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发展格局提质之谜:从全面创新改革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吕鲲 潘均柏 +1 位作者 李佳杰 李北伟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9,共14页
本文基于国内循环质量和国际循环质量两个维度评价了新发展格局质量,并从繁衍、变异、适应、流动、锁定破解5个维度评价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指数,形成2010~2022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对“... 本文基于国内循环质量和国际循环质量两个维度评价了新发展格局质量,并从繁衍、变异、适应、流动、锁定破解5个维度评价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指数,形成2010~2022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新发展格局质量”研究系统进行准自然实验,得到结论如下:(1)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均能够显著促进新发展格局质量;(2)在其他地区进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能够对本地区新发展格局质量具有促进效应,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对新发展格局质量的空间传导效应显著为负;(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能够通过正向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对区域国内循环质量和国际循环质量产生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新发展格局质量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重机器学习模型 熵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哈肯模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实证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代冬芳 俞会新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6-42,共7页
本文对传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进行了拓展,以开放经济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开放经济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子系统,分别为市场导向动力、科学技术推动力、政府支持动力以及国际合作动力。基于哈肯... 本文对传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进行了拓展,以开放经济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开放经济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子系统,分别为市场导向动力、科学技术推动力、政府支持动力以及国际合作动力。基于哈肯模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进行实证分析,对区域创新生态演化势函数求解并拟合了势函数曲线。实证分析选取了2013-2019年各个地区的面板数据,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的序参量为市场导向动力,科学技术推动力、政府支持动力以及国际合作动力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快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肯模型 开放经济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演化动力 广义矩估计 市场需求拉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理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力 尚超 杨建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1-81,共11页
基于科学转移思路,将耗散结构理论中的Brusselator经典模型移植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分析中,同时,结合共生理论,围绕共生单元、结构与模式、网络与环境等生态特征,构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要素指标体系,进而运用“全局熵—突变级... 基于科学转移思路,将耗散结构理论中的Brusselator经典模型移植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分析中,同时,结合共生理论,围绕共生单元、结构与模式、网络与环境等生态特征,构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要素指标体系,进而运用“全局熵—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刻画系统耗散演化过程。基于对2013-2020年我国四大国家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演化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同时满足小幅涨落、非线性耦合等耗散结构形成条件;(2)样本点耗散评价值呈正向演化,说明系统逐步向耗散结构演化,2015—2020年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创新环境(经济、市场、技术)显著优化,对区域创新活力及创新成果转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样本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耗散演化持续向高区域创新投入—高水平区域创新环境方向发展。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从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完善协同体制机制、培育企业主体以及形成良性循环等方面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BRUSSELATOR模型 耗散结构 耗散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情境下何以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的多元组态研究
4
作者 李晓娣 刘柏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74-84,共11页
数字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亟待解决。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运用fsQCA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企业主导下用户创新驱动型、政府助力下产学合作创... 数字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亟待解决。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运用fsQCA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企业主导下用户创新驱动型、政府助力下产学合作创新驱动型是主要提升路径;②数字情境下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情境差异性和知识情境差异性,从整体来看,企业数字创新水平提升和数字环境建设是实现高生态位适宜度的关键。研究结论揭示了数字情境下多主体联结互动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机制“黑箱”,可为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情境 生态位适宜度 五螺旋 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路径研究
5
作者 杜丹丽 简萧婕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0-71,共12页
提升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以中国内地30个省份为案例样本,基于“主体—资源—环境”框架分析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前因要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区... 提升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以中国内地30个省份为案例样本,基于“主体—资源—环境”框架分析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前因要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组态路径以及创新要素关系。研究发现:①高水平的产学研耦合协调度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必要条件,产学研耦合协调度较低是制约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必要条件;②存在4条促进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路径,可归纳为3种类型,分别是主体驱动下的数字经济赋能型、政产学研协同共生型和主体—环境驱动下的平台支撑型;③存在4条制约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路径,可归纳为3种类型,分别是全要素缺失型、数字经济依赖型和创新要素失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韧性提升 组态路径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统计测度、差异分解与时空演进
6
