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6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型高校融入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式及价值共创机制
1
作者 沈佳坤 冯宝军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应用型高校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主体,其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对维持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通过对应用型高校的多案例综合分析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 应用型高校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主体,其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对维持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通过对应用型高校的多案例综合分析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过程可被划分为研究开发、产品化和商业化三个阶段,应用型高校在其中起到对接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关键作用;应用型高校通过科技项目牵引、产业转型带动和政策导向推动三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融入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各创新主体进行科技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产学研协同创新 科技价值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情境下何以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的多元组态研究
2
作者 李晓娣 刘柏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74-84,共11页
数字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亟待解决。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运用fsQCA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企业主导下用户创新驱动型、政府助力下产学合作创... 数字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亟待解决。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运用fsQCA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企业主导下用户创新驱动型、政府助力下产学合作创新驱动型是主要提升路径;②数字情境下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情境差异性和知识情境差异性,从整体来看,企业数字创新水平提升和数字环境建设是实现高生态位适宜度的关键。研究结论揭示了数字情境下多主体联结互动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机制“黑箱”,可为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情境 生态位适宜度 五螺旋 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路径研究
3
作者 杜丹丽 简萧婕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0-71,共12页
提升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以中国内地30个省份为案例样本,基于“主体—资源—环境”框架分析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前因要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区... 提升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以中国内地30个省份为案例样本,基于“主体—资源—环境”框架分析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前因要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组态路径以及创新要素关系。研究发现:①高水平的产学研耦合协调度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必要条件,产学研耦合协调度较低是制约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必要条件;②存在4条促进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路径,可归纳为3种类型,分别是主体驱动下的数字经济赋能型、政产学研协同共生型和主体—环境驱动下的平台支撑型;③存在4条制约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路径,可归纳为3种类型,分别是全要素缺失型、数字经济依赖型和创新要素失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韧性提升 组态路径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统计测度、差异分解与时空演进
4
作者 李晓娣 饶美仙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8-626,共9页
为了科学测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本文基于“能级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测度指标体系,对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创新生态系统能级进行测算。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空间核密度估计法及马尔可夫链剖析其区... 为了科学测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本文基于“能级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测度指标体系,对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市创新生态系统能级进行测算。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空间核密度估计法及马尔可夫链剖析其区域差异、时空演化格局以及内部动态跃迁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呈现显著的不平衡特征,区域间差异是分布失衡的主要空间原因;东部呈现高-低集聚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中西部存在一定正向空间溢出,东北地区空间特征不明显;创新生态系统能级跃迁是一个缓慢、连续的过程,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性。本文研究为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策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能级 差异分解 时空演进 能级跃迁 空间核密度估计 马尔可夫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何以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基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fsQCA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彭奕潇 朱李鸣 李建琴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4,共13页
文章以长三角27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fsQCA方法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与条件。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呈现多路径交互的复杂协同关系,单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 文章以长三角27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fsQCA方法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与条件。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呈现多路径交互的复杂协同关系,单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路径并不构成引致高区域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既有路径差异又有生效门槛,高政务数字化和高数字产业化是引致高区域创新绩效的核心前因条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及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效应在长三角核心城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在于“同群效应”导致城市之间“数字鸿沟”日益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化转型 区域创新绩效 模糊集定性分析法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生态系统下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方案 被引量:2
6
作者 崔倩如 龚小芹 李元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4,共8页
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剖析发达国家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困境提... 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剖析发达国家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困境提出本土化方案。发达国家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层面的政策引导与基金支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层面的协同合作与人才培养体系,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层面的数字化转型与新兴技术应用。我国户外运动产业起步较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自然资源开放不足、政策体系不健全、产业协同机制与人才培养欠缺、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过高与数据驱动有限的现实障碍,需要着力完善政策供给体系,拓宽基金拨款渠道;搭建跨部门协同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重视新兴技术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户外运动产业 高质量发展 国际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应用、研发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 被引量:1
7
作者 文文 顾成敏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19,共11页
基于2010—2023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应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有利于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应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 基于2010—2023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应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有利于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应用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提升效应在南方地区与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地区更为显著。传导路径检验证实,研发资本要素流动与研发人员要素流动在人工智能应用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空间溢出效应检验发现,人工智能应用可有效增强本省份与相邻省份的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剖析人工智能应用影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作用路径,以期为我国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赶超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应用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 研发要素流动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进:驱动因素与具体路径 被引量:4
8
