跨区域公共品供给、区域一体化升级中的功能积累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机制创新构成了区域协同治理的主要动因。全球化时代区域发展的多重复杂性兴起了对区域协同治理的大量需求,持续的实践探索深化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 大都市边界扩张中的跨区域公共品供给、区域一体化升级中的功能积累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机制创新构成了区域协同治理的主要动因。全球化时代区域发展的多重复杂性兴起了对区域协同治理的大量需求,持续的实践探索深化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在中国渐进式改革、全球化进入3.0时代的现实背景下,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长三角区域协同治理应充分前置并形成自己的优势特点。长三角区域的空间性质、开放特征和发展潜力,赋予其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的重要枢纽作用,从而对区域协同治理产生更高的内在要求。建议从质量层次、基础设施体系、制度供给、风险防控机制等方面加强长三角区域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长三角 区域协同治理 区域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情境下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技术赋权机制——以粤澳“跨境健康码”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文宏 林彬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50,206,共13页
面对全域性巨灾,地区间跨区域协同联动是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对于跨区域协同治理难题,既有研究提出了国家制度建设、行政权力运作以及技术赋能中的协调机制,虽体现了政府主导下的解决思路,但忽略了政社协作的弥合作用。基于对... 面对全域性巨灾,地区间跨区域协同联动是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对于跨区域协同治理难题,既有研究提出了国家制度建设、行政权力运作以及技术赋能中的协调机制,虽体现了政府主导下的解决思路,但忽略了政社协作的弥合作用。基于对粤澳“跨境健康码”互认互转案例的分析,提炼出技术赋权的运作机制:信息技术提供了功能集成的机会结构和化解制度张力的弹性空间,实现了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政府建立规则和激发主体参与,公众给予认可和授权支持,实现了规则机制的“软对接”;两者结合,共同实现了跨区域危机的赋权治理。技术赋权可对解决跨区域协同障碍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危机 区域协同治理 健康码 技术赋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同治理视角下太湖流域湖长制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锋 封雯静 《水利经济》 2023年第4期61-65,81,104,105,共8页
为研究跨界湖长制的本质机制,通过多元主体博弈系统中湖长与企业、区域内湖长、区域间湖长的多方博弈,对太湖治理困境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发现,太湖流域湖长制存在问题的内因在于理性经济人的利益相关性,可以通过外界元素达成多方共赢的... 为研究跨界湖长制的本质机制,通过多元主体博弈系统中湖长与企业、区域内湖长、区域间湖长的多方博弈,对太湖治理困境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发现,太湖流域湖长制存在问题的内因在于理性经济人的利益相关性,可以通过外界元素达成多方共赢的局面。借鉴矩阵式组织框架,融合流域内各区域湖长层级体系与协同理论,构建了太湖流域区域协同治理多维模式框架,涵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多元主体、多维作用。基于区域协同治理框架,建议从政府角度,明晰权责划分,完善评价体系;从企业角度,优化生态补偿,加强技术革新;从社会组织角度,优化科研投入,强化理论渗入;从公众角度,群众参与治理,加强反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流域治理 湖长制 区域协同治理 多元主体博弈系统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区域协同治理的操作框架构建 被引量:5
11
作者 付玉联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62,共4页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区域协同治理应摈弃传统的“行政区治理”模式,聚焦区域协同治理的盲点、堵点、痛点,从协同治理的维度、范围、平台、方式等方面,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区域协同治理的操作框架,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区域协同治理应摈弃传统的“行政区治理”模式,聚焦区域协同治理的盲点、堵点、痛点,从协同治理的维度、范围、平台、方式等方面,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区域协同治理的操作框架,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区域协同治理 应急治理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_(2.5)跨区域协同治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怀奎 汪宝彬 《绿色科技》 2016年第6期47-49,共3页
首先对全国各个监测点进行PM2.5浓度值的相关性分析,确定相关性较强的区域,然后根据全国各地的PM2.5实时监测数据描绘出各地PM2.5浓度等高线图,发现其扩散的4条特征,再结合我国原有的产业结构分布,将全国划分为8大联防联控区域,最后提... 首先对全国各个监测点进行PM2.5浓度值的相关性分析,确定相关性较强的区域,然后根据全国各地的PM2.5实时监测数据描绘出各地PM2.5浓度等高线图,发现其扩散的4条特征,再结合我国原有的产业结构分布,将全国划分为8大联防联控区域,最后提出了跨区域联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面板数据 相关性分析 区域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包容性低碳发展的影响
13