作者 李晓娣 饶美仙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8-626,共9页
为了科学测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本文基于“能级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测度指标体系,对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创新生态系统能级进行测算。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空间核密度估计法及马尔可夫链剖析其区... 为了科学测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本文基于“能级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测度指标体系,对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创新生态系统能级进行测算。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空间核密度估计法及马尔可夫链剖析其区域差异、时空演化格局以及内部动态跃迁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呈现显著的不平衡特征,区域间差异是分布失衡的主要空间原因;东部呈现高-低集聚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中西部存在一定正向空间溢出,东北地区空间特征不明显;创新生态系统能级跃迁是一个缓慢、连续的过程,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性。本文研究为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策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能级 差异分解 时空演进 能级跃迁 空间核密度估计 马尔可夫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何以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基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fsQCA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彭奕潇 朱李鸣 李建琴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4,共13页
文章以长三角27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fsQCA方法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与条件。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呈现多路径交互的复杂协同关系,单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 文章以长三角27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fsQCA方法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与条件。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呈现多路径交互的复杂协同关系,单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路径并不构成引致高区域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既有路径差异又有生效门槛,高政务数字化和高数字产业化是引致高区域创新绩效的核心前因条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及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效应在长三角核心城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在于“同群效应”导致城市之间“数字鸿沟”日益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化转型 区域创新绩效 模糊集定性分析法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应用、研发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 被引量:1
8
作者 文文 顾成敏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19,共11页
基于2010—2023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应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有利于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应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 基于2010—2023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应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有利于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应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提升效应在南方地区与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地区更为显著。传导路径检验证实,研发资本要素流动与研发人员要素流动在人工智能应用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空间溢出效应检验发现,人工智能应用可有效增强本省份与相邻省份的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剖析人工智能应用影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作用路径,以期为我国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赶超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应用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 研发要素流动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生态系统数实融合演化影响因素识别——基于DEMATEL-ISM模型
9
作者 刘宝童 邹华 +1 位作者 侯强 王海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35-47,共13页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为数字技术采纳与扩散提供坚实基础,能促进技术革新与生态转型深度融合。结合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及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TAUT),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从“环境—组织—技术—个体”4个层面挖掘14个影响企业创新...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为数字技术采纳与扩散提供坚实基础,能促进技术革新与生态转型深度融合。结合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及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TAUT),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从“环境—组织—技术—个体”4个层面挖掘14个影响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实融合的因素,运用DEMATEL-ISM模型分析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和层次结构。研究发现:政府支持和行业趋势是推动创新生态系统数实融合演化的根本因素,通过影响创新生态、组织数字化意愿、数字技术赋能等6个中层因素,提高企业对数字技术有用性的感知度和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而外部压力、资源禀赋等6个表层因素直接影响该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数实融合演化 影响因素识别 DEMATEL-ISM模型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主体共建转化医学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研究
10
作者 王畅 王蒲生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87,共13页
为跨越医学创新中的“死亡之谷”,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重视研究型医院的知识生产价值,构建协同创新与知识共享的生态系统。基于网络嵌入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提出研究型医院嵌入传统由医疗科技企业主导的创新网络,参照转化医学中心的制度逻... 为跨越医学创新中的“死亡之谷”,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重视研究型医院的知识生产价值,构建协同创新与知识共享的生态系统。基于网络嵌入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提出研究型医院嵌入传统由医疗科技企业主导的创新网络,参照转化医学中心的制度逻辑,构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结合访谈进行赋值仿真,探究初始意向、政府引导、自组织约束对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发现,转化医学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稳定策略包括三方共建的资源集聚型、政府支持的政策引导型和均不参与的主体分散型,也存在生态自组织型的局部稳定策略。研究型医院嵌入创新网络,更倾向于获取长期协同收益;医疗科技企业传递协作网络,逐步实现关系嵌入到结构嵌入,为生态运行发挥更强的内生推动作用;除政府补贴和奖励外,生态自组织的机会主义惩罚产生内部约束,政府可由直接干预转向监督治理。基于此,提出促进转化医学创新生态演进的行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医院 转化医学中心 演化博弈 网络嵌入 创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高校融入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式及价值共创机制
