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郭祥云 房立华 +3 位作者 韩立波 李振月 李春来 苏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96,共26页
文中利用四川、云南、重庆、青海、甘肃地震台网以及西昌密集台阵和巧家密集台阵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全波形反演方法及HASH初动极性和振幅比方法,获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区域3 951组M L≥1.0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而基于以上震源... 文中利用四川、云南、重庆、青海、甘肃地震台网以及西昌密集台阵和巧家密集台阵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全波形反演方法及HASH初动极性和振幅比方法,获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区域3 951组M L≥1.0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而基于以上震源机制,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场反演算法(MSTASI)和Vavrycuk的迭代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的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主要活动断裂的应力性质和摩擦系数。结果显示,研究区震源机制P轴、T轴以及最大主应力轴σ1和最小主应力轴σ3总体上倾角较小,揭示了近水平的挤压或剪切应力环境。σ1以NW-SE和NWW-SEE向为主,从北到南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应力性质以走滑型为主,局部兼有逆冲型和拉张型,整体分布特征与区内走滑型边界断裂活动性质一致。R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安宁河断裂交会地区R值相对较高,有明显的挤压特征;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北段和小江断裂带的R值均在0.25~0.5之间,表现为NE-SW向挤压和NW-SE向拉张,拉张应力可能远小于挤压应力;大凉山断裂带北段和则木河断裂带的R值均在0.5~1之间,表现为NW-SE向压缩和NE-SW向拉张,且挤压应力大于拉张应力。研究区域主要断裂的摩擦系数也有差异:安宁河断裂带和大凉山断裂带北段的摩擦系数相对较低,在0.75以下,鲜水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及大凉山断裂带南段的摩擦系数偏高,在0.80以上。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活动断裂带上的构造应力相对较高,尤其是鲜水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的应力更高,需要关注其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 震源机制 区域应力 应力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及周围地区现今应力场的模拟分析及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
2
作者 黄庆华 李永贤 +1 位作者 王砚庆 武红岭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185-201,共17页
本文在研究深圳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中,广泛收集了地震活动和构造活动等资料,着重从应力场观点探讨了深圳地区区域地壳的稳定性。首先从区域范围讨论了深圳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的构造力学条件,同时用数学模拟和物理模拟两种手段对深... 本文在研究深圳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中,广泛收集了地震活动和构造活动等资料,着重从应力场观点探讨了深圳地区区域地壳的稳定性。首先从区域范围讨论了深圳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的构造力学条件,同时用数学模拟和物理模拟两种手段对深圳地区的应力场及其断裂活动的应力调整作了详细探讨,为该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综合评定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壳稳定性 应力变化 地震活动特征 应力方向 震源机制解 活动断裂 物理模拟 最大剪应力 活动构造带 发震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至中国东北区域构造应力场分布与Benioff带的形态关系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冯兵 李杨 +3 位作者 王文涛 杨应召 汶宇龙 刘蜀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5-431,共7页
收集2291个来源于NIED F-net宽频带地震台网中心M W≥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MSATSI构造应力反演方法,得到反映应力相对大小的R值的量θ和3个主应力轴的方位角与倾伏角,同时反演出每个网格的极射赤平投影P、T轴。以3D应力反演为导向,... 收集2291个来源于NIED F-net宽频带地震台网中心M W≥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MSATSI构造应力反演方法,得到反映应力相对大小的R值的量θ和3个主应力轴的方位角与倾伏角,同时反演出每个网格的极射赤平投影P、T轴。以3D应力反演为导向,采用矩阵网格分区的方法,以纬度、经度、深度为坐标,将发生在每一区域的震源机制解投射到相应的矩阵区中,并反演出每个矩阵网格点的应力场变化及分布情况。反演结果表明,与板块交接的浅部区域不仅受到太平洋板块的挤压俯冲,同时也受北美板块的斜插作用;东北区域的深震为Benioff带俯冲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至中国东北区域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地应力状态及其区域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景寿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4年第29期17-26,共10页
作者通过地应力测量、模拟、实验、应力场分析等一系列测试研究工作,确认深圳现今应力状态以水平应力场为主,优势方向为北西向,最大主压应力值2.6MPa,最大剪应力值0.37MPa,其中半数测孔水平面上的地应力呈等值状态,无明显应力... 作者通过地应力测量、模拟、实验、应力场分析等一系列测试研究工作,确认深圳现今应力状态以水平应力场为主,优势方向为北西向,最大主压应力值2.6MPa,最大剪应力值0.37MPa,其中半数测孔水平面上的地应力呈等值状态,无明显应力集中现象。表明其地壳活动较弱、区域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稳定性 地壳活动 应力 应力场分析 应力测量 测试研究 水平面 MP 状态 评价
全文增补中