作者 刘云 房浩超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13,共13页
随着人工智能赋能的逐渐深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演进。然而,当前对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内在驱动因素及路径的探讨尚不深入。选取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将人工智能应用划分为技术积累期、融合期和产业赋能期,揭... 随着人工智能赋能的逐渐深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演进。然而,当前对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内在驱动因素及路径的探讨尚不深入。选取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将人工智能应用划分为技术积累期、融合期和产业赋能期,揭示不同赋能阶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动因与路径。研究发现:(1)技术积累期由市场竞争引发的生存压力驱动,实现技术单点突破;(2)技术融合期由政策指引的创新战略驱动,形成端到端的研发模式;(3)产业赋能期由技术引领的多维合力驱动,形成“AI+自动化实验+专家经验”的模式。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应用、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驱动因素 生物医药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陈玉玲 王雷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6,共9页
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支撑,识别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影响因子、探究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联动机制是加速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关键。本文深入分析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和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支撑,识别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影响因子、探究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联动机制是加速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关键。本文深入分析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和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分别构建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和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评价体系,利用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驱动作用及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能够显著驱动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的提升,并呈现先边际效应递减后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规律。最后,本文从优化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实施差异化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战略、加大创新人员和资金投入3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高技术产业 创新质量 创新能力 影响因子 差异化策略 创新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生态系统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勇坚 刘宗豪 张海汝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9,共14页
产业生态系统涵盖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关键产业和核心要素,成为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视角。基于“技术—产业—要素”分析框架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技术层面,历史上的四次产业革命表明,产业生态系统推动... 产业生态系统涵盖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关键产业和核心要素,成为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视角。基于“技术—产业—要素”分析框架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技术层面,历史上的四次产业革命表明,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一系列革命性技术创新;在产业层面,产业生态系统通过资源共享、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在要素层面,产业生态系统借助“数据—算法—流量”和“数据—网络—活动”的动态反馈循环机制,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生态系统可分为创新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和平台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其中,创新生态系统突破新质生产力创新边界,商业生态系统拓展其应用场景,而平台生态系统则优化其要素配置。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应构建一个系统,确保各要素协同发展;坚持双轮驱动,整合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四链融合,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产业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 数据要素 四链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何以提升高校创新绩效
11
作者 王梅 时玉坤 符银丹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2,共11页
提升高校创新绩效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升高校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和多元路径。... 提升高校创新绩效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升高校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和多元路径。结果表明,高校实现高创新绩效并非依赖单一要素,而是需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要素协同,存在四种组态路径,即“资源-开放主导的主体驱动型”、“资源-开放主导的环境与协同驱动型”、“主体-协同-开放主导的均衡驱动型”和“资源主导的协同驱动型”。同时发现,在特定条件下要素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地区之间在驱动路径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这为优化我国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激发高校创新潜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高校创新绩效 组态视角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中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12
作者 肖新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10,共12页
新质生产力以其独特的创新性与高效性,为中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塑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动力,赋予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未来产业加快布局的新机遇和新动力。构建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中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实现... 新质生产力以其独特的创新性与高效性,为中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塑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动力,赋予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未来产业加快布局的新机遇和新动力。构建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中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实现创新资源有效集聚、创新主体融通协作、创新环境动态优化、各类产业升级跃迁的有效工具,其实现需遵循五项核心原则:一是聚焦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重点;二是统筹创新主体群落的协同互动;三是注重创新生态环境的全面塑造;四是发挥无形资产在创新要素中的链接作用;五是激发个人在产业创新中的内生动力。由此,可以重塑以新技术所主导的新产业为发展目标的中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传统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下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基于组态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阿俊 武兰芬 姜军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22-128,共7页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四个维度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以我国31个省份为样本,...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四个维度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以我国31个省份为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下多因素组态效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各前因条件不构成高质量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但充足的研发资金投入在推动高质量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较普适的作用,技术创新主体规模不完备是导致非高质量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存在三条高质量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即全要素驱动型路径、创新能力—创新资源驱动型路径和创新资源—市场环境驱动型路径,同时非高质量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也有三条;在特定情况下,各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或组合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基于此,各地区可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禀赋选择适宜的组态路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抓住国家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机遇,加强跨区域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产业转型升级 组态效应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联动效应对科技人才流动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焘 马亚雪 吴柯烨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9-151,共13页