11
作者 沈佳坤 冯宝军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应用型高校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主体,其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对维持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通过对应用型高校的多案例综合分析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 应用型高校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主体,其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对维持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通过对应用型高校的多案例综合分析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过程可被划分为研究开发、产品化和商业化三个阶段,应用型高校在其中起到对接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关键作用;应用型高校通过科技项目牵引、产业转型带动和政策导向推动三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融入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各创新主体进行科技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产学研协同创新 科技价值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创新生态系统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随机演化博弈
12
作者 陈薪竹 邹华 《绿色科技》 2025年第7期272-280,共9页
“双碳”目标背景下,为解决制造企业污染问题,以绿色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引入高斯白噪声随机干扰项,构建了地方政府、制造业企业与科研机构三方随机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了多因素对系统各主体演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扰强度增加促... “双碳”目标背景下,为解决制造企业污染问题,以绿色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引入高斯白噪声随机干扰项,构建了地方政府、制造业企业与科研机构三方随机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了多因素对系统各主体演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扰强度增加促进主体合作;协同创新意愿与补贴和惩罚额度正相关;成本-收益分摊比例和制造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意愿具有倒“U”形关系;协同创新意愿与成本协同系数负相关,与收益协同系数正相关等。研究结论可为多主体在复杂环境下的决策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创新生态系统 政产学研 协同创新 随机演化博弈 高斯白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及价值共创共享过程——基于华为的案例研究
13
作者 简冠群 郑希雅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114,共14页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企业实现价值共创共享的重要方式。文章以华为为例,从动态能力视角出发,试图还原企业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及实现价值共创共...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企业实现价值共创共享的重要方式。文章以华为为例,从动态能力视角出发,试图还原企业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及实现价值共创共享的全过程。研究发现:企业通过“数字环境感知能力—数字资源编排能力—资源优势共创能力—价值共享生态能力”构建企业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企业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在不断迭代演化过程中分为形成期、成长期及成熟期;不同阶段其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模式和动态能力表现形式不同,最终实现“资源合作式—资源共享式—资源赋能式”的演化模型;企业进行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可以促进企业共创共享价值增加和企业财务效益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价值共创共享 动态演化 资源编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何以提升高校创新绩效
14
作者 王梅 时玉坤 符银丹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2,共11页
提升高校创新绩效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升高校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和多元路径。... 提升高校创新绩效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升高校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和多元路径。结果表明,高校实现高创新绩效并非依赖单一要素,而是需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要素协同,存在四种组态路径,即“资源-开放主导的主体驱动型”、“资源-开放主导的环境与协同驱动型”、“主体-协同-开放主导的均衡驱动型”和“资源主导的协同驱动型”。同时发现,在特定条件下要素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地区之间在驱动路径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这为优化我国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激发高校创新潜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高校创新绩效 组态视角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演化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何建洪 李林 +1 位作者 朱浩 蔡丹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6-200,共15页
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及演化是驱动新兴技术持续创新、有效释放经济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既决定着新兴技术自身能否最终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也决定着其能否完整展现出存在的价值意义。基于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基本... 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及演化是驱动新兴技术持续创新、有效释放经济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既决定着新兴技术自身能否最终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也决定着其能否完整展现出存在的价值意义。基于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基本架构,应用创新主体间共生作用系数变化分析共生关系动态演化与达到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分析在新兴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主体共生的主要形态,进而以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生态系统为例,探讨促进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及其主体共生形态演化的可能要素。研究发现: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创新主体共生演化在进程上同频共演、在驱动因素上同源交错;在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不同阶段,创新主体间共生作用系数及其均衡状态值也存在动态变化;以信任机制、开放协同、平台化资源共享等方式强化创新主体间的共生依存,激发创新主体共生形态由独立共生向互利共生演化是推动新兴技术持续创新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技术 创新生态系统 主体共生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机制:理论框架与未来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烨 闫晓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51-160,共10页