龙门山断裂带域上地壳各向异性及其变化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安国 高原 石玉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59-2981,共23页
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2008年汶川8.0级和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了研究芦山地震前后该区域地壳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以及较大地震对快剪切波偏振方向造成的影响,本文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结合固定地震台网(2010-01—2017-10... 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2008年汶川8.0级和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了研究芦山地震前后该区域地壳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以及较大地震对快剪切波偏振方向造成的影响,本文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结合固定地震台网(2010-01—2017-10)和川西流动地震台阵(2006-10—2009-07)的小震波形数据,得到了龙门山断裂带及邻近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表明,慢剪切波时间延迟主要分布在0.65~7.39ms·km^-1之间,横向上具有不均匀性,地壳20km以上的介质对各向异性的贡献较大.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主要为NW或NWW和NE向,具有明显的分区特性.位于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自北向南由NWW转变为NW、NE向,在南段又变为NWW、NE向,指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分段特性是其构造属性.根据得到的有效事件数据,本文使用的49个台站中有19个台站的各向异性参数与反方位角、深度、震级和路径长度等显示出一定的相关性.研究区内的芦山地震及其他较大地震可能影响了局部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研究表明,更多的有效事件数据将有益于定量分析局部构造应力场和断裂属性的变化情况,从而有益于断裂带地震学特性及地震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剪切波分裂 快剪切波偏振 慢剪切波时间延迟 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与变化 芦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岩石磁组构恢复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2
6
作者 曾联波 漆家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8-632,共5页
由于缺少应力标志,沉积盆地覆盖区的古构造应力场定量恢复一直是个难题。为了探讨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在恢复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方面的可行性,首先对岩石缓慢加压变形前后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受力... 由于缺少应力标志,沉积盆地覆盖区的古构造应力场定量恢复一直是个难题。为了探讨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在恢复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方面的可行性,首先对岩石缓慢加压变形前后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受力以后岩石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H,P,q值都相应增大,最大和最小磁化率主轴产状也有明显的变化,反映了浅层次的构造变形过程可对岩石磁组构产生明显的影响。然后,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将用最小磁化率主轴所求得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与用构造变形分析所求得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进行了对比分析,二者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在构造变形较强的沉积覆盖区(σ1),用岩石的最小磁化率主轴方向来确定沉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是可行的。最后,还对该方法的适应范围和构造应力场的分期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组构 最小磁化率 最大应力方向 古构造应力 沉积盆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保压注射成型技术对PA6/EPDM-g-MA共混物相形态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王聪 苏鹃霞 +1 位作者 杜荣昵 傅强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5期228-231,共4页
采用动态保压注塑成型技术来控制分散相相形态和橡胶粒子在基体中的取向排列。纯尼龙,动态样与静态样具有相同的冲击强度。在加入橡胶后,动态样与静态样的冲击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橡胶含量为2 0 %t时,体系完成脆韧转变冲击强度达到... 采用动态保压注塑成型技术来控制分散相相形态和橡胶粒子在基体中的取向排列。纯尼龙,动态样与静态样具有相同的冲击强度。在加入橡胶后,动态样与静态样的冲击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橡胶含量为2 0 %t时,体系完成脆韧转变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在橡胶含量为30 %和4 0 %时冲击强度又下降。但与静态样相比,当橡胶含量为1 0 %t时,动态样与静态样的冲击强度一致,而当橡胶含量超过1 0 %时,动态样的冲击强度较静态样高。结合平行于熔体流动方向的SEM照片,在橡胶含量为1 0 %时,动态样中的橡胶粒子与静态样一样并未被拉长与取向,而在橡胶含量超过1 0 %时,动态样剪切层中的橡胶粒子被拉长且沿熔体流动方向取向。实验表明,在改善共混物界面相容性的基础上,适当的低剪切应力场能进一步提高橡胶分散相对冲击强度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保 注射成型技术 相形态 共混物 力学性能 PA6 冲击强度 橡胶含量 橡胶粒子 流动方向 界面相容性 剪切应力 取向排列 变化趋势 脆韧转变 分散相 SEM 剪切层 熔体 拉长 注塑 尼龙 相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今地壳应力状态 被引量:4
8
作者 曾秋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197-207,共11页