作者 马点圆 孙慧 赵燕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选取2005—2022年我国29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双向面板固定模型探究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包容性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能显著促进城市包容性低碳发展,实现共治共享;环境监管力度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 选取2005—2022年我国29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双向面板固定模型探究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对城市包容性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能显著促进城市包容性低碳发展,实现共治共享;环境监管力度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绿色创新技术的进步在其中发挥主要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具有协同发展政策保障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以及东部城市中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提升城市包容性低碳发展的效应更加显著。拓展分析表明,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有助于缩小城市之间、南北方城市以及胡焕庸线两侧的包容性低碳发展差距,具有区域协调发展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 包容性低碳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共治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协同立法的检视及完善途径 被引量:3
14
作者 顾向一 徐茹娴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9,25,共7页
为充分发挥法律对区域环境发展和利益协调的保障作用,基于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对部分省市已出台的相关规范性文本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各地采取的立法模式主要以松散型立法模式为主,尚存在松散型立法模式与水生态环境治理需... 为充分发挥法律对区域环境发展和利益协调的保障作用,基于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对部分省市已出台的相关规范性文本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各地采取的立法模式主要以松散型立法模式为主,尚存在松散型立法模式与水生态环境治理需求不匹配、区域间主体协调机制未建立、协同立法后评估和清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提出了将现有的松散型立法模式转变为紧密型立法模式,构建区域协同立法利益协调机制和完备协同立法后评估和清理机制等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协同立法的完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环境 区域协同治理 协同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养老服务政策协同测度、演变及其均等化效应——以长三角为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封铁英 胡毓群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61,共16页
长三角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养老服务成为其一体化进程中的短板,区域养老服务政策协同可为此提供解决方案。在构建区域养老服务政策协同测度模型的基础上,收集整理2011—2021年间长三角三省一市省级养老服务政策,通... 长三角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养老服务成为其一体化进程中的短板,区域养老服务政策协同可为此提供解决方案。在构建区域养老服务政策协同测度模型的基础上,收集整理2011—2021年间长三角三省一市省级养老服务政策,通过政策量化系统评估长三角养老服务政策协同水平及演变趋势,并识别其对养老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养老服务政策整体处于失调与协调的不断转换状态,且省际养老服务政策协同有助于促进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均等化;同时,从设定养老服务政策协同目标导向、缩小省际养老服务政策水平差距、重塑养老服务一体化推进体系,以及构建养老服务一体化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中国促进区域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 人口老龄化 区域协同治理 养老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汕特别合作区协同共治型区域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34
16
作者 张衔春 栾晓帆 +1 位作者 马学广 林雄斌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66-1474,共9页
伴随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资本重组,资本的空间修复客观要求以新的跨界区域治理模式组织资本与劳动力关系,而中国传统跨界产业园区建设路径依赖于区域发展中"省-地方"分层设权治理模式。以珠三角地区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通过深度访谈... 伴随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资本重组,资本的空间修复客观要求以新的跨界区域治理模式组织资本与劳动力关系,而中国传统跨界产业园区建设路径依赖于区域发展中"省-地方"分层设权治理模式。以珠三角地区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通过深度访谈与文本分析法,发现深汕特别合作区形成的多主体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协同共治型区域治理模式是在传统路径依赖基础上的一次制度创新。通过分析模式产生的产业经济背景、政策制度背景与现实发展概况,并解构深汕特别合作区行政组织架构、空间发展政策及利益分配机制,发现省政府的放松管制与资源注入,地方政府的优势互补、分工协同是协同共治型区域治理模式的本质特征,而这一区域治理模式的产生将会对中国区域产业政策与空间政策及政府职能转型提供新的经验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产业园区 路径依赖 协同共治型区域治理 深汕特别合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SM-MICMAC模型的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霍腾飞 杨润恺 陈立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1-188,共8页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 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目前存在环境治理低效、协同效应欠佳现象,尚未形成稳定的治理格局。