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统计测度、差异分解与时空演进
1
作者 李晓娣 饶美仙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8-626,共9页
为了科学测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本文基于“能级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测度指标体系,对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创新生态系统能级进行测算。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空间核密度估计法及马尔可夫链剖析其区... 为了科学测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本文基于“能级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测度指标体系,对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创新生态系统能级进行测算。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空间核密度估计法及马尔可夫链剖析其区域差异、时空演化格局以及内部动态跃迁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呈现显著的不平衡特征,区域间差异是分布失衡的主要空间原因;东部呈现高-低集聚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中西部存在一定正向空间溢出,东北地区空间特征不明显;创新生态系统能级跃迁是一个缓慢、连续的过程,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性。本文研究为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策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能级 差异分解 时空演进 能级跃迁 空间核密度估计 马尔可夫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情境下何以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的多元组态研究
2
作者 李晓娣 刘柏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74-84,共11页
数字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亟待解决。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运用fsQCA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企业主导下用户创新驱动型、政府助力下产学合作创... 数字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亟待解决。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运用fsQCA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企业主导下用户创新驱动型、政府助力下产学合作创新驱动型是主要提升路径;②数字情境下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情境差异性和知识情境差异性,从整体来看,企业数字创新水平提升和数字环境建设是实现高生态位适宜度的关键。研究结论揭示了数字情境下多主体联结互动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机制“黑箱”,可为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情境 生态位适宜度 五螺旋 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何以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基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fsQCA分析
3
作者 彭奕潇 朱李鸣 李建琴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4,共13页
文章以长三角27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fsQCA方法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与条件。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呈现多路径交互的复杂协同关系,单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 文章以长三角27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fsQCA方法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与条件。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呈现多路径交互的复杂协同关系,单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路径并不构成引致高区域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既有路径差异又有生效门槛,高政务数字化和高数字产业化是引致高区域创新绩效的核心前因条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及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效应在长三角核心城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在于“同群效应”导致城市之间“数字鸿沟”日益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化转型 区域创新绩效 模糊集定性分析法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应用、研发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
4
作者 文文 顾成敏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19,共11页
基于2010—2023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应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有利于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应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 基于2010—2023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应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有利于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应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提升效应在南方地区与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地区更为显著。传导路径检验证实,研发资本要素流动与研发人员要素流动在人工智能应用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空间溢出效应检验发现,人工智能应用可有效增强本省份与相邻省份的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剖析人工智能应用影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作用路径,以期为我国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赶超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应用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 研发要素流动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何以提升高校创新绩效
5
作者 王梅 时玉坤 符银丹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2,共11页
提升高校创新绩效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升高校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和多元路径。... 提升高校创新绩效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升高校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和多元路径。结果表明,高校实现高创新绩效并非依赖单一要素,而是需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要素协同,存在四种组态路径,即“资源-开放主导的主体驱动型”“资源一开放主导的环境与协同驱动型”、“主体-协同-开放主导的均衡驱动型”和“资源主导的协同驱动型”。同时发现,在特定条件下要素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地区之间在驱动路径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这为优化我国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激发高校创新潜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高校创新绩效 组态视角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特征和展望 被引量:5
6
作者 彭奕潇 朱李鸣 俞翔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6,共12页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数据要素的渗透使得区域协作创新方式产生变革,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因此孕育而生。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协作方式、主要枢纽和创新效率都有影响。数字化区域创新...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数据要素的渗透使得区域协作创新方式产生变革,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因此孕育而生。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协作方式、主要枢纽和创新效率都有影响。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定区域内依托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平台,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和数据要素流动为核心的多主体创新协作系统,具有创新基础设施数字化、创新协作活动平台化、政府创新治理智慧化、创新需求导向市场化四个特征。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在未来可以从运行机制、评价方式和实证检验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区域创新协作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与机制演进——基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纵向案例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海军 贺子桐 +2 位作者 马晓琳 赵惠妍 束超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2-43,共12页
数字化如何驱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锚定该问题,构建“情景-组织-机制”框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表明:①数字化情景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为触点,园区组织结构呈现“聚合化-网络化-生态化”... 数字化如何驱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锚定该问题,构建“情景-组织-机制”框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表明:①数字化情景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为触点,园区组织结构呈现“聚合化-网络化-生态化”发展态势;②数字化下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机制聚焦在适应、互动和共生3个维度,其中,在市场需求的适应机制上,案例样本在时间线上呈现出“被动适应-主动适应-引领适应”的变异特征;在与合作资源的互动机制上,则沿着“资源共享-知识转移-利益分配”的路径迭代;在系统主体间共生机制上,表现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的演进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化 结构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主体协同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机制研究——基于知识流动视角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家树 张慧 周梦琦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43,共13页