本文汇集了原地应力测量、震源机制解结果、三角网观测数据,断层微量位移测量及地震形变带等资料,以原地应力测量结果为基础,综合研究了本世纪以来中国地壳应力状态的基本特征;讨论了地壳应力活动分区的地质构造基础,认为地球自转速度... 本文汇集了原地应力测量、震源机制解结果、三角网观测数据,断层微量位移测量及地震形变带等资料,以原地应力测量结果为基础,综合研究了本世纪以来中国地壳应力状态的基本特征;讨论了地壳应力活动分区的地质构造基础,认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更是中国现今地壳应力活动及其分区的主要运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应力 震源机制解 形变带 活动分区 地球自转 活动构造体系 地壳结构 应力方向 应力测量 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石门铁矿旋转地应力场的研究
9
作者 李长洪 方祖烈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0期85-91,共7页
本文运用地质力学的原理和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对西石门铁矿区进行了构造应力场研究和地应力实测。不仅论证了西石门铁矿旋转地应力场与旋扭构造的关系,而且为旋扭构造体系提供了实测数据。
关键词 应力 区域构造应力 西石门铁矿 旋扭构造 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 地质力学 北北东向断裂 应力 新华夏构造体系 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应力、应变率场方向特征分析
10
作者 武艳强 江在森 +2 位作者 闫伟 刘晓霞 赵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共5页
基于World Stress Map(WSM)计划与GPS观测结果,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对中国大陆及周边应力方向和应变率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分布总体一致,在青藏地块东部存在一定差异,应力方向表现为近NE向而GPS主压应变率表现为近EW向;另一差异... 基于World Stress Map(WSM)计划与GPS观测结果,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对中国大陆及周边应力方向和应变率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分布总体一致,在青藏地块东部存在一定差异,应力方向表现为近NE向而GPS主压应变率表现为近EW向;另一差异区域位于西域地块西部,应力方向表现为自西向东由NW向NE的转变,GPS主压应变率以近NS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M计划 应力方向 GPS应变率 最小二乘配置 残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断层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11
作者 董治平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1992年第S1期117-123,共7页
本文从断层的形成机制着手,讨论了活断层与现代构造应力场之间的关系。应用密集度方法,讨算了青海东部地区的活断层分布方向,得出本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40°E。将该结果与新构造应力场,地震应力场及大地形变场比较认... 本文从断层的形成机制着手,讨论了活断层与现代构造应力场之间的关系。应用密集度方法,讨算了青海东部地区的活断层分布方向,得出本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40°E。将该结果与新构造应力场,地震应力场及大地形变场比较认为,新第三纪以来,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 活断层 断层分布 优势方向 震源机制解 应力方向 青海东部地区 形成机制 断裂构造 北东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活动断裂带运动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健 熊探宇 +2 位作者 赵越 张永双 陈群策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320-330,共11页
2008年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的MS8.0级地震,致使龙门山断裂带的后山断裂、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也发生了构造活动,产生了不同规模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同时在活动断裂面上保留了最新擦痕和正反阶步。根据断裂面阶步及最新擦痕测量分析... 2008年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的MS8.0级地震,致使龙门山断裂带的后山断裂、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也发生了构造活动,产生了不同规模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同时在活动断裂面上保留了最新擦痕和正反阶步。根据断裂面阶步及最新擦痕测量分析,后山断裂的耿达—草坡段为逆冲断层,汶川—茂县段为逆-走滑断层,由擦痕反演的最大主压应力为近水平的NW—NWW向;平武—青川段为走滑-逆断层,由擦痕反演的最大主压应力为近水平的SWW—W向。中央断裂的映秀—小鱼洞段为逆冲断层,小鱼洞北—北川段为逆-走滑断层,由擦痕反演的最大主压应力为近水平的NW—NWW向;北川县北—南坝段为走滑-逆断层,由擦痕反演的最大主压应力为近水平的SWW—W向。前山断裂的都江堰—蓥华段为逆冲断裂,蓥华—西坪段为逆-走滑断层,由擦痕反演的最大主压应力均为近水平的NW—NWW向。对比分析表明,擦痕反演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变化过程与地震资料反演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变化过程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地表破裂 最大应力方向 青藏高原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两期观测资料近场记录揭示的南北地震带地壳剪切波分裂特征 被引量:30
13