协同演化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本质,是推动创新持续发展的系统力量。现有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研究基本停留在现象分析层面,对其背后的协同演化机制挖掘不足。通过检索国内外高质量期刊文献,梳理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主题,如... 协同演化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本质,是推动创新持续发展的系统力量。现有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研究基本停留在现象分析层面,对其背后的协同演化机制挖掘不足。通过检索国内外高质量期刊文献,梳理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主题,如创新生态系统及其协同演化内涵和特征、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演化过程,以及多主体协同演化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机制研究框架,指明未来研究方向、方法、路径和关键情境。研究结果可为揭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机制提供多学科交叉理论基础,有助于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多主体协同 协同演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与机制演进——基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纵向案例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海军 贺子桐 +2 位作者 马晓琳 赵惠妍 束超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2-43,共12页
数字化如何驱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锚定该问题,构建“情景-组织-机制”框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表明:①数字化情景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为触点,园区组织结构呈现“聚合化-网络化-生态化”... 数字化如何驱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锚定该问题,构建“情景-组织-机制”框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表明:①数字化情景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为触点,园区组织结构呈现“聚合化-网络化-生态化”发展态势;②数字化下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机制聚焦在适应、互动和共生3个维度,其中,在市场需求的适应机制上,案例样本在时间线上呈现出“被动适应-主动适应-引领适应”的变异特征;在与合作资源的互动机制上,则沿着“资源共享-知识转移-利益分配”的路径迭代;在系统主体间共生机制上,表现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的演进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化 结构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双维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激发与影响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动态QCA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荆玲玲 黄慧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3-23,共11页
区域创新能力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要素,识别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子、挖掘区域创新能力联动机制是加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运用动态QCA分析方法,构建“数字创新主体—数字创新平台—数字创新生态环境”分析框架,从... 区域创新能力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要素,识别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子、挖掘区域创新能力联动机制是加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运用动态QCA分析方法,构建“数字创新主体—数字创新平台—数字创新生态环境”分析框架,从时空双维视角综合分析2017-2021年我国内地31个省份面板数据,探索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数字治理环境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核心作用。其中,高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组态有4条路径,可归纳为“创新主体+创新平台”驱动型、“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环境”驱动型、“创新环境”驱动型3种模式;低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组态路径有8条,可归纳为“创新主体+创新环境”限制型、“创新环境”限制型、“创新主体+创新平台”限制型3种模式;在时间维度上,4条高水平组态路径均在2020年呈现一致性下降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区域创新能力 面板数据 动态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主体协同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机制研究——基于知识流动视角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家树 张慧 周梦琦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43,共13页
采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方法测度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多主体协同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主体协同显著增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知识流动在其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经费... 采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方法测度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多主体协同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主体协同显著增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知识流动在其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经费支持力度、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区域分布等在多主体协同影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过程中存在异质性。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相关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体协同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韧性 知识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视域下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进化与障碍度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田庆锋 沈伟康 李瑶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12,共12页
建设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创新驱动力、实现数字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共生视域结合技术进化理论,分析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进化机制,进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共生度、共生进化动量和障... 建设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创新驱动力、实现数字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共生视域结合技术进化理论,分析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进化机制,进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共生度、共生进化动量和障碍因子诊断分析模型等探究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进化过程及障碍度。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显著;②共生进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域“马太效应”,总体进化动量非均衡性波动减小,区域不均衡是造成总体进化动量不均衡的主要来源,进化动量轨迹由初、中级水平转向中高、高级水平;③区域共生基质是制约共生进化的主要障碍因子,其数字技术发展平均障碍度为37.47%,是影响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共生度 共生进化动量 障碍因子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