采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方法测度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多主体协同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主体协同显著增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知识流动在其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经费... 采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方法测度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多主体协同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主体协同显著增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知识流动在其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经费支持力度、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区域分布等在多主体协同影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过程中存在异质性。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相关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体协同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韧性 知识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软环境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基于空间双重差分及双重机器学习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8
9
作者 吕鲲 潘均柏 李北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4-36,共13页
采用2009—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因数据不全,西藏地区未纳入统计),构建基于多样性、缓冲性、进化性、流动性、协调性五维特性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评价体系及基于市场环境、政府治理环境、法制环境、金融环境、创新环境的... 采用2009—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因数据不全,西藏地区未纳入统计),构建基于多样性、缓冲性、进化性、流动性、协调性五维特性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评价体系及基于市场环境、政府治理环境、法制环境、金融环境、创新环境的区域软环境评价体系,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就全面创新改革和软环境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机制进行准自然实验,结果发现:全面创新改革和软环境均能显著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全面创新改革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具有负向空间效应,而软环境的空间效应能够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全面创新改革能够强化软环境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促进作用,而软环境的空间效应对全面创新改革的空间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全面创新改革能够通过优化软环境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五维特性产生促进作用,但对多样性的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软环境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 空间双重差分 双重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下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基于组态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阿俊 武兰芬 姜军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22-128,共7页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四个维度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以我国31个省份为样本,...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四个维度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以我国31个省份为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下多因素组态效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各前因条件不构成高质量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但充足的研发资金投入在推动高质量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较普适的作用,技术创新主体规模不完备是导致非高质量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存在三条高质量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即全要素驱动型路径、创新能力—创新资源驱动型路径和创新资源—市场环境驱动型路径,同时非高质量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也有三条;在特定情况下,各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或组合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基于此,各地区可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禀赋选择适宜的组态路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抓住国家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机遇,加强跨区域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产业转型升级 组态效应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型省份建设、区域数智化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影响机制与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鲲 潘均柏 +1 位作者 林志森 李北伟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150,共14页
基于区域创新生态位态势理论测算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并基于2009—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港澳台及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在“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数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框架下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进... 基于区域创新生态位态势理论测算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并基于2009—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港澳台及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在“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数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框架下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因果推断,研究结论表明:创新型省份建设和数智化均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邻地效应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数智化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具有负向邻地效应;创新型省份建设能够通过促进区域数智化,间接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创新支撑、创新资源、创新活力、创新环境等环节的竞争力;创新型省份建设驱动区域数字化和智能化,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机制路径不仅在处置组有效,也同时在控制组有效。经验证,“创新型省份建设→区域数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是可行且具备可推广意义的机制路径,同时实证过程中发现的“数智鸿沟”、萌芽型省份政策效应不显著等问题也为相关政策的改进和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省份建设 数智化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提质之谜:从全面创新改革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鲲 潘均柏 +1 位作者 李佳杰 李北伟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9,共14页
本文基于国内循环质量和国际循环质量两个维度评价了新发展格局质量,并从繁衍、变异、适应、流动、锁定破解5个维度评价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指数,形成2010~2022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对“... 本文基于国内循环质量和国际循环质量两个维度评价了新发展格局质量,并从繁衍、变异、适应、流动、锁定破解5个维度评价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指数,形成2010~2022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和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新发展格局质量”研究系统进行准自然实验,得到结论如下:(1)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均能够显著促进新发展格局质量;(2)在其他地区进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能够对本地区新发展格局质量具有促进效应,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对新发展格局质量的空间传导效应显著为负;(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能够通过正向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对区域国内循环质量和国际循环质量产生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新发展格局质量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重机器学习模型 熵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生逻辑与战略路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被引量:12
13
作者 屈西西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生与发展具有自身逻辑范式与特质。本研究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南方科技大学、中国香港科技大学两所典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新型研究型大学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产物,是在创新...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生与发展具有自身逻辑范式与特质。本研究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南方科技大学、中国香港科技大学两所典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新型研究型大学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产物,是在创新生态环境变化、辅助性创新主体成形、区域高阶发展矛盾产生等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支柱性创新主体,并在与前者的自组织互动中,通过“隐形冠军”式定位、“专门化”经费与法律保障、“雁阵模式”国际化团队建设以及“高灵敏度”机制设计等实现跨越式发展。基于此,未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应坚守自身“新”特征,摆脱“旧”式路径依赖,走向多主体共生协同发展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研究型大学 创生逻辑 战略规划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世界一流大学 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何伟 董影 吕静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2-31,共10页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8-2021年我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8-2021年我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融合在数字化转型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制度环境对数字化转型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位适宜度 产业融合 制度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否提高产业链韧性:来自黄河流域的时空非平稳性检验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峰 魏巍 +1 位作者 陈嘉伟 宋胜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1-71,共11页