作者 张艺 高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81-2199,共19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01-2014-06)及部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二期(2013-02-2015-12)的流动地震台阵记录到的小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SAM)方法,分析南北地震带的地壳各向异性,对剪切波分裂参数所反映的区域应力...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01-2014-06)及部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二期(2013-02-2015-12)的流动地震台阵记录到的小震波形资料,运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SAM)方法,分析南北地震带的地壳各向异性,对剪切波分裂参数所反映的区域应力环境及构造特征,以及区域内主压应力方向与断裂分布的关系展开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自北向南由NE向逐渐转变为NNW向,与南北地震带区域主压应力的方向变化具有一致性.区域内分布的大量NE及WNW或NW向断裂构造同样对快波偏振方向有比较大的影响,位于走滑断裂附近的台站,其快波方向与断裂走向大致平行,部分位于走滑断裂附近的台站其快波方向几乎垂直于断裂走向,而与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性较好.个别台站表现出复杂快波优势方向特征,反映出研究区内构造环境的复杂性.慢波时间延迟结果显示,南北地震带南段的平均时间延迟高于北段,反映了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南段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程度更大,构造变形更加剧烈.对比南北地震带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推测在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可能存在复杂的壳幔耦合现象,地壳剪切波分裂除了反映区域应力特征,还可以揭示出区域构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地壳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快波偏振方向 慢波时间延迟 构造 区域应力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锦屏水库地区地壳剪切波分裂特征及蓄水影响初探 被引量:8
14
作者 邵玉平 高原 +2 位作者 戴仕贵 杜瑶 宋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557-4568,共12页
利用雅砻江流域地震台网2011年8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及四川省地震台网1个地震台站2008年5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期间记录的地震观测波形资料,采用剪切波分裂分析得到了四川锦屏水库地区中上地壳各向异性参数,即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 利用雅砻江流域地震台网2011年8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及四川省地震台网1个地震台站2008年5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期间记录的地震观测波形资料,采用剪切波分裂分析得到了四川锦屏水库地区中上地壳各向异性参数,即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时间延迟.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台站的快波优势偏振方向存在明显的局部特征,左侧4个台站的快波优势偏振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比较一致,右侧台站优势偏振方向各异.研究发现,台站MLI的快波偏振方向变化与水库水位的变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2013年7月,水库水位急剧升高到约1800m后,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也发生了90°变化,这是一种被称为90°翻转(90°-flip)的现象.蓄水导致的应力增加(以及可能的渗水)产生的高孔隙压影响了剪切波分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屏水库 剪切波分裂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 慢剪切波延迟时间 水位变化 应力 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各向异性:第一期观测资料的剪切波分裂特征 被引量:42
15
作者 太龄雪 高原 +1 位作者 刘庚 肖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079-4091,共13页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2013年)布设在南北地震带南段,本研究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布设在云南及相邻地区的部分流动台站记录到的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开展地壳各向异性分析.本文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第一期(2011—2013年)布设在南北地震带南段,本研究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布设在云南及相邻地区的部分流动台站记录到的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开展地壳各向异性分析.本文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67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受到云南及周边地区复杂的构造、应力环境和纵横交错的断裂分布的影响,该地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PAZ)整体上显示出NNE向和NE向的优势取向,但在空间分布上比较复杂,虽然大部分台站的PAZ与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但部分断裂附近台站的PAZ受到断裂的影响.结果显示,本研究区内不同区域的PAZ有一定差异性.本研究划分了5个子区,西部3个不同区域的PAZ从北到南分别为NNW向、近N-S向和NE向,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而东部的2个区域PAZ分别为NEE向和NNW向.研究证实,青藏东南缘地区的地壳各向异性空间分布虽然非常复杂,但大体上与区域内的主压应力的方向和断裂分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地壳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PAZ) 慢剪切波时间延迟(δt) 应力 中国地震科学台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剪切波分裂研究台湾北部地壳各向异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太龄雪 高原 +3 位作者 马国鳳 李恩慈 石玉涛 林欣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233-2242,共10页