[目的/意义]探究区域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联动效应对科技人才流动影响,对于优化区域科技人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我国31省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样本,基于“政策—科技—产业”联动视角,采用必要条件分析与模糊... [目的/意义]探究区域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联动效应对科技人才流动影响,对于优化区域科技人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我国31省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样本,基于“政策—科技—产业”联动视角,采用必要条件分析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混合方法探究区域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对科技人才流动影响路径。[结果/结论]研究发现:①单一区域新兴产业创新生态要素并不构成促进科技人才流动必要条件;②引致科技人才流动路径有6条,进一步提炼为3种类型,即“政策—科技—产业全能型”“科技驱动型”和“政策引导—产业促进型”;③区域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对科技人才流动促进路径存在明显的地理区域、试点政策以及基础设施异质性特征,各类型路径联动效应明显,政策和科技子系统要素的核心作用相对突出,但产业与科技子系统互动性有待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联动效应 科技人才流动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否提高产业链韧性:来自黄河流域的时空非平稳性检验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峰 魏巍 +1 位作者 陈嘉伟 宋胜磊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1-71,共11页
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2010—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产业链韧性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①考察期内,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产业链韧性逐年提升,呈现... 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2010—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产业链韧性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①考察期内,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产业链韧性逐年提升,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发展格局;②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产业链韧性的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值,整体集聚效应未发生明显改变,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③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难以有效推动本地产业链抵抗力和恢复力增长,从而制约产业链韧性提升,而邻近城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流的空间溢出能够增强产业链抵抗力和恢复力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④时空非平稳性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对产业链韧性、抵抗力和恢复力的正向驱动作用逐年减弱;2021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对城市产业链抵抗力和恢复力影响的强弱异质性,使其对产业链韧性的正向驱动作用由东向西逐级递减,并对甘肃、宁夏等城市的产业链韧性产生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产业链韧性 时空非平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与机制演进——基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纵向案例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海军 贺子桐 +2 位作者 马晓琳 赵惠妍 束超慧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2-43,共12页
数字化如何驱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锚定该问题,构建“情景-组织-机制”框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表明:①数字化情景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为触点,园区组织结构呈现“聚合化-网络化-生态化”... 数字化如何驱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锚定该问题,构建“情景-组织-机制”框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表明:①数字化情景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为触点,园区组织结构呈现“聚合化-网络化-生态化”发展态势;②数字化下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机制聚焦在适应、互动和共生3个维度,其中,在市场需求的适应机制上,案例样本在时间线上呈现出“被动适应-主动适应-引领适应”的变异特征;在与合作资源的互动机制上,则沿着“资源共享-知识转移-利益分配”的路径迭代;在系统主体间共生机制上,表现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的演进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化 结构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双维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激发与影响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动态QCA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荆玲玲 黄慧丽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3-23,共11页
区域创新能力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要素,识别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子、挖掘区域创新能力联动机制是加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运用动态QCA分析方法,构建“数字创新主体—数字创新平台—数字创新生态环境”分析框架,从... 区域创新能力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要素,识别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子、挖掘区域创新能力联动机制是加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运用动态QCA分析方法,构建“数字创新主体—数字创新平台—数字创新生态环境”分析框架,从时空双维视角综合分析2017-2021年我国内地31个省份面板数据,探索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数字治理环境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核心作用。其中,高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组态有4条路径,可归纳为“创新主体+创新平台”驱动型、“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环境”驱动型、“创新环境”驱动型3种模式;低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组态路径有8条,可归纳为“创新主体+创新环境”限制型、“创新环境”限制型、“创新主体+创新平台”限制型3种模式;在时间维度上,4条高水平组态路径均在2020年呈现一致性下降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区域创新能力 面板数据 动态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构及运行机制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辛本禄 耿晶晶 朱成峰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7,共10页
如何将“冰雪热”更好地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突破产业创新难关成为关键。借助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共生理论等视角,探析中国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构的逻辑、模型和运行机制。首先,系统的建构根植于产业联合互融、资源... 如何将“冰雪热”更好地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突破产业创新难关成为关键。借助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共生理论等视角,探析中国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构的逻辑、模型和运行机制。首先,系统的建构根植于产业联合互融、资源协同整合、系统有机演化3个底层逻辑。其次,政府、冰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消费者等创新种群相互作用,结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群落,并与创新环境共生共演,共同构成系统的整体架构。最后,系统的高效运行离不开稳定均衡的生态机制,包括通过供需循环机制激发可持续价值,基于竞合共生机制建立稳定的结构基础,利用创新驱动机制实现整体跃迁升级,借助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制度保障,4种机制协同发力,推动系统内生性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企业 冰雪产业 政产学研用 供需循环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驱动产业生态系统突破式创新的机理和演进——以智能汽车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洁 韦俊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81,共19页
创新瓶颈约束下数字技术驱动产业生态系统突破式创新的机理和演进的研究对我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智能汽车产业多案例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重构产业生态系统要素/边界是驱动突破式创新的机理;(2)数字... 创新瓶颈约束下数字技术驱动产业生态系统突破式创新的机理和演进的研究对我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智能汽车产业多案例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重构产业生态系统要素/边界是驱动突破式创新的机理;(2)数字技术驱动产业生态系统突破式创新的演进过程,在数字化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阶段,产业面临差异化的创新瓶颈,本研究即基于不同阶段数字技术“内生性、连通性、扩展性”的突出特征,推导出“数字模块化、数字集成化、数字共生化”分别驱动“创新要素量质提升、创新边界明晰、创新边界扩张”的三层递进的创新机理,它们“辅助、赋能、重构”产业生态系统的突破式创新。文章在理论上,丰富了产业生态系统突破式创新机理研究;在实践上,立足产业提炼了数字技术加速突破式创新演进规律,对提升我国产业全球技术先导权、产业主导权和生态话语权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产业生态系统 突破式创新 智能汽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主体协同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机制研究——基于知识流动视角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家树 张慧 周梦琦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43,共13页
采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方法测度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多主体协同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主体协同显著增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知识流动在其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经费... 采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方法测度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多主体协同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主体协同显著增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知识流动在其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经费支持力度、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区域分布等在多主体协同影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过程中存在异质性。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相关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体协同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韧性 知识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