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2010—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产业链韧性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①考察期内,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产业链韧性逐年提升,呈现... 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2010—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产业链韧性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①考察期内,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产业链韧性逐年提升,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发展格局;②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产业链韧性的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值,整体集聚效应未发生明显改变,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③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难以有效推动本地产业链抵抗力和恢复力增长,从而制约产业链韧性提升,而邻近城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流的空间溢出能够增强产业链抵抗力和恢复力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④时空非平稳性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对产业链韧性、抵抗力和恢复力的正向驱动作用逐年减弱;2021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对城市产业链抵抗力和恢复力影响的强弱异质性,使其对产业链韧性的正向驱动作用由东向西逐级递减,并对甘肃、宁夏等城市的产业链韧性产生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产业链韧性 时空非平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演化及冷热点分析
16
作者 吴艳霞 陈宝童 彭馨悦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95,122,共7页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驱动力。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形成过程和演化机理的分析,借鉴转译的Brusselator模型推导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定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驱动力。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形成过程和演化机理的分析,借鉴转译的Brusselator模型推导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定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演化指标体系,研究2013—2021年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演化状况,并运用Getis-Ord Gi∗指数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中,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已经形成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其中山东耗散结构水平呈稳定上升态势,四川和河南两省的耗散结构水平经历了阶段性波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演化判定值均呈增大趋势,下游地区的耗散结构判定值最大,中游次之,上游地区的最小;黄河流域下游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呈热点,上中游呈现以陕西为中心向次热点、次冷点演化,但尚未形成冷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耗散结构 BRUSSELATOR模型 冷热点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型大学主导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昀 贺远琼 周振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2-36,共5页
作为区域知识创造的重要源泉,研究型大学日益成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主导力量。在阐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并剖析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推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经验,最后构建基... 作为区域知识创造的重要源泉,研究型大学日益成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主导力量。在阐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并剖析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推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经验,最后构建基于研究型大学主导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框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知识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能力要素协同性评价——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13
18
作者 郝英杰 潘杰义 龙昀光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0-137,共8页
知识能力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动态能力。因此,根据区域知识能力内涵,结合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特征设计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能力协同度指标体系。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匹配量化模型分析产业知识基础和学研知识基础匹配程度,运用... 知识能力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动态能力。因此,根据区域知识能力内涵,结合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特征设计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能力协同度指标体系。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匹配量化模型分析产业知识基础和学研知识基础匹配程度,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评价知识创新环境与产业、学研知识基础发展协同程度。结果表明,深圳市产业知识基础与学研知识基础发展不均衡,且深圳知识创新环境和产业知识基础发展协同度高于其与学研知识基础协同度。因此,深圳市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要重视学研机构知识基础积累,加强区域知识创新环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知识能力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协同度 知识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哈肯模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实证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代冬芳 俞会新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6-42,共7页
本文对传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进行了拓展,以开放经济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开放经济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子系统,分别为市场导向动力、科学技术推动力、政府支持动力以及国际合作动力。基于哈肯... 本文对传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进行了拓展,以开放经济视角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开放经济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子系统,分别为市场导向动力、科学技术推动力、政府支持动力以及国际合作动力。基于哈肯模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进行实证分析,对区域创新生态演化势函数求解并拟合了势函数曲线。实证分析选取了2013-2019年各个地区的面板数据,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动力的序参量为市场导向动力,科学技术推动力、政府支持动力以及国际合作动力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快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肯模型 开放经济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演化动力 广义矩估计 市场需求拉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效率研究 被引量:62
20
作者 张贵 吕长青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21,共10页
由于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程度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愈发的显著,基于此本文运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2011~2015年的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别与运用超效率数据... 由于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程度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愈发的显著,基于此本文运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2011~2015年的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别与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所测得的区域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对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但这种影响只具有短期的时间维度,并不存在两年及以上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对外开放会对产品创新阶段的创新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会促进知识创新阶段创新效率的提高。最后,在协调系统内部各生态位之间的发展关系时,应注重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对两个阶段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 适宜度 创新效率 LOGISTIC模型 超效率DEA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