研究主要使用台湾北部13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1991年7月~2002年12月的波形数据,采用剪切波分裂SAM分析方法,对台湾北部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位于宜兰盆地内的台站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近E-W方向,而位于山脉(西部麓山... 研究主要使用台湾北部13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1991年7月~2002年12月的波形数据,采用剪切波分裂SAM分析方法,对台湾北部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位于宜兰盆地内的台站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近E-W方向,而位于山脉(西部麓山带、雪山山脉和中央山脉)的台站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NNE向或NE方向.位于海边或小岛上的台站得到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比较离散,常伴有2个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可能是受到不规则的地形或复杂的局部构造而引起的.从时间延迟的空间分布来看,以TWE台为界,该台站及以北地区的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大于该台站以南的慢剪切波时间延迟,这可能意味着TWE台及以北地区的地壳地震各向异性强于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台湾北部 地壳地震各向异性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 应力 时间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威远地区近震剪切波分裂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瑜 刘莎 郑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5-657,共13页
基于布设在四川威远地区的流动地震台站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利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23个地震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结果显示:威远地区地震台站快波偏振方向多数为北西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 基于布设在四川威远地区的流动地震台站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记录的近震波形数据,利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23个地震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结果显示:威远地区地震台站快波偏振方向多数为北西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有个别台站可能由于受到局部构造环境的影响,快波偏振方向为北东向。而在地壳速度变化明显的威远背斜附近,有6个台站结果显示为两个快波偏振优势方向,表明该地区快波偏振方向是区域应力场和局部构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威远地区慢波延迟时间均值为4.43 ms/km,威远背斜南侧区域的慢波延迟时间值普遍大于其北部区域,表明在威远地区南部区域的各向异性强度强于北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快波偏振方向 慢波延迟时间 区域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东—格尔木走廊域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傅维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0年第2期247-257,共11页
本文依据大量资料,阐述了亚东—格尔木走廊域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和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地震活动主要沿几条走向大致平行的弧形山系呈带状分布;震源深度多在15—35km范围内;断层面解的主要压应力轴以NNE—SSW方向为主且... 本文依据大量资料,阐述了亚东—格尔木走廊域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和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地震活动主要沿几条走向大致平行的弧形山系呈带状分布;震源深度多在15—35km范围内;断层面解的主要压应力轴以NNE—SSW方向为主且仰角较小;不同强度、不同深度地震的主压应力轴取向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特征 应力 断层面解 震源深度 构造应力 邻近地区 中源地震 当雄 分布规律 应力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如何考虑交汇断层的影响
19
作者 李兴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S1期728-731,共4页
断层的交汇或交而不汇对地震的发生及其沿断裂带分布的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然而,在实际的交汇断层中,断层的尺度及它们之间的交汇角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其中哪种或哪几种情况下地震的危险性较大,是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分析 能量释放率 唐山地震 应力 震源机制 裂纹扩展 应力强度因子 基值 区域比较 断裂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5.7级地震余震的S波分裂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汤兰荣 石玉涛 +3 位作者 曾新福 郑斌 赵博 吕坚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9-187,共9页
利用在九江-瑞昌MS5.7地震震中附近架设的丁家山台(DJS)、狮子洞台(SZD)和武蛟台(WUJ)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对余震进行了S波分裂分析。结果表明,震中距较小、台站附近断层分布复杂的丁家山台(DJS)的慢波时间延迟相... 利用在九江-瑞昌MS5.7地震震中附近架设的丁家山台(DJS)、狮子洞台(SZD)和武蛟台(WUJ)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对余震进行了S波分裂分析。结果表明,震中距较小、台站附近断层分布复杂的丁家山台(DJS)的慢波时间延迟相对较大,快波偏振方向不太集中。台站附近断裂分布单一的武蛟台(WUJ)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与断裂走向角度相差约35°,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也不一致。台站附近无断层通过的狮子洞台(SZD)快波偏振优势方向接近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慢波时间延迟大小与震源深度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S波分裂 应力方向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