论文基于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MICMAC等方法,从系统视角剖析了京津冀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隐性障碍之间的递阶层级结构关系和内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京津冀三地政府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上的差异是根源性隐性障碍,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以及跨区域协同治理组织领导力与权威性问题对协同治理有显著负面影响;(2)政绩评估体系片面化、各行政区内部部门权责重叠以及信息和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是主要障碍;(3)生态环境补偿不到位、预期收益不足以及市场调节不到位导致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市场驱动力不足。三地政府应在理念认知和利益结构相互包容下,打破信任壁垒,创建互惠互利且足够稳定的协同网络,建立高效灵活对话机制、降低政府间沟通协调成本,方能化解目前的协同治理低效的困境,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ISM-MICMAC模型 京津冀协同发展 隐性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长制”能实现地方政府跨域间的协同治理吗--基于“碎片化治理”的视角 被引量:13
18
作者 徐娟 马佳骏 +1 位作者 邵帅 黎娇龙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74,共25页
“河长制”这一创新政策试图通过河长之间的沟通协调来有效实现水污染治理目标,但该政策能否有效解决因流域治理的跨域特征而导致的碎片化管辖和协同治理困境,现有文献对此尚未予以关注。文章首先利用博弈模型和逻辑推演阐释了碎片化治... “河长制”这一创新政策试图通过河长之间的沟通协调来有效实现水污染治理目标,但该政策能否有效解决因流域治理的跨域特征而导致的碎片化管辖和协同治理困境,现有文献对此尚未予以关注。文章首先利用博弈模型和逻辑推演阐释了碎片化治理本身对水污染治理及对河长制政策实施效果的潜在影响,进而基于2007-2018年中国七大流域覆盖的干流县域数据,结合中国生态环境部实施的国家重点监控点的水质数据,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的流域治理中确实存在明显的碎片化问题,且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地区,原因在于中上游地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占优策略为被动等待,而下游地区主要为经济发达地区,其占优策略为主动治理,导致下游监管较强、中上游监管较弱而出现污染产业“逆流而上”的现象。同时,河长制能产生水污染治理改善的效果,但尚未解决跨区域协同治理困境,这也正是目前实施的河长制政策的主要局限,亟需后续推行过程中的进一步完善。文章揭示了河长制治理过程中的跨区域碎片化导致的协同治理困境问题,并为此问题提供了实证依据,有利于政府在执行过程中重点关注跨区域的协同合作治理,为政府进一步建立跨区域的河长制协同治理制度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长制 区域协同治理 碎片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生态协同的湾区城市群生态与城镇网络格局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阳慧园 修晨 +3 位作者 黎丽莉 叶有华 陈俞霖 朱文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049-11064,共16页
协调生态网络格局与城镇网络格局是实现城市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湾区城市群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活力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单元,但其生态与城镇发展的协同问题日益凸显。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例,通过综合运用形态空间格局... 协调生态网络格局与城镇网络格局是实现城市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湾区城市群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活力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单元,但其生态与城镇发展的协同问题日益凸显。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例,通过综合运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景观格局指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等方法确定生态源地和经济社会源地,识别生态廊道和交通廊道,构建湾区城市群区域的生态与城镇双网络格局,探讨双网络格局空间关系与干扰情况,最后提出湾区城市群跨区域生态协同的建议。结果表明:(1)提取生态源地30个,总面积21205.0 km^(2),经济社会源地422个,总面积7629.35 km^(2),生态廊道、交通廊道总面积分别为8506.98 km^(2)和4562.11 km^(2),共同构成了外环形生态屏障和城镇发展内循环网络;(2)生态关键点1011个、生态干扰点7527个,对其进行针对性修复和保护可显著改善生态连通性;(3)识别研究区具有源地协同、流域协同和滨海协同等三种生态协同类型,并提出了构建城市群跨区域生态协同模式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格局 城镇网络格局 空间主成分分析 区域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北高新区臭氧浓度时间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基于2024年数据分析
20
作者 李清宇 《绿色科技》 2025年第6期185-189,共5页
本文依托中北高新区2024年1—12月翔实的臭氧浓度数据,运用统计学分析法,从时间与空间维度,对该区域臭氧污染的变化特征展开全面且深入的探究。通过综合考量气象条件、人为活动等多维度因素,系统剖析臭氧污染的形成机制,并基于研究成果... 本文依托中北高新区2024年1—12月翔实的臭氧浓度数据,运用统计学分析法,从时间与空间维度,对该区域臭氧污染的变化特征展开全面且深入的探究。通过综合考量气象条件、人为活动等多维度因素,系统剖析臭氧污染的形成机制,并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兼具科学性与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旨在为中北高新区空气质量的优化以及臭氧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结果表明:臭氧污染受到气象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影响,在不同月份及季节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规律。文中所提出的防治策略涵盖多个层面,致力于构建全面、高效的治理体系,以应对臭氧污染这一复杂的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污染源管控 环境监测与预警 区域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